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倾大明 >

第23章

权倾大明-第23章

小说: 权倾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因为治国需要文官,永乐帝也逐渐提拔了很多建文旧臣一派的文官在自己身边,有点疏远武将的意思。但靖难功臣们都相信,对于那些建文旧臣,永乐帝最信任的还是他们这些跟随永乐帝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建文旧臣也十分清楚永乐帝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这些文官又将目标转到了仁厚的太子这边,将压倒武将的希望都押在了太子身上。也因为这样,靖难功臣们越来越不喜欢太子,继续向他们的战友汉王靠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政治上押错宝的结果可是会把所有的政治前途都输光了,历史上的汉王失败了,也连累一帮子靖难功臣得不到新君的信任。而且王千军的态度也很明确,太子倒台,汉王继位,这对大明的未来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永乐帝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惫的大明,一个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大明。
    这些都是后话,王千军继续分析着目前的朝局。其实靖难功臣内部也不团结,光是为了支持太子还是支持汉王这个问题就让靖难功臣的内部出现了分化,其中以兵部尚书金忠为首的一派也是支持太子的,而金忠的身后是永乐帝最信任的两大谋士,道衍与袁珙!
    出了立储之争外,靖难功臣也分北平一派与后进一派。所谓的北平一派就是最早跟随燕王靖难的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跟随燕王就藩的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北平府人。靖难之役三年,整个北平府为燕王提供了十几万的壮丁,燕王的两次大败,整座北平城家家户户竖起招魂幡,披麻戴孝的孤儿寡妇比比皆是,凄惨的哀嚎和啼哭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可是,北平府的百姓们,将士们并没有怨恨燕王,他们恨的是南兵,恨的是朝廷内的奸臣,恨的是建文帝。儿子死了,父亲上战场;父亲死了,幼子上战场;哥哥死了,弟弟上战场;如果家里的男人死光了,剩下的女人也会上战场,为战死的男人复仇。
    靠着北平府百姓与将士的全力支持,燕王终于击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永乐帝。永乐元年北平府正是改名为顺天府,北平城改为北京城。这个无上的荣耀让靖难功臣们中的北平一派无比自豪,也就更加看不起后进一派,所谓的后进一派也就是后面才加入燕王的军队的一帮人。这些人中,有在靖难之役中主动投军的,也是望风而降的,也有被燕王亲自说服的,更有被燕军打败被俘,然后才投降燕王的。总之,这些后面加入的人,在北平一派的人眼中,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投机之徒,只有这些最初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的靖难功臣才能称为真正的功臣,而北平一派的领袖,也是靖难功臣的领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
    纪纲正是后进一派的人。纪纲,临邑人。建文二年,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国军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这样的资历怎么看,北平一派都认为纪纲这个人是个投机之徒,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投机者,如今成了永乐帝身边的红人,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就是监视朝廷大臣与天下百姓的特务机构,被一个外来者监视,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谁会开心,谁会甘愿受人威胁,王丛云的好兄弟们当然会不满。
    所有人都认为永乐帝受纪纲这个小人给蒙蔽了,可实际上,王千军觉得这就是永乐帝要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为了监视他的那些好兄弟们,故意重用陈平这个外来人。忠心耿耿跟随刘邦的将领们,越是重伤陈平,刘邦越是信任和提拔陈平,为的就是让他手下的将领知道,陈平这个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有陈平监视着所有的将领,想要谋反的人也就要小心一点了。
    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难功臣,那永乐帝就真成瞎子跟聋子了。当然,也不能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所以才有魏岳这样的内侍宦官出现,日后才有东厂的建立。只是,有一点永乐帝还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纪纲的野心,也小看了锦衣卫与东厂对后世的影响。
    大人们喝得差不多了,醉了的都由身边的亲兵仆人抬回去,王家这么小,实在没有地方让喝醉的客人休息。王丛云醉得很厉害,被燕梓跟刘雪沁一起抬着勉强进了屋子,一进屋倒在床上都吐,兄弟们恭喜他高升的酒他不能不喝,虽然来的每个人,官职都比他高。
    吐着,吐着,把吃下去的,喝下去的都吐了出来,人反而轻松了许多。应酬就是这么麻烦,但这也是武将的豪迈,好兄弟们的真性情。燕梓轻拍着王丛云的后背,让他舒服一些。见王丛云不吐了,刘雪沁先把吐出来的东西拿出去倒掉,李虎涵捧着茶一直站在边上等待着。
    王千军没有走,他也在等,等父亲舒服点,酒劲过去了再说。当刘雪沁回来的时候,王丛云又吐了一次,这次吐完了,喝上几口热茶明显感觉舒服多了,刘雪沁跟李虎涵两个人又出去了,一个倒东西,一个添热茶。
    见王丛云舒服多了,王千军终于是开口问道:“父亲,你对纪纲这个人怎么看?”
    跟好兄弟们谈了那么多,王丛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王千军要询问王丛云的态度。听到儿子在问纪纲的事,王丛云让燕梓帮忙,将他扶起来,坐在床上。
    “跟纪纲共事过一段时间,都是皇上身边的亲兵侍卫。虽然兄弟们对纪纲多有微词,可那是皇上的决定,我等之能遵从皇命。不过,我不喜欢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锦衣卫做的那些事。为了捉拿乱党,南京城内外因锦衣卫而死的无辜者太多了。而且纪纲这个人,很危险!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只怕皇上这是在养虎为患啊!”
    这就是王丛云对纪纲的态度,遵从皇命又对纪纲的为人充满戒心,担心永乐帝养虎为患。听到这样的结果,王千军笑了。谁说他的父亲是个笨蛋,虽然为人老实了点,但有些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纪纲这个人,是很危险!不过有一点父亲说错了,纪纲不是虎,是狼!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狼。而虎,出了我师父那头病虎外,还有我这头稚虎,嘿嘿。”
    王千军笑得很有诡异,只是王丛云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多说话,头很晕。但王丛云不说话,不代表燕梓不说话。燕梓对王千军那怪异的笑声有些不满,瞪了王千军一样说道:“小孩子,笑得那么难看做什么?!有什么话你开口说好了,儿子翅膀硬了,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话也不听了!”
    燕梓生气了,王千军可不敢再顽皮,赶紧说道:“母亲,我怎么敢,不听话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觉得,皇上调父亲入锦衣卫颇有深意,进南镇抚司更有特别的意思。相信父亲不会在锦衣卫百户这个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亲的性格,绝对不能忍受纪纲与其爪牙的胡作非为,但以父亲的力量也很难对抗纪纲。所以,孩儿觉得,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还是韬光养晦,从长计议为好。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因为儿子的这句话生气呢?!”
    王千军等着王丛云的回答,这种事燕梓也不会插嘴。过了一会,王丛云摸着脑袋开口说道:“你爹没有你读的书多,也没有你的鬼点子多,但你爹也学过兵法。为将者,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保持冷静,维持军中士气,寻找敌人弱点,这就是你爹学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有一条,你爹我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对皇上的忠诚!”
第十二章 安南战事(上)
    永乐四年春,久留于京城的陈天平终于是要返回安南了,远在安南的黎氏国王一再对大明表示“恭顺”,愿意迎接陈天平回安南为王。永乐帝没有不允许陈天平回国的道理,下圣旨命陈天平“治任以行”,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永乐帝赐陈天平绮罗纱衣各二袭、钞一万贯、告诫他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又封黎氏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一行人走了两个月,陈天平进入安南境内,到达丘温,黎氏派陪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还以牛酒犒劳护送的明军,卑辞云:“属有微疾,已约嘉林奉迓矣”。黄中等心存疑惑,派骑兵四出侦察,也未发现可疑之处,一路上都是迎接的安南百姓,明军过隘留、鸡陵,进至芹站,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
    突然,雨雾之中,安南军队伏兵四出,鼓噪之声,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全部包围,一名安南将领隔涧遥呼道:“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听,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
    安南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出于意外,又迫于形势,无力抵抗,只好眼看着陈天平被杀,与陈天平同行的大明使臣聂聪等人死于乱军之中。大理寺卿薛品虽幸免于难,但因职责所在,义不偷生,面南朝圣,自尽而亡。无奈之下,黄中等人引兵而还。
    安南黎氏欺骗了大明,也欺骗了永乐帝。十五日后,黄中等人的奏表到了永乐帝的手上,永乐帝勃然大怒!一个安南就敢如此,如果不严惩,那此事一旦传开,向大明称臣纳贡的各小国绝对会有样学样。再加上之前南安对广西思明府,云南宁远州,还有占城的侵略,“杀土官,征其银”;“威逼近边土官,致其骇散”,南安已经成为大明西南边境的最大乱源,马上打天下的永乐帝怎能不征讨?!
    大殿之上,永乐帝怒吼道:“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靖难第二功臣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
    随后永乐帝在奉享太庙后,返回奉天殿,决心出兵安南!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分统“两畿、荆、湖、闽、浙、广西兵出广西凭祥”,统“巴蜀、建昌、云贵兵出云南蒙自”,总共大军三十万远征安南,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
    夸大出兵数量,一向是中原皇朝的习惯,对付小国,更要如此。不要说夸大人数是自我安慰,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就是心理战的最高境界。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西南小国,其内部本来就不稳,再听到征讨大军有八十万,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胡氏父子,这仗还没打胡氏父子就被吓了个半死,更何况是南安的小兵。未战气势先弱三分,安南各军只能死守城池,被动挨打,大明军队的胜算不仅多了三分,更掌握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想打你哪里就打你哪里,不想打你哪里就不打你哪里!
    靖难之役打了三年,无论是北兵还是南兵都损失惨重,南京的京军主力:三千、五军、神机营在战后几乎是被迫重组。永乐四年,战争才过去四年,大明如果真拿得出八十万大军,那肯定是砸锅卖铁才凑出来的大军。永乐帝不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安南而倾巢而出,将北方最大的威胁蒙元残部置之不理。
    更何况,大军一动,兵马钱粮都要跟着动。八十万大军可不是八十万个木头人,也没有汽车、火车拉动。这一路上,就算只有三十万人,每天所消耗的军粮也如同小山那么高。真有八十万人的话,那绝对是蝗虫,杀入安南境内后,以十比一的供给计算,就需要八百万民夫的支持,这是只休养了四年的永乐朝绝对负担不起的。永乐帝第一次亲征蒙古时也只动用了大军五十万!一个南安小国怎么也不需要动用到八十万大军。
    虽然如此,但永乐帝也只用了三个月的动员时间,三个月就组织了三十万大军,并且动员了绝大多数靖难之役的功臣老兵,这肯定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只是永乐帝没有料到,安南胡氏敢那么做,当着大明军队的面杀了陈天平,连同大明使臣也死于乱军之中。王千军猜测,永乐帝所谋划的是希望陈天平回国后与胡氏明争暗斗,最终依靠陈氏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