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之枭雄卢俊义 >

第100章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100章

小说: 宋之枭雄卢俊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得罪小人,吴用这个狗头军师,气量狭窄,受不了卢俊义对他的轻视和漠视,发誓要报梁山之耻。
    有些消息是赵宋朝廷自己查出来的,这些消息对卢俊义的杀伤力没那么大。赵佶下面地大内密探已经查出当日焚烧风月楼的是卢俊义,现在李师师正在卢俊义军中,这个发现重重扇了赵佶一个耳光,惹得赵佶暴跳如雷,以九五至尊之身发誓,与卢俊义不共戴天。
    卢俊义下面地名将王进、林冲都是朝廷叛将,跟太尉高俅都有仇怨,高俅怀疑义子被阉手下被杀卢俊义也脱不了干系,只是高俅现在剿灭方腊不利,脱不开身找卢俊义地晦气。
    再加上卢俊义杀了契丹王子,劫了生辰纲,占据梁山水泊不利漕运,朝廷对卢俊义的态度渐渐由忽视变成了重视,开始采取切实地措施遏制和打击卢俊义势力的发展。
    从东京汴梁朝廷传来确切消息,朝廷已经委任名臣侯蒙做东平府尹,整顿东平府兵备,伺机剿除梁山水泊卢俊义。同时朝廷启用名臣张叔夜做京东西路总管兼经略使,整顿京东西路地军备,伺机从济州配合侯蒙剿灭反贼卢俊义。
    本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卢俊义并不怕朝廷地围剿。但同时出了一件事情。既打乱了卢俊义稳扎稳打以农村包围城市地战略。也动摇了卢俊义地根本。
    这个坏事就是那个智多星吴用一手缔造地。
    吴用在梁山地时候。很奇怪为什么每天都有船只从外面运来粮食和金银。卢俊义不是反出大名府后。被卢家清理出家门。卢家不承认有卢俊义这个家主。而推出了卢俊信做家主吗。卢俊义在梁山之外那里有资源能采办来源源不断地粮食。能不断地运来金银?
    吴用不敢直接问询。就偷偷观察和窃听。终于他知道了大名府地卢家是假意将卢俊义赶出家门。实际上藕断丝连。暗中支持着卢俊义地造反大业。那些金银和粮食是卢家从大名府总部和其他店铺悄悄运送到梁山附近地郓城县和东平府。然后再借口走漕运。到梁山水泊附近装到梁山义军地船上。搬到了梁山。
    当吴用实在忍受不了卢俊义地忽视(卢俊义克服不了自己地偏见。这是他做为穿越人士地一大弱点)。他离开了梁山。投奔了宋江。当他帮助宋江占据了饮马川外。就本着损人不利己地坏心眼。派人将卢家暗中还支持卢俊义地情报告知了最近恨卢俊义恨到骨髓里地梁中书。梁中书当初看到卢俊信一身伤地跑过来报告卢俊义反出大名府。同时还看到卢家死了几十个人。还真以为卢家跟卢俊义决裂了。
    吴用派过去地人正是旱地忽律朱贵。旱地忽律详细地将卢俊义上山地经过都讲给梁中书听。言辞凿凿。详细具体。不由梁中书不信。梁中书随即派人抓了几个卢家地亲信伙计。重刑伺候下。这些伙计吐出了真相。
    梁中书闻言大怒,派出军队包围了卢府,准备将卢家人全数抓获归案。
    卢家一年前安插在梁府的丫鬟舍命报信,卢俊信便开始组织卢家重要人员从卢有德之前凿的地道逃出大名府。梁中书将卢家所有没有逃进地道的人员全部抓起来,没有找到卢家家主卢俊信,他便命人严刑拷打卢家家人,逼着他们供出了那条地道。
    梁中书急忙派人进入地道开始追赶,同时命人前去地道出口堵截。卢家人都有一定的武艺造诣,尤其卢俊勇武功仅次于卢俊义,拼命杀出了前堵后追的重围,可卢俊义的三叔卢有财中了一箭,等赶到梁山时就不幸离世。
    同时梁中书启禀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查抄了卢家的所有店铺,将卢家的家产尽数查抄。
    这次事故给卢俊义造成了巨大损失,估计大名府卢家积存的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和价值五百多万贯的金银铜钱,那些不动产价值损失更高达一千三百多万贯,其他城市店铺的动产和不动产的总损失共有二千多万贯。卢家积攒上百年的财富因为卢俊义的大意和假宽宏而在顷刻间都尽丧敌手,卢俊义好恨啊。
    幸亏这半年时间内卢家不停地向梁山运输粮食和金银财宝,使得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目前梁山上已经囤积了二百万石粮食和一千五百万贯,足够一万梁山义军和一万百姓在梁山维持十年的战斗,梁山上还有四五千匹战马,然后陆续还有投奔的百姓,原本的围湖造田生产自救只能延缓一点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坐吃山空的事实。
    当卢俊义看到叔父卢有财冰凉的尸首,看到全都负伤累累的亲人,想起身陷囹圄的上百位卢家人和上千名卢家丫鬟仆人,不禁钢牙紧咬,狠狠地骂道:“吴用、宋江、朱贵,你们这些混蛋,不杀你们我卢俊义誓不为人!”
    卢俊勇嚷道:“大哥,咱们再杀回大名府,杀了梁中书,救回咱卢家的人吧!”
    卢俊义拍拍卢俊勇的肩头,沉声说道:“我们肯定会杀回大名府的,不过不是现在。你放心,我已经派人前去贿赂王黼等人,劝说蔡京等人先不要拿我们的家人开刀,等到捉到我才一同处斩,这样会给我们一点缓冲的时间。放心,也就是一年内,我一定会将我们的亲人救出来的,会把我们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尽数拿回。现在我们要沉着冷静,做好眼前的事情。”
    卢俊信疑惑道:“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在这个梁山岛?这没有我们这些人施展的舞台。”
    卢俊义想了想道:“现在我在梁山军校里再开办一个商贸系,你们这些人做教授讲师,将你们的商业理念和经营之道交给那些学员,为我们以后的生意培训储备人才。至于贸易之地,你们不用担心,半年后,义军就会打出这片水泊,抢夺城池,到时候你们就有很多事情可做,不用担心。”
    卢俊信、卢俊勇、卢俊礼、卢俊孝,这些卢家的中坚力量都逃出来了,同时出来的还有钱燕儿的父亲钱财多等一批卢家的高级经营人才,卢家做为一个商业大家的元气还没有大丧,在卢俊义军队的扶持下,再加上商贸系培养人才,数年内定会净复往日的繁华。
    正文 第九十章 梁山乱因
     更新时间:2009…9…18 10:55:09 本章字数:3285
    除了八字不合的宋江吴用发展起来和卢家被朝廷查封,这两件事情给卢俊义巨大打击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朝着有利于卢俊义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朝廷昏招迭出,扰民害民之策层出不穷,使得黎民百姓生活越发艰辛,铤而走险落草为寇者越来越多。
    在二十一世纪,听许多研究宋史的专家胡乱吹捧,说宋朝的经济有多发达,赋税收入最高达到一亿六千万贯,是其他朝代的数倍甚至十几倍,很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遭遇蒙古这个前所未有的军事怪物,宋朝就会从封建社会自动过渡到资本社会。
    对以上的论断,卢俊义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他穿越到了这北宋末年一年后,等他完完整整地了解宋朝这个朝代赵宋的经济制度,他才觉得那些专家的话有多么不可信,他们的鼓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王婆卖瓜,就像某些专家把满清王朝吹捧成盛世王朝。
    宋朝的岁入较唐有巨大的增加,究其根本,是宋税赋极其之重。包拯就说:“天下税籍有常,今则岁入倍多者,祖宗世输税只收本色,自后每从折变之故”,一语道破北宋疆土不及汉唐,岁入却倍之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利用其赋税之权,在实物赋税的时候低估物值,反复折腾,进行盘剥。包拯举的一个例子是陈州。本色为麦,但朝廷突然改令以货币地租。以市价,斗麦50文,而朝廷令斗麦折100文,附加脚钱20文、仓耗20文,等于斗麦140文,相当于本色地几乎三倍。
    宋朝的财政收入最多一年达到1亿6000万贯文,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个绝大的笑话,因为所谓“一亿六千万”,它的单位不是什么“贯文”,而是“贯石匹两”。这个“一亿六千万”,就是不考虑单位,只考虑数量,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宋朝搞的是货币+实物的赋税制度,钱地单位是贯。米的单位是石,布帛的单位是匹,白银的单位是两,丝绵的单位还是两(一两白银价值1贯钱,一两丝绵价值50文钱,然而在这个1亿6000万的大杂烩统计里,一两白银+一两丝绵2两),对了,还有草……单位是“束”。就比如说:熙宁十年(1077)的财政收入中属于农业税收入的部分大约是5200万“贯石匹两”,然而其中有“草”1765万束。折合成钱才35。3万贯(当时草大约是20文/万束)。
    有宋一朝,代代都是敛财高手。确实,各朝都重视“理财”。拼命扩大岁入来弥补其日益庞大的冗兵、冗官、冗吏。至王安石变法前。有宋岁入较国家初建时增加六倍,而国库反而从有赢余变为大亏空。以国营工商业等形式与民争利自然是一条生财之路。但另一方面,压榨农耕上最后一点油水乃是恒道。即使是王氏地变法新政。如青苗方田农田水利等法,也是从农业上赋税上下工夫。新政的主要政策仍然是从农业经济的角度出发的,这也说明了有宋一代以农赋为国家之本的思路并无改变。然而种种措施仍然无法挽回宋政府积贫的局面。看穿两宋的历史,其国策就是:聚财富于官,敛财富于中央。民困官丰,而官府之资财又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然而,举国之资、全民之资,还是供养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庞大开销。一个将全国财富都盘剥到手的政权,在它几百年的统治中,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闹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乃至几乎就不能维持其运转。这样地一个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是一个大笑话,是和着无数黎民的血与泪地荒唐!
    宋人有句名言:“(天下赋税)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这真是对宋朝财政地精妙概括!巨室以巧滑躲避赋税,将负担转嫁到农夫,小民困焉,州县将财富上供朝廷,州县困焉。而朝廷“三冗”之余,又复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于是聚敛天下之财富却还是不免困焉。象东京汴梁,虽然辉煌灿烂到极点,但却是以全国之用堆积起来的一个巨大畸形地消费城市,它中间也许有那么一些能穿上丝绸的劳动者,然而,这与全国地反差又多么的大。当时地人,多少次沉痛的形容过这些普通劳动者、直接生产者、宋朝辉煌财富的创造者们的生活,归根到底,始终不过是“苟且辛苦过一世耳”,而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明,集中在中央,却在外敌一击之下,中央受制,全局瓦解,统统化为乌有。这就是宋朝,好一个“伟大”的宋朝!
    而贫富不均、兼并横行,小民不堪生计,倒成了有宋一朝的一种恒态。从王小波到杨幺,“均贫富”是反抗者必有的口号。两宋的农民抗争,从无断过,而且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所有的民变,几乎都是因为封建负担过于苛重的问题。而两宋最后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运动,也没有亡于民变,究其原因:一是重兵对内,一方面通过招募士兵变寇为兵来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对民间的严密控制和镇压。二是宋朝始终面临巨大的外患,也面对着巨大的民族矛盾。在这个背景下,民族矛盾和国家外来危机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超过内部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主要面。当辽人南侵或者金人蹂躏中原的时候,广大民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选择竭尽自己的最后精血去支持一个尚能组织抵抗的政府。如果没有当时巨大的外患威胁一定时期内淡化了内部矛盾,这样一个政府,激起全国性的巨变,乃至发生汉末那样的脆性崩溃也是完全可能的。最后一点,自然就是这个政权终于糟糕到在竭尽民力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尽到它保全自己和保护将希望寄托于它的百姓的义务,为外敌所灭亡,来不及等到内部的矛盾将之彻底摧毁。
    卢俊义细细分析了赵宋朝廷的实质,他越来越有信心在推翻赵宋朝廷的基础上再击败蛮族铁骑的入侵,不过尘世如潮人如水,有时候做再多打算计划都是空的,就像卢俊义打明暗两条发展线的算盘打了很久,铺垫了好久,经不起吴用的出卖,功亏一篑。所以卢俊义只给自己一个大方向,其他的顺势而为。
    目前就有一个大势,可以顺势推舟。
    政和元年,宋廷为搜刮民脂民膏,设置了一个专向民户掠夺土地的机关;叫做“西城括田所”;先后用宦官杨戬(此杨戬跟二郎神屁关系都没)、李彦主管其事。名义上;是要由这个“西城括田所”把一些荒芜无主的土地和死绝逃亡户的土地;没收了来作为公田;实际上;它却专去强占一些肥沃土田;把原业主迫充佃户;令其依对分方式向政府交纳租课。例如;河南汝州鲁山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