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481章

化工大唐-第481章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招手道:“免了,来坐。听说你这几天一心扑在那个化学分析室上,有进展了么?”
    “回皇上,差不多了。”陈晚荣如实回答。
    李隆基事无巨细均能耳闻:“你的想法很好,凡事总得有个度吧。估摸着来,不是不可以,就是要靠经验,太难把握了,真能如你所想那般分析出准确的数值,办起事来就可靠得多了。说远了,来,给你引介一下,这位是张守珪。你们见见面。”
    有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在军器监,李隆基自然是能对军器监了若指掌,不必惊奇。
    “见过张将军!”陈晚荣施礼相见。
    “见过陈将军!”张守珪还礼。
    见礼毕,两人这才重新就座。李隆基扫视一眼三人,道:“今天把你们三人找来,就是要说说朕的想法。来年一仗,对大唐至关重要,朕思之再三,有上下两策。现在,朕就对你们说说,你们看看,若有需要改进之处,就指出来。
    “兵者,凶危之事!容不得疏忽大意,你们有想法,一定要说出来。朕也提醒你们,这构想,朕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只能出朕之口,入你们之耳,不得对他人说起。违者,灭族!”
    这是最高军事机密,如此处置,谁也没有异议。不过,陈晚荣却是意外:“皇上,如此极密之事,臣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朕叫你听就听着!”李隆基脸一肃,他的说话让人无法拒绝。
    陈晚荣只得应一声,心里大是奇怪:“如此极密之事,皇上为何说给我知道?姚崇是当朝宰相,虽是文官,也通兵法,他知道是天经地义的事。瞧这架势,皇上打算让张守珪统率三军出战,他知道也很正常。可是,我呢?难道……”越想越惊疑。
    李隆基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自从反叛之后,默啜拥兵四十万,控地万里,突厥故地尽归默啜所有。原本臣服大唐的回纥诸部亦归默啜。大漠辽阔,无遮无拦,要想在大漠上对默啜进行致命一击,非数十万大军不可,因而,朕决定,来年这一仗,投入五十万大军。”
    略一停顿,道:“五十万大军,这在我大唐历史上还没有过。没有不要紧,就开个先例!”
    李靖灭突厥一战,唐朝出动十几万军队。武则天反击后突厥,最多出动四十五万军队,不过,一无所获。一次调动五十万军队,在唐朝历史上的确是规模空前了。
    这也显示出李隆基的决心:务必歼灭突厥主力,永靖北地!
    “三十年来,大唐与突厥的战争不断,虽然取得不少胜仗,大挫其锐气,然而,大多是击溃之战,并没有歼灭其主力,伤皮不伤骨,北地不宁。”李隆基往下说:“朕决定,来年这一战,借着突厥南下之机,把其主力予以歼灭。没有了军队,默啜就算是大漠上的雄鹰,他也飞不到九天之上!”
    “皇上圣明!”张守珪颂扬一句:“臣在北地这些年,深知突厥之患有多深。并不是大唐打不过突厥,而是因为大漠广阔,突厥一旦战败,立即逃蹿,大唐要追也追不上。”
    游牧民族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射娴熟,来去如风,骠悍迅捷。打不过,马上逃,想追也追不上,这是突厥的长处。
    其短处就在于,游牧民族只知盘马弯弓,不知科技为何物,有学者戏称“科技对游牧民族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这话很有道理,他们缺乏先进的科技,缺铁,没有很好的组织纪律,这是他们的短处。
    一旦遇到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华夏军队,他们只有吃败仗的份。赵武灵王击破胡人、匈奴是如此,秦始皇大破匈奴是如此,汉武帝击破匈奴,还是如此,李靖灭东厥也是如此!
    华夏王朝更迭,一个王朝灭了,另一个王朝兴起。同样的,大漠上也在上演着相同的故事,一个游牧民族没落了,另一个游牧民族崛起,然而,他们演绎的故事相同。匈奴遇到强悍的秦汉军队,突厥遇到善战的隋唐大军,他们只有一败再败的份。
    两宋王朝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隋唐,科技更加辉煌灿烂,却在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异族面前无能为力,实是让人扼腕!
    同样的民族,同样拥有先进科技,雄厚财力的华夏,却不能打败人数上远远不如匈奴和突厥的契丹、女真、蒙古,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数!
    “因而,来年这一仗,务定要全歼默啜的大军!”李隆基右手重重砸在地图上,发出砰的一声响!
    第四卷 帝国碰撞 第七章 任命统帅
     更新时间:2009…10…3 16:48:08 本章字数:5834
    “朕接获的情报大食派人给默送去了大马士革刀和还有一批工匠。朕估摸着。大食是想帮啜造攻城器械。有了这些器械。默来年就会大举南下。下受降三城。把我军赶到黄河以南。”李隆基右手按在地图上。接着分析道:“突厥人缺铁。没有攻城器械。打野战还可以。说到攻城。那就无能为力了。不过。有这些器械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受降三城的防备须加强。朕打算利用默啜急于拿下受降三城的想法。把厥人的锐气消耗在受降三城。
    “等到把突厥人拖累拖疲之后。我大军侍机出击。围而歼之。当然。在和突厥人打消耗战的同时。我大军就应该大胆向突厥人的后方穿插。到达指定区域。隐蔽集结。受降三;一的手。马上发起攻击。从四面围堵突厥人。这就是朕的上策!”
    受降三城对唐朝和突厥人都很重。三城是唐朝黄河北岸的立足之地。若是丧失的话。唐军只有退到黄河南岸了。丢掉这三城。唐朝在黄河北岸就没有了立足点。就不可能以此为跳板。向大漠深处进攻。从战略上来看。对突厥的威胁大减。
    若是突厥拿下受降三城。那么突厥人就可以重返漠南。在这里有了立锥之地。并且。可以以此为跳板。向幽州附近发进攻。这在战略上对唐朝的北方构成重威胁。
    幽州是唐朝在北地最为重要的战基地。无论是北地。还是辽东。都靠幽州进行补给。不要说打下幽州。就是威胁到幽州。就会让唐朝不宁。就是一个天大的胜利。
    默啜征战一生。狡猾似狐。就是武则天那么精明的人都上了他的大当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出来。以前。后突厥屡次攻打受降三城都没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后突厥人没攻城器械。若是到大食的支援。拥有攻城器械。默肯定要来打受降三城。
    这。正是李隆基求之不的大好!
    利用默这一心理。把后突厥的气兵力消耗在受降三城。再发起决战。对唐朝有莫大地好处。李隆基这一构想非常好。
    张守想了想道:“皇上的设想常好臣也同。只是有一样。穿插的大军补给是个大问题。深入草原不是问题。隐藏也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要如何让将士们吃饱?大漠里不缺草不缺水缺的就是粮食。”
    不愧是长期在北方的将领问到点子上了。姚崇;头赞同:“皇上。张将军所言极是。”
    李隆基并没有回答。而是看着陈晚荣。问道:“你说要怎么解决呢?”
    陈晚荣想了想道:“皇上。要解决也不难。多带些马匹。驮运粮食即可。在大草原上行军。骑兵非常迅。一天穿插个三两百里不是问题。光是骑兵的话。只需要三五天就能到达指定区域。再加上部署歇息。大概需要七天时间也就是说。在决战发起前的八天时间出发就行了。
    备足半个月地口粮就差不多。实在不行。到时。还可宰马维持。一个骑兵有三匹战马。一用来骑。一匹歇息待骑一匹驮着口粮和装备。臣想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了。”
    和后突厥这一战不避免|晚荣也在时常想对。
    话音一落点。李隆基姚崇和张守一齐击掌赞:“说的好!”
    李隆基笑道:“你说的就是朕想的。朕是想。来年派出十万骑兵。兵分两路。抄到突厥人的后路去。给他们每人三马。吃喝全部运。突厥人地马奶子既解渴也解饥。易于保存。在大漠上正好用的着。北地地将士们对马奶子也吃惯。朕已下令。大量做。到时。一人带上几革囊。足够他们喝地了。再上一些肉干。面。支持半个月不会有问题。”
    马奶子游牧民族爱喝。是用马奶做成。既解渴又解饥。非常利于行军作战。有了这东西。唐军无异于如虎添翼。
    姚崇点头道:“皇官马不够。需要带私马入军了。朝廷应该立即下旨。鼓励将士们私马入军。
    ”
    “这是你这中书令的事。”李隆基居然撂挑子。
    汉武帝之所以能组那么大规模的骑兵原因就于西汉推行马政。西汉积蓄了大量的匹。要是没有马政。也就是不可能有“单于夜遁逃”和“封狼居”这样的壮歌了。
    唐朝充分吸收了西汉的马政。并且大力推广。使的唐朝拥有众多的马匹。全盛时期。唐朝朝廷控制的马匹近百万。拥有此大量的马匹。唐军机动能力大为增加。来去如风。
    要是没有如此大量马匹。重装步兵虽然威力巨大。也不可能投入战场。行头实在是太重了。靠人哪里可能运到战场。
    军队大量装备马匹地一个后果。就是唐朝的马球。也就是击高度发达。上自皇帝。下至平头百姓都喜欢打上几手。军队中就更不用说了。原因在于。马球的玩法有
    兵士掌握高超的马术。
    关于马政。这里的稍作说明。马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官马。一个是私马。官马是指朝廷在水草丰美的方设立马场。饲养战马。这样的马场。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二十万匹战马。规模很大。
    西汉推行马政之时。了朝廷养马外。还鼓励民间养马。百姓养马。可以的到优惠。比如赋税役这些方面都有鼓励措施。这极大的提高了老百姓养马的积极性。西汉;间所养之马甚漠北决战”时。汉武帝投入了三十万匹战共中官马不十四万匹。另外十六万匹。也是大多数是来自民间。
    私马如何转变成官马?只要私马合战马的标准。廷花钱买下就是。西汉地价钱我没有查到。唐朝的官方定价是两万五千文。也就是二十五贯折合成二五两白银。
    马政在古代极为重。说的夸张;是马政铸就中国古代历史地辉煌!
    两汉隋唐都极为视。到了宋朝。马政名存实亡。中原缺马。宋王不能大量组建骑兵。不能有效对付北方的威胁。有人为宋王朝辩护说。那是因为把养马的地方丢光了。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西汉同样没有河套地。照样拥有那么多的战马在骊山脚下西汉就有一个大型养马场。更不用说。可以在民间养马。以宋朝积蓄的财力完全可以购私马而宋王却缺马措无力。不配套。只能说腐朽了。
    “请问皇上。下策为何种打法?”张守很是急切。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下策当然是不入流了。若是打烂了。没有完成上策地目标。没有把突厥人消耗在受降三城之|。或者默啜察觉了我们的布署。提前撤退。使的我们的计划落空自然就成了下策。”
    姚崇想了想。猜测道:“皇上是说。真要如此的话。大唐只有派出大军追击。追到漠北。象当年汉武帝一样。来个漠北决战?”
    若是默啜不上当。要想永靖北边。只有如此了。这样做比起上策来说弊端在于困难增加很多。
    从漠南到漠南路程太远不说由于没有很好的路。光这补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汉武帝当年的“漠决战”虽然大获成功。代价却是极大。出关时的十四万匹战马。回来不到三万匹。这且不说。光是给大军运送粮草而死的民夫步卒就不计其数。是以这一仗“天下骚动”。
    不过。这也显示了隆基的决心。陈晚荣他们大感染。张守很是兴奋:“皇上。真要如此地话。这一仗的困难固然增大很多。以大唐雄厚的国力。还支撑的起。”
    唐朝雄厚的国力千古有名。支撑这样地大战。多了不敢说。三两场还没问题。
    李隆基右手一握拳。铿锵有力地道:“朕地设想是。以上策为目标。以下策准备。
    尽最大可能实现上把默啜的大军消灭在漠南。准备。就要以下策为目标了。要做横绝大漠的准备。一旦没有实上策。马上调整部署。追击到漠北去!”
    “遵旨!”李隆基|了很大决心。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突厥人再|狂了。陈晚荣他们大是振奋。这两个字说的特别高昂!
    李隆基看着张守道:“来年这一。就你来指挥。”
    到沈的提醒。守仍是有意外。忙道:“上。臣太年轻。怕有辱皇命。还请皇上另择贤将。”
    李隆基眉头一轩道:“年轻又怎么了?霍去病十八岁出征。不是功冠全军么?就说陈晚荣。十八岁不是率领炮兵打到逻些城去了?朕用人。不看年龄。不重资;重的是才干。北地的将领面。朕思虑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