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473章

化工大唐-第473章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重来,太平公主虽难逃一死,比起历史上的结局还是好了许多,至少她的儿女能活得好好的。虽给削为平民,睿宗并没有剥夺他们的财产,即使为民,也不用为生活发愁。
    “最后,朕意已决,传位于太子!列位臣工,择吉日,举行大典!”睿宗最后一道旨意传下,整个人再也站立不住了,摇摇晃晃摔倒在地上,嘴里的鲜血象水一样,一口接一口的吐出来。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二三八 玄宗登基
     更新时间:2009…10…1 12:01:51 本章字数:6619
    禅位?”群臣惊讶得眼珠砸在地上了。ΖuiLu。
    陈晚荣虽然知道历史上的睿宗以禅位而退出历史舞台,就是没有想到睿宗会在这种情况下禅位,大是意外,惊奇不已:“历史重来,睿宗雄心勃勃,我还以为他会一直当皇帝,直到把后突厥和大食处理好了去了。没成想,他居然禅位了!不过,这也难怪,他看重亲情,太平公主这事让他心力大耗,难以为继了,不得不禅位。”
    睿宗看重亲情,要是普通人的话,这是美德,会为人颂扬。可是,他是帝王,帝王过于看重亲情那会倍受煎熬。这几天,睿宗就是在煎熬中度过的。
    几天下来,他最终决定处死太平公主,可是,他的心有多苦,只有他自己知道。现在,这事已经结束了,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再次晕过去了。
    “皇上,这万万不可!”群臣异口同声的反对,可是,睿宗早就晕过去了,哪里听得见?
    姚崇的反应够快,忙道:“快,传太医!”
    李隆基扑上去,一把抱住睿宗,虎目中的热泪流了下来,唤道:“父皇!”怀中的睿宗软软的,没有一点反应。
    太医颠儿颠儿的赶来,一把脉,眉头皱在一起。
    “怎么样?皇上怎么样?”姚崇率先问起来。
    “快说!”群臣催促道。
    禅位这事太大,群臣还有一肚子的劝阻之言要说,巴不得睿宗现在就醒过来。
    太医眉头拧在一起。想了想。这才道:“各位大人。最好不要打扰皇上。得让皇上好好歇息。”
    为太平公主这事。睿宗已经数次昏倒。那时。事情没有完结。睿宗凭着一口气硬撑着。现在。事情一完结。他地气一散。整个人哪里还能撑得住。非有数天歇息。不能复原了。
    事已至此。群臣再急也没有用。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内侍把睿宗抬走。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知所措。
    李隆基并没有马上跟上去。而是吩咐道:“姚崇。眼下。最紧要地事情就是稳定朝局。不出乱子。你得多用心。”
    姚崇在心里暗赞一声李隆基地镇定。忙道:“臣明白!”
    “列位臣工应当恪尽职守。散去吧!”李隆基一交待完。飞也似地赶了上去。
    群臣不由自主的追上去,才追得几步,又停了下来,眼巴巴的望着睿宗给抬走的方向,没有人说话。过了老大一阵,群臣呼啦一下围上来,望着姚崇道:“姚大人,你看怎么办?禅位可是大事,我们得向皇上进谏。”
    禅位是远古时期五帝之制,自从帝王权力确立以来,有几个皇帝主动禅位的?就是高祖李渊退位,那也是因为玄武门事变给逼退的。睿宗这一决定弥足骇人,群臣要不进谏也不可能。可是,要进谏总得等睿宗清醒。
    在睿宗昏迷不醒的情况下,他们不找姚崇还能找谁?
    姚崇也颇感为难。要说才干,肯定是李隆基更高。可是,睿宗在这近半年时间里的表现也挺抢眼,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把唐朝打理得有声有色,让人佩服。
    “这……”足智多谋的姚崇第一次感到举棋不定了。
    陈晚荣接过话头道:“各位大人,还是各安其职吧。我想,等皇上醒了,还有旨意,到那时,我们再商议定夺也不迟。”
    也只能如此了,群臣无异议,只得散去。
    要不是睿宗昏倒,他们的谏议必然是一天,睿宗这一昏倒,反倒省事了。
    正如陈晚荣所料,睿宗真的是有旨意下来,不过,那是在一天之后去了。睿宗这一昏迷就是一天一夜,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禅位一事,朕意已决,不得再议!着姚崇准备新君登基事宜!三日后,举行大典!”
    这道旨意一下,睿宗禅位就成定局了,再谏也没有用,群臣只好不谏了,紧锣密鼓的行动起来,为玄宗登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新帝登基是大事中的大事,谁也不敢松懈。这三天里,唐朝各部门高效率的运转起来,姚崇他们是忙得团团转。陈晚荣虽然是睿宗的红人,毕竟职位低,还是散官,这些准备工作轮不到他,只能呆在军器监。
    军器监虽然也挺忙,相较而言,比起姚崇他们还是轻松得多。
    转眼间,三天就过去了,到了玄宗登基的日子。这天,陈晚荣起个绝早,刚刚穿好衣衫,郑晴就端着热水进来了,笑道:“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要是在以往,陈晚荣是给郑晴叫醒的,象今天这般早,还真不多见,郑晴不由得调笑一句:“太阳是不是从西边出来的?”
    “不是!”陈晚荣一本正经的回答:“今天是皇上新帝登基的大日子,我当然要起得早点。”
    “是啊!”郑晴附和一句:“快洗脸。”
    陈晚荣笑嘻嘻的道:“是什么是?我话还没有说完呢。”
    郑晴颇有些好奇,问道:“你还有什么话?”
    “我是说,新帝登基之后,朝中的局势就稳下来了,我也就没甚事做了。我们的事,是不是该办了?”陈晚荣右手揽着郑晴的纤腰,有点不怀好意。
    郑晴脸一红,很是害羞:“人家早晚是你的人。”
    “早晚?”陈晚荣脸皮够厚:“晚点不如早点,这事越
    好!天气这么冷了,连个暖脚的人都没有,那行么?
    “你脸皮真厚!”郑晴眼睛瞪得老大,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模样,在陈晚荣脸上轻拧一把。
    两人说笑不断,陈晚荣在郑晴的帮助下洗漱,用过早点,骑着青花,赶去参加玄宗的登基大典。
    今天的长安与以往大不相同,家家张灯结彩,比大过年还要热闹。每有新帝登基,都要好好热闹,这是几千年的传统,李隆基登基也不能例外。
    再说了,李隆基才名远播,英明过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吐蕃这一仗,李隆基是始作俑者,是他首倡其议,老百姓对他更加爱戴,早就盼望他登基。如今,睿宗禅位,玄宗登基,正合百姓心意,哪有不热闹的。
    正行间,只听一阵震耳的爆竹声响起,有老百姓高呼:“皇上登基喽!”
    声音富含喜悦,好象李隆基是他们的亲人似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陈晚荣在心中感慨一句:“李隆基精明过人,具上皇之资,开元盛世名垂千古,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只是,因为安史之乱,才把唐朝的前途给葬送了。要是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在中东的争夺中已经占了上风,很可能会把中东纳入版图。哦,我忘了一件大事,如何避免安史之乱呢?得想个办法,一定要避免安免之乱!要是没有了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会更加辉煌灿烂!”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由分裂向统一的转变。同样的,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不过,是强盛转向衰落,让人痛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有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安史之乱后,中国历史就不如盛唐以前了,继唐而有天下的宋王朝创造了让人目眩的财富,却在外敌面前抬不起头来。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没有什么好说的。明朝版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相差无几,和强盛的西汉、盛唐比起来,差得太远。
    若是能避免安史之乱的话,中国历史就能延续辉煌,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怦然心动的大事,陈晚荣不由得一阵激动,暗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到!”
    就在陈晚荣转念头这功夫,整个长安爆竹声不断,百姓的欢呼声不断,为玄宗登基喝彩!
    陈晚荣赶到太庙一瞧,赶到的大臣不少了,还有不少大臣陆陆续续赶来。
    权力诱人,皇帝禅位的事情很少,一般都是先帝驾崩,新帝继位于榻前,或是在朝堂上宣读遗诏而继位。睿宗是禅位,不是驾崩,禅位一事先得告于太庙。
    是以,得从太庙开始。
    要是先帝驾崩,新帝得先继位,后告于太庙。睿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禅位“专业户”,一生三让天下,一让给母亲武则天,二让给兄长李显,三让给儿子李隆基。
    几千年中国历史,如睿宗这般禅位者,仅他一人而已。
    新帝登基固然让人高兴,却也敏感,群臣见面打个招呼,并不多说,静静的候着。
    没过多久,只听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皇上驾到!”
    陈晚荣一瞧,只见睿宗气色不佳,脸色苍白,走起路来都有些打飘,要不是有内侍小心翼翼的扶着,恐怕是举步维艰了。
    看来,太平公主一事对他的打击非常沉重,他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
    对睿宗禅位一事,群臣颇有些不赞同,现在看见睿宗这副有气无力的模样,大有气息奄奄之状,不由得暗叹一口气,睿宗现在禅位也许是明智之举。
    和睿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身边的李隆基。现在的李隆基身体已经康复得差不多了,又恢复到昔日那般丰神俊秀,神采飞扬的模样,身上自有一股虎气,让人打从心里生出好感。
    “参见皇上!”群臣见礼。
    现在,大典之礼还未举行,睿宗还是皇上,依然得依正常礼节相见。
    睿宗很是疲惫的挥挥手,李隆基代答:“都起来吧!”
    “谢皇上!”群臣谢过恩,站了起来,分列两厢。
    睿宗缓缓扫视一眼群臣,点点头:“开始吧!”声音很小,只有前面的大臣才能听得见。
    “皇上禅位,太子登基大典开始!”姚崇担任司仪,大声宣布。展开圣旨宣读一通。
    这道禅位诏书是睿宗口述,姚崇写就的,大意就是先把自己的功劳述说一番。征战吐蕃一事,是睿宗的大手笔,虽然睿宗现在心力不行,仍是大书特书一通。
    然后,笔锋一转,说起自己的错失处,列举了唐朝的积弊,还有太平公主一事,最后把李隆基赞扬一通。
    睿宗的文才不错,这道诏书写得辞采飞扬,让人叫绝。
    诏书一读完,睿宗拈香跪倒,向历代先帝祷告一番。祷告一毕,睿宗站起身,内侍捧来皇冠皇袍,李隆基跪在睿宗面前。睿宗拿起皇冠给李隆基戴上,再拿起皇袍给李隆基披在身上,提高声音道:“三郎,从现在起,你就是大唐的皇帝了!大唐江山将由你来发扬光大!”
    “谢父皇!”李隆基很是恭敬的道。
    “三郎,把大唐的江山交给你,父皇放心!你一定要把大唐的江山发扬光大!”睿宗叮嘱一句。这不过是礼节
    语。
    “孩儿谨记!”李隆基应命。
    “新君登基,大典已成,朕自今日起为太上皇!你们君臣议国事吧!”睿宗交待一句,右手伸出,扶着内侍,颤颤微微的去了。
    “恭送太上皇!”群臣在李隆基的带领送睿宗离去。
    望着睿宗的背影,不少大臣哭了起来。陈晚荣和睿宗相识以来,对他的了解越来越深刻。说睿宗无才,不对,睿宗其实是个精明人。只是,他太过看重亲情,有碍他做个好皇帝。
    睿宗对太平公主非常呵护,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他们的兄妹之情必然羡煞很多人,这在历史上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做为帝王,因为这事弄得形销骨立,就不是好皇帝了。
    回想起睿宗的一幕幕,陈晚荣是感慨无已。
    睿宗的身影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视线里,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新时代开始了!
    这个新时代叫做“开元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一个巅峰!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武大帝开创的“汉武盛世”能与之相比!
    历史上,睿宗禅位之时,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积弊不说,还有太平公主觑觎帝位,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严重威胁到玄宗的帝位。这迫使玄宗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诛灭太平公主。
    现在,睿宗处死了太平公主,玄宗最大的威胁已经不复存在了。
    对外,强敌环伺,边境上的战争不断,吐蕃、后突厥、大食相互勾结,骚扰唐朝边境,滋扰不断。就连势力不强的契丹都要来插上一手,可以说,当时的唐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而现在的唐朝,在经过了吐蕃一战之后,战略态势大为改观,吐蕃这个强劲的对手不复存在了。
    还有,安南梅玄成造反是在玄宗时候进行的,为了平定安南,玄宗派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