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364章

化工大唐-第364章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地是,情况并不是这样。
    再者。唐朝骑兵突然出现,桑旺要想变更部署已经来不及了。
    最重要的是,两军交战正酣之际,一方的援军出现,不论人数多少,都会给敌人造出巨大的心理恐慌。
    不论是草原上的匈奴、鲜卑、突厥,还是吐蕃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野蛮落后,他们打仗是有利则进。不利则作鸟兽散。
    唐军骑兵阵势雄壮,人数众多,吐蕃兵士看在眼里,惊在心头,也不知道是谁发声喊“快逃”,呼啦一下,就逃掉一大片。
    唯一没有人逃跑的就是禁军了。依然是阵势整齐。准备接战。禁军能成为吐蕃军队的中坚力量,的确不是幸致。哥舒翰暗中点头赞许。
    “死战!死战!退者处死!”桑旺拔出弯刀,砍翻一个逃跑地吐蕃兵士。他的亲卫也拔出弯刀。砍杀逃跑的吐蕃兵。
    经过他们一番努力,吐蕃兵的阵势稍振,就在这时,唐军骑兵已经冲到近前,唐军手里的弓箭发威,箭矢如雨般射来,射杀不少吐蕃兵士。
    距离差不多了,唐军收起弓箭,绰起马槊,朝着吐蕃军队冲去。马槊之后是横刀,经过唐的一番冲杀,吐蕃军队死伤不少。
    哥舒翰铁了心要把吐蕃这五千禁军吃掉,指挥两队骑兵前后夹击禁军。禁军腹背受敌,体现出了良好的素质,一点也没有慌乱,一分为二,手持弓箭,对着唐军冲了过去。
    吐蕃人的骑射技术不见得比唐军差,只是有一点,他们地弓箭没有唐军弓箭的射程远,还够不着唐军时,就给唐军的弓箭射杀不少,队形显得有些凌乱。
    禁军在唐军的箭雨打击下,并没有慌乱,依然冲了过去。等到够得着唐军时,拉弓放箭,不少唐军中箭落马。
    距离差不多了,禁军收起弓箭,绰起长矛,一往无前的冲了过去。和手持马槊的唐军轰然相撞,人喊马嘶中,两军落马者不在少数,紧接着的就是横刀对弯刀的砍杀了。
    两军近身肉搏,难分难解,一时难以分出胜负。
    哥舒翰当机立断,留下两千骑兵和轻步兵对付其余的军队,再调来一支骑兵对付吐蕃的禁军。就算其他军队逃走也不要紧,只需要把禁军给歼灭掉,就算胜利,还是一个大胜。
    当另一支唐军骑兵冲过来时,吐蕃禁军再也抵挡不住了,阵形立时大乱。唐军气势大振,奋力砍杀,一阵凌厉地攻势之后,吐蕃禁军四散逃亡。
    禁军是吐蕃军队的主心骨,禁军已经乱了,其他军队就不用说了,乱得不成样子,四散逃亡。哥舒翰指挥唐军咬住禁军不放,一定要全歼。
    追击了足足三十里路,禁军已经所剩无几,完全失去了战力。
    再追已经没有了意义,哥舒翰收拢军队,略一清点,伤亡不到两千,而吐蕃伤亡过万,桑旺两万军队短时间内不可能投入战斗。
    至于桑旺,哥舒翰派了一队人去追击,却给他逃掉。这也不要紧,等到唐军兵临逻些城下之后,他就无处可逃了。
    这一战的战果辉煌,是哥舒翰当上先锋以来的第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哥舒翰有着过人的才智,对吐蕃人的心思推测得很准确。知道吐蕃必然会派军队来稳定牦牛河,一边派出大量的斥候,一边渡过牦牛河。
    哥舒翰派出地斥候不仅仅是唐军斥候,还有吐蕃奴隶。奴隶痛恨奴隶主,唐军给他们自由,给他们财主,把他们当人看,让他们感激无已,哥舒翰交待地事情,他们自然是要完成。再加上他们对当地很熟,要侦知桑旺的行动很容易。
    哥舒翰对桑旺地情况一清二楚,而桑旺却对哥舒翰一无所知,中了哥舒翰的计,大败而归也就在情理中了。
    这应该是吐蕃地先头部队,现在趁机进军,必然会有莫大的好处。哥舒翰收拢军队,带着他的军队又向南推进了。
    半天之后,北面一队人马飞驰赶来,正是程晓天带着不多的人赶了来。
    程晓天要来应该是带着大军,不可能带着这点人马来,哥舒翰知道必有大事,忙迎了上去:“程将军赶来,不知有何要务?”
    军情紧急,也不寒喧,程晓天直说来意:“大帅要我暂时替你坐镇。哥舒将军,大帅要你赶快赶回大营,说是有要事和你商量。”
    哥舒翰大是奇怪:“有什么事称得上要事?所有的事情在进军之前都商量好了,我们都清楚呀!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多玛一战后,郭虔召集众将商议今后行止,所有的事情都商议过了,有了一致的认识,现在又有要事,哥舒翰非常奇怪。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一四九 张说的远谋
     更新时间:2009…8…4 14:41:13 本章字数:6106
    程晓天有些不满的道:“是张大人,他派人给大帅送来一封信,只说了一句话:此次进军宜缓不宜急!具体的原因他也没有说,说是要等他赶到细说。”
    哥舒翰很是不赞同这说法:“兵贵神速,当过几天兵的人都知道,兵临逻些城下,拿下逻些城,这仗就算打完了。谁都明白这个理,何来宜缓不宜急之说?”
    “哥舒将军,我也是这么说的,可是大帅说了,这是张说张大人的看法,谁也不能忽视。是以才要你赶回去,到时一起听听张大人的高见!”程晓天话里有些不屑。
    张说是一代人杰,才智极高,精通政务,他的看法不要说郭虔,就是睿宗、李隆基、太平公主也不敢不重视。接到他的书信后,郭虔只能等待了。
    这倒是实情,既然张说另有看法,无论如何也是该听听,哥舒翰不再多说,把军中事务一一交待。其实,他这先锋没做多少时间,事务也很明了,只一会儿功夫就交待完了,带着亲卫,打马北返,去见郭虔。
    郭虔的帅帐就在北方两百里处,一个多时辰就到了。郭虔一见哥舒翰的面,大是高兴,迎上来,拉着哥舒翰的手,大笑道:“哥舒将军,你这个借来的将军,可是大展身手了,一下子给大军建起三座浮桥,了不得呀!有了这三座浮桥。大军要通过牦牛河一点难处也没有。当初,我向监军借将,这一步是走对了!”
    三座浮桥对于唐军有多重要,郭虔是太清楚了,这话说得极是真诚,不住在哥舒翰手背上轻拍。亲热得很。
    末了,郭虔这才道:“哥舒将军,把你行军地经过详细说说。”
    哥舒翰应一声,把经过说了。听说哥舒翰刚刚打了个大胜仗,以一万对两万,还把吐蕃的禁军打得没了战力,郭虔更加高兴,请哥舒翰坐了下来:“哥舒将军,你打了胜仗,本该跟着疾进。不过,张大人来信说是此次进军宜缓不宜急,我和监军、王忠嗣商量过了,不解他之意。是以把你请回来,说说你的看法。”
    一接到张说这书信,郭虔就犯迷糊,兵贵神速这是兵家的法则,张说却另有说法不说,还是与之截然相反,实是惊人之语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郭虔把陈晚荣和王忠嗣找来商量。二人也是不解。王忠嗣有着过人的才智,仍是参不透张说地意思。无奈之下。郭虔只好把哥舒翰找来。
    一路赶回来,哥舒翰思来索去,就是想不通张说的用意何在:“大帅,解铃还需系铃人,末将才穷智竭,无法参透张大人的用意,还是等张大人到了。听听他的高见。一切自有分晓。”
    郭虔有些烦躁的道:“连哥舒将军都不解他的意思,谁还能参透呢?若是张大人说的有理。我们等等还不错。若是不能让人信服,我们等下去。岂不是贻误战机?”
    对这事,哥舒翰很有信心:“大帅请放心,就算缓过三五日进军,我们也不用怕。三五日,墀德祖赞也集结不了多少军队,毕竟吐蕃地势险恶,道路难以行军,对我们是困难,对吐蕃人同样是困难。多出个三五万,我们一样能对付。”
    唐军的战力强悍,远非吐蕃军队能比,就算吐蕃多出几万军队,照样会给打垮,对这点,郭虔很有信心:“那好!我们就等等张大人。但愿他真的有高见!”
    这一等不要紧,一连等了两天,都不见张说的人影。郭虔和众将,还有陈晚荣都焦躁起来了,更有些将领骂起了张说地祖辈,说他是害人精,这么多人等他,他却不见人影。
    正在众人难以忍耐之时,张说终于来了。现在的张说一脸的疲惫,双眼通红,很明显缺少睡眠。众将对他很是不爽,不少将领憋了一肚子气,准备撒到张说头上,一见他这副模样,谁也说不出口了。
    “让大帅久等了!”张说沙哑着声音,大步过来,向郭虔见礼。
    陈晚荣注意张说的举动,脚步有些虚浮,不似初见时那般沉稳,心生怜惜。
    张说才名远播,不仅文章写得好,政务能力极强,是一代人杰,精力充沛,没想到居然累成这模样,不用想都知道张说一是处理吐蕃事务,二是给大军筹备粮草,没有时间歇息所致。唐军现在的补给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张说的筹集,他是唐军的大功臣,乍见他的模样,郭虔鼻头发酸,忙拉住张说,埋怨起来:“张大人,你得多歇息!你瞧你,都累成什么样了?”
    张说摆摆手,豪爽的道:“大帅勿用多虑,张说还挺得住。我累点不要紧,要紧的是将士们不能空着肚子打仗。”
    “快请,快请!”等张说和陈晚荣见过礼后,郭虔忙把张说请进帅帐,要他坐下来,亲手奉上茶水。
    张说也不多说,接过茶水,一口喝干,把茶杯一放,没有多余地话,直接说正事:“我知道,我提出此次进军宜缓不宜急的看法,让诸位憋屈着。为了不给你们骂娘,我拼着三天三夜不睡觉,搜集了五十万斤粮草、肉干,运到营前。诸位,这可以让你们不骂娘么?”
    不少将军对张说这一看法很是不满,暗中骂他地祖宗。听了这话,不由得低下头,默不作声。
    郭虔接过话头:“张大人,你的高见郭某始终参悟不透,还请张大人释疑解惑。”
    张说也不客气。点点头道:“大帅言重了!张说一己之见,不到之处,还请各位海涵!”抱拳团团一揖,接着道:“自古以来,兵家崇尚兵贵神速,这无可厚非。张说虽无军旅经历。但对兵事略有涉略,神速与否只是看情况。若是一仗打完了就完了,那么兵贵神速自然是好。若是仗打完了,祸患却留下来了,还是慢一点地好。”
    这话更绕了,众人听得很是迷糊,眨巴着眼睛,不解的望着张说。
    哥舒翰大声请教道:“张大人,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仗打完了。那是遗害,不知这话从何说起?”
    陈晚荣附和一句:“张大人,还请你明言。”
    这问题正是众人所想,紧盯着张说,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一点细节。
    张说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到其他方面去了:“诸位,在说出原委之前,我先说个比方。我问你们,要让狗始终跟着你。怎样做最好?”
    费俊行张口就答:“用绳子套住就是了。很简单的办法!”
    “对呀,这事谁不懂呀?”众将略带讥嘲的附和。
    张说摇头道:“费将军说地有理。要是这只狗不让你靠近,那又怎么办?”
    “不让我靠近,我就用箭射死它!”费俊行回答得很强硬。
    这说法很对将领们地脾性,无不是大声赞同。
    张说笑道:“其实,办法很简单,只需要你手里有肉有骨头,不时给它扔上一点。这只狗就会乖乖的跟着你。你到哪里。它就到哪里。”
    这办法简单,却很实用。众人一愣,继而就是一片轻笑声响起。
    陈晚荣问道:“请问张大人。这和吐蕃有何关系?”
    张说轻轻击掌道:“陈监军问地,正是张说要说的。吐蕃目下就是这只狗,若是打得太快,会逃掉。因而,只能缓进。曹操征西凉,大张旗鼓,缓缓进军,诸将皆不解其意,纷纷请战,更有人说曹操不是。其实,曹操深知西凉地特点,山高沟险,各部族散居各处,若是快速进军的话,那么仗是打胜了,却不能把西凉的有生力量歼灭掉。
    “曹操大举进攻的消息一放出,西凉人调兵遣将,准备与曹操大战一场。曹操要的就是西凉人把军队集中,便于他一战而歼之。战争的结果正如曹操所料,一仗打下来,西凉再也没有了起事地本钱,西凉有了数十年的稳定。”曹操征西凉一战,不再遵循“兵贵神速”的兵家要旨,而是缓缓进军,最终把西凉的有生力量给全歼了,使得西凉平静了几十年,是历史上的经典一战。
    众将中知道此战者不在少数,乍听此言,不由得大是疑惑,费俊行问道:“张大人,难道说吐蕃就是当年的西凉?”
    “没错!”张说击掌而答:“目下的吐蕃和西凉至少有两点相似:一是山高水远,地势险要,道路难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