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14章

化工大唐-第14章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迁。对这事,不仅仅陈再荣义愤填膺,就是陈晚荣也是气愤难平,宽慰陈再荣:“再荣,这事急不得,得慢慢来。”
    陈再荣从军这事是个大脓包,一挑就破,若现在重提这事,陈老实和陈王氏肯定会不准,此事宜缓不宜急。
    “哥,你同意让我从军?”陈再荣非常欣喜的发现陈晚荣很支持他。
    陈晚荣振声而言:“男儿有志在四方,你立志要奋击突厥,我能不支持你吗?即使不幸,马革裹尸,也是男儿汉当为之事!只是,这事现在不能提,你还是先去读书,我找个机会再给爹娘说说。”
    “哥,谢谢你。”陈再荣兴奋得脸上泛红光,不由自主的抓住陈晚荣胳膊:“哥,你知道黄先生怎么说我的吗?黄先生说了,我要是不从军的话,枉为男儿汉!”
    陈再荣个头高大,力气过绝人,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优秀军人应该具备的优秀素质,他全部具备,若不从军还真是浪人才。黄先生就是县馆的先生,这话可以说是对陈再荣很中肯的评价。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二章 唐样大刀(上)
     更新时间:2009…3…8 23:01:05 本章字数:3078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话说得一点没错。陈老实一家穷归穷,但是还很和谐,日子过得艰苦却不乏温馨,尤其是陈再荣聪明伶俐,就读于县馆,很为家里争光,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提起他都要称赞一番。没想到,在他从军这件事上居然遭到陈老实夫妇的强烈反对,家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这让陈晚荣想到了在另一时空邻居家的事。邻居家的孩子立志从军,父母挺支持,但是奶奶不同意,原因也不复杂就是奶奶想孙儿承欢膝下,舍不得孙子远行。谁做工作也没用,就是武装部和政府也没有把工作做通,孙儿不得不放弃从军的打算。
    从此以后,孙儿没有了奔头,做事没有精神,失魂落魄似的,奶奶心疼他了,终于改了主意,但是已经错失了机会。到了来年,奶奶鼓励孙儿再去应征,这次孙儿终于如愿以偿,成了一位军人。十几年军旅下来,已经晋升为团长了。(按: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父母总是心疼儿女的,只要让陈老实夫妇认识到从军对于陈再荣的重要性,他们就是那位慈心的奶奶,会同意的。当然,这得讲究方法,不能硬来,陈晚荣打算采用迂回策略,找机会说服他们。
    陈再荣现在认为陈晚荣与以前大不相同,要是能争取到他的支持从军这件事还有转机,陈晚荣不仅支持他从军,还答应代为说服陈老实夫妇,这让陈再荣喜出望外,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哥,你现在这么能干,你去说爹娘肯定同意。”
    想想邻居家的那位奶奶那么固执,那么多的人做思想工作都没有成功,陈晚荣可没有他这么乐观,但是为了不让他担心,还是说得信心十足:“再荣,你放心,没有不疼儿女的父母,只要爹娘知道你是真心从军,他们会同意的。我们先去镇上买原料。”
    不知不觉中,已经上了官道,离罗家甸不远了,陈再荣点头嗯了一声,加快脚步向罗家甸行去。从军这件事多了几分希望,陈再荣心里高兴,不时哼着小调,脚步异常轻快,好象踩着风火轮似的,陈晚荣加快脚步才勉强跟上。
    官道上依然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未行多久,就到了罗家甸,人流如织,吆喝叫卖之声不绝,繁华依然。
    镇头有一家铁匠铺,门框上挂着一块木牌,上书“张铁匠铺”四字,字写得挺工整,间架结构得当,陈晚荣觉得这字挺眼熟的,好象在哪里见过。转念一想,原来是陈再荣的手笔。
    张铁匠铺这名字取得也太俗了,不过挺符合乡下人一看就懂的要求。
    门口坐着一个精壮汉子,中等个头,人很墩实,身着厚厚的麻布衣服,衣服上有不少铁屑烧出来的孔洞。胸前围着一张羊皮做的围裙,油光闪亮,上面的黑点好象天上的星星一般,多不胜数。
    这汉子斜靠在门框上打瞌睡,呼噜呼噜的鼾声整得山响,引得过往的行人侧目。口水顺着嘴角流出来,滴在羊皮围裙上,湿了一大摊。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暖阳照在身上格外温暖,在日光下打瞌睡也是一种享受,陈晚荣心想他还真懂得享受人生。
    陈再荣瞧了这汉子那副酣睡模样,卟哧一声笑出来:“哥,你瞧我逗张师傅玩儿。”也不等陈晚荣发话,脚在地上一点,飞身而起,落下来已经在这汉子跟前。
    铁匠铺前有一道不矮的台阶,差不多有六七尺高下,陈再荣轻轻松松就跳上去了,陈晚荣心想练武的人就是不一样,能高来高去,不免生出几许艳慕。
    陈再荣左眼睁,右眼闭,舌头吐吐,一副调皮模样,踮着脚尖,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来到这汉子身边,在他脖子上吹口热气。汉子咂巴着嘴巴,略微扭了扭,继续酣睡。
    眨巴两下眼睛,陈再荣尖着嗓子,在汉子耳边嚷一声:“收号钱啦!”
    汉子给吓了一大跳,从梦中惊醒,一蹦跳起来,声音提得老高,喝问:“谁?”
    “张师傅,你住店该给号钱了。”陈再荣右手向汉子一伸,紧抿着嘴唇,一脸的调皮。
    这汉子好梦被扰不说,还给吓得半死,心里很是不高兴,脸上带着几分怒色,一见是陈再荣,怒色顿时跑到爪洼国去了,代之而起的却是一脸的笑意,呵呵直乐:“我说是谁呢,这么大的胆子搅我的好梦,原来是再荣。再荣,你今儿没读书了?”
    “今儿不上学。张师傅,你在这里睡觉,也不怕给冻着。”陈再荣笑嘻嘻的走上去,双手搭在他肩头,用劲一压。
    他就是送剑给陈再荣的张铁匠,叫张德铭,两人的关系不错,一见面就要开玩笑,嬉闹一番。
    “轻点。”张德铭承受不住陈再荣的力气,身板不由得一挫,呲着牙斥责起来,右手重重一拳砸在陈再荣肚子上,发出砰的一声脆响,不住的甩手,吸着凉气:“再荣,你鼓什么劲呀?好象铁板,我手好疼。”
    陈再荣捉弄了张德铭,颇为得意,笑嘻嘻的道:“张师傅,你打我,我总不会让你打吧?谁叫你使那么大的劲儿,没安好心,活该!”
    “你小子的功夫又长进了,肚子硬得象铁板。”张德铭肩膀一抖,脱开陈再荣,打量着陈再荣的腰间:“你的剑呢?你可以不吃饭,不能不佩剑,你不佩剑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罗家甸,陈再荣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这张铁匠铺了,最熟悉的人就是这张铁匠,因为他的铺子里有不少兵器,陈再荣每次来罗家甸都要把他的兵器耍弄一番,尽兴而归。陈再荣人机灵,力气又大,没少帮张德铭打铁。长此以往,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好得象亲兄弟,张德铭对陈再荣的脾性很是了解,爱剑胜过吃饭。
    剑断之时,陈再荣处在领悟到武学真谛的兴奋中,倒没觉得可惜。现在,这种兴奋劲已过,张德铭一提起顿觉惋惜:“断了。”
    “断了?你小子乱砍甚么?”张德铭一脸的不高兴,指着陈再荣数落起来:“剑很脆,不能乱砍,你小子也不知道疼惜。”
    陈再荣分辩起来:“张师傅,你还不知道,我现在领悟到新的力量运用之道,等我练成了,你这门板我可以一拳打碎,而不是打飞。”
    张德铭和陈再荣厮熟,耳濡目染之下对武学有些了解,知道把门板打飞和打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打碎而不飞难了许多,有些不信:“真的?你小子没骗人吧?”
    陈再荣解释起来:“我是用剑刺木桩,结果是把剑给震断了,等我练成了,要打碎门板还不容易。”
    张德铭吸口凉气,一脸的惊异:“把剑震断,这得多大力气?你小子能耐了,居然有这么大的力气。没关系,我这里正好有一块上好的精钢,再给你打一把就是了。来,你来帮手。”
    陈再荣天性好武,酷爱兵器,一听这话眉梢儿飞扬,欢喜无限的道:“张师傅,真的?”
    家境赤贫,剑断之后家里没有经济实力马上购买,陈再荣思量着要不要削一把木剑来将就,张德铭这话不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是雪中送炭的美事,陈再荣高兴得差点蹦起来,这话不是说出来的,是唱出来的,比唱出来的还要富有喜悦之情。
    两人的交情不浅,一见面就打打闹闹,昵在一起,陈晚荣反倒无所事事,打量起屋里情形。当陈晚荣看见一样别致的东西,不由得眼睛放光,格外兴奋的想:“古代的炼丹家掌握了一些初级化学反应就神吹学到了道术仙法,我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做他们的祖师都没问题,只是我想做真正的化学家。要想达到我的目的,就需要一样东西,难道说希望就在这里?”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二章 唐样大刀(中)
     更新时间:2009…3…8 23:01:05 本章字数:3676
    张德铭深知陈再荣喜爱宝剑的脾性,指着他开个玩笑:“你小子,一说起剑,连觉都睡不着。等着,我去拿钢。”转身进里屋去了。
    屋里一个炉子,一个铁砧,还有一些凌乱的杂物。最显眼的就是一个兵器架,上面摆满了兵器,刀枪剑戟都有,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种刀,一种是直刃双手刀,另一种是长柄双刃刀,好象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般沉重,不下几十斤之重。
    这直刃刀要是变直线型刀身为曲线,那么和鬼子的倭刀没什么区别了,这是小鬼子倭刀的鼻祖“唐朝横刀”了。那种长柄大刀,就是著名的陌刀了。
    陈晚荣虽是学化工的,但是对唐刀的大名是久有所闻,知道唐刀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一共有四种:仪刀,障刀,横刀,陌刀。这四种中最有名的就是横刀和陌刀了,是唐军的制式装备,大量装备军队。
    横刀技术后来给小鬼子学去了,变直线刀身为曲线,这就是小鬼子的“倭刀”的由来,尽管小鬼子一再自吹倭刀是小鬼子发明的,其实是从唐朝横刀改进得来,只要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点。
    陌刀五十来斤重,柄长四尺,双刃,是唐朝重步兵的制式装备,大量装备唐军。一柄陌刀就要五十斤上等好钢,唐朝数十万大军中装备这种兵器的不在少数,所耗钢铁极多,因而有人称陌刀为“冷兵器时代的豪华装备”。
    也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国力是多么的强盛,在当时唐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八,是世界的中心,名不虚传!
    唐朝武风很盛,民间习武成风,兵器在民间很是流行。到了中唐,朝廷下令禁止民间私铸私藏,兵器才从民间逐渐隐退。现在是景云二年,还没到中唐,是以随处可见兵器。
    陈晚荣虽不练武,但是乍见这两种盛名久享的唐刀,不由得见猎心喜,大步上去,拿起一把横刀,入手颇沉,差不多有十来斤重,仔细打量刀身,光华闪闪,刃口锋利,造型流畅,堪称一流,忍不住赞一声好。
    民间私铸就有如此锻造水准,那么朝廷的兵器作坊打造的又会是什么样的水准呢?肯定比这更好!陈晚荣心头蓦地冒出一个想法:唐人的智慧我已经见识了很多,能不能造出我需要的化工设备呢?
    想到这点,陈晚荣非常兴奋。
    熟知科技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比起西方先进得太多,极有可能发展成化学。当我们祖先在七世纪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硫酸的时候,西方的炼丹家还不知道硫酸存在于何方。
    炼丹术之所以没有发展成化学,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炼丹家没有造出适用的设备,他们使用得最多的设备就是木质釜器。著名的炼丹家葛洪也不能免俗,他就是凭借简陋的木质釜器发现了一些可贵的化学反应。
    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祖先没有造出玻璃,炼丹家没有使用玻璃器皿,很多宝贵的化学现象从他们眼皮底下溜走了,他们放过了一个又一个把炼丹术发展成化学的良机,诚使后人叹息。
    《西游记》里孙悟空躲在八卦炉里,太上老君没有发现他在里面作祟,反而给他练成了火眼金睛。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太上老君使用的是能够很好观察里面的炉子,孙悟空还能作祟吗?他还能练成火眼金睛吗?
    这很好的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炼丹家受设备的限制有多大!
    没有玻璃,一直使用木质釜器,没有开发出好的化工设备,是我们祖先把炼丹术发展成化学的荣誉拱手让给西方的极其重要的原因。
    化工设备对于化工有多重要,陈晚荣比谁都清楚。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合用的设备,陈晚荣尽管一肚子的化学知识,其结果很难有所改变,会步我们祖先的后尘,化工在唐朝不可能落地生根,不可能发展成一门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