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 >

第87章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第87章

小说: 新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勇,入军抗秦。这时,宋如意从代国匆匆归来,非但带来了代国将以十万之众结
  盟会战秦军的好消息,还带来了代王赵嘉的秘密特使。太子丹精神大振,连夜举
  行大宴,为代王赵嘉的特使洗尘。
  这场小宴密商,一直持续到曙光初上。
  代王特使,是旧赵国平原君赵胜之孙,名曰赵平。这个赵平,在赵国灭亡之
  前已经承袭了平原君封号。赵嘉出逃代地,大半原因在于赵平的谋划拥戴。赵嘉
  做了代王,赵平便做了代国的丞相。赵平气宇轩昂,全无故国破灭后的委顿之相
  ,一如既往的豪气勃勃,谈吐之间气度挥洒,俨然大国名臣。太子丹一见之下,
  竟是大为歆慕。赵平先大体叙说了代国情势:秦军破赵之后,赵国有封地的贵胄
  悉数逃亡,渐渐汇聚到代郡;去岁立冬之时,拥立赵嘉为代王,号为代国;目下
  之代国,有土地三百余里,民众五十余万,官吏军兵与王城君臣合计二十余万。
  末了,赵平慷慨激昂道:“赵国,根基尚在也!代地全部人口近百万,仍算得一
  个中等诸侯国也!会战抗秦,代王将出精兵十万,连同燕国三十万大军,战胜秦
  军大有成算!”
  “代国以何人为将?”太子丹最担心没有大将统军。
  “便是在下!”
  “平原君不是代国丞相么?”太子丹惊讶了。
  “将相一身者,战国之世何其多也!”
  “平原君诚能为将,胜秦有望!”宋如意着意赞叹了一句。
  “两国联兵,存燕复赵,全赖平原君也!”太子丹郑重起身,深深一躬道,
  “丹请平原君为联军统帅,统一调遣会战秦军,君幸勿复燕国之诚也!”
  “太子信平,夫复何言哉!”
  觥筹交错中,会战大计决断了:代国赵平为联军统帅,燕国宋如意为军师;
  无论他国出兵与否,两国都将在秋八月会战秦军!其后半月之间,四路特使接踵
  回燕,果然一无所成。齐国已经沦为偏安避战之海国,笃信齐秦互不攻战盟约,
  多年疏离中原,根本不想卷进对秦战事。魏国倒是有大臣跃跃欲试,谁知刚刚即
  位的新魏王魏假却是畏秦如虎,连燕国特使见也不见,便一口回绝了。楚国的春
  申君已经死了,楚国也如同齐国一样,抱定了回避秦国之策,以山遥水远鞭长莫
  及为说辞,回绝了燕国。匈奴单于倒是雄心勃勃,无奈却被蒙恬大军卡住了南下
  咽喉,根本无法越过阴山;老单于便以相机助战为名,答应拖住蒙恬大军,不使
  其南下助战王翦的主力大军。
  太子丹立即赶赴燕山行宫,对燕王喜禀报了诸般进展。太子丹特意申明,不
  担心四方拒绝合纵,只担心燕国三十万大军没有统军名将。燕王喜颇为神秘地一
  笑,极其自信地摇着一颗雪白的头颅道:“国运昌盛,非在名将,而在借力也。
  当年,先祖燕文公首创合纵联军,燕国有名将么?没有!目下,有赵代之平原君
  足矣!赵人国史虽短,却是好勇斗狠之邦。我军交给赵将统领,无论战胜战败,
  皆有好处也!”“父王此说何意?”太子丹有些困惑了。“子何蠢也!”燕王喜
  一脸笑容地呵斥一句,接道,“战胜,天下皆以燕军为会战主力,功自在燕!战
  败,天下皆以赵人为将,屈我燕国大军而骂之,罪不在燕!你说,这不是两样好
  处么?”太子丹大为惊愕,默然踌躇一阵,终究还是吞回了想说出的话。
  事实上,老父王是不可理喻的。
  太子丹之所以将大军交给赵人统率,实在是因为人才凋零,自己寻觅不到一
  个足以率军会战的大将。派宋如意做军师,也同样是无奈之举。毕竟,燕国出动
  三十万大军,不能在统帅幕府一个人没有。可是,父王却将燕国的无奈,看做一
  种最好的逃罪夺功的权谋之道,不亦悲乎!争辩么?没用。不争辩么?心头实在
  不是滋味。毕竟,燕国不能没有这个老父王。虽在两次惨败于赵国之后荒疏国事
  ,然则,老父王对辽东却从来没有放松过。太子丹虽执掌了国事,但实际军权,
  却还是在父王手里。譬如辽东究竟有多少兵马,太子丹是说不清楚的。其实,荆
  轲做上卿时,也未必整日谋划刺秦,而曾多次与太子丹秘密会商强燕之策。荆轲
  说,燕国要中兴,必须效法乐毅变法强军,只要太子丹决意兴燕,老燕王阻力不
  须顾忌。从荆轲明亮闪烁的目光里,太子丹分明看到了一股骤然闪现的杀气。是
  的,只要他点头决断,以荆轲之能,使父王销声匿迹是很容易的。但是,太子丹
  还是断然拒绝了。毕竟,他在离国二十余年后归来,父王还是器重他,甚至依赖
  他;纵然父王不交出兵权,太子丹也不能生此内乱。荆轲一死,心痛得快要疯狂
  的太子丹在最初的一闪念竟然是:若将荆轲留在燕国变法强军,或许才是正道!
  ……然则,一切都过去了。唯一既能激励人心,又能承担大任的荆轲,已经死了。此刻,太子丹是真正的孤掌难鸣了,除了与父王一心协力保全燕国,他还能做
  何等事情?至于燕国能否保全,或许当真要看父王笃信的那个天意仁德了……
  “天若亡燕,夫复何言哉!”
  曙色初上,太子丹木然坐起,看见了榻前侍女惊恐无比的眼神。正要发作,
  太子丹却骤然愣怔了——侍女身后的六尺铜镜中,一颗须发霜雪的白头正直愣愣
  睁着双眼!他是谁?是自己?倏地,太子丹心头轰然一声头疼欲裂,陷入了无边
  无际的黑暗……
  八月秋风起,燕代两国的联军隆隆开向燕南之地。
  还在燕代密谋联结的时候,李信杨端和一班大将便提出先行攻燕而后再破代
  军的对策。对此,李斯也是赞同的。王翦却笃定道:“燕代调集大军会战,正是
  我军一战定北之大好时机,安可急哉?我若先行攻燕,燕国自可一战而下。然,
  代赵军若是不战而逃,显然便是后患,两战三战,何如一战决之也!”李斯忧心
  忡忡道:“果真齐楚魏三国利令智昏而出兵,再加匈奴南下,我军岂不四面陷敌?不如先下燕国,以震慑他国不敢北来。”王翦大笑道:“果真燕国能促成六方
  合纵,老夫求之不得也!战场越少越好,敌军越多越好。此目下秦军之所求,长
  史何虑之有哉!”李斯不禁有些惶惑道:“自来用兵,皆以不多头作战为上,何
  上将军反求多路敌军同时来攻?”王翦道:“长史所言,常道也。目下之势,非
  常道也。天下大国尽成强弩之末,纵然六方齐出,皆疲惰乌合之众,何惧之有哉!譬如燕国,兵马号称三十万,实则一无统兵大将,二无实战演练,三无坚甲利
  器,四无丰厚粮草;彼所以延迟至秋来会战,实则欲在战败之后逃入辽东,使我
  军不能在风雪严寒之季追歼而已。未战而先谋逃路,其心之虚可见也!代国更是
  惊弓之鸟,十万大军至少有三四成是伤残士卒;将相一身之赵平,贵胄公子未经
  战阵,却被燕代定为统帅,不足虑也!凡此等等,纵有大军百万开来,老夫只拿
  四十万破他。谓予不信,长史拭目以待也!”李斯默然了。他不明白,素以稳健
  著称的王翦,如何突然变得豪气纵横,视天下敌国如草芥,莫非这便是兵家奇正
  之道?
  此后探马纵横,各种消息连绵不绝地飞入秦军幕府。
  燕国辽东与高句丽的猎民步骑十万西进了,督亢腹地的二十万大军西进了,
  代国的十万步骑也开始南下了,赵平宋如意的幕府已经进驻燕南地带等等。其中
  最令王翦李斯惊讶的消息是:太子丹一夜白头,犹率一军亲自赴战;这支军马人
  皆白衣素盔,全数是燕国剑士与王室精锐护军。
  “此为哀兵,须得分外留意。”李斯着意提醒王翦。
  “以刺客之仇激励战心,太子丹何其蠢也!”王翦轻蔑地笑了。
  “上将军,我军固然多胜,亦不能骄兵!”李斯有些急了。
  “长史试想,”王翦叩着帅案道,“国家危亡而不计,却以一刺客之死为名
  目大张仇恨,公仇也?私恨也?以刺客私仇激励将士,太子丹明智么?”
  “也是一理。”李斯不无勉强地赞同了王翦。
  “传令工匠营,赶制三百面有字大纛旗备用。”王翦转身下达了军令。
  “旗面何字?”军令司马高声问。
  “长史,如此八字可否?”王翦压低声音颇见神秘地笑了笑。
  李斯凑过来侧耳细听,恍然大笑连连点头。
  燕代联军集结于燕南涿地,幕府立定,已经是八月将末。
  一个月明风清的秋夜,太子丹率领三千精锐星夜赶赴燕南幕府,要与赵平、
  宋如意会商战事方略。两军仓促汇集,“会战抗秦,存燕保代”的宗旨是毋庸置
  疑的。但是仗如何打,兵力如何部署,两方却从未有过认真的会商。太子丹虽不
  是燕军统帅,却也知道燕代两军的军法、军制与作战风习有很大不同。代军是天
  下锐师赵军的根基延续,目下虽是强弩之末,然对于燕军而言,代军十万仍然是
  无可争议的主力。燕国出动的兵力有两支,一支是腹地主力二十万,一支是辽东
  轻骑十万。开战在即,太子丹才蓦然发觉,自己对燕国的兵事与大军竟然是如此
  陌生,陌生得连两支大军的统兵大将也一无所知。太子丹只知道,燕国本无强兵
  传统,唯在乐毅时期变革军法,练成了一支以辽东骑士为主力的轻骑雄师。之后
  历经燕惠王、武成王、燕王喜三代数十年,那支雄师早已经消耗得没了影子。而
  十万辽东步骑,实际根基是当年乐毅秦开远征齐国时留下的镇守辽东的猎户民军。燕军主力被齐国的汪洋大海吞没后,燕惠王将这支猎户民军大为扩充,改为王
  室直领的王师,以为燕国危机之时的退路。就实说,这支辽东军是不为天下所知
  的“隐师”。父王至今犹能镇静挥洒,根本因由,正在于这支鲜为人知的大军。
  如今,父王赞同调来“隐师”之中的十万大军与秦军会战,太子丹感喟之余,更
  多的是茫然。燕国腹地二十万主力大军的大体情势,太子丹尚算略微知情:伤残
  多,老弱多,兵器劣,甲胄薄,在往昔与赵军的战事中连连大败,士气已经低落
  得很难经得起激战了。
  这样的两支人马与代(赵)合军,太子丹如何不心下忐忑?
  更有一层,赵国大将率领赵军作战,历来自有独特战法,即或是在当年的六
  国合纵联军中也是自成一体,不屑于与他军协同。赵军名将廉颇曾一度出走楚国
  ,率领楚军作战,竟一战不能胜,不禁万般感慨说:“老夫离赵,方知率赵军如
  臂使指之贵也!”对于燕国燕军,赵国大将几乎是无一例外地人人蔑视,名将廉
  颇、李牧、庞煖等更甚。目下这个赵平虽不是名将,甚或不是经历过战场锤炼的
  有为将军,而仅仅是承袭了平原君爵号的“知兵”公子而已,其在燕国的谈吐气
  度,俨然便是百战名将了。太子丹确信,假若赵国不灭,赵军任何一个大将都不
  会愿意与燕军联兵会战。如今时移势异,燕军兵力远远超过代(赵)军,代王赵嘉
  才不得已有了如此抉择,不论赵平如何蔑视燕国,三十万兵力毕竟是谁都不敢轻
  慢的巨大力量。唯其如此,太子丹不怕赵军蔑视燕国的痼疾,坦然将燕国大军交
  给赵平统领了。太子丹没有父王的逃罪之心,在他看来,这只是两相便利:代(赵
  )兵力微薄,需要燕国大军;燕国没有大将,需要代国将才统军。毕竟,以目下情
  势论,即或是代国的寻常将军,也在燕国的主力大将之上了。然则,赵平能迅速
  整合两军三方于一体么?会战方略赵平心中有数么?
  这一切,太子丹一直没有定数。
  “赵平若不能一战胜秦为太子雪耻,宁为战场死尸!”
  晨曦之下,看着太子丹骤然雪白的头颅与身后一片缟素的三千马队,迎出幕
  府的赵平不禁感慨万端,四手相执,双眼闪烁着泪光,由衷迸发出一句铮铮血誓。太子丹大为心动,泪眼唏嘘地拉着赵平的双手,良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及至进
  入幕府,两人的神色才明朗起来。
  “太子且坐,容赵平禀报。”
  联军幕府宽阔整肃井然有序,确实有着旧赵雄师的不凡遗风。赵平吩咐中军
  司马摆下了洗尘军宴,又派军令司马飞马召回了去辽东军营会商军务的军师宋如
  意。三人共饮了一大碗代赵军的马奶子酒,赵平便走到侧墙大图板下,长剑指点
  着图板说将起来:“目下,合纵联军面对涞水,分作三大营混编驻扎:西路主力
  大营,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