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72章

血淬中华-第72章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烦。
    仔细地考虑了一番,翁同龢谨慎地对道:“皇上,臣观冯华此人虽然心机深沉,但为人却尚可称得上光明磊落。他此次进京,尽管是两面逢圆,对所有的军机大臣和各部院长官都一无例外进行了礼数极为周到地拜会,但是从他对微臣几番推心置腹的情形看,他对皇上还是相当忠心的,他所谋划的那些事情也都是站在皇上的角度予以考虑的。再从其提出的‘调和两宫,循序渐进’的变法方策看,他的这些行动,也应该都是围绕着这一点来进行的。另外,刘坤一、吴大澂两人与臣关系非浅,他们所大力举荐的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微臣认为对于冯华这样智勇兼备的人才,我们还是应当不遗余力地将其争取过来。”
    翁同龢这番透彻入理的分析,打消了光绪心中产生的那一点儿疑虑。他点了点头,决然地说道:“好吧!明天军机议事的时候,师傅借着俄国人要求在旅顺、大连增开通商口岸的事由,将在此建立‘经济特区’的设想提一下。如果实在争执不下,不妨就报到太后那里做最后的定夺。只要能一雪前耻,让大清中兴,朕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走下去。”
    第二天的军机议事果然争执的非常厉害,尽管每一个人都认为在旅顺、大连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给俄国人的无理要求一个说法,又可以对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进行尝试,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对祖宗规矩不可变的执着以及对“经济特区”这个新生事物的无知,让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和刚毅几人反对得异常坚决。而作为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以及历来与翁同龢、李鸿藻唱反调的孙毓汶、徐用仪虽然没有反对,但也因此问题过于敏感,明显存在着一些疑虑和顾忌。最后,在几经争执不果的情况下,众人只得按翁同龢的提议奏请太后进行定夺。
    军机议事散去之后,翁同龢又处理了一些日常事务,然后便派人去传召早已守候在宫外多时的冯华。冯华进京十余日,终于在毓庆宫上书房见到了此次京师之行迟迟未能见到的主角——光绪皇帝。
    光绪给冯华的印象完全不同于慈禧,少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却多了几分亲近与自然。他身材瘦削挺拔,本就白净的肤色由于身体虚弱而显得不是很健康。面带微笑稍显稚气的面容、清澈似水的褐色眼睛、满清宗室所特有的“隆准”式高高鼻梁以及刻画分明的下颌让光绪看起来别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由于不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接见,光绪今天穿的很随意。头上带着一顶绣有金色花纹的黑缎子围帽,帽顶上有一颗用丝带打就的结子;身上穿的是一件淡蓝色长袍,上面罩着一件直垂到脚尖的淡红色比甲;脚上穿的是一双黑缎做的“粉底朝靴”。
    当翁同龢引着冯华走近毓庆宫书房时,光绪的心情不由得一阵激动:自从那日得到“青苔峪大捷”的消息以来,冯华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正是这个横空出世的神奇年轻人,让自己于穷途末路之时看到了大清未来的希望,也让自己保留了最后一丝尊严。一次又一次,冯华带给自己的都是不尽的惊奇与希望,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把冯华和他的义勇军当作了大清国的中流砥柱。
    看到冯华在御案前跪倒请安,光绪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冯爱卿快快请起,朕渴望见你久矣!”光绪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说的却是那样真挚和动情,以至于冯华也听得心中一暖,油然升起了一股亲近之感。
    恭恭敬敬地立起身形,冯华面带着感动之色说道:“臣亦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皇上!自来到京师闻知皇上为国事操劳成疾,臣心中一直忧心不已,每日都企望皇上的病能早日安康。今日终能一睹圣颜,冯华欣喜之极。”
    冯华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城府越发的深沉起来。遇到事情不但镇静自若、喜怒不形之于色,而且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应对的十分得体。就像刚才那几句亦真亦假的官样文章,他说得也是情真意切、自然而然,一点儿都没有滞涩之感。
    从御案后走出,光绪一面呼叫小太监“赐座”,一面快步来到冯华面前,执起他的手说道:“今日不算正式拜见,大家都不必太过拘束。翁师傅、冯爱卿咱们坐下详谈。”
    君臣三人间的谈话气氛异常轻松、自然,毓庆宫中不时传来三人轻快的笑声。详尽听取完义勇军在辽东的情况以及冯华的改革变法思路后,光绪终于忍不住把话题转到了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台湾问题上:“朕听翁师傅言道,卿对割台之事还有一些设想,可否为朕细细讲说一番?”
    “皇上,此事事关重大,切不可走漏了风声,可否将闲杂人等都支开?”冯华压低声音说道。
    点了点头,光绪答道:“此事翁师傅已经转告过朕,朕也提前向众人吩咐过无重大事情不得靠近上书房,卿尽管放心!”
    关于“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拖垮倭寇”的具体细节,冯华这些天考虑了许多,现在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个大致的设想。整理了一下思路,冯华说道:“臣分析的‘倭寇如今也已是强弩之末’的观点想来皇上已经知道了,所以此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个‘拖’字。只要能长时间将倭寇拖入台湾这个泥潭,至多不过两年,倭寇的经济就会支撑不下去,台湾将极有可能重新回归大清。不过,此事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具体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决不可公开进行,否则不但可能遭到太后以及一些主和大臣的反对,而且也会给倭寇造成口实,进而引起泰西列强的干涉;二、鉴于补给困难的原因,志愿军渡海的人数不宜过多。虽然咱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志愿军和台湾各地义军进行资助,但毕竟不能明着进行,而且目前倭寇在海上拥有绝对的制海权,一旦他们注意到这一点,将会极大地增加补给的困难;三、此次台湾之役将是以台湾一省之力与整个日本作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从各方面来说咱们都处于绝对的下风。”
    冯华的这一番分析,让光绪和翁同龢听得心都凉了,刚刚燃起来的热情一下子就熄灭了下去。冯华说的都是事实,照此分析这场战争要想打赢不是比登天还难。唉!本以为台湾的命运尚有挽回的余地,现在看来很可能只是空欢喜一场罢了。
    望着光绪和翁同龢面如死灰般的苦脸,冯华正容说道:“刚才冯华分析的只是此战的不利之处,咱们亦还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利用。有道是‘事在人为’,只要谋划精细、组织得力,就算是困难重重,也未尝没有获胜的可能。再说,台湾本来已经割让给了倭奴,咱们此番谋划不过是‘尽人事而听天命’罢了。能成功则功德圆满,即使失败也不必垂头丧气,毕竟我们已经尽了力。而且不论此战胜负如何,都会大大消耗小日本的国力、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不知皇上、翁大人以为冯华的这些想法如何?”
    如同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一般,光绪和翁同龢立时就从刚才的悲观情绪中摆脱了出来。“是啊!现在不过是‘死马当活马医’,又有什么可患得患失的。”相互对视了一眼,两人不由得同时赫然一笑。
    重新焕发出神采之后,光绪激昂地说道:“冯爱卿,就如你所说‘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尽力了,就没什么好遗憾的。来,再具体说说咱们有何有利之处以及究竟该如何组织此次战役。朕这一次绝不会轻言放弃!”
    微微一笑,冯华向光绪与翁同龢娓娓道出了自己殚精竭虑谋划出的‘渡海援台’作战方案……
第十三章 庙堂起波澜
    冯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篇东拼西凑、剽窃古今中外的《变法自强疏》竟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虽然《变法自强疏》开始只是在朝臣以及封疆大吏之中进行传阅签注,但由于这篇变法方策的提出者是威名赫赫的抗倭英雄冯华,而且其立意和见解也确实有新颖独到之处,因此它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流传了开去。短短几天功夫,不但京城内外已经传了个遍,而且由于各地洋人办的一些报纸也全篇介绍了这篇文章,并进行了大量的评论和追踪报道,因此《变法自强疏》迅速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可以说,上至朝廷重臣、各部官员,下至乡闾小吏、工商士子几乎所有的人议论的都是冯华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力发展新式教育、实行民办工业化、改革军制编练新军以及建立“经济特区”的那些改革变法设想,许多人对《变法自强疏》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冯华和义勇军也再一次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不过几天以后,由此引发出的另一件事不但成功转移了人们对冯华的注意力,而且也将“变法自强,救亡图存”的运动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虽然刚刚才进入5月下旬,但江宁的天气却已初步显露出“火炉”的威力来,不但气温节节升高,而且还极为的湿闷,让人懒懒地提不起精神来。此刻,在两江总督府的书房之中,年近花甲、长须飘然、身着儒服的署两江总督张之洞正和他的两个心腹幕僚辜鸿铭、梁鼎芬热烈地讨论着冯华的那篇《变法自强疏》。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清末著名的清流派干将,洋务派首领。他以科举跻身仕途,起家翰苑,出掌文衡,先后抚晋督粤,移节湖广,署理两江,最终位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他不仅位高权重,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就是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894年11月,因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师辽东,朝廷遂令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署理两江总督。
    又扫了一眼手中的《变法自强疏》,向来有“梁疯子”之称的梁鼎芬对冯华的这篇大作讥讽道:“香帅!这个冯华的很多观点到与您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只是作为篇首的《务本篇》论述的实在是过于牵强,而且整篇的文字也多有不合体例的地方,实在是让人太看不过眼。”
    “节庵兄此说对于冯华来讲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冯华乃是从西洋回国的,自幼受到的都是西式教育,于中学及孔孟之道自是所知有限,怎么也要给他一些时间来适应。当初我刚回国时,连汉文都不懂,比之现在的冯华亦差之远矣,如不是香帅及节庵兄日夕相帮,也断不会有今日之成就?”虽然也是秉性疏狂,但由于与冯华有着近似的经历,而且心中很是佩服他的见解,辜鸿铭有些抱不平地替冯华辩解了几句。
    赞同地点点头,张之洞接口道:“是呀!这个冯华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人材,节庵你切不可因其在儒学和文字上有所欠缺而轻视于他。他的这份变法方策不但与我多年总结出的观点很相似,而且有些内容实在是非常有见地,如‘建立经济特区’、‘民办工业化’等观点都是前人所未曾有过的独得之见,真是后生可畏啊!”
    其实除了他已经说的这些原因外,张之洞还有一点没说出来。早从今年3月份起,他从与刘坤一往来的信件电报中就知道了冯华的大名,也比别人更多地了解和熟知冯华那些对时局进行分析的观点与策论。开始时,他对冯华关于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进程的判断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可是事实却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到无比震惊,几乎所有的发展都是按照冯华的预测进行的。“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年轻人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这就是张之洞一直以来对冯华的印象。
    尽管还有些不服气,但梁鼎芬却没有再出言讥讽,而是话锋一转说道:“香帅,冯华的这篇变法方策确实还不错,与咱们日常所议论的许多内容都不谋而合,只是说法太过直白和怪异了些。鼎芬以为既然太后懿旨令各督抚对其进行签注评议,而且香帅您也对如何变法自强早有自己的设想,不如就以此为基础,取长补短也写上一篇,呈献给太后?”
    梁鼎芬的建议让张之洞禁不住有些怦然心动。近几十年来,大清的国势可谓是“国步维艰,外患日棘”,真的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日暮西山的地步。一直以来,张之洞都对“如何变法自强”进行着反复地尝试和探索,而且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心得和设想,只不过并未形成具体的文字而已。而冯华的这篇《变法自强疏》虽然在儒学义理、纲常名教方面论述有所欠缺,但绝大多数的改革措施却都说到了他心里,并且还使他心中那些尚不甚清晰的地方一下子豁然而通,此时此刻他还真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不过,毕竟冯华的变法设想已经囊括了经济改革的各个方面,自己就是写出来也不过是补冯华所论之不足,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