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100章

血淬中华-第100章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东京,街上的人挥舞着太阳旗,高呼愿为天皇陛下尽忠的口号。人们在议论中纷纷主张增兵台湾,把可恶的支那人斩尽杀绝。一些狂热的青年男子甚至排队站在靖国神社门前,拉扯着“好男儿入伍上前线,杀尽支那人,为天皇陛下增光!”的白布红字条幅向来往行人展示。一些商店还纷纷打出“支援台湾圣战大义卖”活动,引得人们手举着钱币,拥挤着、呼喊着争先恐后地购买;一些学校的学生抬着“为圣战募捐”的箱子,向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募集捐助,人们纷纷驻足停留,慷慨解囊认募,整个日本三岛到处都是一片战争的喧嚣。
    可是在谈到有“支那煞神”之称的义勇军时,人们的分歧却显而易见。有人认为清国政府根本没有胆量向台湾派兵,所谓的“辽东义勇军出现在台湾”是前线那些无能的指挥官为了掩盖战败的过失而编造出来的神话;也有人认为支那人不讲信义,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主张出兵支那,一鼓作气打到北京;更有人对辽河平原的惨败记忆犹新,仍然心有余悸,表示要小心应对。不过,尽管认识不同,却都是一派杀气腾腾的主战论调。
    当然,日本国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部分内阁成员为代表的官僚,由于他们对国内的经济状况十分了解,对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化表示担忧,对于辽东义勇军参战也不无忧虑。但是他们对于已经吃到嘴里的台湾,却是绝不愿意再吐出来,主张通过外交途径,并利用泰西各国对清国施加政治压力,以期达到目的;另一种是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平民百姓,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对继续打仗深痛恶绝。然而在如今千口一辞的情况下,这种微弱的声音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听得进去?
    满大街都是一片叫嚣战争的狂潮,但血一样的事实却是什么也淹没不了的。在日本许多城市的大街上,一队队举着战殁者灵位,由妇女、小孩和老人组成的祭奠死者亡灵的队伍默默地走着,他们的悲痛、沉重与满街的战争狂热、喧嚣极为的不协调。队伍最前面的人举着一面白色的长幡,上面书写着“祈战死”三个黑色的大字,跟在招魂幡后面的人或神情庄严、或两眼呆滞、或充满悲伤,几个老年妇女更是眼眶红肿,早已流干了眼泪……只是当一个民族被战争狂人所左右时,他们对于这样的情景经常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第三十六章 “漫漫”的期待
    1895年8月16日,江宁,两江总督衙门西花园。
    两江总督衙门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是洪秀全的天王府。几经战火,只保留下这个西花园和总督府西北角上的那个拜上帝会教堂,其他部分都是攻破长毛后,于1870年重新修建的。这里曲桥碧水,莲荷成片;奇石高树,花木扶苏。一幢小巧玲珑的花厅,映掩在一丛葱茏茂密的湘妃竹后面。在那碧波荡漾的一泓绿水中,一座九曲小桥弯弯曲曲通达那座巨石砌成的硕大石舫,其精美程度绝对可与昆明湖中的那一尊石舫相媲美。这座石舫,曾经是天王洪秀全与漂亮可人的王府女官幽会的场所,也是曾国藩与幕友饮酒吟诗的地方。如今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喜欢它的幽静、素雅,常常于午餐后来这里小憩片刻。
    今日,贴身的戈什哈沏上一杯香茶,刚刚悄然退下,却又急匆匆再次返回,一声长诺:“禀大帅,易顺鼎易大人有急事求见。”
    微微有些倦意的刘坤一闻言精神一振,知道必是有十分紧急的事情,否则熟知自己习惯的易顺鼎决不会在这个时候前来打搅他。一骨碌翻身坐起,刘坤一对着戈什哈说道:“快快有请!”
    易顺鼎,字实甫,号哭庵,汉寿人。他1875年中举,曾经官刑部郎中、河南候补道等职,目下是两江总督府的军幕道员。易顺鼎平素与刘坤一关系极为密切,亦是“反对割台,一力主战”的坚定支持者,平日两江总督府中的大小军机要务皆由他负责。
    穿过浓荫绿密掩映下以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易顺鼎匆匆来到了西花园。顾不得太讲究礼数,他向着坐在凉榻上的刘坤一轻轻一躬:“岘帅,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刚刚发来了一份儿加密电报,说‘俄国准备正式承认台湾民主国’。”说着双手将一纸电文呈上。
    “什么?俄国要正式承认台湾民主国!”意外的消息,让刘坤一悚然动容,连忙一把抓过电报飞快地看了起来。站立在一旁的易顺鼎已经知道了电报的内容,此时看到刘坤一眉眼、胡须不停地耸动,知道大帅的心情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激荡异常。
    自《国闻报》将“台湾七战七捷,全歼倭寇近卫师团第一旅团”的消息披露以后,很快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天津的《直报》、《时报》、《京津泰晤士报》,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上海新闻》,广州的《中外新闻》,宁波的《中外新报》等国内新闻媒体以及香港的《循环日报》纷纷转载,立时将国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倭寇武力侵台一事上。《马关条约》带来的奇耻大辱与台湾军民取得的巨大胜果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本已经十分高涨的自立自强呼声,在这一胜利的催化下,迅速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反日援台,一雪前耻”的巨大浪潮。
    而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伦敦每日新闻报》,法国的《费加罗报》、《快报》,德国的《西德意志汇报》亦纷纷以“日本陆军在台湾遭遇滑铁卢,第一旅团全军覆没”、“台湾战事趋于激烈,日军新竹得而复失”为题,在显著的位置,占用极大的篇幅,报道了台湾军民抵抗日军进攻的最新新闻。其中,俄国的《新闻报》和《莫斯科新闻》的报道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以“台湾民主国军队与日本国陆军在新竹、中坜激战”为主标题,“日军全线溃败司令官川村景明少将阵亡”为副标题,报道了日军第一旅团全军覆没,台军收复新竹、中坜四座城镇的消息。这是自台湾民主国成立以来,外国报章第一次将台湾军民对倭寇的抵抗冠以“台湾民主国”的称谓,其间究竟包含着什么,颇为耐人寻味。
    台湾战争爆发后,日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基隆、台北在内的台湾北部大部分土地,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等人亦纷纷内渡,这让许多在台湾民主国成立后持观望态度的国家一致认为日本据台大事已定,台湾民主国败亡只是早晚间的事情。日军势如破竹般攻克桃园、南雅、中坜和新竹之后,各国舆论更是呈一面倒之势,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拿昙花一现的台湾民主国当回事。不料,战场风云突变,只不过几天工夫,不但新竹、大湖口、杨梅和中坜再次易手,而且日军最精锐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竟被全歼。而台湾战局突然出现的逆转,在让许多国家大感惊讶的同时,也不得不开始重新研究、估价台湾的局势,以及对台、对清和对日的相关政策。
    对于台湾局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最为高兴的非俄国莫属。日本在亚洲的崛起,列强中受到威胁最大的就是俄国,日本对华的许多政策都影响到了俄国在中国的利益,因此俄国对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一直怀有深深的忧虑和不安。当李鸿章在马关遇刺之后,俄国第一个对此事件作出了反应,它利用法俄同盟和德国急于在远东寻求一个立足点的微妙形势,策划了三国干涉还辽之举。尽管如此,俄国仍对日本在此次中日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感到担心,深恐日本在获得朝鲜和台湾的控制权后在远东坐大,直接对俄国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形成威胁。
    台湾民主国成立伊始,俄国的一些政界人士就主张予以承认,借以压制日本的扩张和发展。而反对派则以“台湾政局不甚明朗,贸然承认恐得不偿失”为由,建议暂时予以搁置。此番台湾新竹——中坜大捷,立时让“承认派”占了上风,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研究,俄国政府终于作出了承认台湾民主国的决议,并随即命令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及与台南刘永福联系密切的两江总督衙门通报此事。当然俄国致电刘坤一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询问新竹——中坜大捷究竟是黑旗军所为,还是如外界传说的乃义勇军所为?
    阅罢电文,刘坤一手捻胡须,若有所思地问易顺鼎道:“实甫,你如何看待此事?”
    易顺鼎在来西花园的路上,早就对此事件的影响考虑得一清二楚。当下,他微然一笑道:“岘帅,俄国承认台湾民主国自是对当前的局势有莫大的好处。这几日以来,在新竹——中坜大捷赫赫战果的刺激下,不但普通百姓、工商士子都战意昂扬、振奋不已,而且各地的主战官员、朝中的‘清流谏臣’亦借此时机纷纷上书,请求废约再战。不过,顺鼎以为太后以及孙毓汶、徐用仪之流虽然暂时未提出反对意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同意此事,惟不愿当此万民所指之际,‘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已。”
    听到这里,刘坤一赞同地点点头:“实甫言之有理,如今‘抗日援台’的声势尽管浩大、激烈,但太后最在意的应该还是泰西列强的态度,以及今后会不会给大清带来麻烦。从现在的情况看,英国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决支持倭寇,亦配合倭国的抗议对我大清不断施加压力;美、德两国的态度则在此次大胜后变得比较暧昧,虽然在表面上也提醒大清不要违反《马关条约》的约定,但明显要温和得多;法国由于与俄国结为了盟友,因此对倭国的政策,一直以来都与俄国同进同退。如今,既然俄国已经承认了台湾民主国,那法国估计也不会落在其后,而有了俄、法的支持,太后心中的忧虑也必然会减少许多。”
    “还是岘帅于形势看得清楚,台湾的命运全看今后几天的发展情况了,真的是既让人期待,又令人担忧。唯一只怕朝廷依旧顾虑重重,不能在援台一事上给予支持或认可,那志愿军在台湾的斗争可就极其艰难了!”易顺鼎不无忧虑地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哈哈”一笑,刘坤一宽慰易顺鼎道:“实甫,你就放心吧!情况绝不会糟到如此地步,老夫现在可是对冯华信心十足。自我重回两江伊始,哪件事不是在他的算计之下,这不俄国已经开始承认‘台湾民主国’了吗?大清得此旷世奇才,真是幸甚至哉啊!”
    易顺鼎作为刘坤一的心腹军幕道员,自是了解“志愿军渡海援台”一事的所有前因后果,他对冯华的运筹帷幄,也是打心底里感到佩服。听刘坤一提起冯华,易顺鼎在心中一宽的同时,不由得又想起来一件事来:“岘帅,还有一件事要向您禀告,刚刚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也发来了一份儿电报。”
    心中一惊,刘坤一问道:“旅大的电报,难不成又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
    易顺鼎摇了摇头,笑道:“岘帅勿急,冯大人只是提醒您要作最坏的打算而已。一则倭寇经此大败,肯定会加大封锁台湾水道的力度;二则虽然目前的舆论形势较为有利,但亦要做好朝廷迫于外部压力还是做出封锁闽浙港口的命令。冯大人希望您未雨绸缪,抓紧时间再赶运一些台湾急需的军用物资。另外,他还想请您帮一个忙……”说罢,他再次向刘坤一递上一纸电文。
    知道没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刘坤一放宽了心,从容拿起电文浏览起来。很快将电报看完,刘坤一颔首道:“实甫,子夏担心的事,我也有所考虑,运送物资的事就由你亲自处理,务必不可懈怠!只是后面的这个事情,怕是有些难度……”
    说到这儿,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这个冯子夏啊,手伸的是又快又长,志愿军入台一事尚没有个确切说法,又想从我的两江给他的特区挖人。只是这一次,恐怕很难会如他的愿,张季直在他尚未发迹之前,想延揽其入幕,都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公开声言‘南不拜张,北不投李’,这是何等的清高。如今他已是状元身份,虽因丧父回籍守制,但以他的脾气秉性恐怕不会轻易允诺此事。”
    易顺鼎亦点头说道:“确如岘帅所言,张謇书生意气,高傲得紧,不见得会同意出山。只是冯大人在电报中言辞异常恳切,再三拜托大人为其帮衬此事,看来怎么也要试一试。”
    刘坤一颇有些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是呀!子夏的旅大经济特别区正是百废待兴,极需要人才的时候,我怎么也要在此时帮他一把,勉为其难的试上一试。”
    说到这儿,刘坤一将话题一转:“实甫,延请张季直的事情咱们稍后再作商量,你现下就给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回电。首先对俄国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