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58章

大明天工-第158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关的战策。
    李彦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设想时,愣了很久,他实在不敢相信会有人提出如此“天才”的构想。
    王在晋提出建重关以守山海,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辽西走廊,放弃了整个关外,对建奴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辽西方向上的威胁,可以从容地调集大军东征、南讨,以及北伐。
    而且,此举也等于是放弃了对蒙古的监督,使得蒙古可以完全地投向建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
    好在朝廷对这一战策的看法并不统一,争论比较激烈,双方相持不下,大学士孙承宗自请前往辽东实地察看。
    正文 第一八六回 孙承宗阅关
     更新时间:2009…8…24 1:11:34 本章字数:3532
    李彦成为辽南巡抚之后,虽然实际管辖的地域并未增加,但名义上的职权却大大增加,正如王化贞以辽东巡抚的身份公然对抗辽东经略熊廷弼,李彦身为辽南巡抚,不仅与登莱巡抚袁可立平起平坐,不再受其节制,且具体事务,也不用请示辽东经略。
    广宁大败之后,为了避免经抚失和的情况再度出现,朝廷已经决定不再设辽东巡抚,而只设辽东经略。事实上失去广宁以及辽西走廊,明军的防线已经收缩到山海关一带,也完全没有必要分设经略、巡抚。
    明军如今的战略重心无疑还是在山海一带,新任经略王在晋曾经严词斥责熊廷弼、王化贞放弃关外辽西走廊的做法,曾指出要守关,必须依靠关外的城堡营屯,不可将山河轻弃。
    然而,当王在晋接任辽东经略以后,他的守御战策立刻为之一变,主张放弃关外的土地,竟然提出在山海关关墙以外,再修一道三十余里的重关的作法。
    王在晋的做法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坚决反对,李彦也上疏极力反对,朝中质疑的声音也很多,这才有孙承宗自请赴关外考察地形,以定战守之策的做法。
    李彦清楚地知道辽西战守之策将会给辽南带来的影响,要是明军彻底放弃了辽西走廊,那么辽南及东江的军事压力会很大,要时刻防备着建奴以主力进攻辽南或者东江,到时可能真的是牵制不成,反为牵制。
    李彦很想找机会与孙承宗谈一谈,但是作为一方巡抚,他已经不能够随便离开辖地,这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所以他只能不停地给孙承宗去信。阐述自己的看法。
    虽然辽西不是复辽军的作战区域,李彦还是让参谋部在辽西走廊的地图上进行作战推演,以辽西军为主体,寻找防守地点,以及守御战策。
    情报部一直注意搜集各地的地形情况,辽西也是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就使得参谋部地推演有着详实的基础数据,这甚至可能是辽西军都不具备的条件。
    李彦综合了参谋部的推演。写信向孙承宗阐述自己的想法,两人通过信件交谈。到了六月二十二日,孙承宗突然渡海,出现在金州,要与李彦当面交流。
    李彦在京城时。与孙承宗交往颇多,兵战棋系列也多承孙承宗出力,一年多时间过去,两人的境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孙承宗已经位居东阁大学士,李彦也是一方封疆。两人都已成为朝廷重臣。
    而此番孙承宗奉旨出关勘察军情。李彦巡抚辽南、东江。两人又都身负着复辽地重任。
    寒暄已毕。两人就直接进入辽西守御方略地话题。李彦请孙承宗来到参谋部地推演室。在完整地辽西沙盘上。分析战守态势。
    虽然兵战棋已经应用了沙盘地原理。但孙承宗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逼真与宏大地沙盘。忍不住感慨道:“俊杰你能在辽南开创如今地局面。也绝非偶然。孙某一直在想。若是由你巡抚辽西。不知会是怎样境况。”
    “下官若是治理辽西。也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李彦笑了笑。道:“下官与参谋们反复推演。都觉得以辽西地战力。还是当立足防守。暂时不用考虑收复失地。更不要想着进攻。进攻需要在坚实防守地基础上才行。”
    孙承宗点了点头:“辽西地防御。大体有三种思路。一种是王经略地弃关外、建重关、守山海。王大人想要在八里铺一带。修建三十里长地重关。以重关。守山海。”
    李彦微微摇头。没有直接评价自己地上司。而是吐了口气说道:“要是给我一百万两白银。我能再练三万复辽军。则辽西当固若金汤。”
    王在晋要建三十里地重关,所需银两开口便是白银九十三万两。
    孙承宗苦笑着摇头:“还有第二种策略,就是防守宁远卫,或者觉华岛。”
    宁远卫与觉华岛位于辽西走廊中部,距离山海关两百里,就守御来说,确实是个好位置。
    李彦点了点头:“觉华岛这个位置很重要,可以与宁远犄角相依,且与长生岛遥相呼应,下官的意思,辽西防线至少要前移到觉华一线,水营方面,辽南可以支援一些,也可以派人参与城堡地修筑,此次建奴四万大军下辽南无功而返,金州、铁工城的堡垒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地。”
    “金州城的形貌,确实有些特色,”孙承宗点了点头:“此事我们可以再议,另外还有第三种战策,就是在中左所、大凌河、小凌河,以及广宁左屯卫,也就是锦州,广宁中屯所松山一线,构筑锦州防线,这里距离义州、广宁都不远,可以给建奴比较大地压力。”
    “能给建奴多一些压力,自然更好,”李彦想了想道:“其实不用设置那么多堡垒,要是在锦州筑城,以一员大将死守锦州,建奴便不能随意进入辽西走廊,但是锦州的补给难度也会很大,而且很容易陷入被围地状态,非大将不能托付。”
    在于孙承宗的交谈中,李彦发现这位后世评价守辽有方的官员倾向于建立一条由锦州而宁远,再到山海关的宁锦防线。
    从防守态势来说,这条设想中的宁锦防线确实比较完备,锦州在前,宁远居中,最后面就是山海关,三者相互呼应,连成一条直线,建奴想要进攻山海关,就必须拔掉锦州、宁远这两颗钉子。
    事实上,参谋部反复推演的结果,最佳选择也是这条宁锦防线,以宁远固守,以锦州威胁义州、广宁,可谓攻守兼备。
    但是,好的选择是一回事,执行能力则是另外一回事,李彦对辽西军的战力始终不抱太大的希望:“不管何处立城,关键还要有一支强军,才能守得住城池。”
    “这是自然,”孙承宗点头说道:“这次来辽南,就是想看一看复辽军的军容,听说大虫江之战,复辽军野战胜了建奴,很不容易。”
    “只是势均力敌罢了,而且还占据了有利地形,若不是这样,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李彦笑了笑:“下官不敢自夸,复辽军的战斗力在大明称得上强悍,但是同等数量的情况下,步兵与骑兵对抗,不利因素太多,所以我军应当尽量避免和建奴野战,只需凭坚城,用大炮,自然能使建奴难以寸进。”
    孙承宗凝重地点了点头:“本官记下了,只是以复辽军的强大,也不能同建奴野战?”
    “也不是说不能,”李彦指着沙盘给孙承宗说起大虫江之战的具体情况:“如果是遭遇战,复辽军会处于比较不利的局面,不过哪怕只有一个营,一千多长枪兵构筑的长枪阵也不会轻易被冲垮,只要三个营在一起,长枪、火铳列阵,同等兵力,建奴休想冲开,即便是他们有兵力上的优势,要想打垮复辽军,也得付出惨重的代价才行。”
    铁工城保卫战、大虫江之战、镇江堡防御战,这几战面对的都是建奴的主力大军,又展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作战方式及效果,对于明军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对明军来说,最有利的还是凭城坚守,就好像铁工城一战,战果要远远超过大虫江之战,而且自身的伤亡还少。
    当然,复辽军战史中最辉煌的胜利依然还是第二次金州之战,复辽军凭着矮墙外面的障碍阻挡了建奴骑兵,然后集中火炮与火铳,给了建奴惨重的杀伤,这样的作战方式,某种程度上与镇江防御战比较类似,镇江之战所取得的战果,也要超出铁工城一战,直接迫使建奴无力渡江。
    孙承宗随后在金州停留了三日,先后参观了金州城,以及铁工城的城堡,并参观了复辽军的训练,以及一次实兵演练,对辽南的城池与军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当孙承宗得知登州也有一营这样的强兵,并在金州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又改道前往登莱,检阅了沈有容的登州
    毫无疑问,登州军虽然比不上辽南的复辽军,可能只有沈有容的亲兵营能够与辽南的精锐抗衡,这些都让孙承宗对登莱的练兵方式大感兴趣。
    私下里,孙承宗与李彦讨论过辽西军的训练问题,李彦的理论就是兵贵精而不在多,广宁十万大军,面对建奴望风而逃,当初金州只有一个营,临时编了两个营,加上登莱增援的一个营,充其量只有四营战兵,一万多人,就让建奴大军碰壁而还,还留下数千的伤亡。
    至于孙承宗有意引入辽南的练兵方法,而不是兵战俱乐部这一体系,李彦也没有什么意见,孙承宗毕竟不是沈有容,作为朝中仅有的几位大学士之一,孙承宗的地位无疑是相当尊崇的,他是断然不会过于依赖别人的。
    天启二年六月底,孙承宗在亲历辽西、辽南与登州以后,回转京城,立刻上疏驳斥了王在晋以重关,守山海的战策。
    正文 第一八七回 辽海战区
     更新时间:2009…8…25 0:32:02 本章字数:3536
    天启二年正月末,二月初,广宁溃败,辽西走廊俱失;二月中,贵州水西土酋安邦彦起兵叛乱,永宁、水西叛军连成一片,奢安之乱就此糜烂西南;五月,山东闻香教徒徐鸿儒揭竿而起,先后攻克郓城、邹县等地,大明内外交困,已然是一片风雨飘摇的模样。
    与发生在贵州、四川一带的奢安之乱相比,鲁西南爆发的闻香教起义对辽南的影响更大,李彦在天津起家时,曾与闻香教有过接触,闻香教如今的教主也正是与他冲突的王好贤,不过这一次起兵的头领,却并非王好贤,而是闻香教的大传头徐鸿儒。
    徐鸿儒从五月初三日竖旗,五月十三日占领郓城,随后进攻巨野、滕县县城,到六月十一日占领与南直隶交界处的夏镇,初期发展,势如破竹,风头一时无的观感,李彦对闻香教的这次起兵并没不看好,不过还是让参谋部对鲁西南的战事进行了推演,毕竟辽南所需的粮草等物资,有很多是从山东来的,辽南的对外贸易之中,山东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若是动乱范围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辽南的发展环境。
    经过几年的发展,依靠《华夏商报》的采编与发行网络,以及商业贸易往来,情报部与华夏社在大明最主要的几个省份,已经建立了一套来源广泛的情报体系,虽然鲁西南动乱发生以后,平常的信息来源都会受到影响。不过参谋部还是能够得到大致地情况,甚至要比山东巡抚、总兵所得到的更加详细。
    “闻香教在短时间里,裹胁数万百姓,声势浩大,连取数个县城,不过他们进攻巨野县城失败,可见乌合之众,战力始终一般。”茅元仪出身官宦世家,对闻香教这种起义自然没有任何好感:“他们初期进展顺利,不过是这些县城本就没有什么驻军,只要山东巡抚、总兵尽快调集山东、北直隶的大军。这些叛军定然会土崩瓦解。”
    李彦忧心地看着地图:“这些农民组成的军队,初期当然没有什么战斗力,装备也不过是些棍棒、农具,但若是一直让他们攻城略地,就能积累作战经验。并且补充兵器装备,眼下这些叛军自然不足为虑,但若是他们不断流窜,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规模越来越大,最终难于制服。”
    “何况,这些叛军对于地方上的破坏极大。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再也经不起一场大的风雨了。”
    “大人的意思。平叛要速战速决?”茅元仪问道。
    李彦点了点头:“对,而且要防止叛军到处流窜。特别是河南方向。”
    在李彦的印象中,河南这种地方可能是因为穷困。历来是农民起义地高危区域,而且河南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茅元仪也皱起眉头。要击败叛军或许不难,但要不让叛军流窜,似乎很难做到,毕竟大明的国土广袤,叛军处处去得,官兵却不能处处设防。
    “这却是难办。”茅元仪苦笑道:“不过叛军未必会采用流窜地战法。他们已经自立帝号。封王拜官。未必愿意到处流窜。”
    李彦顿时哑然失笑。徐鸿儒这一手做得实在是太过操切。远不如太祖奉行地“广积粮、缓称王”。立见高下。
    虽然关心鲁西南地战局。辽南却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