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34章

大明天工-第134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是经常说要和建奴野战么?”李彦笑了笑:“说到底。依靠城墙解决不了问题。咱们和建奴之间地战斗。还得通过野战来解决。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兵力都放在城里。除了复州营、金州营、东江营地三营新兵。老三营地眼光。已经不能在局限于守城了。”
    “这话可是你说地。”王国兴笑了起来。他当然是希望和建奴野战地。前提条件是不能损耗太多。
    李彦当然不希望龟缩在城里与建奴耗着,所以他打算将三营精锐拿出来作为机动力量。虽然说以三四千兵力守城,有些薄弱,不过还有一支万余人的精锐策应,将决战的地点放在城外,也不是不行。
    在复州城,李彦与王国兴看了看修筑城池地工地,当然重点还是视察复州营,并参加了复州之战的崔石头、申湛然、郭振明、陆勇等中高级将官总结复州之战的得失。
    复州营和选锋营地步兵几乎没有表现的机会,自然也说不上得失,主要还是后掖炮队和突击队,在这次突袭复州城一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没有采用常规的攻城战术,不过我们下面讨论的结果,还是觉得仰攻几丈高的城墙会比较吃力,埋火药炸开城墙的方法虽然很有效,不过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做这样的事情并不容易,这次突击队做得很成功,并不代表下次就一定能顺利,何况这次到了最后,差点出了意外,”申湛然作为随军参谋官,他地观察最为细致客观。
    “战后,我们察看了炸开的城墙,虽然只是土坯墙,实际只坍塌大半而已,并没有完全炸开,要不是建奴跑得快,要想打进复州城,也没有这样顺利,”突击队队官邵荣倒是并不隐晦自己的成绩,也提出一些问题。
    “我们测试过,如果是金州那样的砖石结构的城墙,需要更多的火药量,关键是填埋要更深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李彦点了点头,将火药集中起来爆破,在金州之战曾经用过一次,不过那次是预设的战场,准备很充分,自然能够让火药的爆炸效率充分发挥,这次却没有那么乐观。
    “火药地爆破是个新命题,邵荣你这边抽调几个技术好的,我让工匠营、军器局那边再调些人,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李彦点头说道。
    “这次复州之战,突击队的作用很关键,现在复辽军也正式拥有了六个主力营,两万余人,也该到了兵种多样的时候,”李彦看着众将说道:“对新战法的摸索,肯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看就以突击队为基础,扩建特种作战营。包括突击队,以及以后其他的新兵种,都暂时放在特战营。”
    李彦想到后世的特种部队,感觉或许能够搞一支出来,即便他对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并不了解,起码也能弄一支精兵出来。
    “复州之战中。炮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我们现在地大炮,哪怕是一千斤地重型炮,也不能对城墙构成实质性地威胁,实心弹根本没有作用,开花弹爆炸地效果也欠佳,毕竟只有四五斤的药,”后掖炮兵的哨官陆勇说道。
    “如果是那种五千斤的红夷大炮,或许能直接轰开城门。”
    “五千斤的大炮。你怎么弄上战场?”王国兴曾经在灭虏营搞了一段时间地炮兵,最后还是放弃炮兵,选择了机动能力更强的骑兵。
    火炮的威力确实很大。在战场上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火炮移动起来确实麻烦,一则这个时代的造炮技术有限,炮管管壁很厚,炮身很重,红夷大炮就重达五千多斤,几乎不可能搬运到战场上,只能用作守城。
    还有就是炮车和道路也比较简陋,五千多斤的火炮。很难搬运,对军队的行动能力的影响很大。
    “军器局一直都在研究新式的火炮,不过目前地进展不是很大,”李彦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火炮存在很多问题,譬如重量、射程、弹丸重量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
    首先就是重量,只有重量减轻了,火炮的结构精简。才能提供野战,随军机动,但是现在铸造的炮管,管壁都比较粗,不然容易炸膛,要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最重要地还是在材料上下功夫,冶炼机械性能更好的钢铁。
    其次就是弹丸的重量,开花弹的研制成功。使得炮弹的杀伤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开花弹的出现意味着不必再依靠弹丸的动能杀伤,只要将炮弹投送到更远的距离。就能依靠炮弹地爆炸杀伤。
    弹丸越重,意味着装药量更大,爆炸时的威力也就更大,在李彦看来,这甚至要比火炮的射程更加重要,毕竟没有杀伤力的话,那么射程再远也没有价值。
    针对复州之战,邵荣就提出现有的火炮对高大城墙的作用太小,也就是威力太小,照他的想法,要是炮弹的爆炸威力能够达到炸开复州城的那些火药地威力,那才是最好。
    当然,邵荣也不会认为火炮能够一次性投送出上万斤火药,不过他的思路倒是与李彦一致,那就是尽可能提高开花弹的爆炸威力。
    军器局对火炮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虽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少是逐步摸清了火炮的工作原理,譬如炮筒越长,似乎投送的距离越远,口径愈大,能够投送的弹丸也就越重。
    “即便是火炮的研究能够在最近取得突破,可能也很难达到大家所期待地那种程度,饭要一口一口吃,新式火炮也不是说说就能出来地,不过也一定会出来的,”李彦笑了笑说道。
    “军器局会加大火炮研制地投入,”李彦想了想,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发生过,但出现开花弹以后,对建奴骑兵的杀伤力也应该是很强的,而且火炮被称为陆战之王,肯定是有极其重要的重用。
    李彦原本对军事方面的东西知之甚少,却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军的统帅,不仅要管打仗,要管训练,后勤,还要管理兵器的研发和制造。
    邵荣听了李彦的话,倒是眉飞色舞,兴奋异常,他期待有一天,能够带着炮营作为主力。
    不过这要求显然不低,李彦也只能将这件事记下来,抓紧火炮的研制,要是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炮身重量以及机动性不能解决,火炮显然是不能成为战场主力的。
    复州之战烈度不大,所能看到的也只有攻城时的一些困难,以及炮兵、突击队作战的特点,归根到底就是攻城时的战术。
    通过这次总结,李彦决定组建特战营和炮营,将选锋营的后掖抽调出去,组成独立的炮营。
    至于特战营,以突击队为基础,组建一个突击队,一个爆破工兵队,暂时还想不到别的兵种,暂时就保留这两个队的编制。
    在离开金州前往东江之前,李彦与王国兴等人商议,对兵备道衙署的权力体系进行了调整。
    作为兵备道,李彦自然是最高长官,然后衙署设置军政联席会议,所谓调整,实际就是增加了这个联席会议,在不影响李彦权威的情况下,形成一种集体领导的协商决策机制。
    以往,即便是没有联席会议的存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李彦也总会召集大家一起商议、决策,虽然最后还是要李彦乾纲独断,不过这种协商决策的传统已经形成,现在不过是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倒是进行的很顺利。
    除了明确联席会议,原来设置的参谋部、后勤部、情报部、作战部等都没有变化,参谋部,与总兵署一起管军事,军队的调动、训练、作战都必须参谋部与总兵署联名确定,通常来说,参谋部制订计划,报经联席会议批准,由总兵署执行。
    联席会议相当于兵备道召集的咨议结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兵备道手中,当然最终运作时权力可大可小,暂时李彦还是要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联席会议通常是由兵备道最后拍板,为了顺畅运转,也会临时或长期授予成员一些次要、琐细或者是临时决断的权力,譬如一些不重要的调动、训练,就可以经过军事小组讨论决策。
    为了确立各人的身份,李彦作为兵备道,同时也是联席会议的议长,他任命王国兴为副议长,骆养性为军事小组,也就是所谓的“军议院”院长。
    兵备道通过联席会议,成为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在这个体系中,兵备道拥有极大的权力,但同时也凸显其他成员的重要性,这对习惯上司说了算的官僚体系来说,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参与者肯定会感到权力加身的荣耀。
    正文 第一五八回 海上贸易
     更新时间:2009…7…28 0:09:36 本章字数:11313
    联席会议将原本协商决策的机制固定下来,在不损害李彦权威的情况下,形成事实上的集体决策,从而使得这个群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联席会议下面又分设军议院、政议院,以处理日常事务,军议院对应情报部、参谋部、总兵署、作战部。
    通常来说,参谋部制订提交军队建设、调动、作战方案,联席会议通过以后,交总兵署、作战部执行,总兵署的职责就是组织指挥军队的作战行动。
    作战部原本是在打仗的时候,参谋部与将领讨论作战计划,明确联席会议以后,作战部就有些多余,李彦便将兵战俱乐部挂靠作战部,作战部实际就成为兵战俱乐部的指导机构,以及兵战俱乐部的精英机构。
    以兵战俱乐部为主体,作战部事实上类似于军官培养学校,在这次调整中分担军队建设、训练等职权。
    政议院对应管理后勤部、金州卫所、工匠营、工役营以及金州范围里的工厂,因为金州的战区性质,并且正处在战争状态中,所谓政议院与军事也脱不了关系,不过这部分日常事务与军队没有直接的关系,区分明晰更有利于管理和效率。
    辽东的卫所早在辽沈之战以后,已经不复存在,李彦兵备辽东,在二次金州之战以后,重建金州卫,如今又打下复州,并准备介入东江,按照联席会议商议的计划,将重建复州卫和东江卫。
    在联席会议的体系中,卫所类似于地方军区的存在,因为辽东不设州县,李彦也不可能公然另起炉灶,金州卫以及待建的复州卫、东江卫,实质上就是以军政管理地方的民政衙门,也包括作为复辽军后备的地方守备军队,不过他们的职责主要还是地方建设和民政。
    原本只有金州卫一地。工匠营、工役营都是在金州卫的名目下进行管理,如今既然拥有了三个卫,每个卫也都会有各自的守备营、工匠营和工役营,管理方式倒不会有太大地变化,依然是配给制的军事化管理,在辽南物资贫乏的境地没有改变。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以前,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会做出改变。
    地方的卫所主要是在后勤部的统辖下面,管理好人员编制,以及屯垦地田地、渔场等,一些重要的工厂、盐场、矿场等,都是直接归口新成立的生产部。
    为了分散政治风险,李彦已经将产业的重心向辽南转移,当然原本在京城、天津、滦州的产业也不会放弃,毕竟这些都来之不易。目前来说,也十分重要。
    朝廷中对于李彦地争论越来越多。好在李彦与朱由校一直保持通信。朱由校对李彦还是很信任地。不过外廷地力量十分强大。加上日益受宠地魏忠贤不时进些谗言。有地时候朱由校不得不屈从外廷地压力。或者是被魏忠贤教唆。不知不觉损害了李彦地利益。就朱由校本人来说。还是十分信任不断打胜仗地李彦地。虽然在辽南设巡抚在朝议中争论不休。但是李彦身兼数职。一直没有人能够动摇。
    李彦也知道这样做比较惹眼。容易引起麻烦。加上官职多了。责任也比较多。所以李彦就适当地辞退了一些职务。当然在辞职之前。他也为自己留下了后路。
    李彦首先辞去地是工部军器局大使一职。在重建金州卫。以及金州卫军器局地过程中。李彦奏请从工部军器局以及天津卫等地抽调工匠。支援辽南。不仅抽调了工部军器局中他看得上地精华力量。而且从北直隶、山东一些地方抽调工匠。收拢辽民中地工匠。大大充实了辽南军器制造地力量。如今地辽南。在军器制造地核心技术力量上。早就超过工部军器局。这个大使地职位不要也罢。
    辽南军器制造地常规技术力量被放在金州卫军器局、复辽军军器局。以后还可能增加复州卫军器局、东江卫军器局。这些地方军器局统属后勤部管辖。通常只能做些简单地修缮和简单件地加工。更完整地制造力量。全部都直属于后勤部军器局。这个设置却与常规不同。相当于是联席会议直属。也就免去了被朝廷官职影响地可能。
    而诸如铳管加工、火炮铸造等核心地高级制造技术和力量。则全部归属精作坊。这才是核心中地核心。李彦最为看重地部分。这样做也有利于精密制造技术地发展。
    随后李彦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