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纨绔霸王闯春秋 >

第203章

纨绔霸王闯春秋-第203章

小说: 纨绔霸王闯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话给破灭了。她的夫君在青楼争风被人失手打死。
    这一切本来跟她毫无关系。但公公婆婆却将罪过怪在了她的身上。背后指指点点不说。还时常恶意刁难,受尽白眼,责骂。
    这一切对她这一个刚刚满十五岁不久的姑娘来说残忍到了极点。终于,她忍耐不住逃了回来。
    也许是伤的太深了,此后多年,她都不敢接触外人,尤其是异性。随着时间地流逝,宝儿渐渐大了。叶绮云也渐渐地走出了黑暗,但对不认识的异性依旧避而远之。
    可姬凌云却再不知不觉中另辟蹊径,通过了小宝儿这道桥梁进入了叶绮云的内心深处,成为了第一个聆听她心事的男人,第一个安慰她的男人,更是第一个同她有着心灵交流的男人。
    与此同时,当时的姬凌云年青高贵,温柔俊雅。“才高八斗”且风度翩翩,十足的白马王子。这才让姬凌云闯进了她地心田。
    叶绮云在姬凌云的注视下,显得格外为难。她知叶公并不同意这门婚事,更是因为在逃避。第一次婚姻的伤口还没有痊愈,暂时没有勇气走下去。
    姬凌云深沉的念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听了这首诗,叶公长长的叹了口气,脸上既有苦涩的表情又有欣慰的神态。在很久以前,他就隐约察觉到了叶绮云的变化。唯一地线索就是这首讲述离别之苦。感人至深的情诗。可无论他们怎么旁敲侧击都无法从叶绮云那儿套出一丝一毫的讯息。即便他想破了脑袋都想不到这首离别情诗竟是姬凌云的杰作。
    叶绮云听了姬凌云亲口念出这首诗,面色逐渐红润。神色也变得扭捏起来。就是这首诗,正是因为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所散发出来地不舍以及爱怜让她惦记了整整十三个春秋。
    似乎受到了激励,叶绮云抬起了头又迅速低下道:“我愿意。”
    叶公在听到那首诗后已经知道了答案,并不意外的点了点头道:“孩子,爹爹说话算话。只要你高兴,开心,不会阻拦你的幸福,无论对方是谁……好啦,吴王,这些聘礼老夫都收下了。至于良辰吉时,吴王你自己决定吧!”为了叶绮云的幸福,叶公选择了妥协,答应了这门婚事。
    小宝儿高兴道:“好耶,好耶!云叔是爹爹,爹爹是云叔,宝儿以后也有爹爹来疼了。”说着扑到姬凌云的怀中大势撒娇。
    叶公、叶绮云见了都暗自松了口气。这门亲事成后,他们最担心地就是小宝儿,现在才觉得是杞人忧天了。
    叶公道:“吴王,等这里是事了,我就到太湖那里隐居吧,听说那里山明水秀,老夫好生向往。”
    姬凌云点头答应,然后道:“几位舅子就留下吧,他们好年轻,有自己地功业需要建立。”
    叶公道:“只要他们同意,老夫并没有意见。”
    这是叶公的表态或者是说妥协。叶公一心向楚,让他真心侍吴,难如登天。唯一地办法就是归隐,无权无势,不在过问吴楚,一身轻松,地点选择在了太湖,显然有甘愿在吴地为质的意思。
    至于叶公的几个儿子,姬凌云并不太在意。一来,他们并无叶公这么有威望,这么有能力。二嘛,在吴国的军制中统兵将军是没有管粮的权利的,即便有心造反,也不会有粮草接应。
    与此同时,叶公还透露了一个消息给姬凌云。那申子皙为人至孝,其有一母亲得了怪病,生命垂危。这怪病生还的几率不大,当今世上也只有扁鹊能够医治,只要能为申子皙求来扁鹊,一定可以让这老顽固感恩效命。
    姬凌云通知全吴国寻找神医扁鹊,并将之请到了楚国郢都。在扁鹊的妙手之下,申子皙的母亲的怪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本卷结束) ……
第十二部 修养生息
第一章 人和圣人(手打版)
           对于姬凌云所做的一切,申子皙感动万分,不用姬凌云开口,主动请求效命。
    刚刚得到楚国叶家的效忠后,又得申子皙的忠诚,姬凌云的治楚计划得到了全面而有效的发展。
    在叶公、申子皙的帮助下,姬凌云得到了楚国大小官员的认可。各地的设施开始运转起来,其中以矿业发展的最快。楚国地大物丰,那号称天下至宝的和氏之壁就是出于荆楚附近的荆山。
    因此,在申子皙的提议下,姬凌云物以尽用,大势开采玉石、铁矿、金矿以及银矿帮助楚地提高经济发展。
    春耕不日到来,为了能让楚国尽快恢复元气。姬凌云还特地从齐吴两地调来了三十万把锄头,五万只耕牛以及上万水稻的秧苗,无偿的赠送给楚地里的百姓,打着恢复家园的旗号,实施治楚方针。
    那些得到了好处的地方百姓,纷纷赞扬姬凌云贤明。而未得到好处,不信任吴国的百姓也只能长吁断叹,追悔莫极。
    在不知不觉中,各地的百姓也慢慢开始接受了吴国的统治。
    与此同时,姬凌云亦在楚国个个大型城镇开设了招贤馆,招募荆楚人才。时之,姬凌云威名更盛,意图报效之人极多。
    经过严格考验,有能者,分散至个个郡县治理地方。其中颜回、南宫适、段皓、颐无亥四人是个中的翘楚。
    颜回、南宫适均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但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天资极是聪慧,孔子弟子中最有才干的一个。
    南宫适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多次称赞其“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以表示南宫适除了一身才学外,品德极其高尚。
    时,孔子以在三年前辞世,一身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其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将自己地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颜回、南宫适二人都是欲实现孔子的理想来到了楚地出仕。
    姬凌云对孔子徒弟的态度向来是敬而不大用。但现在却不一样。以前。姬凌云所顾虑的是孔子的威望。孔子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让自己的弟子盲目的服从,令他们抛开一切荣华富贵。
    姬凌云担心因此会对吴国不利,所以只用他们的才华治理郡县,而不用在治理国家。现在,孔子以死,这份担忧以不存在。因此,对颜回、南宫适异常的器重。
    有一点无可厚非。儒学是最适合治理国家地学说。要不然,儒学也不可能留传两千年之久。
    在中华两千年地历史中,涌现出来的贤君圣主数不胜数,若非儒学可用,又怎会倍受重视?
    姬凌云自己也对儒学不排斥,尤其是其中忠君爱国的思想,姬凌云更是有意广泛推广。
    另外段皓、颐无亥是楚国的没落的贵族,自幼学习韬略。意图重新光耀门楣,现在别编入展如的麾下效命。
    凌云七年,一月七日。
    这天一早,姬凌云招集了治楚的姜良、申子皙、颜回、南宫适、王瑞、李则这六位重臣。
    姬凌云首先道:“下月十六日是寡人父王的六十寿辰,诸位也知道父王身体不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寡人而去。因此,寡人决定即日返回姑苏为其举办一个隆重地宴会。”
    南宫适有礼的作揖道:“百行孝为先,为人子女,理当如此。”儒家注重仁孝,对姬凌云如此行为。南宫适赞叹不已。
    姬凌云似乎已经习惯了南宫适的礼仪客套。笑道:“如今的楚地尚在治理之中,寡人走的并不能安心。因此。决定让姜良太宰代寡人总理楚地政务,你们有什么意见?”
    众人摇头表示没有异议,毕竟姜良的才学功绩以及名望都是有目共睹的,无可挑剔。
    “你们几人也各有任务,申子皙大夫你辅佐姜良处理大小事物;王瑞大夫你负责督促各地的玉石、银、金、铁矿地开采。李则大夫你负责来年的土地开垦,耕种。南宫适大夫,你的任务是管理刑法,对于那些趁乱牟取暴利的不法官员,商人加以严惩。”姬凌云拍手鼓励道:“诸位务必同心协力,将这重现楚地繁华。”
    众人齐声领命。
    姬凌云再对颜回说道:“颜大夫,你跟随我回姑苏。”
    颜回向来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只是点头回礼。
    随后,姬凌云又召见了展如、冯平、熊宜僚、段皓、颐无亥、沈孝六将,命他们领兵五万镇守楚地的各处要害,以防他国偷袭。
    处理好了这一切,姬凌云由乌林登船,班师回朝。
    在长江上行驶了七天。
    这日,姬凌云走进了颜回地仓内,入眼就见一位眉清目秀,身材硕长,颌下三绺长髯,皂帽布襦的文士在案桌上奋笔直书,丝毫没有察觉姬凌云的到来。
    姬凌云左右观望,顿时发觉着小小的仓内堆满了书籍,足足有千卷之多。
    姬凌云道:“颜大夫七日不出船舱,寡人还以为你身体不适呢?”
    颜回放下手中的书卷温和道:“让大王担心了,属下想趁着这几日无事,整理一些古籍。等到了吴国,恐怕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整理了。”
    姬凌云走到近前看了看颜回所写地东西:“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姬凌云问道:“这不是《易》吗?”
    颜回点头道:“不错,《易》在我华夏历史悠久,里面地精髓深不可测。但许多文献、古籍都以失传。先师在世时,属下曾帮助他整理古代典籍。这整理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我等周游列国时所获得地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将先人的智慧完全重现世间,造福后人。尤其是《易》,恩师曾称他为古今奇书,智慧的根源,尤要细心考察。先师经过多年辛劳将《易》整编成书。属下在楚国时,得到过一卷前人留下来的关于《易》的竹简,上面所记载的一个地方一句话里,与先师记载的有些出入,属下正在研究,是那本文献上出了纰漏。”
    姬凌云大奇道:“不就是一句话吗?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颜回立时正容道:“大王说的不错,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但这一句话却是前人的智慧,前人著《易》正是为了造福后人,教导后人。我等生为后人又怎么可以无视前人的辛劳,草率的更改以及曲解前人的智慧呢?”
    看着颜回认真的神色,姬凌云为之动容,也为刚才自己说的话而感到惭愧。想想在二十一世纪,中华的古人被批判的一无是处,中华的经典文学成了无人问津的地摊货,而那些西方的文学却是人人称善,争先学习。那时候的人又怎知道这先前人著书时的辛劳?叹声道:“寡人收回先前所说的话。”
    颜回笑道:“大王不用这样,其实子路以前也问过先师这个问题。先师当时就说了同样的话。”子路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为人卤莽,武艺高强,以故。
    姬凌云想着那位“千古圣人”问道:“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颜回想了想认真道:“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拥有喜怒哀乐的人。其次,在我们几位弟子心中却是一个圣人。”
    姬凌云先的一愣,随后“哈哈”大笑了起来,“颜大夫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你这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般令寡人茅塞顿开。”
    不错,孔子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圣人。
    是人难免有错,作为一个开创者,在没有前人经验的教训下,他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创的东西是否全部正确。因为有一些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体会出真谛的,作为开创者他也只能将自己的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而已。
    正因为后人的愚昧,完全将孔子看作了圣人,而忽视了他是一个人。因此,人们才会将孔子的对,对中华的贡献看作是理所当然,而孔子的一点错误,却因为他是圣人而无限的放大,到最后更是千方百计的加以贬罚。
    这就是中华历史的悲哀。
    孔子留下自己的学识是为了造福后人,而不是让后人将他看成一个圣来盲目的听从。
    颜回这一句话完全应对了孔子的人生,他先是人,然后才是圣。这圣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一种对于高尚之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崇拜,一种尊敬。
    开始姬凌云自己也放了同样的错误,将孔子看成了圣人。所有认为他的一些小毛病是不可原谅的,但现在想起来却发现自己对这位圣人更加的敬重了。那是打心底的敬佩,而不是盲目的崇拜
第二章 万世师表(手打版)
           除去了对孔子存在的一点点偏见,姬凌云开始向颜回了解起孔子,了解起儒学来。
    虽然言偃曾入吴传教,但言偃本人远不及颜回,更因为自己当时忌讳孔子将他丢在了会稽不闻不问,对于那些学问也仅仅只是知道其中一二。
    孔子以死,天下间得孔子真传的除颜回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