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5章

大明官商-第5章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总督:明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
  '宣抚使'明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官。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明为从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明代仅封侯、伯。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明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
  '经略安抚使'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
  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正文 明代福建省行政区划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8 本章字数:5954
  福州府:元为福州路。吴元年(1367)改置福州府,洪武二年(1369)属行省。隆武元年(1645)更名天兴府,定为福京。
  闽县:倚郭'城东偏'。南有官母屿巡司,东偏南有闽安镇巡司。
  侯官县:倚郭'城西南/西偏'。西偏北有竹崎巡司,县境有五县寨巡司。
  长乐县:东北有石梁礁山巡司;福清县东有海口镇巡司,后迁本县东南为松下镇巡司;又东南有小祉山巡司,后迁县东南大祉澳。
  福清县:元为福清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福清县,仍属福州府。东南有泽朗山、牛头门、壁头山巡司。
  连江县:东北有北茭镇巡司。
  罗源县:
  古田县:东偏北有杉洋镇巡司;又南偏西有谷口镇巡司,寻废;西北有西溪镇巡司,寻废。
  闽清县:东有青窑镇巡司。
  永福县:西偏南有漈门巡检司,后迁县西偏南嵩口埕,寻复迁漈门。
  怀安县:倚郭'城西北偏'。洪武十二年(1379)自府西北徙治府城,万历八年(1580)省入侯官县。
  兴化府:元为兴化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兴化府,二年(1369)属行省。
  莆田县:倚郭。东南有嵌头巡司,西北有大洋寨巡司,东南有吉了巡司;东有冲沁巡司驻寻阳,后迁县境兴福;东有青山巡司驻武盛里南哨,后迁县境奉国里;东南有南日山巡司,后迁县境新安;东北有迎仙寨巡司,后迁县境鼓楼山;又东南有崎头巡司,后废;东南有小峙巡司,后废。
  仙游县:西有白岭巡检司,后迁文殊寨;又东南有枫亭市巡司,后废;西偏北有潭边市巡司,后废。
  兴化县:正统十三年(1448)省入莆田、仙游二县。
  建宁府:元为建宁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建宁府,二年(1369)属行省。
  建安县:倚郭'城东偏'。东南有筹岭巡司。
  瓯宁县:倚郭'城西偏'。北有营头街巡司。
  建阳县:
  崇安县:西北有分水关巡司。
  浦城县:东有高泉巡司,北偏东有溪源巡司,北偏西有盆亭巡司。
  松溪县:北有二十四都巡司;南有东关巡司,后迁县境乌鞍岭,再迁县境铁岭,再迁县境峡桥。
  政和县:东偏南有赤岩巡司。
  寿宁县:景泰六年(1455)析政和、福安二县于政和县杨梅村置寿宁县,来属建宁府。东有渔溪巡司,后迁县北
  官台山,再迁县南偏东斜滩镇。
  延平府:元为延平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延平府,二年(1369)属行省。
  南平县:倚郭。东南有苍峡巡司,西北有大历巡司。
  将乐县:北偏西有万安寨巡司。
  沙县:北有北乡寨巡司。
  尤溪县:西有英果寨巡司,西南有高才坂巡司。
  顺昌县:北偏东有仁寿镇巡司。
  永安县:景泰三年(1452)析沙、尤溪二县于沙县浮流巡司(永安所)置永安县,来属延平府。西偏北有安砂镇巡
  司,西南有湖口寨巡司;又西北有黄杨巡司,后废。
  大田县:嘉靖十五年(1536)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县于尤溪县大田置大田县,来属延平府。东南有花桥
  巡司;西南有桃源店巡司,自漳平县来属;又北有英寨巡司,后废;西南有安仁隘巡司,后废。
  汀州府:元为汀州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汀州府,二年(1369)改属行省。
  长汀县:倚郭。西有古城寨巡司。
  宁化县:北有安远寨巡司。
  上杭县:永定县西南有兴化巡司驻溪南里古镇,寻废,后复置,后迁本县境峰头。
  武平县:东南有象洞巡司,后迁县西南悬绳隘;北有永平寨巡司,后迁县西北贝寨。
  清流县:东南有铁石矶头巡司。
  连城县:元为莲城县。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连城县。西南有北园寨巡司,后迁县南朗村隘,再迁县南偏西新
  泉隘。
  归化县:成化七年(1471)析清流、将乐、沙、宁化四县于清流县明溪镇置归化县,来属汀州府。东北有夏阳巡
  司。
  永定县:成化十四年(1475)析上杭县于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永定县,来属汀州府。东南有三层岭巡司;东北有太平巡检司,后徙县北偏东高坡。
  邵武府:元为邵武路。吴元年(1367)改置邵武府,洪武二年(1369)属行省。
  邵武县:倚郭。东南有水口巡司;又东南有挐口巡司,后废;南有同巡巡司,后废;东北有杨坊巡司,后废。
  光泽县:西有大寺寨巡司驻杉关东。
  泰宁县:
  建宁县:西有西安巡司驻里心保,后迁县境丘坊隘,寻废,又复置西安巡司,再迁县境新安保之黄泥铺。
  泉州府:元为泉州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泉州府,二年(1369)属行省。
  晋江县:倚郭。东南有祥芝巡司,县境有乌浔巡司,南偏东有深沪巡司,南有围头巡司。
  南安县:南有石井巡检司;又西北有澳头巡司,后废;西南有达河巡司,后废。
  同安县:西有苎溪巡司,南有塔头山巡司,东南有田浦巡司,县境有陈坑四巡司;西南有白礁巡司,后迁驻县
  西珝口寨;东南有烈屿巡司,后迁县南偏东石浔港口;东南厦门岛北有官澳巡司,后迁县境踏石寨;
  县境有峰上巡司,后迁县西下店港口。
  惠安县:城东有黄崎巡司,南偏东有獭窟巡司,东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