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183章

大明官商-第183章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靠福州市舶司、百工使司,部分靠海商募捐。至于正经饷银军费,只够吃饭开销。
    养如此一支水师,一年没有二百万两银子维持不了。这只是维持,若要再添大船铸重炮,开销还得另计。”
    一番
    君臣全都大张了嘴巴,呆住了。虞笑道:“不错,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还得堆到妙处!”
    正德算了算水陆两军整建开销,泄了气。“如此说来,一年没个两千五百万两,压根就没啥想头了?”
    “是。”
    李东阳却拈着胡子沉吟不语。只听杨一清问道:“冯大人,方才你说水师军费许多出自商人纳捐?哪来地钱?商人一贯是一毛不拔,为何却如此慷慨?”
    冯虞笑道:“杨大人问得好!请问,是人命值钱还是钱财要紧?”
    “没了性命钱财用?”
    冯虞点头道:“这就是了。原福建沿海盗匪纵横,抢船害命。不论是闽商还是夷商,受其毒害苦久。我主持海防以来,造大船,练精兵,扫荡海疆,灭倭除寇。这些海商才算是过了个清静日子。要知道,跑一趟南洋下来,获利几十上百万不过寻常事,只要我大明水师能控御四海,让这些个商人安心经商,拿些许银钱出来孝敬朝廷军马,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正德目光灼,“国城,你说实话,这些海商一年供奉师多少银钱?”
    “也不算太多,一百五十打底。”
    一干臣几乎当场晕倒。只听冯虞说道:“这还不算什么,每年捎回乡给家中花用的还不止这些呢?”
    李东手拈须髯,叹道:“通海生意,获利如此之厚?”
    “阁老,听说今年海商在苏答剌与红夷商人接上生意,日后便可不经陆路直至极西,获利远非如今可比。”
    李东阳连连点头,若有所思,口中轻声叨念:“怪不得,怪不得……”
    王琼又问:“既然如此,为何三大市舶司一年所收赋税不过数十万?”话一出口,连王琼自己都觉着问得傻。一干文臣都抬头望天,佯装不曾听见。哪知正德却连连点,冲着冯虞吧嗒吧嗒眼皮,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样。
    冯虞只得说道:“自太祖禁海,明令濒海居民,私通外国,贸易物者,正犯极刑。家人戍边,知情故从者同罪。凡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者枭首示众。只要有些门道,哪个愿往市舶司报备?纳税也就罢了,还需贿赂镇守以求关引,回头还落个把柄,指不定哪一日便引来祸患。此外,私自通商者,皆是豪门巨富,市舶司如何敢去寻这些人的晦气?其实不单福建,整个江南官场与海商私下交结,可说是千丝万偻,已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说起来,冯虞所说这些,在座文官心中多少都是有数的。可百年来少有人在官面上公然说来,今日听冯虞如此不加避讳地一一道来,不免感慨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至于义愤,早过了那个年岁了。
    今日正德召人议事,原本只打算多弄些银钱精武备战而已,也好对冯虞有个安排,不想却牵出这么个话题来,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议出个定论来的,只能再议。叮嘱冯虞拿出个建军方略,内阁商议如何筹款之后,正德便起驾玩儿去了。
    冯虞看众臣各自散去,紧走几步,追上李东阳。“我说阁老,今日怎么牵扯上头来不会是……”
    李东阳白了他一眼,“老夫要发难,也不必等到今天。再说了,商议筹款,这不是搬石头砸自己脚吗?还是老规矩,吃过晚饭来我家中,咱们爷俩得好好商议商议。”
    冯虞苦笑一声,告辞离去。
    回到家中,冯母与妻子儿女早在大堂中等得心焦。一见冯虞进来,众人喜上眉梢,顿时围了上来。冯虞与母亲问安后,笑道:“不必围着看了。打了几个月地仗,一根毛都没伤着。”
    杨云一撇嘴,“邸报上说你一马当先杀入贼军老巢,阵斩贼魁,看得咱们心里头都发虚。以后打仗可别逞英雄,身为大军统帅,哪有如此亲身上阵厮杀的。”
    冯虞嘿嘿一笑:“为夫可不是那等莽汉。单是身边亲卫就比贼寇守军兵力还多,痛打落水狗么,哪个不会。这些时日,你们过得怎样?京师饮食水土还习惯么?”
    冯母说道:“只是干了些,倒没什么惯不惯地。这些日子,左右无事,两个媳妇陪着我四下去逛了逛,京师毕竟是京师啊,好大气魄!”
    一家人正热络叙谈着,有家丁来报:“主子,外头有个……有个鞑子来拜。”(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七章 有朋自远方来
     更新时间:2009…10…25 14:55:05 本章字数:3696
    见来人,冯虞又惊又喜。“是你,那个本、本……”
    “大人,我是本雅克图,您称我宁之就好。”
    “对对对,宁之,别来无”说着,冯虞连忙起身,拉着本雅克图的手,引他入座。
    “谢大人关怀。在下自和议成后,又在两国间奔波几回,皆为开市、易俘。其间几回到京师,结果大人或是返乡、或是统兵在外,总无机缘拜见。这回国中事务已毕,我向大汗请辞,说要长住中原求学,大汗却让将我职位一并保留,并赏赐许多金银,算作官派游学。我才到的北京,就听说大人又打了一回极大的胜仗,班师凯旋,赶忙登门道贺来了。”
    冯虞笑着摆摆手,“战果再辉煌,杀戮的也是自家同胞,没什么好夸耀的。倒是宁之此来,算是意外之喜,却让我心花怒放。这样,中午先在我家中用个便饭。我这就让人去唤思献,今晚或是明日咱们好好聚一聚。对了,眼下你在何处落脚?”
    “草原会馆还未::好,又非公派,现下只在一般馆驿住宿。”
    “草原会馆?噢,就是鞑靼会吧。一般馆驿住着不舒坦,又虚耗银钱。这么着,你先搬到我府中来,房间多得是,空着是空着。待思献过来,咱们再商议着。”
    本雅克图倒不气,“恭敬不如从命。”
    离着晚饭还有时间,冯虞当即找过来,遣几个家丁随本雅克图前往馆驿收拾行李,另着人收拾个跨院出来,供本雅克图安顿。
    晚饭时,虽说也曾读老夫子“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可本雅克图还是忍不住问起剿贼战况。
    听说两万侍卫亲易击二十余万响马大军时。本雅克图瞠目结舌。
    “响马贼地威名之前我也听说过。彪悍战远胜于一般明军。阵战地本事则不如朝廷精锐边军。若是结野战。十万边军可破二十万贼军。以我鞑靼将兵之精锐或许五至八万足可。不用智谋而以区区两万之数阵战取胜。侍卫亲军战力委实天下无双。”
    冯虞笑道:“说不用智谋也不对。善用天时地利人和。查捕战机。本就是统兵官临敌指挥之要素。这同样是智。这么说吧。我与罗梦鸿。若是调换麾下军马再交手。我一样能战而胜之。只不过损失大小不同罢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这才是为将者之大智大勇。来。吃菜。”
    本雅克图连连点头:“这就是大势吧。”
    “不错。谋篇布局。先求势胜、形胜。之后才是智胜。打仗。讲地是实实在在地功力。机巧用诈。能补一时不能补一世。所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因为大势已去。为将者再骁勇善战。也是英雄末路。”
    “如此说来。新河镇决战不过是水到渠成了。当初大人一个月地经营布势才是最紧要地?”
    “就任之前,我多方打探搜集贼军消息。我以为,贼军所凭籍,无非两条,一是来去如风、行踪飘忽,官军难以兜剿,二是劫富济贫,一般百姓拥戴。作战则一拥而上,连续高速冲锋,死打硬拼。若对手不甚坚强,往往被着三板斧打趴下。倘若官军训练有素、阵形坚强,得胜则不难。”
    “据此,我拟定两条对策。一是铁壁合围,让响马无处流窜。这条计策说来是笨办法,却管用。只是兵要够多,初始网得设得大,让响马不易发觉,之后逐步收紧。否则,网未扎成便为响马主力寻一点突破,那就只能重创不能全歼,后患无穷。二是坚壁清野,同时压缩响马取食之地,逼着响马粮草不济与民争食。如此,人心向背则转利于我。如此,战而胜之也就不算什么难事了。如何,中原菜食可还吃得来?噢,说起来,我这厨子还是闽菜的手艺,与北方菜食还有不同。”
    “是。清淡些,做得也更细致。这汤水尤其入味。”
    冯虞一看本雅克图所指,笑道:“你倒是有眼光,这可不是一般的汤汤水水。这叫佛跳墙,就这一盅便要一两银子。若是料全,海参、鲍鱼、鱼翅、干贝俱全,做得更讲究,少说要十两银子一盅呢。”
    一听这话,本雅克图瞠目结,紧接着便回过味来,当即开动起来,如风卷残云一般横扫全席。草原上举止豪阔,不象中原一般凡事谦让,冯虞却也看着有趣,胃口大开。
    饭后,冯虞让万邦园安排人陪着本雅克图上街市转转,自己如约来到李东阳府上。李老爷子也不客气,见
    问:“国城,你究竟有多少家底,如实招来!”
    冯虞一撇嘴,你让说我就说么?“阁老,冯虞做地那些生意,您老心里还没数么?”
    “呵呵,跟老夫玩什么障眼法?实话告诉你,老夫盯你福建不是一天两天了。你当福建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却也未必。老夫是不想与你为难罢了。这几十年宦海沉,老夫已是风烛残年。本想致仕回乡过几年舒坦日子,哪知皇上不放。这是不榨干这把老骨头不算完呐。到了这个份上,也就没什么瞻前顾后的,倒不如放开手脚来着实做他几件大事业。都说六十不惑,可老夫终就没弄明白,通海生意怎么就那么赚钱?怎么就那么多官宦趋之若福建边僻一隅怎么就能有这等财力供你随心调用?还有,你冯虞究竟做何打算?旁人越看不懂就越怕,老夫越看不懂,就越想懂。”
    冯虞心有所感,点了点头,正色说道:“阁老坦诚相待,国城不敢隐瞒。阁老想问什么,国城知无不言。”
    “最好是言无不尽。”李东阳补上一句。“如今,闽、、浙三省到底有多少私商?收益究竟多厚?”
    “所谓贸易,无非通有无,取差价。行得越远,货品越稀罕,自然所获越多。这是常理。早先贩西洋者,多是些不事先业的恶少无赖。眼见得这些人一夜暴富,如今富家子及良民,哪怕山民村夫,无不趋之若。三省豪门巨室,多有买船参股,贸易海外者。此外,海商为将货品贩往内陆,少不得沟通官府。江南数省及南直隶官场,但凡手中握有权柄地,几乎无官不获其利。至于三省每年出入货值多少,还真是无法详算,不过出洋一回,获利十倍是寻常事。放船出海者,岁入万计不过是寻常事。闽省一年流入货值少说在数千万。”
    “为何福建私商最盛?”
    “大人看过《宋史》吧?”
    “看。”
    “《宋史》载:福建土地迫狭,生繁伙,虽确之地,耕殆尽,亩直浸贵,故多田讼。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不向海求食,又当如何?唐宋元三代,闽人浮海载货,北上朝鲜,东赴倭国,南入交州,远航南洋。至于闽、浙、粤近海,更是商船往来不绝。自我朝禁海,无数商贾残破,百姓饥贫。刨地填不饱肚子,只能铤而走险。做私商,总比造反强吧?”
    李东阳沉重:点点头。“不无道理,也算是因地制宜……这通海生意,若是官营呢?”
    冯虞讶异地看着李东阳,半天憋:一:“大人说官营,是指官府开海禁抽厘金捐税,还是官府派员出海行商?或是如往日三宝太监下西洋一般?”
    “不说三宝太监,两,你说何者可行?”
    冯虞想了想郑重说道:“历朝代,官府直营,除非是巧取豪夺,否则除了经手人中饱私囊之外,官府何曾盈利过?对自家百姓或可压价强购,可是海外通商,是与外夷做生意,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除非是派兵去打。可是既然到了出兵的份上,那直接抢掠就好了,还做什么生意呢?”
    李东阳莞尔一笑:“有理。倒还真是抢的便。不过……这么说来,还是如盐政一般最妥当了?”
    “回阁老,前宋便是如此。不过,晚辈以为,这海商与盐政又有不同之处。”
    “哦?怎么说?”
    “朝廷开禁放关引之后,须防着两件事。一个,须防有人走私逃漏捐税。
    海岸线绵延千里,陆上不易封堵,以水师在航线上临检更为便利。”
    李东阳问道:“陆地上好歹还有道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