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玩唐 >

第636章

玩唐-第636章

小说: 玩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想了好一会儿说道:“也未必没有挽救的余地。”

“太平,说来听听。”李旦眼中出现了一丝希冀。

太平公主缓慢地说道:“我也听到这个消息,无论是郭知运迎接李重俊,还是王画迎接李重俊。都没有明确表态,王画也只说了一句,我很怀疑,可没有证据之前,我不能给你一个答复。想证据,何等艰难”

李旦点了一下头。

别看太平公主带来了一些似是似非的证据,可这是怎么得来的,中间的过程惊心动魄,只是外人不知道罢了。

就是以自己的能力,也在调查此事,可没有半点眉目。但王画呢,他没有本事在宫中安插亲信,更无从调查起,到哪里得到证据。就是太平公主得到的消息,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证据。

就象郭知运所说,难道开梓宫?

这个大逆不道的事情,谁敢做?后果谁来承担。况且马上三哥就要下葬了,再开陵墓验尸?

太平公主又说道:“所以这一句话是在拖延时间。既然王画让李重俊现身,又为什么拖延时间?我有一个想法,不是因为兵力的问题。尽管吐蕃又与血营交战,可是以郭元振兵力为主。而且这一战结束后,吐蕃恐怕难有勇气再发动进攻。那么会是什么问题?大义”

两个字说完后就不多解释了。

李重俊虽然是正牌的皇太子,比韦氏那个遗诏的皇太子不知正到什么地方。可是因为前几年的宫廷之变,被打上了叛逆的罪名。所以这是一个大义,然而大义不足。

太平公主略过解释,继续往下说去:“王画有可能是让李重俊先现身,将这个招牌挂起来,然后散布舆论,说明当年李重俊是冤枉的,被皇后与武三思迫害,想重振朝廷,所以才发动政变的。正了名后,才是他出兵的时候。”

“太平,你说得很对,可是我们有什么机会?”

“我刚才都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说到这里她小声地嘀咕了几句。

李旦忽信忽疑。

太平公主说道:“我不知道是对是错,现在只有赌,赌我有没有看错王画这个人,有没有看错李重俊这个人。如果看对了,我们反而是一个良机。看错了,大事皆去。”

说到这里,她叹了一口气。

说到底,这些后果皆是当年对王画的慢怠造成的。现在后悔已晚。

~~~~~~~~~~~~~~~~~~~~~~~~~~~~~~~~~~~~~

李旦与太平公主愁肠百结,然而诸韦得知这一消息,却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多行不义必自毙,李旦与太平公主担心的也只是皇位之争,却没有担心生命安全。李旦有李持盈,太平公主有她自己本人,皇位遥遥无期,可生命却不会有危险。倒是韦氏当政,有可能会向他们动手。

但韦氏一党却十分害怕,况且还听说了当年出卖血营的人,很有可能是韦氏,这个仇恨更结大了。

韦氏将所有重要的心腹召到内殿商议此事。

韦温说了一句:“太后,小子猖獗,我们调动大军征讨西北吧。这个小子留下来始终是一个祸害。”

他现在总管朝廷内外守捉兵马事务,雄心壮志,所以说话不怕咯牙齿。

几乎所有人才他的话无视。

讨伐西北,宗楚客与常元楷出动了二十八万大军。结果呢?别以为唐朝能征调许多军队,可军队征得越多,负担越重。象攻打高丽,最多只出动了三十几万军队,李世民还在心中后悔自己的孟浪与好大喜功。

当然,攻打高丽,因为路程远,消耗更重。可就是将整个唐朝能调动的军队抽出来,幽州总得要防止突厥人吧?都吃过一次亏,如果再执迷不悟,让默啜来个偷袭,天下百姓也不会信服。剑南也要派兵驻守吧。还有其他各个重要的地方,这一分散,又能抽出多少军队。四十万,或是五十万?但莫要忘记了,春天一战,血营对付的敌人数量都超了六十万人

就算郭元振在与王画默契,就算默啜狡猾,两挪之间,没有出死力。但是吐蕃二十万军队是实打实想打败王画的,再加上朝廷的军队,这一数量就逼近了五十万。况且郭元振与默啜多少分散了一些血营的注意力。

还有,现在李显已死,边关各将会不会听从韦氏的调动,或者与郭元振一样,来个阳奉阴违?

在李显的时候,都不敢攻打西北,到了韦氏手中,才执掌政权,政局未稳,敢攻打西北?

韦氏看着韦巨源,韦巨源支吾道:“要不,立即征召大军防御长安洛阳。”

说这话时,特没有底气。

原来还好一点,能防御一下,现在西北北到阴山县,胜州与麟州,南到武州与宕州,界线长达几千里,如果不征讨,想要防御更难。就是调来几十万军队,东边一块,西边一块,一分散,正好让血营利用速度快与机动强的优势,形成以少打多的局面,一块块吃下去。血营兵临长安城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韦氏摇了摇头,又看着韦嗣立。

韦嗣立现在心中百味杂陈。说起来他并不是韦家的人,而是河南原阳人。并且父亲韦思谦与哥哥韦承庆都是宰相。父子一门三相,四职替代,有唐以来,莫与过此。

而且他刚刚进入仕途时,也有作为,特别是在双流县担任县令时,政绩显著。在担任凤阁侍郎时,当时酷吏横行,人人自危,他却敢挺身而出,提出兴学校,洗枉滥,一时清亮,令人旁侧。

他还写过一篇《谏滥官疏》,讲的用人用官思想,为历代名谏之一。

可是后来因为哥哥附从张易之得到好处,加上仕途颠离,于是心理变化起来,也附投张易之门下。二张被诛后,韦嗣立也因此被贬饶州。后来经过他小心的动作,才被调回来担任兵部尚书。心态再一次产生变化,于是不想好了,因与韦氏同姓,韦氏也看重他的家底与名望,下诏附韦氏属籍,他居然答应下来。

自此成了韦氏的忠实走狗。

王画在点评此人时说了一句:“汪精卫。”

时人不知何来历,难道是水将精卫鸟淹没了?

但也能凑合地解释。汪清卫少年时甘烈,刺杀载沣时被捕,曾经写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如果看这首诗,说不定是刘胡兰或者董存瑞写下来的,可确确实实出自这个大汉奸之手。

韦嗣立的心路旅程与汪精卫相仿佛。

他多年从政的敏锐直觉告诉他,这一回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虽然韦氏现在掌控朝堂大权,然而因为李显不明而死,下面不平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如果没有王画,可以从容地将太平公主与李旦收拾掉,再过一段时间,大局可定。

但王画一旦开了这个头,后面有可能是野火燎原。

还有一点与武则天时不一样,武则天在即位时,朝中几个著名武将,为了富贵都表示了对她的支持,这才使武则天迅速平叛徐敬业的原因。可是现在朝中著名大将,无非就是郭元振、张仁愿与薛讷,可皆与韦氏面和心不和。

韦氏看着他,他还不能不回答。韦嗣立想了想说道:“臣也有一个办法,立即将公主下嫁,拉拢王画。以和为贵,王画想要迎娶公主已经历数近十年时间,一直没有如愿。如果这一次朝廷破格优赏,他一定会感谢太后的恩德。”

原来这一句,还能让韦氏听进去,今天她刚刚从上阳宫走出来,还摞了狠话给自己女儿,因此,韦氏说道:“此事休提。”

不提就不提吧,韦嗣立立即闭嘴。但他在脑海里转动着,怎样才能洗白自己?

难啊,他想到自己身上的韦氏印记,心中再次感慨地想道。

这时候,上官小婉说道:“皇后,臣都有一条办法。”

对上官小婉,韦氏还是很相信的。

她立即高兴地问道:“昭容,你有何良策?”

“太后,我们立即返回京兆。”

“返回京兆,昭容,你有没有说错?”几乎所有人立即嚷道。

在洛阳都觉得不安全,还能回长安,长安离西北能有多远?这是主动送给王画喂食去啊。

上官小婉脸色一冷,问道:“先皇要不要入陵?”

唐朝皇陵开山为陵,在生前就开始修陵,李显的陵墓早定了下来,定陵在华原县,离长安只有一百来里路。如果血营能攻打到长安,也能攻打到华原,并且连渭水都不要过。更没有长安城高大的城墙可以坚守。

而皇帝入陵下葬,需要很长时间与手续,最少下葬时,文武百官要前去祭祀。

连长安都不敢去,下葬怎么办,难道派个太监做代表,这个太监代表韦氏,那个太监代表大韦相公,后面一个太监代表二韦相公。

只要韦氏这样做了,也不要王画攻打,洛阳自己就反了。

这一句问得众人色变,这又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可就是这样,也不能前去长安,不过韦氏相信上官小婉,看着她,说:“昭容,再说说其他的理由。”

第一百二十章 女王振(续)

上官小婉没有回答,又问了一句:“现在朝廷能调动多少军队?”

能调动的军队还是很多的,可是各地将领会不会听韦氏的话,与战士为韦氏卖命,是一个问题。同时国库因为王画一逼,积余很少,物资又让朝廷支持多少军队,又是一个问题。

大家不能回答。

上官小婉才说道:“实际上朝廷想举全国之兵,十分困难。这有限的兵力从巴蜀到汉中再到关中,河东,云朔,各位,能认为守得住吗?”

大家还是不能回答。

上官小婉才说道:“但是我们到了长安,只要将兵力屯集在长安周边地区,所需的兵力并不需要太多,甚至只要二十万军队不到,就可以将兵力集中起来,把守各个城池与关卡。大家再回忆一下,几个月前血营兵出长安的时候,攻下了多少州城?就是攻克各个关卡,损耗严重。这是兵力分散了,如果集中起来,又是什么情况?再说兵力,血营归还了近二十万战俘,其中近一大半人不是在秦州,就是在关中,只要将这些士兵重新召集起来,很快就能组织一支大军。他们都是本地兵源,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开支。虽然朝廷无法象血营那样,有许多勇将,然而我们只是坚守。”

“昭容,你莫忘记了,他们还有那种火炮,坚守也是不易。”韦巨源说道。

“火炮,韦相公,你可记得张说写过一份奏折,就是提到这个火炮的事。以血营的能力,现在无法量产。他们手中也只有几十门。再说威力,我承认威力巨大,但他们在长安城下也发射过,虽然将城楼轰倒,可有没有将城墙轰倒?这还是那种巨炮。据我所知,巨炮也就那么几台,其他的都是小炮,后期在灵州制作的也是小炮。这种小炮灵活机动,可用来攻城,增加火力,可用来野战,可用来防御。特别是积石山那些关卡,有了这些小炮,可以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将吐蕃人的进攻扼杀。说到底,是因此它刚刚出来,我们不了解,所以士兵才产生害怕。”

上官小婉这条解释,同样能说过去,可是因为长安离西北很近,各个大臣心中还是觉得没有底儿。

上官小婉又说道:“第三条就是士气,兵法说哀兵必胜。为什么血营能兵临长安城下,那一次朝廷也布置了十几万军队。就因为我们京城在东都。反应慢,不能迅速了解前方战情。第二,朝廷在东都,说明了朝廷未战而先怯。朝廷如此,何况士兵?再观徐敬业反对老太后失败,为什么失败,就因为他想退兵江南,既失去大义,也露出怯意。这才是真正失败的所在。”

这一句,又让人迷惑了。

王画事后评价上官小婉是王振。

为什么这么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是说君王就不能上前线了,开国君王大多数上过前线,可是看到他们成功了,多少豪杰倒了下去。也不能说在国皇帝就不能出兵。

朱棣五征蒙古,自唐亡后首次将越南再次收回中国,同时也让西藏划于明朝版图。有数次是自己亲征的。

但朱棣是什么人?连看不起汉人的康熙都不得不称赞他是远迈汉唐,超过了汉唐各位明君的能力

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再观另一个皇帝,军事才干比起朱棣稍稍不及,可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康熙。他也亲征过噶尔丹。

可没有这个力气,就不能挑这个担。

寇准推着宋真宗的龙椅成功了,那是辽人深入宋朝内腹。可后来呢?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

不过上官小婉可不会管韦氏的死活。她心中的想法是鼓动朝廷到长安,如果王画有后手安排,进攻长安比进攻洛阳难度降低。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如果她想要逃跑,从长安逃往西北,比从洛阳逃往西北,变得更容易。

因为王画的提醒,她看问题更全面。

别以为韦氏把控了朝廷,但与武则天不同,武则天提拨了一批酷吏,也提拨了一批贤臣,更是将军队控制在手中。特别是后面一点,试问韦氏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