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贾宝玉新传 >

第175章

贾宝玉新传-第175章

小说: 贾宝玉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说回来,虽说吴三桂已然身死,但既然事先有了计划,吴应熊卡在时间点还是立刻派出了一队五千人左右的精骑前来接应吴三桂。自己则压着大队人马缓缓逼近。

应该说,此时确实是关宁军进攻的最好时机,清军正处于权力大洗牌之机,虽然豪格地手下凭借虎符和手令已经顺利地接收了多铎等人属下的兵权,但毕竟是刚刚接手,指挥还不能协调,清军的总体战斗力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这从关宁军五千人马如入无人之境,由西面横冲直撞地一直杀到了北面的德州内城便可以看得出来。

幸好这个情况顺利得出乎了关宁军地意料,竟使得这股关宁军以为有诈而放缓了攻势,尤其是在发现了吴三桂的尸体后更使得关宁军不愿恋战的士气,再加上是豪格带来的两千人马拼死力拒,终于将这五千关宁军挡住,否则恐怕等不到其余清军来援,连豪格也要成为俘虏或是刀下之魂。

饶是如此,这股关宁军在付出了近千人伤亡的代价后,还是抢得了吴三桂的尸首重又杀了回去并与吴应熊的大军会合。

“豪格这个笨蛋,连个尸首也看不住……”燕山在事后获知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后对此深感痛惜,“我还真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会拿所有的满洲人质来换吴三桂呢……”

王燃在了解这件事后倒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有些造化弄人。说起来,跟王燃原本时空地历史相比,吴三桂这么个死法应当还算是占了便宜。因为在这个时候,吴三桂的汉奸形象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人对他“引清军入关”的动机虽然不再是良好的“借虏平寇”,但还仅仅停留在“冲冠一怒为红颜”上,谁叫国人都喜欢这种段子呢?吴三桂真正成为过街之鼠是因为他绞杀了南明的永历帝,继尔升任第一汉奸之位。不过现在看来,吴三桂是没这机会了。

话说回来,连燕山都为吴三桂尸体被抢而感到可惜,就更别提清军了。再加上吴三桂本就是是“杀害”顺治皇帝的罪魁祸首,怎能让他就这样“逃脱”?

依清军的想法,就是不用他去换人质,也要挂在竹竿上来个曝尸外带鞭尸什么的,当下个个红了眼的要求追击。

实际上,清军此时并不具备对付关宁军的条件,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给极大地束缚了清军的战斗力,清军此时更需要的是内部整顿而不是对外用兵。

反过来说,此时却正好是关宁军用兵的最好时机。吴三桂的死自然是震动了整个关宁军,吴应熊更是痛哭不已,当即便有诸多将领提议杀入清营为吴三桂报仇。从理论上推断,凭着关宁军不俗的实力、因吴三桂之死而凝聚在一起的战斗力,如果此时关宁军全力出击,士气大盛的十二万关宁军相较于松散混乱的清军更容易形成一记重拳,就算替吴三桂报不了仇,也绝对可以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为关宁军的后续行动赢得主动。

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汉奸儿混蛋。吴应熊不愧其“熊”名,虽然为父亲之死伤心不已,但面对二十万的清军竟提不起勇气报仇,作出了“先行安排父帅后事,再作计较”的决定,宣布向西撤退。

这向西撤退自然也是吴三桂早就拟定好的策略,他的初衷与当时牛金星是相当类似……明、清皆不可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避开双军交战处,开辟自己的疆土。

而在满清方面,虽说豪格本人对挽回人质并无多大兴趣,他也知道此时不宜出战,但一仗打得如此窝囊却也让他愤怒异常。稍事整顿兵马后,豪格还是组织起了一万精骑对关宁军展开了攻击。

实难想像用一万人去对付十二万关宁军能有什么效果,这可见豪格的本意也只是作出一种姿态,毕竟豪格久经战事,知道孰轻孰重。但事实证明,豪格继多铎事件后,再次捡了一个漏。

根据事后分析,此战若是吴三桂指挥,别说狙击住清军的追击,便是全歼这股敌军也并非不可能,可让吴应熊这个二世祖来指挥,区别可就大了,吴应熊愣把一个大撤退搞成了一个大溃逃。正所谓我弱敌就强,一个是消失了斗志的丧家之犬,只顾夹着尾巴逃跑,另一个是待机而扑的恶狼,瞅准机会就是一口,十二万关宁大军在丧失了斗志后被这一万清兵杀了个落花流水,几近崩溃。要不是清军兵力不足,估计这十二万关宁大军有一半将重新沦为清军的俘虏。

对关宁军的一战再次使豪格在清军中的英雄形象得到了巩固。短短半天之内,除了少量极忠心于多铎的卫队外,豪格基本控制住了剩下的二十万清军。

但也只能说是基本控制,摒除关宁军,剩下的清军构成依然复杂。满汉八旗还好说,别管你原本是多铎部下还是济尔哈朗的人,毕竟信念趋于一致,对大清的忠心没什么问题,凭借豪格在军的底子、身份和影响力,除了多铎亲卫队闹了闹事,别的倒也没有太大反应。

只不过满汉八旗加起来也不过是十万人马,还有十余万人马皆是清军入关后招附的当地降军,这部分构成远比关宁军要复杂得多,有前明军、前农民军、前土匪,五花八门。虽然他们对军中统帅由多铎向豪格的转变并不在意,但既有牛金星一事在前,后有吴三桂一事在后,他们的军心不稳确在情理之中。

要不是刚才的混乱很快便由豪格组织人手平抑了下去,营中很多人对事情的详情并不了十分了解,估计起码会有好几万人会见机选择脱离清军大队。

说起来,豪格也算是幸运。不谈清军阵营内部的矛盾,如果明军抓住这个机会,组织上一次大规模的攻击,绝对能让清军伤筋动骨,只可惜,包括王燃在内也没有料到清军这么快、这么密集地发生了这些巨变。

也难怪,虽说德州城清军大营中那耀眼的火光和激烈的拼杀声不仅让王燃等人同时无法休息,更让王燃了解清军肯定是发生了变化。但这距离交换顺治母子与牛金星父子之交易不过才一天,谁能想到德州城内居然已经乱了个底儿掉?

不管怎么说。部下军心不稳这个情况自是引起了豪格的重视。

一般来说,人地地位一变,考虑问题的方式及内容也会随之变化。豪格毕竟也是经过大场面的人物,鉴于此,豪格立刻组织在营中张贴公告,宣布其“拒绝交易”的主张。“吴三桂自然是死有余辜,但说起来也确是可惜……他怎么会以为我大清会以他为质呢?……不管是谁。只要归顺了我大清,就是我大清臣民,有富会同享、有难会同当……不管是为了什么,我大清也绝不会拿他去和别人交易!”

如果吴三桂还活着。当然会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牛金星不也降了大清?结果还不是像狗一样被被抛弃?还是你豪格首先带队挑起争端的。但豪格手中有证据……当时犯了大错的吴三桂就在自己手上。自己不也没把他交出去吗?这充分验证了大清对归顺之人地爱护。当然,对于后面吴三桂被抢,至今也未能夺回一事自然是忽略不提……至于牛金星,那是“早有反意”,情况根本不一样。

“我堂堂大清怎可受别人要挟?明军施出如此卑劣的手段就是想让我们内乱,让我们被他们牵着走,这样下去,我们不仅不能救出我们的父老乡亲,连我们自己也将被他们拖垮!牛金星一事已经充分了说明了明军贪心不足的险恶用心!我们不能再上当了!”豪格对着万千支持他的士兵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想要救人,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拼杀!……只要我们横下一条心。明军就无机可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救出我们的同胞……他们为什么要要胁我们?他们为什么不敢与我们真刀真枪地作战?还不是因为他们怕我们?!。”

当然,针对明军“诚信”地交换了牛金星父子与顺治母子之事,豪格也进行了相应的解释,“这不过是他们在放长线、钓大鱼,企图激起我们更大地内乱,我们万不可上当受骗!……吴三桂的事情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豪格的这番话也算是入情入理,这对于暂时压下各路诸侯的“三心二意”确实有一定的作用,清军中的杂牌军们很快便把提起的心放下了一半……另一半看看情况再说吧。

豪格不仅下令将这几层意思满营宣讲,还将这份公告分马传到了关宁军前,提出了“吴三桂临时起意,家人未必知情,故只究首恶,余者不究……”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要将吴三桂交出来给全营清军一个交代,便是吴应能也可以免罪,至于其它将领只要还队归队更可列入有功之臣。

别看关宁军在清军面前吃了大亏,那主要“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原因。若论战斗力,关宁军比起那十万杂牌可强了不少。豪格当然不愿意就此失去他们。

别说,豪格这一招还真挺管用,不仅,更直接收拢了一批被打散了的关宁军约两万人。

可光安抚杂牌军和关宁军不行,自己的嫡系部队更得安抚……毕竟你不用吴三桂去交换满清人质,等于是一半毁了清军被王燃调动起来的希望。豪格在这方面同样展示出了其不凡的策略。

……………………

“报!”一个传令兵奔入王燃的大营:“德州城方向来了两个人直奔大营而来,看旗号应该是满清的豫亲王多铎!”

两个人?多铎?正在营帐中商量事务的王燃等人不禁面面相觑。

虽说由于时间短,王燃等人还无法获知确实的情况,但依据安插在德城的诸多探子……探子一事体现了本土作战的优势……王燃对清军阵营中发生的一些大事还形成了一些轮廓,像什么顺治挂掉、豪格与多铎的权力更迭、关宁军与清军的火拼等等。当然,按说这些情报也并非那么获得,但当时的清军乱成一锅粥,这无疑给王燃的手下提供了最佳地掩护。

要说挑得清军内乱本就是王燃等人一致的心愿。可心愿如此快就达成多少也会令大家产生浓重的不可置信感。

因此,王燃等人一大早便聚在中军营帐中商量事务,最后决定一方面等候进一步确切的消息,一方面按自己既定的计划执行,也就是卡着时间点推出一批人质到德州城下做出砍头示威的姿态,观察对方的反应。

对方的反应是有了。可多铎来是什么意思?

……………………

“我大清最不缺地就是勇气!……下面是我们的同胞,虽说这很可能只是明军所挖的一个陷阱。但我们不怕!”豪格在德州城墙上面对万千清军,慷慨激昂地指城下说道。

城下最引人注目的有两处。一处是一排约十个满清权贵,他们被明军按跪在地上、脖子上还插着一个大大的标牌,虽然距离较远看不清标牌上的字。但一个大大的“斩字”却是不用看也知道会有的。

城下引人注目的另一处便是正缓缓也驰向明军大营的两骑,一骑全身披挂整齐。面容整肃,满清亲王地服饰衬出他的身份,侧面一骑做亲兵打扮,手举大旗。旗面上“豫”字飞扬……正是豫亲王多铎。

别看多铎成了豪格的阶下囚,但豪格并没有虐待或干脆杀了他,反而将之捧成了满清的又一位英雄。这多少有些戏剧性。如果说豪格这位英雄的出现,背后有王燃的推动,那么多铎之所以成为英雄,则完全是由豪格一手促成。

豪格在“擒获”多铎后地第二天。便“替”他当众宣布将再次上演“匹马入敌营”的传奇,以多铎的单身入明营换取被明军俘获的所有人质的归来,而这正是明军所提两个条件中的第一个。

“豫亲王之所以希望亲赴险地,一方面是想尽最大的努力解救他们,一方面也是想让那些汉人知道什么才叫勇气,什么才叫无惧!”德州城上,豪格仍在充满感情地喊道:“与豫亲王相比,我惭愧啊……豫亲王才是我大清真正的勇士!才是我大清真正的英雄!”

豪格的话想当然激起了阵阵高呼,士兵们像当初欢迎豪格入城一样,高声呐喊着多铎的名字欢送他出城。

听着城上的欢呼,除了亲卫更高地举起了大旗,多铎并没有什么反应,也许这更符合“壮士一去”的悲壮,不过这只能是远观,如果近看,绝对可以看以多铎眼中射出的怒火。

虽说事后有人曾表示疑惑说既是看穿了明军“挑拨离间”的伎俩,为什么还要让多铎只身赴险,因为一名军中主帅轻率地丢下几十万大军只身赴险怎么看都透着凄惨和奇怪。更有人在背后悄悄议论说多铎这样做其实是因为豪格在报当初多铎逼他出城的恶气。

但这种说法立刻遭到了广大官兵最严厉的驳斥,“肃亲王、豫亲王何等英雄人物,怎容你背后诋毁!你知道什么!豫亲王亲赴敌营有三大好处,一则可展示我大清勇武之威,震慑敌胆……二则可以揭穿贾宝玉的伎俩,让他再无借口可用,从而失信于天下……三则也可以通过这一举动向还被扣押在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