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丑女如菊 >

第379章

丑女如菊-第379章

小说: 丑女如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待客的方式果然让大家耳目一新,都回说一定来。只有两家官眷,觉得菊花将自己跟那些商贾之妇相提并论,很不高兴,便说有事,不能赴会。

结果,到了九月五日,下人回说方家不但去了方夫人,连六小姐都去了,一时间倒踌躇起来,想了想又匆匆准备一番也赶来了。

因下帖子时,菊花另外附书信专门提点,各位夫人小姐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衣服,肯定不会穿那种裙裾拖曳的锦衣华服,代之简便爽利的衣裤和各式披风,又挑选精干的小子和丫鬟跟随。

菊花则准备了十几抬竹椅,就是将竹篙绑在竹椅两侧,上山下山时方便下人抬着她们。指望她们自己爬,那是不可能的,又从云影那买了不少药物。

清了一处山林,将这些娇客带进去,顿时林中就热闹起来。中午,刘婶让人送来烧好的荷叶鸡,又配了各色果子吃食,顺便寻了块空旷的地方,烧烤兔子和鱼,这野餐也像模像样。

这些内宅夫人和小姐聚集在一处,跟郊游似的,各样欢笑趣事也不必细说,只是她们毕竟不同一般人家媳妇,便是在游玩的时候,也不忘了交际应酬。

攀比下家世子女,打听些官场生意上的事,都忙个不了。菊花和高宛儿陪在一边说些应景话。

本来菊花还请了梅子、刘小妹和云影的,但她们或没空,或不喜这样的聚会,刘云岚又怀了身孕,因此只有高宛儿来了。

方靖宇的夫人扫了在菊花身边伺候的葡萄一眼,含笑问道:“先前送了两丫头过来,怎不见她们在张夫人身边伺候?”

菊花微笑道:“方夫人有所不知,我是劳动惯了的,不习惯一堆人在身边伺候,就让她们去竹园喂鸡去了。”

她落落大方地说着,好似在说今天的天气很好一般,听的人群一静,夫人们个个面色诧异。

方六小姐听了面色一滞。

杨风儿曾是她的丫头,虽然她恨她糊涂不争气,气得说哪怕卖了她也不容许自己的丫头给人当妾。后来一想,若是卖了的话,怕是连妾也当不了,要流落青楼也不一定,正好大哥也要送人给张老爷,于是重罚了她,然后任凭她死活不管。

她见菊花举止不俗,想着风儿到底是从小伺候她的,于是想探听一下她在张家过得好不好。但她自己肯定不会问,因此示意嫂子帮着探听一下,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真真是焚琴煮鹤!想必再美好的女子,干了喂鸡喂猪这样的活计,也没有男人会觉得她们美了吧!

方六小姐看着菊花,心里很复杂,她并不觉得菊花有什么不对,只是风儿……这结局到底还是被自己言中了。

贺夫人心里笑翻了天,已经知道菊花脾气的她最是镇定,心道经过今儿这一遭,往后怕是没人再送美女给张老爷了。

有位夫人忍不住揭露菊花道:“张夫人是不想让张老爷把这两女收房吧?这法子倒也妙的很,喂几个月的鸡下来,张老爷怕是就对她们没兴趣了。”

菊花认真地对她道:“我从没有让我家老爷纳妾的打算,比不得黄夫人贤惠。我家老爷也没纳妾的想法。”转头问方夫人,“难道方家送这两人来是要给我家老爷做妾的?”

方夫人凛然,斩截道:“当然不是!人送给张家,就是张家的奴才,自然由张夫人安置,喂猪也罢,喂鸡也罢,那都是她们的福分。”

那黄夫人面上难堪,勉强说道:“张老爷也真舍得,用两个娇滴滴的女子去喂鸡……”

******

第五百三十二章 青山书院

菊花打断她的话道:“我家老爷自己都喂鸡,我儿子和闺女也喂鸡,我也喂鸡。‘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各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手段,喂鸡总比给人当玩物好吧,黄夫人以为呢?”

众人都暗自咽了下口水,看着菊花,见她仿佛不是在说喂鸡,而是谈什么高深的学问似的,都怪异不已。

高宛儿则笑眯眯地看着众人。

贺夫人见黄夫人尴尬的脸色,心里好笑,她对菊花说道:“说到这个,我忍不住就要夸赞弟妹:你们家的荷叶鸡味道真是好。我家老爷先还说要照顾张兄弟生意,所以才去买那荷叶鸡。谁知一吃就上瘾了,说家里厨子做的也比不上铺子里卖的好。如今我们老爷干脆不叫做了,每天都要去杨家熟食铺子买几只,连那鱼和兔子也常买。那铺子生意好得不得了,去晚了还买不到呢!”

众人听了,顺势转移话题,也纷纷夸赞起荷叶鸡来。

方夫人面前正打开了一只荷叶鸡,她用筷子搛起一块鸡脯子肉,举起来微笑道:“这荷叶鸡味道好,除了慢火焖熟、用料均匀外,这鸡怕也是有功劳的。”

众人就发现,刚刚还浅笑闲谈的张夫人,忽然眼神就明亮起来,跟她们说起养鸡的各种趣事,神采飞扬。

连菊花自己也没意识到,她跟郑长河真不愧是父女:郑长河跟人说起种庄稼的话题,那是一头劲;菊花如今也有这毛病,跟人说起鸡鸭鱼,乃至种蘑菇的经来,也会精神一振。

“……我家橡子果和玉米渣多,喂鸡也便宜,把它们散放在林子里,也跟这山上的野鸡差不多了,自然肉质不会差。不像往常。我小的时候,家里穷,没东西喂鸡,我跟哥哥就从柴火堆下面挖蛐蟮,晒干揉碎了拌菜叶喂鸡。像眼下这个季节,田地里秋收了,也会把鸡脚上拴了绳子,牵到田地里找虫子和粮食吃。”

她见方夫人和六小姐以及贺夫人等听得津津有味。又接着说道:“夫人不知道吧,这鸡在田地里找些活食来吃,长得可好了,十来天就能肥一圈。那些日子下的蛋都要大一些……”

她笑吟吟地说着,眼角瞥过几个眼露嫌恶之色的贵妇,半点不觉尴尬。

这正是她的目的:有些人,若是嫌弃了她,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少来往,她还巴不得呢,而乐意跟她来往的,像贺夫人,则半点没有嫌弃的样子。

令她诧异的是。方夫人她看不透,可方六小姐却听得极为认真和专注,看她的目光也不同于先前的端庄有礼,多了些亲近。

贺夫人虽然听得高兴,也没胡乱恭维,她笑道:“听弟妹说的怪有趣的,可是姐姐却不会干这个。若说开间铺子让姐姐打理,姐姐还能应付,旁的就不成了。”

菊花微笑道:“各人专长不同么。是妹妹嗦了,说到这,就忍不住想告诉人高兴高兴,也不管人爱听不爱听。我想这跟擅画擅绣擅弹擅厨艺等等一个样,她们说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必定是兴致盎然的。”

就听扑哧一声笑传来,原来是有个夫人绷不住笑了起来。见人都瞧她,把脸红了,忙道:“听张夫人说得怪有趣的……”

可是那语气却牵强的很,大伙儿明白她刚才肯定是在嘲笑张夫人,竟然把喂鸡和那些高雅的技艺相提并论。

方六小姐眸光一转,扫了围坐的众人一圈。对菊花轻笑道:“是小妹自大了。原以为此类小技,不值一提。今日从张夫人口中听来,另有一番滋味。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有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他指端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意境。可见雅俗之间,并无界定,大雅到了极致,必定返璞归真,摒弃人力穿凿,率性而行。小妹忽然有些明白,为何张家山野斋的盆景如此独特了。”她意味深长地对菊花眨眨眼,“听说张老爷可没念过几年书呢!”

方夫人见眼高于顶的小姑竟然说出这样的话,遂也凑趣呵呵笑道:“妹妹就不要说那些‘雅’‘俗’之类的东西了,嫂子也听不明白。不过,我们老爷可是说过,张家出产的鸡肉质细嫩,连那新开的青山土产铺子里卖的腊鸡,味道都比我们家的好。我们老爷还说要跟张老爷请教呢!”

菊花先对方六小姐含笑道:“虽然方小姐如此说,然雅就是雅,俗就是俗。我们乡野之人,耕田渔猎,就算自得其乐,不过都是本色而已,不比真正的君子,取的是‘大巧之朴,浓而后淡’,岂敢相提并论!”

说完又转向方夫人道:“这养鸡也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刚才我说的那些。至于说腊鸡的味道好,并不是说方家的就不好了,其奥妙无非就是‘隔锅饭香’罢了。何况我们家专门卖自家出产的东西,数量只得那么多,人们的心理越发以为它稀奇也是有的。”

贺夫人听后拍手脆笑,对方夫人道:“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往年秋冬,我们家都是买方家的腊味吃的,今年忽然吃了弟妹家的腊味,觉得有点不一样,想要再买,那买办去一趟,回来居然说卖完了,下一批还没做好。夫人想,这不是吊人胃口么?”

众人顿时掩口娇笑起来,纷纷都说是这道理。

方六小姐听了菊花刚才一番话,才真正有些动容:这张夫人既非粗俗不堪,又没有因为习得文墨而不知深浅,倒叫她困惑了。

谈笑间,菊花让人将烤好的鱼、兔等物分发,又让葡萄用现采的蘑菇做了野鸡蘑菇汤,众人又抢着亲自尝试烤鱼,一时间林中热闹非凡,纷纷说今次聚会有趣。

吃喝一番后,又去钓鱼,直至夕阳西斜,各人方带着些土产兴尽而归。

此后,贺夫人和方小姐倒又邀请了菊花几次,无奈张家诸事繁忙。她竟然不得空闲出门。

先不说那新增的两个作坊,单秋季木耳蘑菇两项就让张家上下忙得脚不沾地了。当然,银子也是哗哗地往家流,张家真正进入爆发的时候。

在这里,家族亲眷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若是全部都用外人,显然不合适。于是,槐子招来了三舅一家。又从张家本家亲戚里挑了两房老实得用的兄弟来给自己帮忙,刺激得大爷爷五爷爷那帮人眼红不已。

青木则把二舅一家叫来了,一来来财两口子都挺能干,能给自己帮忙。二来杨氏也能常跟外婆汪氏见面,至于二舅和二舅母则是附带跟着来的。

正当忙碌的时节,却又出了两桩事,却是干连的,这下整个下塘集的人都兴奋起来,清南村更是忙翻了天。

其一就是今冬县尊召集人力壮丁服徭役,要干一项大工程,旨在拓宽清辉江支流至下塘集一段的河道。 →文·冇·人·冇·书·冇·屋←

现任的清辉县县令还算个明白人,他见下塘集日新月异。其发展的势头就要超过了清辉县城,待两年任满后,吏部的考评自不必说,便是那油水也是捞得足足的,妙在不需要过分压榨民众。于是忽生雄心,要为百姓办件实事,再捞一件政绩。也不枉人称他一声“父母官”。

因清辉江支流往东南拐弯后,这里穷乡僻壤,且不通往大城镇,而是绕着小青山往南去了。下塘集这一方的百姓想要出去,必须坐船往上游进入清辉江主干道,方才能顺流去往临湖州等地。

这县令听商户们抱怨,来下塘集运货只能用小船,若是大船就要搁浅。很是费事,便动了兴修水利的念头。

他立志要做好事,为免人疑他贪墨,便不许有钱人出钱代服役,亦不许雇人代服役,需亲身自带干粮。去河道上劳作一个月。

消息传来,如郑家这等人家就炸了――青木都忙得不见白天黑日,哪有工夫去修河?这狗屁县令明明就是装模作样,殊不知这么的反而坏事,真要用心的话,还不如趁机向有钱人多收些钱,然后多招些人,早日把这件工程办完。

他正想着要联合集上富户,去跟县令交涉此事,又传来了一个消息,这下县令喜得屁滚尿流,更加迫切地要修河了。于是青木趁机领了个任务,自然不用去服这劳役,只需交钱即可。

这便是第二桩事了:周夫子要来清南村创办青山书院。

也不知朝中发生了何事,宰相周楠(即昔日的周夫子)急流勇退,自呈告老,临去之时,张牙舞爪地拖了四五位重臣下马,牵连无数官员。一夕之间,朝野震动,天下皆惊。

本来这些事跟下塘集老百姓半点也不相干的,可是,周夫子上书皇帝,说他要去乡野创办书院,召集宿学鸿儒聚众讲学,兴盛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矫治国之弊病,地点就在他昔日隐居的湖州府治下的小青山。

永平帝大权在握,此时看老师比亲爹还亲,于是满口答应,要财要物均可。

不料被周夫子逼下位的原吏部尚书孙大人却讽刺他,说他妄图借办书院之名义掌控天下读书人,其心可诛,若有朝一日书生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摇撼朝廷”,那时将动摇国本。

周夫子一言不发,立即拿出拟好的《书院创办规划》、《书院管理条规》呈给皇帝,显然是早有准备,最近一系列举措都是他早已谋划好的。

自筹学费修建书院、自聘学师、朝廷派人监管,藏书和读书并重,质疑问难和自由会讲……一条条看得皇帝激动万分。

这书院虽然是私学,却还在官家掌控之下,但又不同于府学和国子监:学生是来去自如的,敞开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