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极品女书商 >

第124章

极品女书商-第124章

小说: 极品女书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事往往如此。爱之适以害之。至于建筑队,被这一吓,抱头逃窜往南,路上损失了几个水囊,水不够了,只好就近去补水。

最近的地方,是未城城境。

未城与画城的交界点,郁郁葱葱、一片密林。

这是所有十二城最大的人工林,没有之一。

与画城的疯狂掘金、千里白沙不同,未城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到了另一种疯狂的地步。

这个城池自然资源匮乏,不像画城有那么多金石可以挖掘;这个城池的水土也不够丰盈,不像安城与栖城天然沃野秀岭、不畏风沙。

未城好像是老天随随便便捏了一下,就把它造出来了,还没定型,就又赶着去造别的地方,忘了把任何美好的东西附加上去。

未城的一切都比不上其他城池:有石头吧,不像画城那么贵重;有农产品吧,不像安城那么丰美;有……

什么,指头才搬弄到第三根?

搬不下去了!第三样“有”,都说不出来了!

这种时候,正统的未城老派人,就会掷地有声道:“我们有未城君!”

相比其他城池,君主代代相传之后,总有几代严肃、有几代逗逼、有几代脱线、有几代风华绝世。未城不是这样的!未城的君主,代代都像未城的水土一样朴实、沉稳。他们经营着未城,慢慢成为西部一个最重要的城池。

未城没有贵重石头,但他们有能工巧匠,把那些石头雕成各种美好的样子,销往各城。最贵重的“未石”作品,价已经可比黄金。

未城没有特别高档次的农产品,但他们有天底下最好的农业,精心侍弄着土地,想尽方法提高产量。农业的高级研究者,就像其他城池的学者一样,受到人民们崇高的尊重、政府极度的礼遇。

未城的民风,也像城中水土、像君主身体力行示范的那样,沉着务实。他们非常重视礼法。宝刀接触了未城人,觉得他们不太笑,可是绝对的彬彬有礼。

他们彬彬有礼的拒绝建筑队入境取水。

“为什么?”宝刀看着他们身后的无垠绿荫,有点犯迷糊,“你们反正有那么多!”

“我们要守住它们,所以必须严守边境法。”未城边境卫队继续彬彬有礼的解答。

在未城,“礼”和“法”一体而两面。礼用来对待自己人,法用来对待外人。出礼而触法。如果有人不守礼,那就要谈谈法了。

未城的礼节是:因为我们城水土都不丰富,又靠近画城、很容易被风沙侵入,所以想进未城的人,都要带进一份礼物送给未城。

礼物的内容,一般是泥土、水,这一类东西。并不值钱。只是对未城的善意而已。你如果觉得这些东西太重了,不好携带,那么,至少要把等值的金钱交给未城边境卫队。

如果宝刀是从安城走栖城、再进入未城,她会觉得水土的等值金钱实在太简单了!

因为在那些地方,水啊、泥土啊,都不值钱。完全不值。

可是在画城呆久了,宝刀知道了水的重要性。还有泥巴,总是带湿气的、能长出草芽花苗来的那种,才能叫泥巴。画城呢?只有砂与尘,没有泥。

☆、第三章 纸书瓶颈

宝刀小小声问:“等值,是多少钱啊?”

“在入境处,它们的市价。”未城边境卫队道。

这个条件,真不算黑心。在未城与栖、适、木城等处的接壤地,水土遍地都是,一开始,入境者就地挖掘,地方官也不管。挖得多了,地方官恼了:经年累月,挖成坑挖成谷了,我不能不管了吧!

于是其他边境的关卡,主要查走私。而未城外的地方官,严防挖地与取水。想进未城的,要么自己远远的带,要么就向边境卫队交“等值金钱”。

卫队拿了等值金钱,不是拿进未城里面去另派他用的,是真的就地买水土。长此以往,未城的边境之外,都有专门卖水土的商人。叫的价,大抵就是取水土不管制了的最近处,取好水土、再运过来的路费。

这么一来,未城源源不断有丰沃水土补充,而且补充都不用城里自己开销,都是入城的人赠送。

这笔赠费,并不贵,而且带动了水土商人的产业链,所以没有遭到太大的抵制。

至于在未城、和画城的边境,水与泥土,都金贵,未城偏偏还是坚持要这个。画城的人不免叫苦:这不是挡住我们,不让我们入境吗?

未城也真不客气:就是挡你们的!

画城人没有水、没有土,进了未城,却要用未城的水土。未城如果不挡着他们,那境内水土,很快会被他们大量消耗的!

想从未城要水土?也可以!未城在边境卖水,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你画城不是富吗?好!就拿金子来买!

宝刀这伙建筑队想入境取水,开销就有这么大。

建筑队长只好跟成员们商议:看能凑到多少钱,将就着买一点,维持大家生活所需,然后沿着画、未边境,继续往东。进了栖城,喝水就能敞开喝了。

他们所谓的“生活所需”,没把宝刀包括在内。他们没把宝刀做成食水就已经够善良了,可绝对没有善良到掏腰包买水喂宝刀的程度。

建筑队长很好心的安慰宝刀:“跟我们一起。贴着边境线走。未城边境有密林,林边的空气也比较湿润,可以帮你多撑一会儿。实在吃不消,你就向他们边境队求助,说卖身为奴。他们不会看你死的。放心!未城当奴工,比画城好多了。只要下田干活,不用挖矿。田主管吃管喝,不会让你渴死饿死。多好!”

宝刀两眼发直:“我还是顺着林边走吧。”

能作自由人,谁要去作奴!宝刀还没有生出那副奴骨来。

她跟着建筑队,顺着林边走。空气果然比沙漠中行走时湿润。人没有那么容易口渴,但走久了还是要找水份润润喉、而且总得找吃的。

未城很怕“蹭边”的画城难民们嚼他们的叶子、果子、扒他们的树片。人比蝗虫可厉害得多!此风若一开,未城边界用来挡风沙的绿化林,不消多久就会被啃光,画城大风与雪沙。就会长驱直入,未城苦心经营的农业就完了!

为了自己城池里人民的福祉,未城只好硬硬头皮、狠狠心,做就做到绝,在林边画出明确的界限,士兵们大刀大剑扛着盯着,隔一会儿喊一嗓子:请自重啦!越境偷吃植物被抓到直接充抵为奴!要作抓奴不如作自愿奴!

在“奴”前加“自愿”的头衔。挺违和的。不过,奴隶里确实也分三六九等。自愿跟人签下奴契,身子给了主人,比雇工低下,但好歹有个契约保障,不至于太离了谱去。而要犯事儿被抓。直接充为奴隶的,契约都没有,全凭官府处置了。

在边境线上,实在没法子,向未城卖身投靠的。未城作主跟他签奴契,运到内陆去分到各个农场干活,工钱比雇工少得多,活却重,都没资格挑拣的,然而契约保证主人对契奴不得故意杀害、不得进行规章之外的体罚伤害、必须给予最低限度的饮食与休息。

如果自己不卖身,走着走着,越境偷吃对面的植物,那就对不起了!未城有言在先,直接抓人。抓了当奴隶,没有农庄干活这么轻松的道理,往往还卖回给画城当矿工,那生死折磨就恐怖了。

所以蹭边儿的虽多,没有一个敢去吃界线对面的植物。最多眼巴巴等着那边的果子自己掉过来、花瓣自己飘过来。

这时节正好没什么花朵,光是结了一种果子,黄豆那么小,桑果那么乌紫紫的,果核又大又硬,核外包了层瘦瘦的皮,汁液呈浓紫色。吃了,解不了什么渴,倒是大家的嘴都变得乌紫乌紫。

未、画城界限两边,植被变化非常明显,界限北边,画城这儿,没什么植物,荒芜得可说连毛都不长,但凡长点儿毛,就被难民们揪去吃了。界限南边,未城这儿,总算是长毛了,再往南几丈,草木更丰富,再过去几丈,森林才真真郁郁葱葱。

其实本来未城希望他们的森林能贴着边界长。但是边界北边被难民们啃吃得太厉害了,未城恪守上古圣人分的界,不便越界阻止,结果北边缺少植被、风沙侵入,害得线南边的植物一下子也长不好,所以有几丈宽的地方,绿意总是稀稀拉拉的,未城也没办法了。

宝刀跟着队伍们往前蹭了一段,渴饿难当。建筑队的人毕竟还有点人性,看不下去,还是分点养过螺的水给她润喉、分点馍块给她充饥,一边行善、一边肉痛,一半儿怜、一半儿发狠的劝她:“你不如去签奴契吧!”

宝刀咂叭着嘴,呆了一会儿:“我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

“什么?”

宝刀叽哩咕噜说了一顿,建筑队长也双眼发直:“你说什么?这能行吗——重点是,别人能信你吗?”

宝刀不得不抬出了自己的名头:“你们必须信我。我是白宝刀。造出了皱纸、还回收了海网的白宝刀!”

“搞得安南市场沙暴的白宝刀!”一片惊呼。

宝刀的名声,比她想像中的还要响亮。各地都给她一个头衔,头衔尾巴上略有不同,譬如画城就说“沙暴”、华城就说“雪崩”、觉城就说“海啸”,总之就是当地形容大灾难的最高词汇。

这个名头帮了宝刀的忙,未城卫队终于容许宝刀入境了,条件是如果她能造出她号称的东西:更结实的麻纸。

宝刀办到了。

她把螺胶搀进麻浆中,经过几次实验、调整了几次比例,造出了新纸。缺点是不渗墨,优点是确实结实得多。

不渗墨,就很难作为书画作品的载体,结实,就可以写上更多的信息。

这种新纸,不是艺术类的,而是实用类的。

未城人暂时有点疑惑:“可是用作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用它写一些便笺,比抄片子轻巧。但光是这样的用途,它卖不贵啊……”

关键时刻,张大佬屁滚尿流的赶来了:“宝姑娘,请加入本号!”

宝刀揉揉眼睛,一时当是认错了人:“你怎么会在这里又开商号了?”

张大佬讪笑。还不是简竹派他来的!说要他在这里买个纸号,不论如何,先掌握黄麻纸最基本的制作流程,这样就好,利润什么的都不用考虑。张大佬当简竹在开玩笑,结果就听说了宝刀又创神奇事迹。

这事迹,别人一时想不到,但张大佬是受过简竹点拨的,立刻就想到了:哎呀,慕飞与宝刀先前还发明了赫蹄印刷术嘛!

那种印刷术,是把薄软的赫蹄纸覆在石刻上,将上面刻的字面拓下来,优点是利用了赫蹄纸的柔软。

而新纸结实平整,岂不是也可以印刷?

只不过这种新纸,没有赫蹄那么柔软,所以不能去印石刻,而要专门为它刻版。

这年头,各地对于刻版印刷术,其实也进行了各种探究。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为了美观,刻出各种图形,敷上颜色,印到布上,比直接织出来更快、也比织出来的图案更细腻丰富。登峰造极的代表,是安城桢邑宝箴坊,能在布上印染还原出名画,栩栩如原作。

第二种,为了更快、更多的复制出信息并进行传播。这种情况下必须做一个版子,找软的地方戳。比较成熟的是砖瓦印戳术。这种是先做个软泥团、泥板,把版子戳上去,版子上的图案就复制到了泥上。把泥烧硬了,图案就保存了下来。这种方法,图案必然没办法多精致,但对于某些用途来说,也够了。所以很多花砖、花瓦,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印刷”。

第三种,便是赫蹄这种,覆到石刻上去,利用自己的柔软,来进行塑形。这种只能用在拓碑上。

以上三种,都不能完成如下使命:更快更好的印书。

所以市面上人们看的书,几乎还都是手抄的多。

沈夔石当年临风而叹,希望作品能很快印在很多页东西上、很迅捷传到各地的心愿,还没有能达成。

载体、印刷技术,都没有突破瓶颈。

☆、第四章 神之发笑

麻纸作为印刷的载体的话太容易破损、赫蹄太容易变形、布帛太贵。以至于沈夔石怒急之下,随口叫了个“石头”作为载体。

石头当然是玩笑。但是要做到合理传播,载体必须结实、便宜,这是不能绕过去的。

宝刀的新纸,岂不是又结实又便宜?

新纸不衬墨,不能用作书法,但印刷岂不正合适?

张大佬感慨于简竹的未卜先知,立刻力邀宝刀加入他新开的纸坊!

如何将黄麻精研成浆的技术,张大佬已经弄到了。他弄到的不是本行中最精妙的工具与技术,造出的纸相当粗糙,但总算意思在,可供宝刀进一步研究。

宝刀道:“墨不行。”

新纸不吃墨。刻出的版子,涂墨印上去,墨就往外跑,容易弄得纸上一塌糊涂。

宝刀想到一个新东西,也是近在手边的:“绿华黛粉!”

那玩艺儿不是水、而是粉,沾在版子上,打到纸上,不会有墨水渗出的危险。

试了一下,还真行。

可问题是:这些粉打上去之后,如果摩擦,会被摩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