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风雨张居正 >

第11章

风雨张居正-第11章

小说: 风雨张居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醒过来的邹应龙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就想这个梦到底什么意思呢?

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画着画着就明白了,原来“田”上一堆“米”再加顶上的“一”堆“草”,这些都合起来正是一个严世蕃的“蕃”字,而严世蕃号东楼,这个楼塌山倒,不正是象征着严世蕃的倒台吗?

看来,射向严嵩的箭没用,但射向严世蕃的箭却是有用的。这就是天机啊,我觉得弗洛伊德要是知道了这个梦,也一定会把它写进他那本有名的《梦的解析》里去的。不过要真的科学地分析一下,我觉得这个梦的背后说不定也有什么高人托梦、甚至是像徐阶这样的聪明人传授梦的可能。

不管这梦是怎么来的,反正邹应龙连夜起草奏章,只弹劾严世蕃,绝口不提严嵩的事儿。这也是第一篇弹劾严氏集团却不弹劾严嵩的奏疏。嘉靖帝向来对严嵩偏袒得很,但对严世蕃向来也比较嫌恶,于是在邹应龙上疏之后不久,严世蕃就被抓起来了。

可严世蕃并不惊慌,他甚至还很得意。《明史纪事本末》(卷54)里记载他在狱中自信地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甚至放出话来说他不久就会没事儿的。

严世蕃为什么这么自信呢?

因为他自己号称是“天下第一聪明人”。

不过他还确实有些小聪明,他摸熟了嘉靖的脾气,知道只要能把攻击矛头引向嘉靖自身,他就没事儿了。于是他故意让手下放出风来的说,现在他最怕的倒不是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甚至是草菅人命的那些事,他最怕的是朝廷追究他帮着父亲害死沈炼、杨继盛的那些事儿。结果司法部门听到了这个风声,果然中计,把这些冤狱做为他的主要罪状上报嘉靖帝。

眼见着严世蕃的计谋要得逞。可惜,他的对手不是那些三法司的官员,而是讲究智斗的徐阶。

就在上报之前,徐阶突然出现在主审官员们的面前。

他直截了当地问,说你们是想严世蕃死,还是想他活啊?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污辱智商,所以主审官员都不满地说,当然是想他死啦。

徐阶接着就说,那么你们这样定罪就是在救他啊。你们不想想,当年沈炼、杨继盛的案子,那可是皇上钦定的大案,你们要翻案,这不是在变相地指责皇上吗?以嘉靖帝的猜忌心,他会以为你们这是有意绕着弯儿地在指责他,那么严世蕃就会捆绑在嘉靖的心理战车上,这样严世蕃肯定就会翻身了。严世蕃翻身了,严嵩就崩想再扳倒他了。

经过徐阶的点拨,大家才恍然大悟。后来在徐阶的一手主持下,严世蕃被杀,严嵩被勒令退休,家产全部查封。最后,这个明代最大的大奸臣严嵩,据说晚景非常凄凉。至于是怎么个凄凉法,我们会在下一讲中详细交代的。

徐阶忍了十几年,也藏了十几年,最后在关键的时刻终于以智取胜,彻底战胜了严嵩,取得了“毕其功于一役”的胜利。

应该说,张居正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是耳濡目染了徐阶的斗争艺术的,这对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说,张居正后来在未得权前也很善于忍,他虽然并不完全“藏锋”,但却很善于“藏实”,他最讲究政治智慧,不论是在具体工作还是在政治斗争里都是很会想办法,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向他这位导师徐老师的学习。

但徐阶毕竟也不是完人,他也有百密一疏的地方。在扳倒严嵩之后,他立刻启用张居正等人,以求励精图治,一转嘉靖以来国势颓败的现状,可只是由于一个小小的疏漏,却引发了一场更为激烈的政治交锋。

这一场政治交锋不仅断送了徐阶的政治命运,甚至也让张居正跟着身陷危局,差点儿难以自拔。

那么这个小小的疏漏究竟是什么?谁又能在严嵩之后成为徐阶与张居正的对手呢?

请看下集:《交朋友居正道》

第七讲 交朋友居正道

朋友

每个人都有朋友,但朋友和朋友还不一样。

有的朋友是面子上的,平常跟你挺热乎,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掉链子;有的朋友则属于里子上的,看上去跟你没什么热乎劲儿,可你遇着个事儿,他就能雪中送炭。

张居正这人比较孤傲,一般都以为他没多少朋友,《明史》本传里就说他“深沉有城府,人莫能测。”就是说敢跟他套近乎的人不多。可事实上,张居正很擅于交朋友,他交朋友之道是属于我们说的那种里子上的,不细细揣摩,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比如说,从嘉靖末年到隆庆朝结束,这其中有几场著名的政治斗争,各方的主角,像严嵩、徐阶和高拱,不论人好人坏,不论身处哪一个政治阵营,张居正和他们之间多少都谈得上是有朋友情谊的。

徐阶不用说,本来就是张居正的老师,又是张居正在政治上的引路人,他跟张居正的关系亦师亦友,那是铁板一块,没有什么可以动摇。

但说起严嵩、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交情,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他们之间不是对头吗?怎么会谈得上友情呢?

我们现在就来一个一个分析一下。

先说严嵩。

上一讲我们说到,在嘉靖末年,张居正所在的徐阶集团,在与严嵩集团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甜,而平常特别喜欢笑里藏刀的严嵩,这会儿笑不出来了。家被抄了,儿子也被杀了,虽然嘉靖念在往日情份上,不杀他,可他的晚景却是凄凉的很了。

民间有很多关于严嵩晚年落魄的传说,有的说他在北京的街头沿街乞讨,有一天要饭到一个地方。

哪儿呢?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一家店的门口。

严嵩准备敲门要点吃的,一抬头,只见店门上面的匾额上写着三个漂亮的大字——“六必居”!

说起六必居的酱菜,大家不仅都津津乐道,还都津津乐吃,据说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走的时候特意让秘书要去买六必居的酱菜,好带回日本去吃。这可是个中华老字号。但这个老字号说起来还跟严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六必居的金字招牌就是严嵩给取的名字。

传说,六必居原来是六个人集资入股,一起开的一个店,开店就想弄个响亮的品牌名称啊,所以他们就取了个六心居的名字。六个人嘛,刚好六颗心。

取好了名字就想请人题字。请谁呢?股东们一商议,就想到严嵩了。因为严嵩不仅是当时的宰相,而且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可想请位高权重的严嵩题字也不容易啊,所以他们就打通了严嵩他老婆的关节。

严嵩的老婆也很聪明,不直说,自个儿天天就在家里写“六心居”这三个字,结果写来写去,写得歪七扭八的。

严嵩看了就很奇怪,说没事老写这三个字干嘛?还写这么难看!

他老婆说,嫌我写的难看,你写个给我看啊。

严嵩一听,心说这有何难?于是大笔一挥,当老婆面就写了一个“六心居”。因为写得很随意,没有刻意,书法就要这种境界,所以这三个字就写得龙飞凤舞,很是漂亮。

他老婆一看就乐了,说总算完工了,然后就把店家请写字的事说了出来。严嵩听了哈哈一笑,想了想,又在这个“心”字上加了一撇,变成了“必”字。

那么严嵩为什么要加上这一撇呢?

原来,他听说这是六个人合开的店后,就说六颗心在一起,容易人心散掉,不容易团结,也不容易成事,所以就加上一撇,六心居也就成了六必居。说起来,这一撇也可以看出严嵩那种多疑的性格,这种人他只相信自己,不会相信别人,更不会知道有个词儿叫做团队合作。

因为严嵩给改成了六必居,店家也不好再改了,于是这个六心居就变成了六必居。

而且这些开店的还特聪明,你不是名字改成六必居了嘛,我还就照你这名字卖东西。我们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就不卖茶,只卖前面六样,这一下在营销学上就有讲究了,这叫做独特定位,所以后来生意越做越火,历经四百多年,终于成了今天的中华老字号。

可当严嵩再看到他亲笔写的那个老字号“六必居”的三个大字的时候,心里可不是滋味了。当初写这字儿的时候,那多风光啊!可现在呢,妻离子散,自个儿沦落街头,居然要饭要到六必居这儿来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这就叫人生,这就叫命运。

当时严嵩看着这三个亲手写下的大字,羞愧难当,怕被人认出来,用袖子蒙着脸,转身就走了。这以后,说他再也不肯在街上要饭了。

那么,到哪儿去要饭呢?

不到活人那儿要饭了,改去死人那儿要饭了。

怎么说呢?

他住到墓地去了。说他最后是“乞食于墓舍”,就是去吃人家上坟祭品中的食物。不知道那些在坟头里面被他害死的,像夏言,像杨继盛这些人,看着此时的严嵩,又会做何感想。

当然,这些主要还是民间传说,真实的情况是嘉靖虽然抄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儿子,但和他还是有感情的,毕竟相处了几十年,我们说日久生情,不管是什么情,情份终归是有的。

另外,徐阶这个人也不是个赶尽杀绝的人,他虽然斗倒了严嵩,但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立足于私人恩怨。况且,还有张居正呢,他怎么会冷眼看严嵩落魄到这一地步呢?所以,严嵩被抄家后,据《明史》记载,他本人所遭受的“待遇”是“令致仕返籍”,也就是让他退休回老家。而且《明史》还说“有司岁给米百石”(《明史卷三0八严嵩传》),那也就是说还给他发退休工资的。

当然,据说因为严嵩得罪的人太多,晚景倒确实很凄惨,在江西老家也没好日子过。据《明史严嵩传》记载,“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明史卷三0八严嵩传》)也就是说他晚年临死前倒确实是寄居在墓地的。

严嵩死后,甚至没法安葬,还是张居正出面拜请江西分宜当地的县令把严嵩体面地下葬了。《张太岳集》里就保留了一封当年张居正专门为这事儿写给当地县令的感谢信,信里说:“闻故相严公已葬,阴德及其枯骨矣,使死而知也,当何如其为报哉!” (《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一与分宜尹》)这话就是说你安葬了严嵩,这是件积阴德的事儿,我替严嵩要谢谢你呢。

这时候张居正已经是内阁成员了,也就是副宰相了。你说要不是他托请的,他至于要为这事儿单独给县令写封感谢信吗?要不是出于他这个当朝红人的意思,当地县令也不敢去管严嵩的事儿啊?

也只有张居正,这位徐阶最得意的弟子出面,别的人对安葬严嵩也就不会说什么了。

有的人会说,张居正好好的要去管严嵩的事儿干什么呢?这会儿严嵩倒台了,再加上严嵩又是被定了性的奸臣,俗话说墙倒众人堆,他这时候去扶一把,不怕惹来一身膻吗?

事实上还真是这样,历来就有人根据张居正年轻时为严嵩写庆贺生日的诗文以及严嵩死后他还帮助安葬这事儿,来说张居正有谄媚严嵩、也就是拍马屁的嫌疑。

其实,这种指责根本就不值一辩。因为拍马屁讲究的是锦上添花,而真情义讲究的是雪中送炭,要是谄媚的话,还有必要为死后的严嵩、为倒台了的严嵩做这些事吗?

这就像三国时候的蔡邕,也就是曹操喜欢的那位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董卓被王允巧施连环计杀掉之后,天下百姓庆贺,唯独蔡邕为之落泪,因为董卓对他有知遇之恩,他虽然在政治立场上跟董卓是划清界限的,但在私人情感上却是把董卓看成是朋友的。因为蔡邕哭祭董卓,所以王允把蔡邕也杀了。但当时天下人都评论说是王允没气量,而蔡邕虽然为董卓落泪,却是真性情、真友情的表现。

这就叫情份,这就是人性真、善、美的那一面。

虽然在立场上张居正是与严嵩站在了对立面,虽然他也并不否认严嵩祸国殃民的事实,但严嵩欣赏过年轻的张居正,可以算是张居正的忘年交,虽然张居正对严嵩来说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严嵩的欣赏对张居正来说,却是一种不能随便忘怀的情感。

所以张居正这时候的表现,只能说明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只要“居”的“正”,不怕影子歪,也不怕别人与后人嚼舌头。

没这点胸襟,又怎么能成大事呢?

他如此为严嵩的后事操心,说明他虽然把严嵩看成是政敌,但也把他看成是朋友。

就是这个词——朋友!

一个人在仕途上,如果只有政敌、只有同盟,却没有朋友,这就悲哀了,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在残酷的斗争中被异化掉了。严嵩应该值得欣慰,因为他临死还有张居正这样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