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娇妻如云 >

第595章

娇妻如云-第595章

小说: 娇妻如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要大相国寺长老们的考校。”

沈傲哂然一笑,道:“好,明日我们去散散心,顺道儿谈生意。”

正文 第七百二十章:擦枪走火

第七百二十章:擦枪走火

咨议局本是沈傲倡议落成,这占地广大的地方立即成了读书人聚会的场所,除此之外,朝廷还设立了个咨议局衙门,设咨议郎中,下属三班吏目七十二人,再加上几十个杂役,这咨议局的架子也就建起来了。

第一任咨议郎中叫蓝温,从前在京兆府里做过一段时间,后来才升任到咨议局来,到了郎中这一级别,已经算是高官了,至少有了朝议的资格,可是蓝温却是有苦说不出,朝廷里好一点的衙门如吏部、户部、再差一点的在刑部、礼部,最差最差那去钦天监也好,可是不管是哪个衙门,却没有咨议局更坏的了。

就是在京兆府,虽然不敢得罪王公,不过一些市井破皮,寻常的草民百姓总算还能约束一两下。可是在这咨议局里,这官做得实在是胆战心惊,又实在是大失体面。

原本他这咨议郎中就是管着这些读书人的,朝廷让他们来说话,可不是叫他们来乱说话,尺度虽然宽了一些,却也不能信口胡说,尤其是宫里头和各家王府的事,那更是严令禁止。可是规矩是一回事,真正要办又是另外一回事。

读书人都是有功名的人,说得难听一些,说不准谁的恩师就是当朝的某任大员,所以这些人不但清贵,而且还特喜欢包团,福建路和福建路的总是扎着一堆,江南路和江南路的大多数凑在一起,你挑了一个就是捅了马蜂窝,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人的能耐,真要闹起来,把事情闹大,最后上头肯定是含糊着过去,各打五十大板,谁也别想讨好。

所以蓝温上任的时候,心里便想,自己只当来钦天监上任了,无为之治,等到什么时候朝廷想起了我,再早早脱离苦海就是。可是很快,他就错了,大错特错,这些士人不但胆子大,而且还特别能战斗,抨击各部倒也罢了,蓝温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糊弄过去,可是时不时就有人大骂一通各家王公,这个如何如何,那个怎样怎样,骂起人来不吐脏字,最后还要补上一句,如此下去,国将不国,苍生而何之类的话。

蓝温坐不住了,骂王公本就是犯忌讳,居然还要说一句国将不国,当今圣上最好的就是丰亨豫大,你这不是拆台是什么?某家王公谈吐不雅就要亡国亡民,这是什么话?太不像话了。于是蓝温少不得要站出来训斥几句,谁知道这等于是入了狼窝,既是训斥,总要讲理,蓝温不是没有道理,无奈何人家是一百张嘴,他只有一根舌头,七嘴八舌,你来我往,连就事论事都不必,人家直接拐着弯骂你阿谀奉承、巧言令色了。

骂不过,就只能摆官威了,只是这威风刚刚摆出来,说一句:“不怕王法吗?”

于是大家捋起了袖子,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两眼冒着绿光,恨不得把脸伸到蓝温的巴掌下面去,还要大叫:“大人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没辙了,蓝温哪里不知道他们的心思?自己要是动他们一根手指头,多半第二天就会名声扫地,立即会有雪花一样的弹劾奏疏把自己形容成当朝权奸之首,明日青楼酒肆里就会有人吹拉弹唱,宣扬自己的‘大名’,动他们一下,不但名声扫地,连仕途也完了。恰恰相反,被打了的人,反而会成为时下汴京最耀眼的人物,说不准还要青史留名,各地乡绅纷纷巴结拜谒。

管又不是,不管又不是,由着他们胡说八道更不是,蓝温这时候像是被人架在火上炙烧,夜夜辗转难眠。

而这两天,真正的暴风雨真正酝酿了,也不知是抽了什么风,士人们进了咨议堂,数百人济济一堂,刚刚喝了口茶,就有个士人砰的一声把茶盏摔在地上。摔杯子的不止一个,有人带头,接着是十个一百个,咨议堂里一片狼藉,皂隶见了,心肝儿颤得厉害,飞快地去报知蓝温,蓝温到的时候,就看到有人撞柱子了,撞得头破血流,口里大叫:“国将不国了,大乱将至,东宫废黜只在今日”

蓝温的眼前有点发黑,脑袋嗡嗡的,若说从前是抨击王公倒也罢了,如今居然说到了太子身上,废黜两个字差点让他没一口气提不上来双腿打摆子,太无法无天了,太严重了,纲理伦常都不要了。

接着有人大叫:“平西王原形毕露,要做曹操、王莽了,除国贼啊”

蓝温只好道:“人来,快,快,弹压,谁再敢胡说八道,立即拿了,革掉他的功名,打出去,打出去”

皂隶们要动手,谁知道这些读书人见了,都疯了一样,把皂隶们冲了个人仰马翻,又是一阵阵拳脚落下去,有人大吼:“先打了这些走狗”

蓝温见了,转身就跑,心里乱七八糟,大叫苦也,这事儿闹出去,乌纱帽只怕保不住了,谁知他年纪毕竟不小,有些年壮力强的士人在后揪住他的长发,生生将他扯住,不知哪个冒出来一声:“这蓝温就是平西王的甄邯,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这时候局面已经失控,皂隶们逃了干净,蓝温被打在地上,无数人朝他围拢,蓝温听到甄邯二字,就知道完了,这甄邯是谁,便是王莽的走狗,后来协助王莽篡汉的就是他,这些读书人说平西王是王莽,他自然就成了平西王的走狗了。

无数拳脚打过来,蓝温心里又悲又愤,不禁大吼:“我若为平西王腹心,何至今日?”

蓝温这句话算是为自己辩解了,他这种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人物,若真有后台,早就进吏部、户部了,至不济大理寺刑部的名额也有,哪里会发配到这咨议局来。

可是读书人却不管这么多,一阵拳脚之后,蓝温已经没了气。

事情彻底地闹大了,堂堂朝廷命官被人打死,这和造反已经差不多,可是消息传出去,各方的反应却是极为暧昧,京兆府那边根本就不管,这是衙门里的事,京兆府只顾及弹压街面,这种事,当然是诸位大人操心。刑部那边也在装聋作哑,刑部是高级机构,一般是下头的衙门署理不了的案子他们才过问,现在京兆府那边没传案子来,他们当然没兴趣去理会这个。至于大理寺管的只是官,现在打死人的不是官,这又怎么个管法?没法管

其实说穿了,就是谁也不敢去沾这种狗屁倒灶的事,谁插手进去,不管是处置的好还是处置的坏,最后的结果要嘛是朝廷不满意,罢你的官;要嘛就是士林不满意,坏你的名。做官最要的就是官声,官声是谁给的?当然不是百姓,寻常老百姓的话说了除去谁信?寻常老百姓的话能传出十里八乡吗?不能,只有士人,只有读书人才能一篇文章天下知,你要是想为蓝温出头,惹来的决没有好,只有一身骚。

面对这种事,各家衙门立即摆出一副无为而治的姿态,绝口不提此事。

倒是门下省这边,李邦彦听了消息,叫来了几个官员来问,随即怒道:“这么大的事,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各部衙门都是摆设吗?岂有此理,天子脚下,出了这等事,你们居然无动于衷?这个蓝温是什么人?”

门下令过问了,当然要好好地查一下,至少吏部这边是最上心的,过了一天,结果居然出来了,蓝温大显官威,动辄要挟士人,今日更是出奇,居然要差役冲进咨议堂动手打人,这大宋祖法,但凡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便是被人状告也是不能打的,结果这一举犯了众怒,读书人滋起乱来,蓝温被失手打死。

接着是调来吏部那边对蓝温的公考,满篇都是仇、昏、灵、炀等字眼,李邦彦看了大怒,拍案而起,对下头的人道:“这样的人居然也能做官?看看他做了多少丑事?在京兆府的时候就以贪渎闻名,这样的人,这样的官,是怎么混进咨议局的?”

结果一查,进咨议局是前吏部功考郎中刘著的决定,而这刘著早已致仕了,过去的事当然既往不咎,总不能叫人去人家老家把他拉回来治罪,李邦彦拿了这功考书,也顾不得其他,立即进宫。

不管怎么说,宫里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可是现在陛下不说话,那么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当真不知道此事,事情还没传入他耳朵里。第二个就是陛下知道了,但是陛下没有说话。陛下没有说话不代表陛下漠不关心,或许是陛下在等,等三省六部这边怎么裁决,所以李邦彦无论如何,也要给陛下一个交代。

………………………………………………………………………………………………………………………………

正文 第七百二十一章:皇权

第七百二十一章:皇权

其实外头闹哄哄的,宫里头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虽然杨戬杨公公已经严令禁止内宦、宫女们不许私下嚼舌根子,可是赵佶早在沈傲和太子冲突的第二天清早就知道了消息。

赵佶正惬意的看着奶娘给沈骏儿吃奶,这眼睛也不知是落在沈骏儿的嘴上还是嫣红的那一点上。呵呵的只是笑,随即,他突然将杨戬叫到边上来,正色的问:“昨天夜里,太子和平西王在街巷里闹出了笑话?”

杨戬不敢说不,硬着头皮道:“是,不过这消息是真是假还没有断定,或许是以讹传讹而已。”

赵佶撇撇嘴:“这世上哪里有空穴来风的事,不必遮掩了。”他抬起头,沉默了一下,道:“东宫身为储君,闹出这种事来实在不像话。至于平西王,哼,不管怎么说,太子也是未来的天子,他这么多,就不怕朕宾天之后掉脑袋吗?真是混账东西,越来越糊涂了,再者说,亲王与东宫孰轻孰重,他心里会不知道?成日惹是生非,早知道就该寻个事把他打发出去。”

这一通牢骚发出来,杨戬反而心安了,若是陛下沉着脸不说话那才是真正的要紧,既然这时候骂了一通,这心里的火气也就发泄了出来,看来陛下对这事并不在意。

其实这种事也要看轻重,往轻里说是意气用事,往重里说就不得了,不管怎么说,赵佶的心里,总还没有往最坏的地方去想。

杨戬心里暗暗松了口气,淡淡笑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下旨意申饬一下,好好的教训教训,看平西王下次还敢不敢再无理取闹。”杨戬的心思很简单,下旨意申饬之后,就算是朝廷惩戒过了,往后再有人拿着这个事来挑拨是非,也不好下口,任何事怕就怕悬着,悬在半空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倒不如骂了一通,虽然丢了些颜面,至少不会伤筋动骨。

赵佶却是摇头,淡淡道:“不必,朕只当不知道此事,省的教人心烦,外头的事他们自己去处置,和朕没干系,现在发旨意出去,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必理会。”

杨戬呵呵一笑,也就不再劝说。

不过这么大的事,想要不理会也是不成,赵佶偷了两日浮闲,事情终于发生了,让赵佶不寒而栗,他连续问了杨戬几遍,随即才陷入沉默。

国将不国,大乱将至,东宫废黜只在今日

这句话像是一根针,狠狠的扎在了赵佶的心口。他不禁有些愤怒,太放肆了,居然敢打死官员,敢说这种话,这种话是谁教唆的?

赵佶淡淡的看了杨戬,眼眸中闪出一种非常难得的警惕,淡淡的道:“为何三省六部还不将消息送进来?”

杨戬只是内廷之首,大宋朝的内廷还不至到大明中后期那种权阉当国的地步,一头雾水的道:“奴才也不知道,要不然去问一下门下?”

赵佶冷漠的道:“不必,该报的他们自然会报。”

杨戬对赵佶的这种冷漠太熟悉不过,若说是政务,赵佶未必能上心,可要是涉及到了赵佶心中的底线,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小心翼翼起来。读书人是大宋的基石,大宋奉行的国策一直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士大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怎么想,历来是朝廷不可忽视的。

现如今读书人激动到打死人的地步,一件意气之争演化到了国将不国、大乱将至的地步,这背后有没有指使,还是读书人本就反感此事,赵佶不得不好好琢磨。

偏偏赵佶越是生出了警惕,越不透露一丝半点口风,朝议的时候,百官没有说话,他也不问,甚至李邦彦入宫,他也绝口不提。这种漠视的态度,使人误以为陛下还不知道此事,或者说知道了此事并不肯过问。可是杨戬知道,正是因为陛下太在意,所以一直都在用一双警惕的眼神看着三省,看向六部,他在等,等各方的态度。

这一日清早,赵佶仍旧起来,逗弄了沈骏儿,对杨戬道:“这孩子瘦了,是不是吃的奶不合胃口?”

杨戬哪里懂这个,讪讪笑道:“奴才觉得没有受,更红润了一些。”

赵佶便不再说话,让奶娘抱走了沈骏儿,独自坐在案前,开始浏览奏疏,这两日他居然出奇的勤恳,不必杨戬知会,就能坐在案前,处置政务。杨戬小心翼翼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