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66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66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情况。杜鲁门看了电报后内心惴惴不安,他给国务卿马歇尔的一个便条上写着:
“俄国会先动手吗?谁将扣动扳机?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美国报纸上也净是如下的报道:“在国会大厅,在街头巷尾,美国公民
到处都在谈论美苏之间有可能要发生的战争”,“华盛顿今天的气氛,已不再是战
后的气氛,而是战前的气氛”。

    9 月22日,美英法三国政府分别向苏联政府发出内容基本相同的照会,表示:
如果苏联不停止对柏林的封锁,就将把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0月3 日,苏联拒
绝在安理会上讨论柏林危机问题,理由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7 条,该问题应
由占领德国的四国政府协商解决。10月4 日,美英法代表将柏林问题作为临时议程
提交安理会,苏联仍然坚持安理会没有资格讨论此事,拒绝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
并且否决了安理会有关解决柏林危机的提案。最终,还是苏、美、英、法四国政府
代表会谈,将此事私了。1949年5 月12日,四方宣布解除在西柏林的非常军事行动,
延续11个月的柏林危机结束了。

    “柏林危机”暂趋缓和了,但是德国分裂的局面却是无可挽回了。

    所谓“冷战”,是相对于战火纷飞的“热战”而言,即它是一种政治对抗关系,
又是军事对抗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西
欧各国只能望其顶背。特别是第一次柏林危机时,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和双方的军
事对峙,使英法等国真正看到了新的战争威胁。一旦苏联和美国的战事爆发,西欧
又将变成夹在两个气冲斗牛的巨人中间的鸡蛋。法国外长皮杜尔表示,只有美国帮
助才能有效地解决欧洲国家“抵御侵略”的问题。比利时外交大臣斯巴克也说:西
欧的防务性安排,如无美国参加,将毫无实际价值。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则强调:除
非有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否则英国或其他
“自由国家”就很难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

    西欧一些国家鼓噪立即在大西洋对岸得到和声。美国四星将军杜利特尔认为
“美国应该在实际上、思想上和精神上作好准备,向俄国工业中心投掷炸弹”。众
议院军事拨款委员会主席肯农则认为,美国需要北大西洋集团,是为了获得基地,
以便“利用以大陆为某地的飞机去打击莫斯科和俄国的所有其他城市”。参议员艾
奇逊在国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我们的同盟者西欧代表着两亿多自由的人们,他们
能够为我们的共同防御事业贡献才能、潜力和勇敢”。1948年5 月,美国副国务卿
罗维特表示:美国必须对那些“感到经常处在苏联沉重压力下的欧洲国家给以保障,
从而鼓舞他们的信心和信念”。

    1949年4 月4 日,比利时、冰岛、丹麦、加拿大、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
牙、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公约的有效
期为2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宣告成立,它的英文
缩写是NATO。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目标是明确的,公约中宣布:“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
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
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
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
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

    北约组织的总部原设在伦敦,1951年迁到巴黎,1967年又迁到布鲁塞尔。北约
组织设有常设国际秘书处,由秘书长领导,他同时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委员会的
主席。北约组织在军事委员下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设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
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海峡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加拿大——美国区域计划委员会。
其中,盟军最高司令为最大的军事指挥机构,下设中欧、北欧、南欧和地中海四个
盟军司令部。第一任的盟军最高司令是艾森豪威尔将军,其实这也是美国军人的专
利。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指挥人员中,美国军官占 47 %。美国通过北约向欧洲盟
国发号施令,干预欧洲盟国防务计划的制定,有权要求盟国按其意图扩充军备、决
定兵役期限、武装力量的发展和军工生产等。

    毫无疑问,北约组织的目标是对准苏联及其它的卫星国——东欧各国。为了在
欧洲南翼形成对苏联的包围之势,1952年2 月,美国把不是北大西洋国家的希腊和
土耳其拉人“北约”组织。1949年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一次美
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上的演说中就明确表示:“俄国人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是我们惟
一可能的敌人”。当时的法国《世界报》评论:“北大西洋公约预计在将来要武装
联邦德国,这是没有疑义的,就像每一个卵中都有一个胚胎一样。”

    面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军事集团的咄咄逼人之势,苏联决定予以反击。在苏联
的提议下,1955年5 月14日,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宣布
“如果发生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其它缔约国可
采取“一切必要方式”给予援助,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军事集团——“华沙条约”组
织建立。“华约组织”下设政治协商委员会和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总部都设在莫
斯科,总司令由苏联国防部长或副部长兼任,同样,这自然也是苏联人的专利。

    至此,欧洲进入两大阵营、两种社会制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时代,美苏冷
战全面铺开,欧洲彻底分裂,东西方彻底分裂。

         八、苏攻美守: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故事

    1953年8 月,苏联氢弹爆炸成功。1956年苏联已有能毁灭美国最大城市的远程
轰炸机和核武库。1957年8 月,苏联比美国早一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枚洲际导弹。
同年10月和11月,苏联接连发射了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这种形势,特别是热核武器
的出现,表明美国的遏制政策日益陷入困境。美国政府和领导人也感到有必要调整
紧张的苏美关系。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为苏美新领导人提供了机会。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对总是简单地谴责苏联,他“已经感到厌倦”,而
“感兴趣的是未来”。他认为美苏两国领导人都是新上任者,可以对话,他对赫鲁
晓夫建议:“现在让我们开始相互对话吧”,如果苏联有‘“什么改进关系的建议,
我们愿意听听”。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其经济、军事实力同美国相比基本处于劣势,此时的苏
联尚不具备同美国全面争夺世界控制权的实力。因此,赫鲁晓夫主张“美苏合作共
同主宰世界”,力图夺取同美国平起平坐的国际地位。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安·安
·葛罗米柯曾说:“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苏美两国之间有合作和信任,就会有和
平。在苏联政府首脑尼·谢·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之间达成协议,决定人类
命运的国际问题就会得到解决。”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1956年2 月召开的苏共
20大上提出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
渡”的论点,主张实行缓和世界局势的对外政策。赫鲁晓夫曾表示:“我们(与美
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
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发动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
来。”

    1955年7 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四国的首脑是艾森豪威尔
总统、艾登首相、富尔总理、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这是波茨坦会议以来的第一次大
国首脑会议。

    德国和欧洲安全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会议争论的焦点。美。英、法坚持通过
“自由选举”,实现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有权参加“北约”,就是要把德国
纳人西方联盟。苏联认为,“在德国的土地上已经形成两个具有不同社会经济结构
的国家”,而且西德已成为‘北约’的成员,人口占大多数,这就使得讨论“自由
选举”毫无意义。苏联主张应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人手去解决德国问题。建议分两
个阶段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第一阶段保持“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
东、西德可以分别参加两个集团,参加集团的国家应承担互不使用武力、通过和平
途径解决一切争端的义务。第二阶段取消两大集团,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这为解
决德国问题扫清了障碍。但这个建议被英、美、法拒绝。

    在裁军问题上,苏联提出建议美、苏军队各裁到100 —150 万人,英法军队各
裁到65万,关于原子武器,第一阶段禁止使用和减少试验,第二阶段禁止生产。美
国提出“开放天空”,交换军事设施蓝图,互相进行空中视察,但没有实际意义。
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以及随后举行的外长会议,都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日内
瓦精神”徒有虚名。但是东西方首脑的会晤毕竟恢复了战后“冷战”以来中断的大
国首脑对话,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自70年代开始,国际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苏两极格局一统世界的局面被
打破。它首先表现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开始相对的衰落。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花费
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士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之外的一切武器,但没有得到想
得到东西,美国反而被越南这个泥沼拖住。美国经济日趋恶化,到1970年在国外的
美元有430 亿美元,而美国国内的黄金储备仅有163 亿美兀。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70年代初强调;“由于我们的视线被越南问题挡住了,我们
看不到世界上发生的非常重大的变化。”“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
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甚至连做梦也想不到那种挑战……从经济角度来说,美
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
心。它们是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
在本世纪最后1 /3 时间里的前途。”

    苏联积极推行全球战略。苏联新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
和美国经济危机之际,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
级大国。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苏联强化了军事经济,壮大了整体军力,取得了
苏美大致核均势。1972年5 月签署的《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
临时协定》(即第一阶段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定)和《苏美关于限制反弹道
导弹系统条约》的生效,标志着苏联军力的成长已经迫使美国承认苏联至少在军事
上是一个同自己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70年代初中期——70年代末期,苏联在取得战略核武器数量优势的基础上持续
改进其武器质量,至70年代末期,取得苏美战略核武器质量上的真正均势,常规军
力则有胜出趋势,1973年1 月开始的苏美关于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历经6 年
半才达成协议,结果最令美欧恐惧的苏联重型导弹SS-20和逆火式轰炸机未被触动,
被称为“灰色武器”。这样在苏美军事较量的天平上勃列日涅夫的砝码明显地加重
了。

    在核武器方面,到1969年美、苏洲际导弹分别为1054枚和1050枚,到1970年苏
联的洲际导弹数量超过美国,达到1300枚。

    在海军方面,苏联从近海防御到大力发展远洋海军,核潜艇数量大大增加,向
美国的海洋霸权挑战。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国,第一次面临美苏军事实力趋于均
衡的状态。伴随着苏联军力的急剧膨胀,苏军“积极进攻战略”的军事战略指导思
想也修改完毕。“积极进攻战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扩张野心与军事实力相结
合的产物,是苏联全球扩张战略在军事上的体现。

    在作战样式上,强调先发制人、突然袭击、连续突破、速战速决。苏联军事战
略继承并发展了二战时德国的“闪击”战术,认为先发制人。突然袭击是未来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