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红色风暴之迷 >

第29章

红色风暴之迷-第29章

小说: 红色风暴之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事,牵制杀伤敌人,为俄军主力出击争取了时间。4 时,俄军主力做好出击准备。
瑞军进攻受阻,一部向波尔塔瓦森林逃窜,被俄缅希科夫部追歼;另一部撤至俄军
阵地右前方森林地带。9 时,双方经重新部署后的短促交战,发展为白刃格斗。瑞
军右翼曾一度突破俄军中部,俄军实施有力的反突击,堵住缺口。俄军骑兵包抄瑞
军两翼,对其后方造成威胁;瑞军动摇,从退却变为溃逃。11时,瑞军伤亡近万,
数千被俘。7 月11日启军残部约1。1 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
马泽帕和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

    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同沙俄的结盟,
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军乘胜
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克斯戈尔姆和尼塞尔岛等要地。波
尔塔瓦会战后,俄土关系又趋紧张。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动土耳其政府对俄
宣战。鉴于南线吃紧,彼得一世决定在波罗的海方向停止进攻,主力转到南线,计
划从巴尔干对土耳其实施突击。17if年夏,彼得一世亲率俄军主力4 万余人,向多
消河下游孤军冒进。土耳其出动10万大军,在克里木军的配合下,包围俄军于普鲁
特河畔。7 月四日,双方激战,俄军弹尽粮绝,彼得一世被追求和。最终彼得一世
以归还亚速及其附近地区为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俄军在对土战争结束后,
恢复对瑞典的进攻。

    1713年,俄陆军在舰队配合下,在芬兰湾沿岸维堡与赫尔辛基之间登陆,连克
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与瑞典舰队展开海战。8 
月7 日,俄海军经2 小时激战大败瑞典舰队。汉科角海战后,俄舰队占领芬兰与瑞
典之间的海上跳板阿兰群岛,并以此为依托,在瑞典本土登陆。此时,各盟国由于
顾虑俄国在波罗的海势力的扩大,因而打乱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陆的计划。加之英国
开始施加压力,俄国所有盟国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俄、瑞也开始议和,但查
理十二世在挪威前线中弹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国影响下拒绝和谈。谈判中断,战
事又起。1720年,俄海军在格雷厄姆岛附近大胜瑞典舰队,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陆,
直逼首都斯德哥尔摩。1721年夏,俄海军再败瑞典舰队。9 月,瑞典已无力再战。
俄、瑞双方在芬兰尼什塔德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
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同时,俄军退出芬兰其余地区,并将阿
兰群岛归还瑞典。从此,俄国人得以自由地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国枢密院奉彼
得一世以“大帝”尊号,沙皇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欧洲列强之一。

    北方战争虽然是多国战争,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战争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
胜利者。马克思称这场战争为“彼得大帝的战争”。彼得一世把战争作为侵略扩张
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进一步西进和南下,必须动用军事手
段。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
他都竭力拼凑军事联盟,力争最大限度孤立敌人;以军事为后盾,迫敌接受俄停战
条件。在面临南北两个大敌(土耳其与瑞典)夹击下,力避两线作战。他善于观察
形势的变化,根据新的条件,实行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彼得一世崇尚进攻性
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在强敌入侵时,他能大踏步后撤,发挥战略防
御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他重视会战的决定性作用,但不轻易使用,确有
把握才动手,习惯于以小打取胜。彼得一世在陆海军建设上,注意学习西方先进国
家的经验,同时重视结合俄国具体条件,讲究实效。彼得一世在作战和建军上的思
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莫斯科保卫战:一个冬天的神话

    俄罗斯民族是英勇善战的民族,当外敌入侵之时,俄罗斯人数次奋起,保家卫
国。“卫国战争”对于俄国历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词汇。

    1941年9 月30日至1942年4 月20日,苏军所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特别是在法西斯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苏联红军所举行的“红场阅兵”,更是被世
人称之为“一个冬天的神话”。

    1941年9 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署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此计划的代
号为“台风”。

    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于东欧
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河道相连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法西斯暴徒逼近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9 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统帅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张弯弓,
扣上了强劲的利箭,钢铁的箭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10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队
竟然挺进了80公里。不到三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 公里的奥勒尔。
进展之神速,以至于当德军坦克隆隆开人奥勒尔城时,电车上的乘客纷纷向他们招
手致意,还误以为是苏军的装甲部队呢。占领奥勒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
克一奥勒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10月
6 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

    与此同时,德军第9 和第4 集团军分别以第3 和第4 装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纳和
罗斯拉夫利方向实施猛烈进攻,他们来势汹汹,像一股破坏力极大的飓风一样横扫
而来。德军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并从南北两面,急速地向维亚兹马冲去。
古德里安的坦克第2 集团军与南进的德第2 集团军一起,10月7 日在布良斯克以南
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 集团军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
的部分兵力。10月13日,被围的苏3 个集团军虽经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歼,一部分
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有的在敌后展开游击战。

    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德军
的钢铁洪流冲开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10月13日起,几乎在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作战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
:莫斯科西南160 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 公里的加里宁也被
夺占;距离莫斯科仅100 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莫斯科处于十
分危急之中。

    第一阶段的顺利进展,使希特勒觉得东方战役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了。希特勒
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认为攻占莫斯科简直是探囊取物。于是,10月7 日,
希特勒专门签署了一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主动投降
也不予接受;德国军队也不需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另外,
希特勒觉得光用炮火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大量的燃烧弹和高爆炸药,直到把莫斯
科夷为平地——这才能解除内心深处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恨。

    法西斯处心积虑地要把厄运降落在莫斯科头上,像一群饿狼一样疯狂地向她扑
来!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着实让全世界屏住呼吸。

    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
的国防委员会做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
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
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人反攻,给
敌人以歼灭性打击。

    在1941年10月的艰难日子里,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发出了告
全军书,其中写道:“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
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法西斯匪帮去亲爱的莫
斯科的道路……”

    在当时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
就是莫斯科。”就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危急情况和莫斯科军民高涨的士气。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
军的进攻。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
保卫莫斯科。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
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
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

    在莫斯科最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一种
“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
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
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广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使前线的指战员深深地感受到,全
城的人都在保卫首都,全国都在保卫首都,这给了他们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鼓
舞。朱可夫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此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
英勇战绩时,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军队英雄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战绩。
在西方面军以及在尔后各次战役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完全是首都及莫斯科军民团
结一致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全体苏联人民对军队和首都保卫者进行有效支
援的结果。“

    就剩下一个莫斯科了,本来希特勒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
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卐字旗,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但是,随着苏军
愈来愈强的抵抗和天气的变冷,慢慢地在希特勒的心头开始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快
他就意识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对手”。

    历史总会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812年,拿破仑统帅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
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据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
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10月1 日,莫斯科下了一
场罕见的大雨;10月6 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飘飘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
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开始时的那种神速,就好像突然踩了紧急煞
车般一下子停了下来。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
的沼泽,德军不得不听任烂泥的摆布,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乘车行进的大
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
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疲惫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11月3 日,第一次寒潮袭来,
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8 摄氏度;
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降至
零下40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
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不得不驱车作战
的士兵。冬天,使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设施。许多士
兵穿着单薄的夏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少人严重冻伤。数以千计的德军
士兵被冻成残废,许多人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寒冷的天气使得
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粘糊状,发动坦克时,
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充斥德军,许多人开始谈起1812
年拿破仑的失败和俄国在塔鲁季诺的纪念碑。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道:上帝为什么
总是偏袒俄罗斯呢?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愈加催促着法西斯德军向莫斯
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击。他要抓紧时间摧毁莫斯科!

    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