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细说宋朝 >

第3章

细说宋朝-第3章

小说: 细说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任。这样,两府宰相就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后族和皇族担任,部落酋长议事制的残余完全清除,家天下的世袭皇权空前巩固。从此,辽朝作为契丹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雄踞北方。
  契丹建国以后,辽太祖积极向外发展,在两条战线上开展掠夺战争:一是继续征服西边的少数民族,一是伺机攻击南境的汉族地区。
  关于前者,辽太祖进展顺利,自神册元年起大体到天赞三年(924年),已把吐浑、党项、阻卜等部族破的破,灭的灭,将西北边地纳入版图。在西征过程中,他把征服和俘虏的各族男女,改编为契丹新八部,分隶于原契丹八部管理。而契丹原八部早已规定了固定的地区,由氏族部落转变成地域居民了。这样重新编制部族,推动了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在地域基础上的民族融合。
  关于后者,辽太祖却不那么趁手。就在他出任可汗那年,后梁代唐,他遣使赴梁请求册封。梁太祖许诺他为梁翦灭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后再行册封。他当然不愿为梁火中取栗,但仍多次向梁贡物。李氏父子却不能容忍他的背信弃义,双方因此交恶。神册建元以后,李克用已死,辽太祖就连年攻掠李存勖控制的河东、河北的北部和辽西一带。契丹骑兵出入掠夺总有所获,但军事上却未能占尽便宜。
  神册六年(922年),辽太祖率大军入居庸关,下古北口,在望都(今河北定县东北)与李存勖展开大战。辽军以绝对优势围击李存勖的千骑亲军,但骁勇善战的李存勖突围而出,会合大军奋勇反击,逐北百余里。时正连旬大雪,契丹人马没有吃的,死者相望于道。尽管如此,辽太祖退兵之际,依旧法度井然,令李存勖赞叹其御兵有法,“中国所不及也”。李存勖建立后唐以后,由辽朝发动的这种边境掠夺占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通过这种边境掠夺战,大批汉地居民被俘北上,也颇有汉族降将和士吏归附契丹,中原封建文化的影响自然渗透进契丹社会经济中来。辽太祖采纳了韩延徽等汉人谋士的建议,对掠至契丹的汉人另置州县安顿,这些州县有的还“不改中国(即中原)州县之名”,例如为原从檀州掳来的汉人再置“檀州”(在今辽宁康平东南),为原从蓟州三河县俘掠的汉人重建“三河县”(在今辽宁沈阳)。这种做法略似东晋南朝的乔置郡县,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借鉴吧。
  在这些州县中,有的直属国家,有的则是由契丹贵族将俘略、受赐的人口和自己原有的奴隶、部曲在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头下(亦称投下)州军。规模次于州、军的还有县、城、堡各级。头下州军促成了草原上大批定居点的出现,使中原农耕经营方式在游牧地区星罗棋布的生根发展。
  头下州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两重性,即依附于本头下的契丹领主,又隶属于朝廷。州军的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刺史则由领主向朝廷提名自己的部曲担任。头下州军的属户由部曲和奴隶两部分构成,奴隶所占比例随着契丹封建化的推进而日趋减少。部曲是具有依附身份的农名和牧民,既纳课于领主,也纳租于朝廷,故而也称二税户。在头下州军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契丹领主,不可能改变大量被俘汉族居民的农耕经济生活,只能采取中原习用的生产方式,来统治和剥削他们,但最终却被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影响,迅速向封建制转化。
  汉地未易轻取,而被俘掠来的汉民安置在辽河中游,也引起与其东北为邻的渤海国的冲突。辽太组对其觊觎已久,而每次兴兵南掠,又唯恐渤海在其背后偷袭捣乱。天赞四年(925年)冬天,辽太祖倾师东征渤海,进围其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四平),四天即将其攻克。仅用六天,大军团团包围了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三天以后,渤海国王大譔请降,时为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太祖将渤海国改为东丹国,即东契丹之意,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亦号“人皇王”。
  其后的六个月,辽太祖始终未离开过东丹国,一方面进讨拒不归附或降而复叛的渤海残余势力,一方面就地考察如何统治这片新征服的疆土。经其决策,东丹国保留原渤海国的政府体制和封建秩序,“一用汉法”。征服渤海,使契丹一下子攫得今东北东部以东至日本海的那一大片物产丰饶的土地,其成果远比西征重大的多。不仅如此,契丹拥有这么大的腹地,既占有了控扼其未来对手女真族的据点,还彻底解决了南攻汉地的后顾之忧。其后七八十年间,契丹或许正是因此得以专力南攻的。
  这年七月,辽太祖见东丹国走上正轨,便回师皇都,途中病死在扶余城。
  长期以来,评价历史上对汉地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创痛的少数民族政权及其领袖人物,偏见是始终存在的。且看《契丹国志》对辽太祖的评价,先骂了一通“人外而兽内”以后,也不得不承认:太祖“奋自荒陬,雄亦盛矣”。但对辽朝不但崛起朔方,而且立国久长,与后来的宋朝南北天下,却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岂天未厌乱,而淫名越号,亦可贴服诸人欤?”“虽曰人事,亦有运数存焉。”说辽的建立是“淫名越号”,是正统论在作怪。说辽太祖的所作所为“贴服诸人”,倒有点说在谱上。他顺应了契丹民族统一的需要,已无庸赘言。
  诚然,作为一个从部落联盟向文明社会过渡阶段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辽太祖及其继承者发动的向外掠夺劳动力的战争,给周边民族和华北汉地社会经济以严重破坏。但他在政治、法律、经济等制度上采用蕃汉分治的做法,给辽朝国内的契丹和汉族人民的生存、发展和融合,提供了一种能够共同接受的统治形式,体现出足够的政治头脑,不但有效缩短了契丹境内社会演进和民族融合的磨合期,而且充分弱化了这一磨合过程中带有血和火的阵痛感。
  当然,耶律阿保机和辽朝的勃兴除了契丹社会内部和他个人的因素,与蒙古草原和中原地区的历史大环境也是密切有关的。一度称雄漠北统治契丹的突厥、回纥已经风光不再,而晚唐五代之际中原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都给辽太祖和契丹民族的登台亮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倘若当时蒙古草原上已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倘若当时中原王朝之强盛统一仍如汉武帝、唐太宗之时,那么,辽太祖和契丹也许会如流星一闪,就黯然失色。从这点说“有运数存焉”,倒也可以。

细说宋朝3:兄弟母子
  辽太祖的遗孀是一位铁血皇后。她叫述律平,小字月理朵,回纥人的后裔。《辽史》本传说她“简重果断,有雄略”。在伏兵尽杀前来犒宴的七部大人的献策上,我们已领教过这种果断的雄略。她随太祖东征西讨,也谙弓马征战。她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即被太祖立为皇太子的耶律倍,次子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是她最偏爱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辽太祖曾对他说起,次子德光必定会振兴契丹。天赞元年(922年),太祖命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有意在军旅上让其历练。而皇太子对汉文化十分钦慕,曾劝太祖说:“孔子,万世所尊,应先礼祀”,太祖遂建孔子庙,命他春秋祭奠。辽灭渤海,述律后力赞太祖册封皇太子为东丹王,也有意让皇太子避开德光。在讨灭渤海残余势力中,德光显现出军事才略。
  天显元年(926年)七月,辽太祖去世,皇太子继位按说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述律后却自个儿临朝称制,摄军国事。她决心尽可能的为继位的儿子铲除些异己力量。当月,他召集一些从征渤海的大将的妻子,说:“我现在寡居,你们怎么可以有丈夫!”接着把这些大将找来,问他们想念先帝否,回答说:“岂能不想?”她就说:“真想的话,就应去见他!”于是,杀大将百余人。见左右有桀骜不驯者,说一声“你与我传话给先帝”,就杀之于太祖的墓所。
  据说,在安葬太祖时,他问汉军将领赵思温:“你追随先帝最亲近,何不同去?”答道:“亲近不如皇后。你去,我就跟上。”述律后说了一句心里话:“嗣子幼弱,国家无主,我不能去!”最后,他没杀思温,但为堵人之口,便忍痛自断右腕,随葬墓中。实际上,他的长子28岁,次子也已25岁,早不再年幼。她大杀太祖旧臣,既有类似明太祖晚年杀功臣为后继者扫清障碍的政治原因,又有随心所欲报复反对者的性格因素在内。例如,耶律铎臻就因为曾建议先西讨再东征而与他的设想相左,她一称制就把他关起来,诅骂道:“铁锁朽,当释汝!”
  述律后不太喜欢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的长子耶律倍,而希望次子德光继位,但长子早立为皇太子,令她棘手难办。在一次朝会上,她暗示己意,南院夷离堇耶律迭里坚持“帝位易先立长”。述律后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将其下狱,加以炮烙之刑,最后处死抄家。杀鸡儆猴,群臣遂不敢再与争议。
  次年十一月,述律后临朝称制已一年四个月了,见群臣不可能再违拗自己的意志,始行立帝大计。她命二子各自骑马立在帐前,对诸将说:“两个儿子我都喜欢,不知立谁好。你们选择可立的,执其马辔吧!”大家心知其意,争执德光的辔头。她振振有词的说:“众心所欲,我怎敢违背?”耶律倍不得不向众人表示愿意让位。于是,当天就立德光为帝,此即辽太宗,尊她为皇太后,称耶律倍为让国皇帝。
  耶律倍被迫让位不久,愠怒之下即率数百骑准备南投后唐,被巡逻发现而阻遏。述律太后倒不怪罪,仍让他回东丹国。但他明显“见疑”于太宗,其中或许也有述律皇太后的因素。天显三年,太宗升原渤海国辽阳为南京(今辽宁辽阳),命自己的长兄从东丹国的都城天福(即原渤海国都城,在金黑龙江宁安西南)徙居于此,又派卫士暗中窥伺其动向,将他监管起来。后唐明宗闻知,一再派人秘密携信希望他南下归唐。他慷慨的说:“我把天下让给了主上,反被疑忌。还不如前往他国,以成全吴泰伯让国的美名。”
  天显五年十一月,他携带亲从,乘船载书数千卷,浮海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后唐以欢迎天子的仪仗来接待他,明宗还赐他改姓李,改名慕华。其后,耶律倍虽在异国,与契丹亲属却问安之使不绝于路,述律太后也遣使通问。耶律倍南奔,后唐不以其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契丹也不以其为叛国而大张挞伐,双方宽容的心态难能可贵。
  天显九年,后唐李从珂杀唐闵帝自立,耶律倍密函辽太宗:“从珂弑君,可来征讨。”两年后,李从珂灭亡在即,欲找耶律倍一起自焚,他因拒绝而被害。契丹大军到达,辽太宗诛杀了凶手,算是为兄长报了仇。太宗对耶律倍的长子耶律阮(小字兀欲)视同己出,封其为永康王。
  太宗即位以后,述律太后虽不再摄军国事,但影响仍不可忽视。太宗的应对稍不满她的意,她竖眉一看,太宗就趋避不及。天显五年,太宗立其帝耶律李胡为皇太弟,兼天下兵马大元帅,显然有太后让幼子继承皇位的意思在内。但李胡生性残酷,稍怒就黥人脸面,或扔入水火,很不得人心。
  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太宗在南讨后晋回师途中突然病死。当时,太后和李胡留守都城,而耶律阮恰在军中。大军行至镇阳(今河北正定),主宿卫之职的耶律安抟因与述律太后有杀父之仇(其父即迭里),就与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合谋,矫诏在太宗灵柩前拥立耶律阮为帝,此即辽世宗。诸将还记得述律太后在太祖死后大肆杀戮的往事,无不欣然从命。世宗派人先护送灵柩到上京,自率大军隔日缓缓开拔。
  太宗灵柩抵上京,述律太后不哭,却抚摸尸体说:“待国中人畜安定如故,再来葬你。”她对长孙继位大为恼怒,既派李胡率京师留守军和宫卫军前去攻打。在泰德泉,两军相遇,李胡被世宗率领的原迭剌部精兵强将所击败。
  闰七月,世宗军继续北上,再潢河石桥(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南)与述律太后和李胡卷土重来的军队对阵,李胡押着世宗群臣的家属作为人质,扬言:“我如打不赢,就先杀了这些人!”眼看祖孙叔侄就要自相残杀,形势一触即发,双方在潢河上隔岸对峙了好几天。
  惕隐耶律屋质对太后说:“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则就应速战,以决胜负。但人心一摇,祸国不浅。请太后裁察。”见太后不反对,他继续说道:“都是太祖子孙,皇位未移他族,有何不可和议?”太后这才派他携函去见世宗。不料世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