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官家 >

第119章

官家-第119章

小说: 官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区长,谈谈我们夹山区的情况吧。”

刘伟鸿抽着烟,以很随意地语气说道。他和熊光荣以前没有交往,第一次登门,也不好和他聊家常,只能径直切入主题了。

熊光荣笑了笑,说道:“刘书记以前在县委办公室工作,对夹山区的情况,应该也是比较了解的。夹山区一镇五乡,两百四十一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都是丘陵,山多地少。六个乡镇总共有七万九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其实就只有区乡干部。”

这个情况,刘伟鸿自然是知道的。得知自己即将来夹山区上任,这些基本资料,刘伟鸿都要熟悉一下。

“那么群众的收入情况和区财政收入的情况怎么样呢?”

熊光荣瞥了他一眼,说道:“去年全区人平纯收入是一百五十二元。区财政收入是两万二千四百元,支出是四万一千三百元,基本上靠财政转移支付吃饭。”

熊光荣的语气很是平淡,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夹山区属于典型的边远贫困区,历来做不到收支平衡,经济运行全都是靠财政转移支付,说白了,就是靠上级拨款救助过日子。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乡镇企业可言的农业区,养活干部都不容易。

刘伟鸿双眉顿时蹙了起来。时间仓促,他来之前,只是简单熟悉了一下夹山区的基本资料,却没想到夹山区竟然连自身都养不活,每年要落下近一倍的财政赤字。

如果他是夹山区的“老干部”,自然也会跟熊光荣一样,以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来对待这个事情。

问题他不是!

刘书记此来,是想要振兴夹山区经济的。

但这样一个底子,也实在太差了。都说麻袋上绣花,底子太差。夹山区眼下,连个麻袋都算不上,简直就是一块烂抹布,千疮百孔的,怎么绣花?

熊光荣嘴角闪过一抹讥讽的笑意。

小娃娃,这下子知道了吧?夹山区可不是一个香饽饽,你跑到这里来镀金,算是打错算盘了。这个鬼地方,连他这样土生土长的夹山人,都是一刻也不愿意多呆,遑论刘伟鸿这样一个大城市出身的学生干部?

刘伟鸿出身首都,这个大家倒是早就听说过的。

熊光荣脸上一闪即逝的讥笑,刘伟鸿自然察觉到了,心中有些不喜。怎么说你也是夹山人,老家就是竹林乡的,夹山区穷到这般模样,你身为区长,却好像事不关己,未免太过无情无义。

“那么,请问熊区长,对全区今后的经济发展,可有什么规划?要怎样才能让夹山区的经济状况迅速好转起来?”

刘伟鸿不动声色地问道,脸上礼节性的笑容,却渐渐隐敛不见了。

张妙娥也坐到一旁来,听了刘伟鸿这话,便望了自家男人一眼。连她也听出来了,刘伟鸿话里,隐隐有质问之意。

看来年轻人就是年轻人,免不了气盛。

你这今天才刚刚到呢,就想要压住区长了?

熊光荣也严肃起来,反问道:“刘书记是县里派下来的干部,一定比我们看得远。那么请问刘书记,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夹山区的经济状况迅速好转起来?”

这个话就有点斗气了。

张妙娥便在桌子下面踩了一下熊光荣的脚尖。今晚上请刘伟鸿过来坐一坐,张妙娥的目的可是想要搞好两家的关系,熊光荣这个态度,只怕要糟糕。

刘伟鸿想了想,说道:“区长,我们来分析一下吧。夹山区最大的劣势,无外乎三点。第一,就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外边的资金、技术都很难进来,我们自己的一些特色产品,也很难出去。第二,就是单纯作为一个农业区来看,夹山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够。仅仅在农业上想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祖祖辈辈在这山沟里受了几百年上千年,很多思想都僵化了。很少有人想要走出去,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去学习外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这一点,我认为是制约我们夹山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了。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搞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都在大力推动思想的转变。他们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在这个方面,落后得太多了。”

“对,我完全赞同刘书记的分析。问题是摆在明面上的,大家都能看得到。但要改变,就不容易了。”

“再不容易,也得改,不然就没有出路!”

刘伟鸿很坚定地说道。

熊光荣嘴角一牵,又笑了一下,说道:“刘书记,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啊。第一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点就很难改。咱们又不能把夹山区帮到县城去,是吧?夹山区离县城三十几公里,光是要修这条柏油路,都不知道要多少钱。这不是依靠夹山区自身的力量能改变的,得上级重视,拨款下来。恐怕就算县里,也没有这么大一笔钱拨下来。”

刘伟鸿双眉一蹙,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上级没钱,咱们自己想办法。”

熊光荣简直就要冷笑出声了。

什么人啊这是!

真当自己是神仙无所不能?自己想办法?怎么想?打劫银行啊!

熊光荣没有去深究刘伟鸿这句话,自顾自说道:“第二点,人多地少,也是实际情况。夹山区就这么多水田,人口就是多,这个怎么改?把旱田改成水田?”

刘伟鸿淡然说道:“就算把所有旱田全改成水田,单靠种田也发不了财。”

熊光荣简直就要发火了,这不抬杠吗?好在他总算还记得坐在他身边的这位,不是刚毕业的邻家男孩,而是他的上级,正儿八经的区委书记。

下班时间,人家上门做客,为了工作上的事冲书记发火,怎么也说不过去。

“那么刘书记想要怎么做呢?不种田,难道让大伙都出去打工?”

熊光荣强压心中的不悦,反问道。

“关键还是思维的改变。不改变思维,眼睛紧紧盯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上,无论如何都是不行的。”

刘伟鸿也察觉到了熊光荣心中的对抗情绪,却丝毫不为所动。一些事情可以打哈哈,但要紧的事情,绝对不能和稀泥。干部思想的改变,首先就要从熊光荣这个区长开始。当然,观念的转变,可以慢慢来,在工作中潜移默化。但一把手的坚持,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基本前提。

熊光荣本来又想要讥笑一下的,强行忍住了。他自己也隐隐觉得,确实是需要改变些思路,才能有发展。或许这个娃娃书记是在他面前装模作样,但不可否认,刘伟鸿说得也有点道理。

“区长,刚刚我们分析的是不利的因素。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有利的方面,怎么样?”

熊光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又递给刘伟鸿一支烟,自己也点了一支,说道:“好,我洗耳恭听。”

看来这位熊区长的烟瘾,着实不小。

见熊光荣说的话,始终有点硬邦邦的,张妙娥又气又急,却又不便当着刘伟鸿的面数落熊光荣,连忙出来打圆场,笑嘻嘻地说道:“刘书记,吃点瓜子吧。小地方,也没什么好交代的。”

“啊,谢谢!”

刘伟鸿笑着答道,依言抓了几颗瓜子在手里,沉吟不语。

第171章 嫂子,向你借一个人!

“嫂子,向你借一个人!”

稍顷,刘伟鸿微笑着对张妙娥说道。

张妙娥有点莫名其妙,说道:“刘书记,我那个办公室,可就我一个人。”

熊光荣也望着刘伟鸿,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刘伟鸿笑了,指了指熊光荣,说道:“嫂子,我要借的是你老公,熊区长!”

两个人更加莫名其妙,张妙娥笑着问道:“这就奇了,刘书记,你要和老熊干嘛?你不会是想要叫老熊去打牌吧?”

也不怪张妙娥这样想,事实上眼下区乡干部晚上的主要活动,就是打牌,赌个小钱,大家开心一下。熊光荣偶尔也会参与,不过要预先向张妙娥报备,还要领取“活动资金”,不然堂堂区长,上了牌桌,就只能赊欠了。

太掉份!

熊光荣笑道:“没想到刘书记也喜欢打牌。”

刘伟鸿笑了,说道:“我可没说要打牌。我是这样想的,熊区长。我们夹山区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光看报上来的资料不够直观。我想花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下面的乡镇村庄走一走看一看,具体感受一下。我不熟路,也不认识人,所以,就想辛苦熊区长,和我一起去走走!”

熊光荣大吃一惊,绝不相信似的望着刘伟鸿:“刘书记,你要下乡去?”

“对!每个乡都想去看看,如果可能的话,每个村都看看,那是最好。”

刘伟鸿笃定地说道。

“不通车的!”

熊光荣提醒道。

“没关系,我能走路。熊区长能不能走山路?”

刘伟鸿反问道,有点激将的意思。

熊光荣嘴角一扯,笑道:“刘书记,我是本地人。”

言下之意就是说,走山路对我而言,那是家常便饭。倒是你小刘同志,别心血来潮啊。你们大城市出身的人,能习惯这穷乡僻壤?倘若爬到半山腰,就走不动了,难道还要我背你啊?

刘伟鸿一挥手,决然说道:“一定要去看看,不了解第一线的情况,做什么决定都是盲目的。夹山区底子太差,可经不起折腾。要不就不弄,一弄就要搞对,搞错了,可能就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熊光荣禁不住上下打量刘伟鸿,像是要重新认识这个人似的。

想不到娃娃书记还有这样的决心,还能这样深入实际!

但熊光荣也承认,刘伟鸿说得有道理。

不过熊光荣还是有顾虑,说道:“刘书记,咱俩都出去了,区里的事谁来负责?”

刘伟鸿笑道:“这个不要紧。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一出去就是半个月,争取两三天就来回吧。能通车的地方坐车去,不能通车的地方骑单车去,单车都走不了的,就走路。先看看周围的村庄。两三天回来处理一下区里的事务,应该没问题的。”

“那县里要开会怎么办?”

“我向朱书记邓县长说明情况,再说县里开会一般会提前通知的,实在赶不回来,请其他同志代替去出席就是了,把县里的文件和精神带回来,我们再学习。”

刘伟鸿毫不犹豫地说道。这事,他早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做,任何理由都拦不住他。

熊光荣仔细想了想,觉得也确实可行,便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刘书记有指示,我当然是照办。咱们明天安排一下区里的工作,后天出发,怎么样?”

刘伟鸿点点头,又笑着对张妙娥说道:“嫂子,你没意见吧?”

张妙娥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瞥一瞥的,娇笑道:“刘书记,瞧你说的。好像我是落后分子,一点不支持老熊的工作。放心,你们去,回来了就到我家来吃饭,好好打打牙祭。”

看来张妙娥也知道,去山旮旯里,可没有好东西吃。

熊光荣难得反驳了老婆一句,笑着说道:“刘书记,你别信她的。跟着我出去,还能让你饿肚子?”

“哟,知道你能耐,熊区长名气大嘛!哎,明天别忘了带点钱,在农民家里吃饭,要给钱,不能吃白食。这是党员干部的纪律啊!”

张妙娥把出了廉洁奉公的样子,又瞥了刘伟鸿一眼。

不知道这娃娃书记是个什么个性,万一要讲原则,可不能在这样的事情上让他抓住把柄。

熊光荣哈哈一笑,说道:“这是自然的。”

……

两天后,刘伟鸿与熊光荣站在了一座小山峰的山腰上。

他们刚在山下的一个村子吃了中饭,打算翻过这座山峰,去另一个村庄。

刘伟鸿一身运动装扮,脚下穿着耐克的运动鞋,披开了衣襟,脚步矫健有力,脸上似乎也没有多少汗水。反观熊光荣,穿了一件黄色的手织毛衣,早已捋起来到胸部位置,脑袋上热气蒸腾,喘息不已。

“熊区长,歇一会吧,抽支烟!”

刘伟鸿倒也体谅熊光荣,毕竟也是三十五六岁的人了,体力自然不如他充沛。便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递了一支烟给熊光荣。

“咳咳……”

许是抽得太急了,熊光荣好一阵咳嗽,好不容易才平息下来。

“哎呀,不行了不行了,年纪大了……刘书记,想不到你大城市出身的大学生,体力这么好。”

刘伟鸿笑道:“也没什么,年轻嘛。熊区长倒回去十年,肯定也是棒小伙子。”

熊光荣瞥了刘伟鸿一眼,略带点感叹地说道:“刘书记,老实说,你主动提出下基层看看,而且是这种看法,我是真没想到。”

前天晚上,刘伟鸿提出要下基层看看,熊光荣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以为然。一把手下基层,早已经成为惯例。正因为成为了惯例,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走过场。县委书记县长在某个乡村蹲点,通常都是蜻蜓点水一般,每个月或者每两个月去那么一次,在支书或者村长家吃顿饭,召集村民开个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