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

第12章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第12章

小说: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高,不好跟那票学问人拧着来,也就只好下诏公告。从此前燕就确定下来是木德了,尚青色。
  ——大家伙儿终于跳出争抢水德的这个怪圈了。

链子断掉了
  五德学说从秦代到前燕为止,不管是中原汉人政权,还是内迁的少数民族政权,一直都被各家皇室所迷信,虽然其间颇有种种争议产生,但从汉至前燕(秦朝可悲地被抛弃了),五德循环,贯彻始终,都有本可据,有案可查。可是接下去的前秦,这一条链子却意外地中断了。前秦定过德性吗?究竟是什么德?没人真能搞得清楚。
  这个前秦本是氐族建立的政权,开国君主名叫苻洪,刘曜改国号为赵以后,封他做了氐王,石勒灭前赵,苻洪就名义上归顺了石勒。公元349年,暴君石虎驾崩,后赵大乱,苻洪干脆脱离后赵管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苻洪死后,苻健继位,趁着冉闵正杀石家人呢,他领兵攻进了长安城,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号大秦——史称前秦。
  苻健以后,完蛋,帝位落到了他儿子苻生手里,这家伙论起贪残暴虐来,跟石虎有得一拼,可是论起文韬武略,却比二把刀的石虎都要差出十里地去,前秦要是让他治理到死,结果不会比后赵强太多。好在苻生欺负人欺负得实在太过分,连老实人都看不下去了,他的堂弟苻坚悍然发动宫廷政变,取了他的狗命,自己登上天王宝座。
  本来风雨飘摇的前秦,苻坚一上台就瞬间改观,这位“大秦天王”对内修政安民,对外整兵经武,短短数年间就灭掉了前燕、前凉、代国,几乎统一北方,一时间极有霸王气象。按说这时候的前秦,比前面几个短命王朝势力都强,疆域都广,而且苻天王有学问,兴儒学,早就该有人站出来商量德性归属了,可是偏就这么怪,有关前秦的德性,任何史书上都没有提到过,苻坚本人貌似也从来没有表过态。
  有一种说法认为,苻坚并不迷信,所以他对这类学说是持反对态度的,在他执政期间,老庄之学、谶纬之学,都被严令禁止,所以“五德”自然也在禁止之列。不过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苻坚虽然禁那些玩意儿,但这是出于宰相王猛的授意,他本人未必有那么明智。
  王猛字景略,本来是个汉族穷书生,说有本事吧,他是真有本事,说没地位吧,他也真没地位。公元354年那时候,中原是乱成了一锅粥,东晋权臣桓温趁机领兵北伐,屡败前秦军(此时苻坚的伯父苻健在位),一直杀到灞上,逼近了长安。王猛就跑去拜见桓温,据说他一边抓身上的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势,那么牛气冲天的桓温竟然听入了迷,没有嫌他脏。可是等到桓温邀请王猛跟自己南下的时候,王猛却不干了,他心说你要能在中原站稳脚跟,我当然可以辅佐你,可你要是回了南边儿去,南边儿都是豪门世家当权,我一个贫寒的穷书生根本出不了头,去干吗啊?
  所以王猛就留在了北边儿,后来辅佐苻坚,苻坚一会儿把他称作是自己的诸葛亮,一会儿又夸他是子产、管仲一类的贤人,那真是信任得不得了。后来王猛做到前秦朝的宰相,总揽朝纲,有个叫樊世的氐族元老看不过眼,就骂他:“我们跟着先帝出生入死,都不能参与机要,你没有尺寸之功,有什么资格管理朝政?难道说我们种好了庄稼,你倒跑来收粮食吗?”王猛冷笑一声,回复说:“不光是你种我收,我还要你们做熟了米饭端到我手上来呢。”气得樊世当场捋袖子就要揍王猛,结果苻坚听说了这件事,反倒找个借口把樊世给宰了。
  苻坚信任王猛,王猛倒也不负所托,前秦的瞬间崛起,功劳有一大半都要归之于王猛,而且王猛还在公元370年领兵攻入邺城,灭掉了前燕——他不但能治国,还更能打仗。
  话题扯远了,且说王猛活着的时候,苻坚基本上对他是言听计从,所以说王猛不喜欢五德之类的迷信,苻坚当然也就不会搞——可这并不代表苻坚骨子里没有迷信和迷糊的素质。
  举例来说,新平王苻彫有一次给苻坚献了符谶,王猛说这小子妖言惑众,砍了吧,苻坚一向是王猛说啥他就做啥,所以当即下旨,处死苻彫。可是苻彫临刑前上了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引经据典一通神侃,把苻坚给侃晕乎了,但碍于王猛在旁边,苻坚也不好再说什么。结果等王猛一死,苻坚就立刻追授苻彫为光禄大夫了。后来苻坚临死前,姚苌问他要玉玺,他瞪着眼睛怒骂:“你丫一个小羌崽子也敢逼我,你算什么东西!根本连一点图纬符命的凭据都没有,还想要玉玺登基?”说明他内心还是信这套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秦应为木德,因为苻氏最早的时候是姓蒲,后来苻洪听过一句谶言“草付应王”,恰好他孙子苻坚背后还生着胎记,瞧上去正像“草付”二字,于是改姓为苻。草属木,那么由此推之,前秦该算是木德。这个说法得到了后秦开国君主姚苌的支持,所以他杀了苻坚抢了玉玺以后,就自说自话说自己以火德取代了木德。
  还有第三种说法,出自北魏,说前秦继承前燕正统,以木生火,应该是火德才对——可是当时北方各国并立,前燕怎么就正统了呢?没有人知道。
  这三种说法要么是没有靠谱的史料支持,要么是跟新旧两种五德循环的理论都不符合,而苻坚本人又不可能从坟里爬出来作说明,所以直到今天还是一笔糊涂账。以我个人的看法,有可能苻坚确实信那些谶纬之说,但是倚为左膀右臂的王猛拦着不让搞,于是他也就没推算五德之类的花样,而以他对王猛的信任程度,就算后者死了,这一政策应该也不会轻易更改。等到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崩溃,苻坚也根本没时间玩五德游戏了,所以当时压根儿就没有官方认定的德性。
  链子到这儿肯定是断掉了,要接也是后人硬给接上的。

打酱油的也有德性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速度太快了,很多地方势力还来不及消化,再加上苻坚也是个心比天高的家伙,心想你们这些蛮夷光知道杀来杀去的,本天王可是个要继承中国正统的文化人儿,所以他决定,一个敌人都不杀,要以德服人,要达成百族共荣的新局面。
  苻坚的想法是挺高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元383年,他打算亲自领兵去讨伐东晋,大臣们纷纷劝阻,说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苻坚冷笑一声:“我有百万大军,一人扔一条马鞭,就足以把长江给填平了,有啥可怕的?!”百万当然是夸张啦,可是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调集全国兵马,也有空前的九十来万,要说这九十来万人一拥而上,就算扔马鞭填不平长江,堆尸体也能够造成浮桥了。
  可问题是九十万大军没能一起涌上前线,这边儿苻坚领兵已经跟晋军接上仗了,那边儿后军还没离开长安呢。这样打仗,就是彻底的大笑话,人数再多也无济于事,再加上第一能打仗的王猛早就死了,第二能打仗的苻融(苻坚的弟弟)竟然一个不小心让乱军给踩死了,结果在淝水边上,晋军十来万人就把苻坚打得狼狈逃窜。
  吃一个败仗是小事儿,可是这么一来,原本笼罩在“大秦天王”头上那战无不胜的光辉就彻底消散了,于是全国各地的苍蝇、跳蚤啥的全都冒出头来,跟推多米诺骨牌一样,前秦瞬间崩盘。要是以此推论,前秦倒有点儿像是火德,碰到淝“水”,这火立刻就给浇熄了——当年刘秀把洛阳改名雒阳,看起来还是有点儿道理的,地名和王朝之间可能真有生克。
  且说苻坚在淝水惨败以后,各族野心家纷纷崛起,中原大地立时就冒出了无数割据势力,个头儿比较大的有后秦、西燕、后燕,后来又冒出来胡夏、北燕、南燕、后凉、北凉、南凉、西秦等等一大票国家。
  先说后秦,国主姚苌是个羌人,他是在苻坚登基前不久,因为战败而归降的,所以说,他对前秦有国仇家恨,但对苻坚本人不该有什么私怨。可是苻坚前脚在淝水战败,他后脚就竖起了反旗,自称“万年秦王”。公元385年,西燕军攻破长安,苻坚出逃,路上被姚家军逮着了,姚苌立刻露出狰狞嘴脸,开口就索要玉玺。
  前面说了,苻坚是破口大骂,还说:“五胡按次序也轮不到你们小小的羌族,玉玺我已经派人送到晋国去了,你绝对拿不着啦!”姚苌说:“您都落到这般田地了,还嘴硬哪?好吧,玉玺我不要了,您下道诏书,禅位给我,如何?”苻坚继续硬挺,说:“禅让和国统轮替,那是圣贤才能做的事情,你这个叛贼,怎敢自比古代的尧舜!”姚苌恼羞成怒,干脆把苻坚给勒死了。
  姚苌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还特意给苻坚上了个谥号,叫“壮烈天王”——天可怜见的,他倒是不想“壮烈”呢,是你硬要逼他“壮烈”的呀。
  不久之后,姚苌打败西燕军,攻入长安城,于是正式称帝,国号仍然叫“秦”,史称后秦。咱们已经说过了,他自说自话地说自家是火德,以继承苻氏前秦的木德,至于前秦究竟是不是木德,对于姚苌来说,这事儿真的重要吗?
  至于后燕、西燕,史书上也没有提他们的德性,但想来他们都自称是前燕的继承者,所以应该接着耍“木德”。其他几个小国都是路人甲、路人乙,打酱油的角色,他们究竟是什么德,就不必提了。不过有一国不能不说,那就是夏国。
  夏国的创始人名叫赫连勃勃,是匈奴人,他本是后秦的将领,后来戳杆子自己闹起了独立。赫连勃勃,一听这名字就是个满脸大胡子的蛮夷(当然啦,事实上人家长得挺有气度,据说就连后秦皇帝姚兴见了都流口水),而他所做的事情,也跟野蛮人差不太多。据说赫连勃勃修建首都统万城的时候,要求城墙坚固,每修一段城墙就派兵拿着长矛去捅,捅得进去就杀建筑工人,捅不进去就杀去捅的士兵,反正总得死一个,比现在很多施工队的老板还黑。其他的残暴事迹,包括站在城头上看谁不顺眼当场斩杀之类,更是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在十六国时期的暴君里面,赫连勃勃稳稳能排进前三名。
  可是让人晕菜的是,就这么一野蛮人,却大摇大摆地自称是中原正统。什么正统呢?匈奴贵族大多跟刘渊一样被汉朝赐了刘姓,赫连勃勃原本就叫刘勃勃,后来才恢复了旧姓赫连。不过,刘渊冒充汉室宗亲已经漏了馅儿,这条路再也走不通了嘛。赫连勃勃这个头大呀,也不知道是哪个闲人帮他翻书,终于在《史记》里找到一句话:“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马上跑去禀报。赫连勃勃大喜过望,立刻宣称,没错,老子就是大禹之后,夏朝的正根儿,所以咱的国号还该叫“夏”。
  按照刘歆的新五德学说,这个后来被称为“胡夏”的政权跟前面的夏朝一样,都定德性为金德,也要在华夏正朔的五德循环里占那么一席之地。
  胡夏凤翔六年(公元418年)十月,赫连勃勃击败了刘义真统率的东晋军,攻陷长安城。他得意之余,就在统万城的南边儿刻石颂德,石碑上说:“我皇祖大禹以至圣之姿……网漏殷氏,用使金晖绝于中天……于赫灵祚……金精南迈。”大致意思就是说:老子是大禹后裔,自从殷商以来金德就始终混得不太好,一直到我,这才算是金德复兴了云云。
  可是金德怎么就能复兴呢?他上面接的究竟是哪种德性呢?是生是克呢?具体赫连勃勃怎么推演的已经不可考了,我估计可能是因为他跟后秦之间颇有渊源——后秦属木德,按五行相胜系统的算法,金克木,这就对得上榫了。唯一的问题是,后秦是人家东晋灭的……算了,我干吗要给他找理由算正统?反正他这个金德来路不明,事实上也没几个人承认。
  胡夏国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年就完蛋了,而且疆域最广的时候也不过才占据了今天陕西、宁夏两个省,再加甘肃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纯粹就一打酱油的——连打酱油的都有德性,真是哪儿说理去……
  就这么着,十六国(事实上不止十六个,这只是习惯性叫法)旋起旋灭,在中原地区闹腾了很久,最后终于被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这才算暂时稳定下来。北魏跟那些短命小王国不同,算是个拥有半个中国长达一百来年的大朝代,它是什么德性容后再说,咱们还是先回过头来讲讲南边的邪乎事儿吧。
  坚至五将山,姚苌遣将军吴忠围之。坚众奔散,独侍御十数人而已。神色自若,坐而待之,召宰人进食。俄而忠至,执坚以归新平,幽之于别室。苌求传国玺于坚曰:“苌次膺符历,可以为惠。”坚瞋目叱之曰:“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