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笑着离开惠普 >

第3章

笑着离开惠普-第3章

小说: 笑着离开惠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说谁不行就不行,说谁行就行,这就偏离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定位。
  在现代企业里,用人部门决定要什么样的人,人力资源部是服务部门,是替用人部门把关的,不应当成为权力部门。

//

………………………………………
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1)
………………………………………


  相对于很多国内企业,惠普对待招聘的严肃态度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惠普一直认为,轻率的招聘既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也是对公司的不负责。惠普坚持一个信念:“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方面,要找到真正适合公司文化和职位要求的人才,就必须在招聘中将理性进行到底;另一方面,招聘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就像不幸的婚姻一样,招错人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公司和个人都是痛苦的。
  那么,惠普在招聘中是如何慎重地贯彻理性的呢?首先是硬指标的考核,然后就进入软指标的考核。软指标的考核主要通过面试来实现。所谓软指标,它不同于人的技能、知识、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等因素,而是指人的发展潜力、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软指标去看一个人,更多地是靠管理者的眼睛去观察,因而在这个环节,如何杜绝评判者的主观偏差,从而做出理性的决策,就显得尤为关键。上文我们已讲过面试小组人员构成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杜绝走后门的现象,而且也是慎重原则的体现。由岗位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不同的三个人来参与面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候选人,就大大地降低了鉴人失察的概率。某一位经理的“看走眼”会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纠正。相对来说,团队做出的决策更科学。
  我们还沿用上面提到的例子,如果要招聘一个人的话,进入面试阶段时,将有3位部门经理对3~5名候选人进行面试。面试是怎么进行的呢?
  我们在面试时,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面试不能仅凭感觉。”为了具备相应的知识,参与面试的管理者都必须参加面试技巧的培训,在掌握了面试技巧之后才有资格参与面试工作,就像上岗需要合格证一样。通过严格的面试技巧培训,管理者学会了如何通过特定的问题挖掘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如何观察候选人,如何判断候选人所反馈的信息的真伪,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对比和验证等等。
  同时,在招聘问题的设计上,惠普也采用业界普遍采用的行为面试法。从应聘者的角度看,面试的问题完全是随机的,而且问题的着眼点都是候选人过去发生过的行为。
  有些企业的面试官喜欢问一些很通俗的问题,比如:
  你过去做过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
  你是否愿意努力工作?
  你是否愿意按照上司的意图去做事?
  这些问题谁都会问,但是答案的真伪很难识别。
  在惠普,我们通常不这么问,不问你能做什么,而是问诸如这样的问题:
  你所做过的工作当中最值得你自豪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什么时间做的?
  怎么做的?
  为什么值得你自豪?
  这时候应聘者事先准备的问题就可能用不上了,想在现场编故事肯定也来不及,他只能实事求是地讲真话,否则很容易露馅。
  比如,有时候我们会问:
  你最不喜欢的同事是谁?
  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她?
  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只是通过知道应聘者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不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合作,从中了解他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氛围,以及在他/她心目中好人是什么样的。
  惠普会在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动机、稳定性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如果一个人频繁调动工作,我们就会问:为什么在过去几年当中换了那么多工作,原因何在?如果应聘者没有充足的理由去解释,就可能被淘汰了。像我第一次离开惠普时已经在惠普干了八年半了,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毫不怀疑我的稳定性,他们会认为你这个人是坐得住的。如果应聘者一年换一个工作,那么这个人一定有问题,来了也不会待下去。总之,面试的问题一定要科学设计,才有助于发现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成为公司的一员,你会怎样对待工作?”这样的问题一定不要问,因为这种问题问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应聘者一定会慷慨激昂地表决心,一定会表示努力工作,请上司放心。所以这一类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要问,要问那些应聘者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做过的事情,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更容易考察一个人。应聘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就会从中体现出来。
  面试小组最终将从3~5名候选人中挑出两个合格者。然后面试小组的3个人再对两个候选者的各项素质进行比较、讨论,就谁更适合某职位达成共识,但是这还不是结束。这3位部门经理还必须把这两个人的资料和面试记录交由其上级审核,并且不能透露3人已经达成的结论,即不能告诉上级自己选定了哪一个,其目的是避免上级在取舍时有先入为主的意见。如果上级通过资料和面试记录传递的信息做出了谁更胜任的结论,接着4个人将召开一个碰头会,上级选中的人如果跟3个部门经理选中的是同一个人,那么招聘过程就算完成了;如果上级选中的跟这3个人选的不一样,那么4个人就要交换意见:为什么你们选了A,为什么他选了B。这时候大家把所有的理由摆出来,看谁能说服谁。上级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因为他只见到两个人的资料,而这3个部门经理可能与5个候选人都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候这3个人说服了上级,也有可能上级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他把这3个人说服了。总之,这4个人最后一定要达成共识,特殊情况还可以安排上级经理对应聘者直接面试。

//

………………………………………
招聘是一场理性的婚姻(2)
………………………………………


  然后,面试小组的组长要写一份面试总结,说明经过面试以后,所发现的应聘者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潜在的问题,该应聘者的动机与公司提供的岗位是否吻合,该岗位未来的发展前景跟应聘者的期望是否吻合,选定这个人的理由是什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地方,这个人在哪些方面是可塑之材,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这个人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在哪里等等,这些信息要非常详细地记入面试总结。可以说,惠普在录用一个人之前,基本上已经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结论了,以后要做的只是去验证这个结论。这一安排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决策——反馈——比对——提升的过程。
  对于一些重要岗位的关键员工来说,还有一种调查方法叫参考检查(referencecheck)。公司(或委托的猎头公司)会要求候选人提供原来工作单位的两名上司的姓名和电话、两个平级同事的姓名和电话、两个部下的姓名和电话,然后公司派人与这些人进行电话沟通,目的就是想知道这三个层次的人怎么看这个候选人。
  问题的设计是很有技巧的,比如:
  你觉得这个人最能干的地方是什么?
  你觉得这个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
  这个人在沟通方面、在领导力方面有哪些问题?
  你对这个人总体上怎么看?如何形容他?
  当这六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公司(或猎头公司)会总结出一份文件,供用人部门参考,从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建议。如果候选人推荐的人都是事先打了招呼的,只说优点不提缺点,那么这次沟通就不算数,还要重新换人进行调查,直到大家公正地谈到了这个人的优缺点之后,这次调查才算完成。当然,这些被调查者一般来说,都不会对候选人有过于激烈的言辞,毕竟是候选人自己推荐的人选,但是公司(或猎头公司)的本领,就是能在这些言辞里面找到这个人的优点和弱点。这种参考检查可以弥补只看档案造成的信息失真。透过上面整个招聘过程的介绍,对于惠普在招聘问题上的慎重和理性,我们可以窥见一斑。一家企业草率地把人招进来,发现不好再辞退这个人,这就像两个人匆匆结婚,过了没多久又离婚一样,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惠普招聘的时候,审核工作非常严格。当年我进入惠普工作的时候,从参加第一次笔试到成为惠普的一员,差不多用了半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后才得以录用。所以我们认为:选人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这个工作没做好的话,后面出问题是必然的。
  招聘员工要像对待婚姻一样慎重,因为不幸的婚姻带来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对公司和个人都是痛苦的。

//

………………………………………
优秀员工是公司的优质资产(1)
………………………………………


  对于优秀员工的离职,惠普有一套特定的处理办法。惠普认为,优秀的员工是企业优质的资产。当优质资产流失时,就会引起公司的高度关注。
  那么谁是优秀员工呢?惠普的定义是:业绩综合考评分数在4分和5分的员工属于优秀员工。4分以上的员工的离职率被称为优秀员工离职率,这是惠普高度关注的一项人力资源指标。当优秀员工提出离职时,人力资源部必须找他/她谈话,了解离职的动机和原因,并想办法留住他/她,但是人力资源部不会强留员工,而是站在专业人士的立场上帮助员工设计未来,避免员工因一时激动做出不理性的选择。本人的一段经历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1988年,中国惠普当时也像很多国内企业一样,进行“先进员工”的评选活动,每个季度各大职能部门和事业部均要评选出一名先进员工,全公司大概十几位。我在第一季度、第三季度都被评选为先进员工,并成为公司年度的先进员工,是当年惟一获得过三块奖牌的先进员工,得到了一笔奖金,一套量身定制的羊绒西装和衬衣,还有几天的假期。换句话说,我在加入中国惠普两年半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公司的认同,从而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惠普先进员工奖牌但是在中国惠普这样一家以销售为主的公司里,销售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我所在的市场部是向销售部提供支持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处于一种配角的地位。尽管我在市场部的发展比较顺利,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就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但是内心里还是有点不甘心当配角,因为那个时候我自认为自己很能干,也很努力,所以希望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面对一个配角的角色不免有些茫然。在1989年秋天,我的上司(一个香港籍的经理)调回去工作了,本以为我能接任,但是公司让另外一位销售经理暂时兼任,因为按计划他下一年要去美国工作,言外之意,我可能还要等一年。那时正好有一家外资公司的北京代表处找到我,希望我加盟他们的公司去做销售工作,我想尝试一下。在基本谈妥之后,我就去找当时的事业部总经理陈升河向他表达去意。
  我解释了想要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在市场部工作看不到很确定的发展前景,可能会影响我个人事业的发展,况且市场部是一个配角,我也想尝试着去当主角。在我说话的过程中,他一直认真地听,一言不发。这时,电话突然响了,是总裁秘书打来的,通知他到了开总裁办公会(要求各事业部总经理和各职能总监都必须参加)的时间了。这位总经理立刻让对方转告总裁:他现在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能参加总裁办公会,过后他将亲自向总裁解释。这些话当时让我非常感动。他为了挽留一个普通员工,竟然在总裁办公会与我之间做出了令我惊讶的选择。等我们谈完了以后,他马上向总裁解释了事情的缘由,并希望当时的总裁俞新昌能亲自和我谈话,然后又安排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总监跟我谈话,那两位高管人员都是美籍华人。在两位高管与我的谈话中,总裁谈的更多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愿景,希望我留下来,而人力资源部的总监则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销售工作和市场工作的发展前景。他的一番话令我真正地改变了主意。
  他先问我是否还记得市场营销里的供求关系原理,我说当然记得。他继续说道,一件产品值钱与否,不取决于它的绝对价值,而是看供求关系,物以稀为贵,你说对不对?我当然无法反驳他的说法。然后他问了我两组数字,第一,全中国外企中做销售的人员大约有多少?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