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经济解释 >

第23章

经济解释-第23章

小说: 经济解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租值不是成本是错的,但那是另一种成本。租值或准租值的用途,是让我们能把可变或不变的边际供应分开来处理。租值是漠视了某些资源使用的可变选择的成本。

(《经济解释》之三十五)

第四节:盈利是无主孤魂

西方经济学所用的profit一词,中译为「利润」,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译作「盈利」。利润是回报,或是利息的回报。有些书本把利润分为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与不正常利润(abnormal profit),就更搞得胡涂了。Profit译作「盈利」比较恰当,因为「盈」字代表多了一点。

是的,profit不是工资,不是租值,不是所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不是投资应得的回报。减除这些所有的,但还有一点收入多了出来,怎么可能呢?答案是,盈利是无端端地多了出来的收入。这是说,盈利是意外的收入。

在《利息理论》一章内,我分析了费沙的格言:利息不是收入的局部,而是收入的全部。工资是劳工现值的利息,租值是房地产的利息或准租值折现后的利息,商人的投资有利息的回报。费沙的格言可以补充:利息不是成本的局部,而是成本的全部。从这个补充的角度看,盈利是意外的高于利息成本的收入。

是的,在竞争无所不在的社会中,考虑到上一节提到的「租值」也是成本,经济逻辑不容许有意料中的盈利。竞争可不是指一般课本上所说的、有多个出售同一物品的竞争者,而是指本书卷一──《科学说需求》──的第三章──《缺乏与竞争》──所说的竞争。是的,只要是多人的社会,竞争无所不在。垄断权或专利权也是要竞争的。值钱之物,怎会没有竞争呢?专利权所得的收入,高于生产要素的成本的差距,是租值,是另一种成本,我解释过了。这样,专利或垄断是没有盈利的。

一个人有独到的生意眼光,高人几级,像香港的李嘉诚先生,其超凡的收入或财富可说是他的租值,或是他特别天分的回报。不是盈利。

一家企业因为管理得宜,赚钱比同行的企业优胜,这是管理人材的租值回报(类似李嘉图的differential rent),而这些回报会反映于较高的管理薪酬、较高的分红、较高的股息等,其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没有盈利。

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妇,身无长物,没有其它职业可干,于是在路旁卖咖啡。因为不能找到其它职业,这个老妇生产咖啡的机会成本比其它卖咖啡的人低。她赚取到的差距,是另一种租值(称为归咎租值──imputed rent),不是盈利。

数之不尽的人,凡作投资或做生意,都预期投资的回报率会高于利息率。这些人所说的推断可能是衷心话,不是夸夸其谈。他们真的预期有盈利吗?我发明的答案是:一半一半。这个怪答案重要,应该解释一下。

在有讯息费用的情况下(或可说有风险),没有人可以肯定投资或做生意的回报率。一个人若真的可以肯定,百发百中,这个人很容易富可敌国。一个人无论怎样客观地估计一项投资的回报,他一定知道这投资可以血本无归。预期只可以赚回利息就下注,是大傻瓜,因为亏损的机会存在。风险或讯息费用的存在,任何投资所预期的正数回报率一定会高于利率。一个人说的正数预期,可没有减去负数预期的风险。悲观的人存在,但一般而言,投资下注的喜欢从乐观那方面看。另一方面,做生意的老手明白,要赚回利息不容易,而自己的劳力,总要有一点回报,所以就算是相当肯定的投资,加上自己的工资,其预期的回报率一定要高于利率。

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市场的利率是由投资或做生意的真实回报率决定的。有人因为意外而发达,也有人因为意外而破产。但整体而言,若真实的回报率与利率有分歧,借钱投资或会增加,或会减少,从而使这二率相等。

写经济学课本因为要顾及市场,说做生意不会有盈利(profit)不容易卖出去。会计师核数有损益表(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但会计说的profit与经济学说的是两回事。一个本科生选修会计,又选修经济,课本要怎样说才对?

意外的盈利叫作风落盈利(windfall profit);意外的亏损叫作风落亏损(windfall loss)。重要的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没有非「风落」或非意外的盈利或亏损。这是因为我们若容许非意外的盈利或亏损,其它的价值理念──利息、成本、租值等──就加不起来,使整个理论架构摇摇欲坠。

我在前文提及,利息与收入永远是流动的,是川流。资本与财富永远是静止的,是以利率折现后的现值。成本与租值可以是流动的,也可以折现而静止。盈利呢?盈利是无主孤魂,既非流动,也不静止。意外的收入,来无影,去无踪,不可以利率折现。让我发明一个格言:盈利是不能折现的收入。

事前不知道会发生,事后也不知何日君再来的盈利,是不会影响行为的。记得作研究生之时,某科考试,教授出一试题:试述及分析盈利理论。我只答了一句:经济学没有盈利理论。那位教授是师级人物,我知道他要的答案就是这一句。

是的,经济学常说的个人争取极大化(maximization),其争取的价值量度可以是功用,可以是财富,是收入,或是租值,但不可以是盈利。「风落」无从预知,怎可以争取呢?

转谈一些例子吧。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职后,年宵之夜我带十多个学生一起在街头卖桔,卖过三次年宵,第一次是风落亏损的好例子。二百多盆桔子放在露天的街头空地,大雨突然倾盆而下(新春时节这是少有的),不到半个小时桔子都掉到地上,全军尽墨。这例子的重要启示,是风落亏损不会影响我或其它人以后的卖桔意向。那是说,卖桔的行为是不会被改变的。过了一年再卖桔,我改选了不露天的场地吗?没有,因为租金比较贵。

如果我卖桔的亏损不是因为倾盆大雨,而是因为是门外汉,一无所知,入货成本太高,或经营手法不当,从经济学上看,这不是亏损,而是知识投资(香港人说的「交学费」)。又如果我卖桔亏损是因为这行业根本不是我有比较优势的,作错了选择,那是讯息不足的问题,要从我个人的知识资本减除。要是我有亏损还屡败屡战,坚持卖桔,那就是我的负租值。

转谈一个风落盈利的实例吧。一九五○年韩战爆发,中国抗美援朝,香港的西药需求激增,一下子香港的西药商因为有存货而发了达。当时我父亲的商店在药商众多的永乐街,所以记忆犹新。

韩战继续,西药有巨利可图众所周知,要加入这行业的其它商人不计其数。但加入可不容易,因为存在的西药商人都持有代理权,可以维持一段时期的巨利。这巨利再不是风落盈利,而是租值,可以折现。

西药商人因见有巨利(租值)可图,大手输入西药,一手一手地加上去。后来一九五三年韩战突然终止,不少西药商破产。这是风落亏损。

严格来说,盈利与亏损都是「风落」的,皆意外也。然而,本书内所提到的亏损,不一定是意外的,而是一般课本所说的。这样下笔,是因为不是意外的亏损有好几种,而经济学没有方便的代替用词。「盈利」是另一回事。不是意外的利润,我们可称为利息,而有时又可称为租值。本书所用的「盈利」一词,永远是指意外的风落(windfall)。

本卷的首两章我不厌其详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多个用词的概念或理念。这样做,不是因为我要吹毛求疵,或故扮高深,又或要与众不同。我坚持概念要拿得准,是因为这些是经济理论架构中的关键。关键清楚而使架构稳定坚固,推理时我们就可在其中天马行空地魂游四方。

(《经济解释》之三十六;卷二第二章完)

第三章:生产的成本

生产成本是经济学上一个比较困难的题目。这可不是因为题目本身湛深,而是经济学者对真实世界的生产所知不多。世界很复杂,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生产程序,不同的生产方法。一般经济学者连一个行业也没有作过研究,又怎可以将多个行业的生产成本规律或其成本曲线一般化,而一般化是有广泛解释能力的理论必需的。

虽然以史密斯(A。 Smith)为首的古典经济学在欧洲兴起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搞了一段日子,但古典经济学者对生产的分析,主要是农业。当时,他们的兴趣是劳工与土地的收入分配及使用,而这些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到了二十世纪,生产成本曲线的分析还是集中在劳工与土地的层次上,提到工业生产就把土地改为资本。这种墨守成规的分析没有大错,问题是工、商业生产比农业生产复杂得多。把简单的分析搬上复杂的层次,不是不可以,但在细节上遇到好些问题,使我们不容易理解复杂生产的成本。

复杂的世事是要以简单的理论解释的。简单的农业生产成本理论,解释不了复杂的工业生产成本,可不是因为简单的过于简单,而是因为简单的没有经过复杂的蹂躏,以致简单的或忽略了重点,或用错了假设,或作了错误的阐释,我曾说若要懂得运用简单的理论,我们往往要先向深处钻,然后深而浅、浅而深地来来回回几次,以至浅的理论有一个深的层面,浅的就变得大有用场了。理论要用浅的,愈浅愈好,但要是我们不从深的简化而变浅,除非你是绝顶天才,浅的会因为内涵不足而没有大用场。同一个样子的成本曲线,其内容要怎样阐释对解释行为有决定性。

且让我从浅说起,进深,然后复浅地来分析一下生产成本。

第一节: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又称为回报率下降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这大名鼎鼎的定律万无一失,是一个「实证定律」(empirical law)。「实证」是指定律之内的所有变量(variables)在原则上是可以观察到的,是事实,非抽象之物也。在卷一我们数次提及,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意图之物,是抽象的,在真实世界不存在。但边际产量下降定律却没有这种困扰。话虽如此,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虽然是事实,在原则上可以观察到,但一般来说只能在一个有控制的实验室之内才可以量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容易或不能量度的。有这样的困难,运用边际产量理论(marginal productivity theory)又要讲功夫了。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是说,如果有两样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土地与劳工,一样要素增加而另一样固定不变,那么总产量会上升,但这增加会愈来愈小(边际产率下降),然后总产量达一顶点,再其后总产量会因为只有一样生产要素继续增加而下降。

四岁时我在香港读小学一年级。老师问:如果一个人可以在十天之内建造一所小房子,那么两个人建造需要多少天?我当时知道老师所要的答案是五天,但怎样也不肯答,问来问去我也说不知道。老师认为我太蠢,不可教,要留级。后来我留级的次数成为香港西湾河的典故。

一个人十天,两个人五天,十个人一天,一万个人需要多少天?让我告诉你吧。一万个人挤在一块小地上建小房子,一亿年也建不出来。这就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母亲在生时常说:「人多手脚乱!」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智能,说的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但这定律可不是我不识字的母亲发明的。

要证实这定律的必然性,我们不妨反问:假若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是不对的话,世界会有些什么现象呢?答案是:如果这定律不对,我们可用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不断地增加劳工、肥料、水分等,而种出可以供应全世界的米粮。这类现象显然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从来没有被推翻。

记,边际产量下降是基于某些生产要素之量固定不变,或不是所有生产要素之量都自由变动。在这个大前提下,这定律有好几方面的变化是重要的。

(一)以甲、乙两种生产要素为例,如果甲之量是二,乙之量是一,其比数是二比一。甲增至四,乙增至二,其比数还是二比一,定律无效。甲增至四,乙仍是一,四比一,定律有效,因为乙之量不变。甲增至八,乙增至二,比数也是四比一,但乙之量是增加了,定律如何?

答案有两个。其一是吹毛求疵的。那就是在某种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我很少用)下,在某一段产量中,甲、乙的比数增加不一定会导致甲的边际产量下降。其二是不管生产函数怎样,只要这比数不断增加,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