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官场教父 >

第206章

官场教父-第206章

小说: 官场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天放总觉得,中国的大西北实在是太神奇了。在这片上黄土、白沙、雪峰、草原、胡杨所构成的五彩版图上,有他汲取不尽的生命华彩。

吴天放坐上火车一路西行,徐州、郑州、兰州全被抛在了后面。他一直到嘉峪关市才下了火车。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这里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边陲锁钥”、“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可能是吴天放对嘉屿关的期望值过高,当他登上城楼时,明长城本身并没有激起他莫名的冲动。但是站在明长城上,北边无涯的沙漠和南边连绵的祁连雪峰倒让他感到很兴奋。在嘉屿关这个地方,西部地区的那种苍凉和悲壮已经陡然而生。

倒是有几个传说,引起了他的兴趣。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吴天放觉得,定城砖这个叫法很好。世上的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变动的、发展的,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都需要“定”。镇江、定海、安西、南宁、西宁等地名,彰显出国家对长治久安的渴求。对了,还有一个城市本身就叫长治。孙悟空的那根如意金箍棒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老孙头将其拔掉后,龙宫立刻变得东倒西歪。人们要想心平气和,那也是需要“定心丸”的。吴天放觉得,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一种定力。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

在修建嘉屿关时,还有冰道运石与山羊驮砖的传说也很有意思。

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吴天放知道,类似这样的传说,在很多地方都有,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冰道运石和山羊驮砖,更反映着民间的智慧和老百姓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五卷 风云叱咤 第392章 美到心痛

在嘉屿关,给吴天然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有两处景点,一是黑山岩画,二是七一冰川。**泡!书。吧*

黑山岩画主要分布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峪谷的陡崖峭壁之上。整个岩画群总计约150余幅图画,绵延约2公里,刻划时代约从战国时期至明代。这些岩画所处位置,最低者距离沟底仅0.5米,最高者则在5米上。画面有的一组有几层构成,有的则只是一人或一两个动物构成。画面大小不一,一般高为0.2—2.4米,宽约0.3一3米。

黑山岩画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主要有人物、动物及其各种活动场面。画面描绘的动物有十几种,马、牛、羊、鹿、狗、鸡、鱼、虎。狼、蛇、龟、雁、鹰、骆驼等,无论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还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都成为了当时人们笔下乐于表现并反复描述的对象。而画面所反映出的人们的各种活动场面,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游牧民族赶着家蓄放牧的场面,又有农闲时节狩猎的活动;既有列队射箭练武的*练演习场面,又有竞相射雁的实战*作;既有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虎逐牛羊的惊险情景,又有动物们为了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温和的角力场面,如野牛相抵的力感。而人们平时骑着马或骆驼四处走动,高兴时则欢聚一堂翩然起舞,在狩猎季节,除了个人的捕猎行为,常常还聚集众多的部落成员,进行大规模的围捕猎物的活动,所有这些日常生活情景,都构成了岩画画面所表现的重要内容。画面反映了古代牧民对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据考证,黑山岩画为羌族文化遗迹,对研究河西走廊古代羌族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有重要价这里岩画不仅内容丰富,黑山岩画还善于表现大型的场面。如人们的狩猎活动,除了表现一人用弓箭射杀山羊或糜鹿的单猎活动外,更多的是表现群猎和围猎的场面。如在四道沟岩画的一幅围猎图中,许多徒步引弓的猎人,围住了几只野牛和长角鹿,这些牛和鹿体态硕健,扬尾抵角,作困兽犹斗状,于是除了猎人们赶快射箭之外,外围还有骑手引弓以待,防止突围,右侧还有人高声呼喊,呐喊助威。

在这一岩画群中,还有一幅大型的*练演武场景,堪称大型活动场面。整幅画面共分为上、中、下三层,共有30多人。上层共有9人,其中2人横排列队而立,左起第二、三人一手叉腰,一手向前伸出,其余人均双手叉腰,似在观看*练,而队前一人,面前竖立着靶标,手持弓箭,似在练习射箭;右后方站立一人,远远地观望。中间一层共有12人,其中9人横排列队而立,他们一律都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向前举起;右起第一人,手牵一犬而立;队前有2人,面前有靶状物,其中一人做练武动作;队伍左侧较远处有一人一手叉腰,似在远望。中间这一层的人物似乎在进行徒手进攻的练习。下层共画有9人,其中6人横排列队,队前2人做练武动作,队后一人双手叉腰观看,这些人物形象大小不一、神情姿态各异,显示了丰富的表现力。

整幅图中人物的形象和衣着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人物头顶都竖立着高高的尖状饰物,衣着上有的长裙束腰,只露出双脚;有的身着短裙,显得灵巧轻便、在另一些舞蹈场景中,热情的人们身着束腰长袍,头顶羽状饰物,叉腰扬臂,扭动身躯,或列队群舞,或单个独舞,富有生活情趣。所有这些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景。

在吴天放的眼里,黑山岩画图像风格粗扩、手法古拙、造型生动、境界高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吴天放甚至有了一种要跪倒在黑山岩画前的冲动,先民们的作品太伟大,太了不起了。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深入生活、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才能生命长青、永放光芒。

让吴天放痛心的是,这里的岩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黑山岩画预计将在六七年之后消失。

吴天放在这里就遇到了一位当地放羊的老汉,吴天放就问:“老伯,这里的岩画为什么会被破坏得如此严重?”

老汉无奈地说:“你是不知道,很多岩画都被人盗割了。只要用一把云铲顺着石头缝别,就可以轻易的把一副岩画割下来,岩画一年比一年少。”

吴天然的心里很清楚,被盗去的大部分都是那些人物画像和有艺术价值的图象。老汉还说2000年之前偷盗比较严重,好多岩画现在已找不见,导致近两年很少见到游人。

老人最后惋惜地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看到的岩画比现在幸存的岩画要好看得多。

吴天放仔细看了看,现存岩画旁均有当地管理部门的普查标记,有些岩面的普查标记尚在,但在附近却找不到岩画。

还有一些岩画虽然仍在,但近旁却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乱涂乱划。吴天放觉得“到此一游”是咱中国旅游界的一大特色。

在万里长城的大青砖上,在玉龙雪山的千年老树上,在鸡毛小店的厕所木板墙上,总是能发现许多人歪歪扭扭的刻写着“×××到此一游”的“书法”真迹。众所周知,这种现象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但在人人喊打的同时,却并不见老鼠的真正减少或消失。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天生就有着一种表现欲,有的人仅仅要证明自己去过某处。就连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连串的筋斗云翻过后,不是也在如来佛的手掌上撒一泡尿,留下自己到此一游的痕迹吗,更何况是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呢?

当然,除了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力量的破坏。由于这里常年刮风以及二氧化硫对岩画表面的侵蚀,导致岩画逐渐模糊,自然因素对黑山岩画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无言的黑山岩画,吴天放同样感到无话。黑山岩画几千年的风雨都过来了,难道要毁在今天人们的手中?!

吴天放甚至想,国家是不是也应当把这些岩画铲了来,放到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自然的野趣,但总比失落在荒原里强。

第五卷 风云叱咤 第393章 碰瓷

吴天放在嘉屿关市北边的黑山上,描摹了不少古代岩画。(_他觉得先民们所用的线条都很简介,却能传出质朴、粗犷的美感。这一点对他启发很大。

站在黑山上,吴天放举目远眺,越过河西走廊的戈壁与沙漠,可看到南边祁连山上皑皑的白雪。吴天放向往已久的“七一冰川”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祁连山是河西走廊南侧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断块山脉,长900~1000公里,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祁连山为古代匈奴语,意本为“天山”,极言其山峰耸人天际。山峦共有冰川3066条,总面积2062。72平方公里,为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储量达1145亿立方米,其融水为河西走廊绿洲生成的水源基础,被誉为“高山水库”。七一冰川只是祁连山众多冰川中的一处。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冰川学专家于1958年7月1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全长30。5公里,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吴天放从嘉峪关市乘车南行,约两小时就来到了七一冰川脚下的营地。营地海拔3700多米,向前爬行5公里,就来到了冰舌前沿。脚下这10里路,让人走得是气喘吁吁。和吴天放同行的还有4个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的大学生。这两男两女其实原来并不认识,是通过网上的招募联系,最后在兰州会合后,一路向西跑到这里来的。吴天放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驴友”了。他们的下一站和吴天放一样,那就是看罢七一冰川后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