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古代汉语 >

第38章

古代汉语-第38章

小说: 古代汉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
  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论》在这里作〃销锋铸锯〃(锯,钟类)(注:《古文辞类篹》根据《史记》,也作〃销锋铸锯〃。),断句者大约受了这个影响,没有仔细考虑〃鍉〃〃铸〃两字的意义,就把〃铸〃字归到上句去了。
  例二
  (正)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误)洪於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见《中国语文》1979年第2期)。)。这段文章是写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者没有弄懂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无事生非〃中〃无事〃的意思,因此把句子断错了。
  例三
  (正)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误)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01页。)。这里是说,〃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标点者把连词〃与〃看成动词〃给予〃的〃与〃,就和后面〃以与之〃的〃与〃重复了。
  例四
  (正)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论衡·问孔篇)
  (误)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注:以下所引《论衡》的例子,都是采自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本,国学整理社整理,其中标点错误很多。)。这里的〃非〃字应当作〃错误〃讲,《诸子集成》本《论衡》的标点者误认为否定副词,所以弄错了。
  例五
  (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
  例六
  (正)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李汉韩昌黎集序)
  (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注:参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韩昌黎集》。)。〃笑且排〃,意思是〃嘲笑而且排斥〃;〃先生益坚〃,意思是〃韩愈受到嘲笑和排斥以后,不但不气馁,而且更加坚定〃。这才显出了韩愈的战斗精神。如果把〃且排先生益坚〃读成一句,那是说〃时人更坚决地排斥韩愈〃,和作者的原意正相违反了。
  例七
  (正)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论衡·逢遇篇)
  (误)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假使用旧式点句法,这里的错误就显露不出来。现在用的是新式标点,错误就很明显了。〃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本是〃或俱大才而道有清浊〃的意思。现在把〃道有清浊〃独立成句,上下文都讲不通了。
  例八
  (正)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左传成公二年)
  (误)綦母(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后(注:参看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250页。)。这里是说綦毋张站在左边和右边,韩厥都用手肘制止他,让他站在后面。如果把〃从左右〃看成是綦毋张说的话,那末〃皆肘之〃就无所系属,上下文的意思都说不通了。杜预注和孔颖达疏都是把〃从左右〃和〃皆肘之〃连起来解释的。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
  例一
  (正)《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
  (误)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史记》张守节《正义》说:〃河鼓三星(注:河鼓三星即我国民间所说的扁担星,中央大星即牛郎星。),在牵牛北,主军鼓。盖天子三将军:中央大星,大将军;其南左星,左将军;其北右星,右将军。所以备关梁而拒难也。〃这就是说,〃河鼓〃有三颗星,中间的大星为上将,左右二星为左右将(注:古人迷信,有所谓占星术,把天上的某些星和人间的某些职官联系起来,认为河鼓三星〃明大光润,将军吉;动摇差戾,乱兵起;直,将有功;曲则将失计〃。)。《万有文库》本《苕溪渔隐丛话》的断句者没有这种古代的天文常识,把句子断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二
  (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
  例三
  (正)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听雨丛谈卷五京城建置里数)
  (误)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注:参看中华书局1959年版《听雨丛谈》。)。泰山、华山、嵩山都是属於五岳的。泰山是东岳,在北京之左,所以说耸左为龙;华山是西岳,在北京之右,所以说耸右为虎;嵩山是中岳,在北京之前,所以说嵩为前案。断句的人没有弄清楚这一地理关系,错误很大,这话变得完全不可理解。
  例四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误)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注:引自吕叔湘《〃通鉴〃标点琐议》。)。孝、廉分科,古代不曾有过。这里〃孝廉〃不宜断开。〃各一人〃是说各郡或国分别推举一人。
  例五
  (正)凡他宫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三引山堂考索)
  (误)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注:引自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宋代翰林学士院有翰林学士等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翰林学士院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叫做〃直院〃(直学士院)(注:《文献通考》卷十一〃职官〃八:〃资浅者为直院,暂行者为权直。〃);翰林学士院一时阙员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翰林权直、学士院直)。《丛书集成》本《历代职官表》的断句者不懂宋代翰林学士院的官制,断句就完全弄错了。宋代翰林学士院没有〃直院学士〃衔。〃俱阙他官〃,在意思上也讲不通。
  例六
  (正)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见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
  (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注:参看1961年1月23日和30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省记〃等於说〃记得〃,这里是把它记在脑子里的意思。〃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有俸可以买书。过去中了进士的,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了,叫做〃通籍〃。标点者不知道什么是通籍,所以弄错了。
  例七
  (正)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论衡·变虚篇)
  (误)传书曰:〃……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韦之言……则必得景公祐矣。〃〃传书〃,指的是《史记》等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所载,与此大同小异,最后一句是〃果徙三度〃。可见引号应该放在〃果徙三舍〃后面。至於〃如子韦之言〃以下,那是《论衡》作者的话了。标点者不明出典,把作者的话也归到引文里去了。
  (二)语法方面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例一
  (正)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论衡·非韩篇)
  (误)夫拜谒礼义之效,非益身之实也。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拜谒是礼义之效,而不是益身之实〃。判断句在古代一般不用系词,依传统的句读法,〃拜谒〃后面应该断句,依新式标点用法也应该用逗号。这里是动词用作主语,标点者没有弄清,所以错了。
  例二
  (正)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误) 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般都是在〃乎〃字断句。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五《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法。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古汉语没有这种在疑问语气词后再加〃不〃字的疑问句。不问语法规律而去推求〃义理〃,这种义理是主观的产物,不可能不错。
  例三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论衡·谈天篇)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例四
  (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误)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这一段话,从唐代起就有几种不同的断句法。《经典释文》载:〃雷读上至安绝句,乐音岳,二字为句。崔读上句依雷,下'以乐其政和',总为一句。下'乱世''亡国'各放此。〃雷读、崔读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以〃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