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网络其他电子书 > 小逻辑 >

第3章

小逻辑-第3章

小说: 小逻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新版里我采用了一般的译法,把“总念”一律改为“概念”。同时也特别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了解的Begrif一词,大都是指具体的概念,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突出地指出:思维从具体的东西〔指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正确的抽象的东西〔即抽象概念〕都“不是离开真理,而是接近。。

    真理“。

    使我体会到列宁所了解的认识过程,是由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正确的科学的抽象,由正确的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正确的抽象概念也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中的一个环节(《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

    〔下面引文,凡出自《列宁全集》第38卷者均只注卷数和页码,不再注卷名〕)。因此我决定放弃“总念”

    ,采纳“概念”这一译名。我国早期黑格尔哲学研究者中有人曾把Begrif译成“总念”

    ,个别日本学者从强调“具体概念”

    着眼,也曾表示赞同把Begrif译成“总念”

    ,也有读者在与我谈话或通信中,曾表示同意译“总念”的,所以“总念”这一译名也不是不可用的。但是,无论用“总念”或“概念”

    ,都应该明确了解具体的概念与抽象的概念的差别。并且特别要明确了解列宁指出的:“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

…… 17

    61新版序言

    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第38。。。。

    卷,第181页)。

    2。

    关于“共相”一词,德文原文是des

    Algemeine,与概念(der

    Begrif)有密切的联系,“共相”这一译法是从中国哲学借用来的。概括它的德文含意可译成“普遍”

    、“一般”

    、“普遍物”

    、“普遍的东西”

    、“普遍性”

    、“共相”

    、“共体”等等。这次修订时,我根据上下文不同的具体情况,斟酌采用不同的译名。

    3。

    “知性”

    一词德文是Verstand,英文是intelect或unAder-standing。

    这次仍译“知性”。

    我不赞成将Verstand译为“悟性”。因为译为“悟性”

    ,就把Verstand与“了悟”

    、“省悟”

    、“回忆”等包含有直觉意味的“悟性”混同起来了。

    “知性”一词指理解的性能,包括规定、判断、分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识的性能或求知的能力在内,简称“知性”。特别就认识能力而言,感性、知性、理性都是认识能力辩证发展的三个阶段。最近见到日本学者畠中尚志把斯宾诺莎著:《Tractatus

    de

    Intelectus

    Emendatione》译成《知性改善论》(见1968年改译本,1976年第30次印刷,日本岩波书店出版)

    ,这和我在1964年把原译本《致知篇》改译为《知性改进论》中的“知性”一词不谋而合(畠中尚志译有斯宾诺莎主要著作共十卷,其它各卷本也广泛用“知性”一词)。日本翻译家畠中尚志以“知性”代替在日本早已流行的“悟性”一词,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此外在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的《哲学词典》一书中,将“intelect”一词译为“知性”

    ,又将intelectual

    atention译为“知性的注意”

    ,可见译为

…… 18

    新版序言71

    “知性”是较为通行的,并不生僻。有不少人也认识到译“悟性”不妥,改译“理智”

    ,至于“理智”一词的意义和应用及其与意志、情感、欲望、信仰的差别和联系,参阅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有关著作,当可有助于理解。西方十七、十八世纪的各派哲学家多把“理智”与“理性”不加区别,特别是康德既区别开“理智”

    (或“知性”)与“理性”不同之处,而有时又把“理性”与“理智”混同使用,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的。

    4。

    列宁说:“自在=潜在,尚未发展,尚未展开”

    (第38卷,第244页)。

    列宁这句话对于an

    sich的理解完全切合黑格尔的原来意思,也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所讲“潜在”

    (potential)与“现实”

    (actual)的对立联系起来。

    例如黑格尔的《逻辑学》中,an

    sich多是潜在的意思,特别是黑格尔把康德提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了解为“潜在”之物,在他看来,所谓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就是潜在之物,也就是尚未发展之物,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再也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

    (见本书44)。黑格尔所谓自C在存在,也就是潜在存在。因此,我把an

    sich不单纯译成“

    自在“

    ,就是采纳列宁的解释与黑格尔的本意。

    “潜在”

    一词英文本译成“implicit”

    ,亚里士多德叫做“potenial”。当然康德所谓物自体是指独立在主体外面持存着的事物本身,有其一定的唯物主义意义,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对不可知论的批评也有其合理的地方。

    5。关于存在(Sein)一词,根据黑格尔《逻辑学》是由存在论辩证发展到本质论,并由本质论上升到概念论的,存

…… 19

    81新版序言

    在论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初阶段,也即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哲学是一种“研究存在之为存在(Being

    as

    Being)。以及存在之为自在自为的性质的科学“(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6卷,第一章,并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2卷,第289页)。

    这里包含有本体论与逻辑学统一的思想。所以我这次把旧译本的“有论”改为“存在论”

    ,有些地方,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特别在谈到有与无的对立和同一时,仍保留“有”字。

    6。

    变易,原文是Werden,英译本作becoming,一般译为变或变化。

    我认为Werden作为动词可译成“变为”或“变成”

    ,法文是devenir译为“形成”。作为名词,以译为“变易”

    较为适当,因为变易既包含有变化(德文是Veranderung,B英文是change)

    ,又包含有发生和消灭两个环节,简称生灭(见《大逻辑》拉松本上卷第92页,中译本上卷,第118页)。形象的说法就叫做“流逝”。

    《小逻辑》里“变易”一词和《易经》一书中的“易”字有近似的含意,后者包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等意义,但主要是变易的意思。它是有与无的统一。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译本(1965年版)也采用了“变易”

    (见第27,28页)。

    7。

    定在(Dasein)这个名词,我原译为“限有”

    ,指有限的存在,本来是对的,因为黑格尔也提到“限有”可以说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今改为“定在”

    ,是指存在在那里(ist

    da)

    ,或特定的存在。而“定在”一词似乎出现得很早。在解放初期,甚至在解放前翻译出版的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已经把Dasein一词译成“定在”了。此外,《马

…… 20

    新版序言91

    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何思敬同志译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1957)

    ,以及我本人所译马克思(博士论文》(1961)和《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一般的批判》(195)也曾把Dasein一词译成“定在”。在《小逻辑》中,定在(Dasein)这个词有时又用德文“bestimtes

    Sein“来表达,这也是”特定存在“的意思。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也与规定的存在有别,因为只有知性才有规定能力(参看第38卷,第64页:”理智〔知性〕提出规定“)

    ,而且指在某时某地当前的“特定的存在”。

    《列宁全集》第38卷中译本,根据俄文本把Dasein译成“现有的存在”

    ,也是可取的。

    因为黑格尔所说的“这里”

    ,“这个”和“这时”

    ,都有特定存在的意思,在某个时刻(现时)的存在,与在某地方某一个东西的存在,都包含有特定存在的意思。

    但不含有明确规定的具体内容。

    如果把Dasein译成“具体的存在”或“客观的存在”便和黑格尔的原意不完全符合。因为特定的存在都是指感性方面的某物或他物而言,都是具有偶然性的抽象的存在。虽然比纯有或纯无或抽象的变易比较具体一些,但与黑格尔所了解的有丰富内容的具体对象或具体概念(指多样性、个体性、特殊性、普遍性的统一和对立统一的对象或概念)

    是大有差别的。

    如果说定在是具体的,那也就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这里、这个、这时是最具体的东西,同时也是最抽象的东西”

    (见本书85“附释”

    ,也可参看《精神现象学》“这一个和意谓”那C一章)。此外,也不可把“定在”译成“客观的存在”。因为客观性在黑格尔看来是与必然性不可分离的,应属于本质论的范畴,是指有必然性普遍性的现实世界来说的,不是属于

…… 21

    02新版序言

    存在论阶段的范畴。

    8。

    尺度(Das

    Maβ)是指质与量的统一,质量初步的统一,叫做程度(Gred)

    ,也可译为等级,指可以划分为第一,第二、……等次序的数量。黑格尔认为程度或等级是不同于外延之量的内涵之量,即包含有深度的量,如象地理学上的经度、纬度或气候的温度、音量大小以及车辆开动的速度等。

    由于尺度一词既然包含着限度、程度、等级的意思,如果单用一个“度”字便觉意思不够明白。黑格尔明确指出希腊人认为“所有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

    (见本书107)。其次,质与C量在尺度中的统一,最初只是潜在的,尚未显明地实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下,量可以增减变动而不致影响它的质或存在。

    但这种量的增减虽在一定程度内不影响质的变化,但也有其限度,一超出其限度,就会引起质的改变(见本书108“附C释”)。足见“尺度”一词还和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规律相联系。如果超出尺度,就成为“无尺度”

    ,但“无尺度”仍然同样是一种尺度(见本书109)。简单讲来,“尺度”一词代C表了希腊雅典时期的智者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人〔个人〕是万物的尺度(measure)”

    ,也包含着苏格拉底进一步提出的“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38卷,第305页,这里measure,一词都译成“尺度”

    ,而同书124页以下,又将measure全译为“度”字,显然前后不一致)。当然也包含着黑格尔这里所提出的认为“尺度是‘绝对’的一个界说”等意思,同时黑格尔又说:“上帝是万物的尺度”

    ,并认为这种看法“构成古代希伯来颂诗的‘基调’”

    ,(见本书107)。据C

…… 22

    新版序言12

    我看来,这里“尺度”一词还具有柏拉图所说“节制”和亚里士多德所谓“持中”等有道德意义的概念。

    “尺度”这个词不单是指事物的程度,限度或者分寸,而且包含了“权衡”

    和“标准”

    的意思。。电子书

    这也足以表明巴门尼德的存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到尺度,是古希腊哲学范畴由抽象到比较具体一个较高阶段的完成。而尺度潜在的就是本质,而被扬弃的存在也就是本质,本质既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尺度的真理,这样就由存在论过渡到本质论。

    所以尺度这个概念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单用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