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90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90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宝鼎感觉到了这些人骄傲自大的心态,他想了一下还是打算告诫一下,免得出现意外。

“你们还记得上将军蒙骜吗?”宝鼎问。

众人点头。

“七年前,他出井陉攻打赵国,结果战败,死于都山。”宝鼎突然厉声喝道,“蒙骜为什么会死?因为骄傲,因为他曾在函谷关击败了五国联军,因为他曾经击败过赵军统帅庞煖,结果都山一战,他败给了庞煖,被庞煖伏击,中箭而亡。骄兵必败,前车之鉴。桓齮上将军带着你们气势汹汹地杀到河北,打了三个多月了,至今毫无进展,这时候,你们凭哪一点认定我大秦必胜?”

众人惊凛,默然无语。不过想想公子宝鼎说得也有道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太多了,何况在河北战场上,赵军目前的实力还可以,而秦军并没有绝对优势,这一仗打到现在都没有结果已经说明问题,赵人并非没有反击之力,只是还没有捕捉到恰当的战机而已。

“给所有人加口粮,从现在开始,加快搬运速度。”宝鼎下了第一个命令。

“大营所有的车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统统推到河西堤岸,布置车阵。”

“紧急下令,征召民夫中所有善射者,马上到中军集结。”

众人被宝鼎的气势所震慑,轰然应诺。

下午,桓齮(qi)上将军从肥下传信。赵军主力于今天上午从肥下方向渡河,如今双方在呼沱水南岸激战。他对宝鼎昨日连夜运去三天用度的粮秣武器一事大加赞赏,认为宝鼎此举给了前方战场及时有力的支持,夸奖宝鼎能从战局的发展而灵活安排物资运送实属难得,嘱咐他务必保证辎大营的安全。决战已到,辎重乃重中之重,不容有失。

不久,从赤丽再传消息,赵军主力出现了,攻势如潮,两万北军感觉防守吃力,已经向宜安辛胜将军求援。麃(逼ao)公建议宝鼎,为安全计,及时把河东重要物资转到河西。一旦辎重大营遭遇强敌,以宝鼎手上的单薄兵力未必可以挡住敌人,关键时刻,那条小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宝鼎拿着麃公的书信,一股不祥的预感忽然涌上心头。麃公危在旦夕。此趟赶赴河北,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救下麃公,麃公如果战死,对老秦武人的打击太大了。

宝鼎焦虑不安地来回走了几步,叫曝布即刻把公孙豹请来。

公孙豹临时承当了组建弓弩军的重任。十万民夫大都来自关西和太原一带,善射者众,应召而来的足有两万多人,全部都是老弱病残。

依照大秦律,男子从十七岁到六十岁都是服役之龄,凡服役之龄的男子都要从军作战,有爵位者可以放宽到五十六岁,所以辎重大营的民夫不是十七岁以下的少年就是五十多岁的老者,虽然也有青壮,但必有残疾。公孙豹从这些人里挑选了一万五千人,考虑到老弱力气不够,全部定为弩手。辎重营有大量的蹶张弩、唐弩和大弩,每张弩至少需要配备三人,所以一万五千人配了五千张弩。目前公孙豹带着一帮虎烈卫正在训练弩手,临阵磨枪,以备不时之需。

公孙豹匆匆赶来。看完麃公的书信,他随手扔到案几上,不屑地说道:“李牧想玩,我们就陪他玩玩。”

“这是李牧的疑兵之计。”宝鼎拉着公孙豹走到地图前,俯身指着地图上的肥下、赤丽两地说道,“桓齮上将军说,赵军主力从肥下方向渡河而来,而麃公说,赵军主力在赤丽一线,两个地方同时出现赵军的主力,必定让我们无从判断,举棋不定。”

“狼还没有跳进陷阱,桓齮当然不会动。”公孙豹哂笑道。

“老爹认为接下来李牧将如何攻击?”宝鼎问道,“你该不会以为李牧就这样拖下去吧?”

“李牧既然动了,当然不会无聊到打什么僵持之战。”公孙豹冷笑了一声,手指宜安城,“李牧的目标是桓齮,所以他必定以主力攻击宜安城,将桓齮包围在宜安、肥下一线。”

宝鼎皱皱眉,“老爹非常肯定?”

“自从桓齮移师攻打肥下后,战局的发展逐渐明朗,双方都知道对方想干什么。”公孙豹说道,“李牧反击,说明他很有胆色,敢于应战,更敢与秦军打一场硬战,气势如虎啊,所以此仗胜负难料,但桓齮过于自负,竟然抛出辎重大营这个诱饵,算是行险一搏,一旦赤丽、宜安被攻破,辎重大营失守,桓齮必败无疑。”

宝鼎想了一下,又问道:“如果你是李牧,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攻占秦军辎重大营?”

“鸿山辎重大营是一个诱饵,它不是陷阱,陷阱是宜安城。”公孙豹不屑地撇撇嘴,指着地图说道,“不出意外地话,桓齮今夜必定从肥下悄悄调出一支人马返回宜安,这样李牧一旦以主力展开攻击,宜安的辛胜可以牢牢拖住李牧,给桓齮的主力包围赵军赢得足够时间。”

“如果我是李牧,我会避开宜安,先打赤丽,做出与其僵持之态,以麻痹桓齮。桓齮受到欺骗,没有果断调整部署,这随即给了我攻克赤丽的机会。”

“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赤丽,大军直杀鸿山。鸿山辎重大营随即成了我手中的诱饵,宜安必定分兵来救。只待宜安分兵,我再以主力猛攻宜安。宜安城下的秦军措手不及,必被击溃。如此大局以定,我可以轻松拿下鸿山辎重大营,同时阻击桓齮突围。三日后,桓齮粮秣武器用尽,我随即可尽起大军将其围杀。”

宝鼎连连点头,对公孙豹的谋略大为佩服。历史上的宜安之战就是这么打的,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具体细节,但整个战役的经过就是如此。桓齮过于自负,拿自己的老营做诱饵,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全军覆没。

宝鼎从案几上拿起麃公的书信递给公孙豹,“老爹,麃公危矣。”

公孙豹微微颔首,眼里露出一丝忧色,“打仗嘛,就是这样,生死由天了。”

“老爹,麃公不能死,尤其现在不能死。”宝鼎急切说道,“此仗十有八九要输,假如李牧的实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我们不仅会输,还有可能大败而归。虽然我现在努力挽救辎重大营,但战局的发展难以预料,一旦麃公在赤丽战死,两万北军败回井陉要塞,那桓齮和十几万秦军将士极有可能全军覆没。”

“王翦正在赶赴绵崆山。”公孙豹说道。

“麃公死了,桓齮被围,王老将军手上只有三万大军,他还能力挽狂澜?他还会杀到宜安送死吗?”宝鼎激动地质问道。

公孙豹明白了宝鼎的意思,“你想把麃公骗到鸿山?”

“对,把麃公骗到鸿山。”宝鼎说道,“这样赤丽方向的北军一旦战败,就不会撤到井陉要塞,而是向鸿山撤来,如此鸿山就由诱饵变成了陷阱,双方的胜负将由鸿山决定。”

公孙豹白眉紧皱,考虑良久后断然说道:“好,我马上去赤丽。”




第一卷 崛起 第八十九章 李牧的致命一击

入暮之后,鸿山辎重大营的河东方向陷入一片黑暗。河西却是灯火辉煌,耀眼的火星云一直蔓延到鸿山之巅,远远望去,异常壮丽。

宝鼎在锐士们的簇拥下,四下巡视,从河西的车阵到鸿山深处的营帐,从绵延数里的树障到山巅的临时哨楼,无一遗漏。

他不知道李牧得知秦军辎重大营突然移到山上之后将如何调整攻击部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牧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辎重大营向宜安、肥下一线的秦军主力输送粮秣武器。如果形势发展到那一步,鸿山辎重大营将成为秦军主力突围的方向,只要靠近鸿山,他们就能得到粮食武器的补充,那么这一仗谁胜谁负就难说了。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双方打个平手,然后秦军顺势撤军,结束这一场耗时九个月的战斗。

这一仗打到最后不分胜负,平手而终,对咸阳来说难以接受。平手不过是楚系外戚拿来掩盖大军失利的遮羞布,最终他们将要为此承当责任,其中的博弈险恶万分。而秦王政能否籍此机会打击对手,不仅要在策略上运用得当,更要利用宝鼎崛起的机会,把他背后几股力量牢牢栓在一起,以便联合起来与楚系外戚抗衡,这样才能找到反击的机会,否则反受其害。

宝鼎想到这里就头痛。咸阳的局势太复杂,他又不熟悉咸阳的具体情况,目前想不出应对的好办法,但他在返回咸阳之前,一定要拿出对策,否则回到咸阳两眼一抹黑,处处受制,那还不如不回去。既然回去,就要打出一片天地。

要想回咸阳,就要在河北战场上立军功,要想立军功,就要打胜仗,但宝鼎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再加上从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打胜仗的可能性的确不大。当初在晋阳的时候,巴蜀人就断定秦军要输,而王翦也认为形势对秦军不利。今天公孙豹更是大胆预测,说桓齮没有胜算。如此一来,自己只能祈祷了,希望自己把辎重大营转移到山上的举措,能够帮助桓齮在关键时刻反败为胜。

站在鸿山之巅。任由夜风吹拂,宝鼎俯身向山下望去。军营掩映在美丽的灯火之中,尤其沿河点燃的一堆堆篝火,由东到西,如同一串耀眼的明珠,在黑暗中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宝鼎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东南方向。百里之外就是肥下了,桓齮上将军现在正在呼沱水南岸指挥作战。做为一个统帅,亲自赶赴前线指挥作战,可见他承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重压。他肯定知道此策背后所含的巨大风险,但他没办法,他背后有个庞大的势力,这个势力为了持续控制大秦权柄,需要这一仗的胜利。

从整个战场态势来说,秦军在河北遭到了赵国顽强的抵抗,这一仗无功而返也在情理之中,但咸阳不允许他无功而返。秦王政越来越成熟,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对楚系外戚把持朝政越来越不满,与此同时,华阳太后却日益老迈。她随时可能驾鹤西去。咸阳激烈的权力斗争必然延伸到了战场,所以昌平君熊启自出任大秦相国之后,马上发动了对赵战争。

昌平君的目的显然是吞灭赵国,籍此功劳长期把持朝政,但宝鼎疑惑不解的是,假若华阳太后不在了,雄心勃勃的秦王难道还会任由楚系猖狂?楚系以外戚为中坚,外戚则以后宫为支撑。华阳太后不在了,楚系外戚由谁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宫力量做为支撑,楚系外戚就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难以持久。

一个熟悉的名字忽然钻进了宝鼎的脑海。公子扶苏。假若公子扶苏的母亲楚国公主被立为王后,那扶苏顺理成章就是大秦国的太子,一王后一太子,这足以做为楚系的支撑了。假若这一仗打赢了,桓齮率军击败了李牧,攻克了邯郸,吞灭了赵国,楚系外戚籍此功劳,与华阳太后内外联手,逼迫秦王立后、立太子,那咸阳政局必将被楚系外戚长期把持。

应该是这样,应该就是这样……宝鼎喃喃低语,脑海中掠过一幕幕熟悉的历史画面。

始皇帝建下万世功业,却自始至终不立后,不立太子,这未必太过离奇。后世人常常为此百思不得其解。自大秦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立后的罕见,不立太子的也有,但每每到了这一刻。都是朝堂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后世人一致认为,始皇帝权威之高,史上罕有,但现在看来,这话值得商榷。

大秦传承六百余年,与中土争霸六百余年,当始皇帝统一天下的时候,它的身体里流淌着浓浓的战国血液,其后由一帮贫贱楚人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大汉与之相比,是两副截然不同的“躯体”,一个是耄耋(毛die)老者,一个是总角幼子,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后世人用大一统为基础的王朝思维去考虑传承六百余年的在列国称霸中生存下来的大秦帝国的历史,显然无法正确理解这段辉煌的年代,无法透过重重迷雾看到它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相。

我回到咸阳,不会就此卷进王统之争吧?宝鼎立即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王统传承历来血腥而残忍,历史上因为卷进王统之争而死去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但大秦帝国若想避免亡国的噩运,若想把国祚世代传承下去,就必须在始皇帝活着的时候解决皇统传承问题,必须确立太子,这也是自己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棋,这步棋如果没有成功。那大秦帝国就如同一驾失控的战车,若想力挽狂澜,必将付出惊人的代价,这显然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宝鼎抬头望向深邃的星空,心乱如麻。理想毕竟是理想,一旦走进现实,再抬头一看,理想却是遥不可及,就如夜空中亮丽的星星,距离自己太遥远了。未来自己有多少事要做?有多少事做得成?每做成一件事历史将产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让自己接近理想还是距离理想越来越远?

“公子……”曝布的叫声将陷入沉思的宝鼎惊醒了。

“公子,麃(逼ao)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