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505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505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北疆军的统率们则坚决反对,其理由就是匈奴人的实力不可小觑,,匈奴人和百越人的实力没有可比性,在广袤的大漠作战和在山林密布的南疆作战,也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以大秦当前的财力,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

国防策略的改变直接关系到帝国的存亡,这个责任太重大,谁也承担不起。

始皇帝的目光再一次转向李斯。

李斯倒是坦然。刚才那句话也不是他兴之所至的即兴之语,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长久以来,他一直在考虑“集权”策略,集权于中央的前提就是大一统的稳定局面,没有稳定如何“集权”?

但武烈王拿出了进行南北战争的国策,大秦必须为南北战争进行准备,中央财政要全力支撑这场战争,由此导致中央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遏制地方实力的发展,更不要说进行权力上的集中了。

“中土统一,百废俱兴,当然需要休养生息,这一策略绝对正确。”李斯说道,“但我们为什么无法实施休养生息之策?是因为我们的国防策略。”

“武烈王认为匈奴人统一大漠后实力飞速发展,要入侵中土,对大秦形成了严重威胁,所以要进行南北战争,要北伐。”

李斯说道这里摇头苦笑,“现在我们财政的状况大家都清楚,以目前的财赋收入,如何支撑可能要持续数年的南北战争?中央财政一旦崩溃,不但大秦军队要败在北方战场上,就连国内都要陷入分裂和战乱,所以我们不得不增赋加税,以确保南北战争的胜利。南北战争胜利了,北部疆域安全了,我们的军队才能进行国内的平叛和戡乱。”

“如今武烈王建议朝廷实施休养生息之策,以稳定国内局势,改善庶民生活,缓解中央财政危机。这是正确的策略,但问题是,如果不改变国防策略,如果不延缓或者暂时中止南北战争的准备工作,中央财政会迅速陷入崩溃的危机。”

李斯脸色冷冽,“武烈王要进行南北战争,要北伐,要中央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但同时他又建议朝廷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轻赋薄徭,如此一来中央财政必定骤减。试问一句,一个没有财政收入的中央,如何树立权威?如何控制地方?如何控制军队?我们是不是要质问武烈王一句,你目的何在?到底想干什么?”

“善”始皇帝拍案称赞。

始皇帝明确表态,周青臣和司马空当然不敢迟疑,当即表示赞许,支持李斯的看法。

蒙嘉和赵亥很谨慎,两人都没有表态。

蒙毅看到始皇帝望向自己,不得不说出了自己的疑虑。

“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其核心还是守。”蒙毅小心翼翼地说道,“武烈王虽然预计几年后肯定要爆发南北战争,但他同时也说了,中土未来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人,南北战争是长期的持久的战场,而北伐不过是南北战争中的一场战役而已,其目的是把河西、河南和代北连成一片,把匈奴人赶到阴山以北,继而扩大北疆防御的纵深,增强北疆的防御能力。”

蒙毅看到始皇帝脸色沉郁,不禁有些犹豫,目光悄悄看向蒙嘉。蒙嘉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色,示意他大胆说下去。

“守外虚内是主动防御,是把军队和财赋投入到边疆,御敌于国门之外,确保中土的安全。守内虚外是被动防御,虽然军队集中到了京畿,财赋支出也得到了节约,但边疆防御薄弱,匈奴人一旦杀进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边郡,然后就是京畿。这时即便京畿大军火速出动,把匈奴人赶出了边疆,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央权威,还包括中央财政,更严重的是,边郡的疆土和人口会逐渐丧失,匈奴人会逐渐杀到京畿门户,这对中土造成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武烈王之所以建议实施休养生息之策,着眼的还是未来。只有中土国力恢复了,中央财政逐年增收,我大秦才能把南北战争坚持下去,才能守住疆土。边疆稳定了,中土维持了和平和统一,大秦的财赋越来越多,大秦的军队才能具备远征能力,才能开疆拓边,才能在南北战争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守疆需要的不仅仅是军队和财赋,最最重要的还是是正确的国防策略。”

蒙嘉感到窒息,他急促的吸了几口气,结束了自己的阐述。

李斯的脸色十分难看。

蒙嘉也说到了要害之处,倒不时他故意为武烈王说话,而是他对“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而这正是李斯所不及之处,这令李斯很难堪。

始皇帝抚须沉思。忽然他示意司马空把武烈王的奏章递给他,然后再一次认真阅读。

御书房安静下来,但气氛愈发沉重。

“匈奴人统一了大漠,这是事实。”始皇帝把奏章放到案几上,看看众人,问道,“朕不能理解的是,武烈王凭什么认为,匈奴人在未来很长一度时间甚至在未来一两百年内都是中土最大的敌人?难道匈奴人如此强大?”

李斯对匈奴人没有任何直接的认识,但根据他对蛮夷的了解,他认为武烈王和北军统率们故意夸大了匈奴人的实力,居心叵测。

蒙嘉和司马空这次都随太子西巡,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匈奴人,但从义渠、西羌、大月氏等北虏诸族的介绍来看,匈奴人的实力的确不可小觑。武烈王对北疆局势的认知和预测不是无的放矢或者夸大其辞,而是有事实依据,有一定的道理。

蒙嘉曾随蒙恬在北疆与匈奴人或者其他北虏打过仗,他对北方战场还是有直观的认识。

“大漠广袤,据说比中土疆域还要大。”蒙嘉说道,“匈奴人来自大漠深处,逐水草而栖,牧牛羊而生。过去他们和其他北虏诸种一样,南下的目的就是掳掠,抢完了就跑。如今他们统一了大漠,北虏诸种皆归单于庭帐下,可以想像他们南下掳掠的军队有多少。但他们作战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打得过就不停地打,不停地掳掠,从牛羊到人口,看到什么抢什么,而打不过他们就跑,一跑就是数千里。”

蒙嘉无奈摇头,“当年李牧为了围杀匈奴人,在长城内做了十几年的缩头乌龟,才把匈奴人诱到长城脚下,其原因就是赵人没有财力远征塞外,只能把匈奴人诱到家门口围杀。但自从李牧重创了匈奴人之后,匈奴人就不会上当了。”

“大秦虽说统一了中土,但匈奴人也统一了大漠,双方的实力都增加了,这时候,匈奴人对中土的威胁急剧增大,但大秦军队若想击杀匈奴人,却依旧困难重重,因为大秦没有足够财力支撑几十万军队远征数千里之外的大漠。”

“大秦若想具备远征大漠的能力,彻底击败匈奴人,永绝边患,其国力发展至少需要几十年,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第438章 善!善!善!

蒙毅这番话颇有见地,有力维护了“守外虚内”的国防策略。

匈奴人的老家在遥远的大漠,大漠太贫瘠,若要生存下去,就要持续掳掠,但掳掠是短期行为,匈奴人必须发展,所以他们要征伐,要开疆拓土,要占据大片富裕的土地和掳掠大量可以给他们创造财富的人口。

匈奴人抢了就跑,然后再来抢,中土若想断绝这个祸患,只有强大自身实力,指望上天垂怜匈奴人让他们富裕起来不要再抢了,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强大自身实力首先必须守住家园,家园都守不住还谈什么发展?守住家园就需要军队镇戍边疆,确保家园的安全,然后家园才有条件稳步发展。

守外虚内这一国策显然是正确的,但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驰。军队守疆,将军们统军在外,军权一部分就落在将军们手上,这对中央控制军队明显不利。

如今武烈侯和北疆三大行辕官长统军近四十万,而且其中有三十万是常备军,这对中央的威胁太大了。

匈奴人距离咸阳太遥远了,匈奴人至今还没有入侵中土,而中土北疆有近万里的长城,就算匈奴人统一了大漠实力比想像的要强,但在始皇帝和李斯这些从未去过塞外也没有在北疆与北虏打过仗的人来说,他们即便重视匈奴人,即便知道南北战争一定会爆发,即便知道匈奴人是“打不死的小强”,也不会像武烈王一样打算集中全部国力进行战争。

始皇帝考虑良久,询问司马空,“爱卿有何看法?”

“当前的国防策略是正确的。”司马空首先肯定了蒙毅的意见。

“南北战争肯定是存在的。”司马空接着肯定了武烈王的策略。

“但就目前的中央财政来说,大秦显然没有能力进行北伐作战,甚至可以说,在中央财政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前,我们在南北战争中只能被动防守。”司马空把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拓展。

李斯略略皱眉,旋即明白了司马空的意图,面露笑意。

蒙嘉和赵亥互相看看,微微点头。还是司马空厉害,一下子就抓住了对手的软肋。

司马空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

守内虚外的国防策略的核心还是“守”,守边疆,也守本土,就目前局势而言,守本土的重要性大于守边疆。攘外必先安内,国内都没有稳定,如何“攘外”?

从这一观点出发,中央应该把有限的中央财政用于稳定国内局势,加强中央权威,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也就是说,中央财政不能再向北疆倾斜,不再着重于构建北疆防御,不再加大北疆武力的建设,转而利用中央财政来遏制武烈王和北疆武力,由中央财政来控制北伐时间,控制南北战争的规模,继而逐渐扭转中央在国事决策上的被动局面。

中央既然延缓或者搁置了南北战争的准备工作,那么必然与武烈王和北军统率发生冲突,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财政政策上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财政政策如果实施休养生息之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赋税的减少,中央财政会更加拮据,而与之相反的是,中土国民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后,地方郡县的局势日趋稳定,地方势力将由此赢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地方势力坐大了,马上就会与中央争抢财富。

中央财政是否与预料的那样缓步增长并逐渐加强对地方郡县的控制?这显然是一件不容乐观的事情。

武烈王预言南北战争将在几年后爆发,但那时中央财政依旧没有改善,依旧无力支撑北伐,北疆局势会极度被动,北疆防御举步维艰,武烈王怎么办?是眼睁睁地看着几十万北军将士困守长城,还是调过头来支持中央,给地方势力以沉重打击,再一次与中央联手“剪羊毛”?

无疑,武烈王要支持中央,要用武力威慑地方,要掳掠地方财富。

几年后地方势力坐大了,当然不会任由武烈王和中央联手掳掠他们的财富,打击他们的实力,于是两者之间必然爆发冲突。

中央就此把武烈王和北军武力成功调回国内,以武力镇压对抗中央的地方势力。

如此一来,始皇帝和中央就赢得了把帝国推向“集权”道路的最好机会。

那一刻长城防线是安全的,秦军肯定可以守住长城;那一刻国内庶民也不会轻易叛乱,因为他们已经享受到了统一带给他们的直接好处;那一刻地方势力尚未真正强大起来,在武烈王的武力镇制下,地方势力必定土崩瓦解。于是,中央可以迅速控制地方,中央财政可以迅速得到增加,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这实际上就是将计就计之策。

武烈王要中央财政建设北疆武力,帝国贵族们则要掠夺中土财富发展地方势力,所以武烈王和帝国贵族们一边积极准备南北战争,一边威逼始皇帝实施休养生息之策,试图始终遏制中央实力的发展,压制中央权威的增加。

中央则将计就计,把有限的财政全部用于中央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央卫戍军的建设,进一步控制目前中央可以掌控的郡县,为稳定国内局势和推行中央集权打下基础。

中央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不但没有权威,受制于人,而且必定无法掌控帝国。

中土形势假如按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可想而知,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最贫穷的就是武烈王和北疆武力。

这一残酷局面告诉武烈王和北疆武力一个事实,假如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中央,不要说中央财政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就连北疆镇戍军都养不起,至于南北战争,更是想都不要想。

中央目前只能自保,而地方势力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实力以便为未来割据自立做好准备。北疆和北疆武力也算是地方势力的一部分,而且还是最大的一部分,但可惜北疆过于贫瘠,而且承担着守疆戍边之责,在贫瘠和外虏的双重压力下,武烈王拿什么保证北疆武力?拿什么保证北疆的安全?

长城防线崩溃,北疆武力遭受重挫,武烈王就完了,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