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497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97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隗氏的根基在巴蜀,目前不过巩固了过去楚系所拥有的势力范围,随着熊氏外戚的整体没落,隗氏虽然代替熊氏外戚掌控了楚系,但因为在军中的势力非常单薄,隗氏基本上没有向关东扩张的可能。

“江南对未来关东局势的发展极其关键。”隗状试探道,“皇帝对江南镇戍可有什么看法?”

“巴蜀、荆宛、江南,再加上岭南。”宝鼎眼里露出一丝嘲讽之色,“楚系的势力基本覆盖了这四大地区,难道犹嫌不足?”

隗状松了口气。宝鼎终究还是舍不得江南,楚系终于还是拿到了这块战略要地。

“辽东如果建封国,大庶长李信恐怕要调离东北疆。”

隗状再次试探,看看能不能把李信放到两淮或者江东。

宝鼎摇摇头,毫不客气地说道,“上次我建议你把李信调回陇西,戍守京畿门户,但你拒绝了我的建议,非要把李信放到东北疆。”宝鼎说到这里,冷笑了两声,面露不屑之色。东北疆三大镇戍统率王贲、冯毋择和李信,正好分属于老秦人、关东人和楚系,看上去是互为牵扯,但谁料到三人竟然齐心协力,以平定辽东之功威逼咸阳在东北疆建封国,就此掀起了一轮政治风暴,而目标就是宝鼎。

隗状面不改色心不跳,神色如常,抚须笑道,“现在武成公王翦,广武侯麃公和临洮侯羌廆都在陇西,李信调至陇西,恐怕没有立足之地。”

宝鼎故作沉吟,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老将军们戎马一生,功高盖世,统一大业完成后,也该卸甲归田,颐养天年了。”

隗状想了一下,不置可否地笑笑,“如果有老将军们坐镇长城,北伐的胜算应该更大。”

“北伐?”宝鼎笑了起来,“如果你想让太子在继承大统的时候,不得不把封号改为大王,那就请你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伐吧。”

隗状脸色顿滞,半晌无语。

左丞相王绾与宝鼎相对而坐,侃侃而谈,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着武安君白起。

王绾试图用这种方式提醒宝鼎与老秦人的亲密关系,让他重新回忆一下这十几年来的崛起之路中对其帮助最大的是谁,另外就是感谢宝鼎在危急时刻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没有与老秦人反目成仇,也没有像他父亲一样抛弃老秦人,而是毅然与老秦人携手抗敌。

老秦人对分封的渴求最为强烈,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应得的奖赏,这是他们一代代人流血流汗拼搏而来。回头看看大秦的历史,宗室有他们付出得多吗?外戚的功勋超过了他们吗?但历朝历代,流血流汗的是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是他们,即便政治斗争的时候做牺牲品的还是他们,而在享受胜利果实,享受权力和财富的时候,却偏偏忘了他们。

这一代的老秦人创造了统一中土的丰功伟绩,然而,统一前后,始皇帝和宗室外戚在掠夺权力和财富的同时,却不断地打击他们,压制他们。功劳最大,回报却最少,这让老秦人的怒火越来越大,尤其在统一完成后,始皇帝和咸阳宫急不可耐地剥夺老秦人的兵权,削弱老秦人的实力,大有兔死狗烹之势。

老秦人终于忍无可忍了,既然你要杀我,那就对不起,鱼死网破,欲石俱焚吧,于是终于掀起了这一轮政治风暴。

老秦人已经做好了与始皇帝决裂,与武烈王反目成仇大打出手的准备,然而,武烈王终究没有违背当日的承诺,终究没有背叛老秦人,他做出了选择,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老秦人。

“我们都需要时间,无论是皇帝,还是你我。”宝鼎说道,“这一次我还有能力化解危机,但下一次我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请你从老秦人的未来出发,做出必要的让步。”

王绾略略皱眉,目露疑问之色。

“武成公和广武侯已经老了,临洮侯和通武侯也年近五十,老秦人需要年轻力壮的下一代。”宝鼎叹道,“如果现在北伐,打败了,老秦人将遭遇重创,甚至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王绾听明白了,这是宝鼎的条件,让老将军们告老还乡,让年轻一代代替他们统领大军,这样几年后当北伐条件成熟,他们就能出塞作战,建下显赫功勋,在未来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内都能牢牢掌控军队。只要老秦人始终控制军队,那老秦人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老将军们告老还乡,可以有效缓解老秦人对咸阳宫的威胁,可以让始皇帝敢于在封国一事上做出让步,尤其重要的是,这次武烈王和老将军们的主动妥协可以让始皇帝和咸阳宫赢得更大的权威,而只有更大的权威才能让始皇帝和中央敢于集中精力实施休养生息之策。

王绾思考良久,问道,“在武烈侯看来,何时北伐最为合适?”

“五年之后,十年之内,必须完成北伐。”

王绾微笑点头,老秦人需要时间扩张和稳固地方势力,五到十年,应该差不多了。

        第431章 博士就是加速器

第431章  博士就是加速器

冯劫的老妻生病了,宝鼎携两位夫人同去探望。

师母不过偶感风寒,病情并不严重,但师傅却是憔悴不堪,反倒更像病患。

宝鼎陪着冯劫坐在堂上随意闲聊,言辞中露出关切之意。冯劫看着眼前气宇轩昂、英姿勃发的宝鼎,感叹不已。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宝鼎就像当初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已经成长为大秦之鼎柱,其成就甚至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宗室重臣樗里疾,如今宝鼎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到帝国政局的走向,更影响到帝国的命运,而这却是他们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冯劫是帝国的副丞相,然后才是御史大夫,一个是行政职责,一个是监察职责,这两个职责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不仅成为连接内外廷的枢纽,也让他成为皇帝的最重要的近臣之一。

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刚刚具备雏型,内廷的主要组成机构尚未独立,皇帝决策主要靠身边的近侍大臣,而这些近侍大臣主要来自郎中令府,另外就是皇帝的客卿和帝国博士了。帝国博士制度实施已久,但真正形成规模并发挥议政作用的则是关东大贤尤其是齐国稷下博士们的来临,于是博士议政制度应运而生。

博士议政制度是帝国廷议决策制度的一部分,同时,博士中的领袖级人物则成为皇帝的近侍大臣,参与到内廷皇帝决策中。

副丞相既是外廷决策者之一,也是内廷决策的参与者,某种程度上它承担了调节和缓和内外廷矛盾的作用,然而,大秦的这一政治制度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随着博士议政制度的实施,随着关东大贤参与到帝国决策之中,内外廷之间的矛盾迅速扩大,内廷和外廷内部的矛盾也迅速扩大,这导致帝国的政局愈发的错综复杂并且矛盾重重,它现在就如同一团暴戾的熊熊大火,而副丞相就在这场大火中被惨烈烤炙。

帝国现有博士七十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关东大贤,这些人既然进入帝国朝堂,参政议政,自然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

这股政治势力有多大?大贤们是诸子百家的领袖人物,他们有亲朋故旧,有门生弟子。这些士人遍布关东各地,是中土文化学术的代表,也是支撑中土各国官僚体系的基础力量。现在的帝国不仅在文化学术上需要他们,在维护统治上更需要他们。

大秦在短短时间内完成了统一大业,官僚储备严重不足,就算把武将转化为文臣,暂时解决官僚不足的问题,但若想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六国故地,还必须要有一批了解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风俗的士人来帮助帝国官僚们拟制和实施一系列政策,于是就必须征募和起用关东六国的士人。

亡国之痛肯定是存在的,国破家亡的仇恨肯定也存在,而图谋复国的想法当然也存在,用关东六国士人来帮助帝国统治中土肯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迫于形势的需要,即便有风险,帝国也必须实施这一策略,而压制和缓解这一风险的办法,无疑就是加快中土文化的统一和给予关东六国士人直接利益。

从这一政治目的出发,帝国扩建了博士制度,实施了博士议政制度,利用这些“博士”在中土文化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在中土士人中的巨大影响力,以最快的速度招募了大批的关东六国士人并把他们整合到帝国的官僚系统中,从而有效地稳定了关东局势,加快了帝国稳固中土的步伐。

这股政治势力有多大,一目了然。

这股政治势力在帝国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占据了多大比例,同样一目了然。

由此带来的深层次的和表明的矛盾有多大,还是一目了然。

帝国的关东系政治势力是不是因此实力大增?不是,恰恰相反,他们的敌人更多了,更强大了。

帝国的关东系政治势力从商鞅开始,历来以法家大臣为主,坚持以法治国,以法强国,无论文武,大多出自寒门,以军功进爵。一百多年来,关东系在大秦本土已经扎下了根,出现了像门g氏这样的军功豪门。

冯氏则代表了关东系的另外一个派系,那就是世家豪门。冯氏是韩国世家贵族,根基之地在晋中上党。当年的长平之战就是源自冯氏把上党献给了赵国,假如冯氏直接归顺秦国,那也就没有了长平大战。冯氏在生死关头分裂了,当年归顺秦国的这一支如今异常显赫,成为帝国权势倾天的豪门之一。

廷尉卿李斯、内廷长史周青臣、客卿司马空则代表了关东系的第三个派系,也就是以寒门贵族为主的坚持法治理念的法家大臣们。这才是真正的关东系,他们是始皇帝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是始皇帝最为倚重的政治力量。

现在关东博士集团的出现,改变了帝国关东系政治势力的构成,同时也加剧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的矛盾,加快了关东系政治势力的分裂。

历史上帝国统一后,宗室和老秦人持续衰落,熊氏外戚被驱赶,巴蜀隗氏带着楚系勉强支撑,朝堂上是关东人“一枝独秀”,关东系控制朝政,于是形成了以门g氏掌控军队、冯氏掌控外廷、李斯等法家大臣支撑内廷引导国策坚持中央集权,而关东博士则联合大秦本土豪门贵族抗衡内廷坚持分封诸侯的政治格局。

从这段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来推测,统一之初分封之议的提起,到南征北伐的基本结束,是始皇帝联合关东系持续打击本土豪门贵族的阶段,而淳于越和周青臣的廷议之争引发的“焚书”一案,则是“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彻底爆发阶段,也是以始皇帝为代表的“集权”贵族集团和以隗氏豪门贵族和关东博士为代表的“分封”贵族集团的最后决战。

李斯就是这时候出任左丞相,而隗状就在此刻消失。隗状从帝国政治舞台上的消失,意味着大秦本土豪门贵族的彻底衰落。

至于“坑儒”一案,不过是“集权”贵族集团对“分封”贵族集团的乘胜追击,也是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集权”和“分封”矛盾的大爆发。在这次斗争中,关东博士集团被彻底赶出帝国政治中心,而太子扶苏和门g氏被赶出了咸阳。

始皇帝驾崩,李斯冒着身死族灭的危险,矫诏诛杀扶苏和门g氏兄弟,就是“集权”和“分封”两大贵族集团殊死搏斗的延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李斯根本没有选择,只有奋力一搏,只有大开杀戒,于是宗室和大秦本土豪门贵族遭到了血腥杀戮,就连关东系的豪门贵族冯氏也未能逃脱这一轮屠戮风暴。

大秦本土贵族们在临死之前发出了最后一击,他们借助赵高之手诛杀了李斯,挑起了“集权”贵族集团内部的厮杀。

一轮又一轮的杀戮最终摧毁了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集权”贵族集团和“分封”贵族集团同归于尽,帝国倾覆。

仔细看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关东博士集团在帝国倾覆过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

始皇帝和帝国中枢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本意是加速中土文化的统一,加快帝国对关东六国疆土和国民的统治,但事违人愿,正是博士议政制度加速了帝国的败亡。假如没有博士议政制度,帝国“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也就不会愈演愈烈,更不会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屠戮,而帝国的寿命或许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帝国的寿命延长了,给帝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或许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今日咸阳政局危机就和博士议政制度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关东博士们在“分封之议”上推波助澜,导致武烈王公子宝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这也说明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了,做为关东系政治势力的领袖人物,冯劫当然是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谁也没有想到博士议政制度会加速“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的鸡化。

关东博士出自诸子百家,淳于越、伏生、叔孙通等人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已,持“礼治”理念而主张“师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