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277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77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好事啊。”宝鼎笑道,“时间长了,人畜死伤太多,我们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且财物的损失也大。早点进城,对敌我双方都是一件好事。”

“我们这么快拿下大梁城,齐国也就失去了出兵救援的理由。”桓齮坐在案几一端,抚须笑道,“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稳固中原的事了。”

“中原是我们的了。”王离扯着嗓子振臂吼道。

帐内顿时传来震耳欲聋的欢呼之声。



天亮了,小雨连绵,水位也在缓慢下降,但对于大梁城来说,水位降不降都没有意义,大梁人失去了士气,失去了勇气,再也守不住这座城池了。

在一片哀号之中,魏王增把相国庞宠等文武大臣召集到一起,商量出路问题。是投降,还是继续坚守?

在这之前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曾水淹楚国鄢城,那一仗鄢城军民几乎死绝,几十万人都被无情的大水吞噬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继续抵抗下去,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大梁城几十万军民全部变成死尸。

大臣们面如死灰,谁也不敢说话。现在还有什么好说的?除了投降还有活路吗?大水一来,秦军挖地道挖墙角的目的也就一清二楚了,城墙在大水的长期浸泡下,肯定倒塌。城墙一倒,拿什么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军?

“投降吧。”魏王增老泪纵横,哽咽说道,“魏国完了,完了……”

一叶扁舟载着庞宠赶到秦军大营,无条件投降。

第二天中午,章邯带着二十艘船抵达大梁城外,把魏王增和所有的文武大臣押回了大营。

第三天,秦军打通了大沟和梁沟,洪水重新回到水道,奔腾而下。

第四天,秦军进入大梁城,魏国灭亡。



秦军报捷,攻克大梁,灭魏。

杨端和第一个接到消息,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武烈侯拿下了大梁城?仅用四十五天就拿下了大梁城?一场大水就吞灭了魏国?

蒙武接到这个消息后目瞪口呆,一股痛疼从心底蓦然涌起,痛得他几乎窒息。他竟然错过了灭魏的机会,他被武烈侯欺骗了,从此后,还有谁能阻止武烈侯的崛起?

捷报传到咸阳,咸阳欢声雷动。

咸阳宫也是欢声笑语,君臣彻夜庆贺,但在欢声笑语的背后,却掩藏着一颗颗复杂而沉重的心。还有谁能阻止武烈侯一统天下的步伐?短短几个月,一把大火烧毁了合纵军灭亡了韩国,一场大水干净利落地吞噬了魏国,接下来,武烈侯就要攻打赵国了,以他天纵之才,恐怕灭赵也是不费吹灰之力吧?

咸阳上上下下都有一个说不出口的想法,阻止武烈侯攻赵,如果再让武烈侯拿下赵国,那秦国的危机将呼啸而至,一场恐怖的血雨腥风将笼罩咸阳。

欢庆之后,咸阳宫便迎来了第一个棘手的难题。

如何封赏?

公子宝鼎是大秦一等封君,爵位没办法升了,只有给他财富,给他财富就要增加封邑,封邑越大,武烈侯的实力就越大,将来如何遏制他实力的膨胀?

王贲、司马锌、桓齮都是少上造爵,再升就是大上造。大上造爵基本上就是武将的最高爵位,因为再往上就是驷车庶长,驷车庶长的上面就是大庶长,而大庶长等同于三公级别,是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爵位。在秦国的历史上,武将中只有司马错和白起获得过大上造的爵位,白起因为功勋太大,后来又封其为武安君。

灭韩灭魏的功勋大不大?当然大,统率的爵位肯定要升,但几位将军的爵位升到大上造,那秦军最高统率上将军的爵位也要升。王翦现在是大上造爵,再升就是大庶长了。驷车庶长这个爵位是为宗室大臣量身定做的,既是爵位也是官职,主要负责王室事务。王翦要升爵就是大上造爵,但随着韩魏灭魏,秦国占据中原,统一进程随之加快,接下来将军们的功勋越来越大,爵位还要升,再升就是关内侯,彻侯了。将来朝堂上一大片将军都是君侯,那文官怎么办?文官的爵位也只有升,如此一来,矛盾就大了,而这个矛盾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一大片将军都是君侯,文武大臣之间的权力和财富将严重失衡,为此必须遏制武将对权力和财富的侵占,这个矛盾之大势必引起血腥残杀。

秦王下令重赏前线将士,但对武烈侯和统率们的赏赐暂时搁置,在咸阳宫没有拿出对策之前,不能贸然封赏。

秦王下令安抚魏国臣民,要求武烈侯以最快速度稳定中原,并在新郡设置一事上征求武烈侯的意见。



大梁失陷,魏国灭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土,赵齐楚燕四国无不震惊。

赵国毫不犹豫放弃了云中,把代北防守兵力从长城一线全部调回河北。李牧也以最快速度返回邯郸,坐镇指挥全局,以应对秦国的攻击。

燕国第一时间派出太子丹赶赴邯郸,即刻与赵国结盟。

齐国使者也飞赴邯郸,主动提出给赵国以钱粮上的援助,帮助赵国度过难关。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赵国,假如赵国灭亡,齐楚燕三国必将陷入各自为战的窘境,他们三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在失去屏障的情况下,合纵抗秦的难度非常大。

与此同时,齐国五都兵马迅速向秦齐边境集结,以防备秦国的攻击。

秦国也迅速做出反应。

武烈侯下令,蒙武在颍川一线防御楚军。曝布在鸿沟一线威胁楚国的淮北重镇陈。杨端和和章邯分别在濮阳和陶一线屯重兵防御齐国。王贲则北渡大河,进逼赵国长城。

大梁一战,武烈侯彻底确立了自己在中原战场上的统率地位,没有人胆敢违背他的命令。各军紧急调整部署,严阵以待。

一时间,中原形势异常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公子宝鼎终于看到了历史改变的后果。提前灭韩似乎没有影响到大局,但提前灭魏,中土大势立即为之一变,齐国这个强敌出现了,而楚国也不得不大兵压境,赵燕两国更是放弃一切争议火速结盟。

灭赵是否还能借助历史实施反间计诛杀李牧,继而轻松拿下邯郸?齐国是否还会袖手旁观,任由秦国一统天下?

赵国和齐国的命运一旦因为历史的改变而改变,那么秦国的统一进程也必将改变。

宝鼎这段时间密切关注中土大势的变化,预感到未来的统一之路将异常艰难。

魏国之地本有河内郡、陶郡、方与郡、砀郡和大宋郡,郡县都不大。武烈侯与桓齮、司马锌等人商议后,决定合并为东郡和砀郡。宝鼎以此方案禀奏咸阳,并举荐了两位文官出任新郡郡守,一位是老将王陵的儿子,一位是驷车庶长公子豹之子。

目前中原五个郡,三川郡控制在蒙氏手上,宝鼎只能控制南阳、颍川、砀郡和东郡。这四个郡宝鼎无论如何不会放弃。此刻他既然开口了,秦王政也不好公开与其争执,即便不情愿也只能暂时忍着。



御史大夫昌文君熊炽和郎中令冯劫奉秦王之命,日夜兼程赶到大梁,犒劳前线将士。

魏国灭亡,发生巨变的不仅仅是中土形势,咸阳政局也在平静之中暗流涌动,形势异常严峻。

整个中土恐怕都没有想到秦国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吞并韩魏两国,秦王和咸阳的权贵公卿们自然也不会想到武烈侯竟然有如此惊天手段,以雷霆万钧之势占据中原。武烈侯公子宝鼎因此名震中土,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中土各国措手不及,秦国如此,赵齐楚燕四国更是如此。

咸阳根本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武烈侯曾在咸阳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秦王和中枢,要尽快做好统一中土的准备工作,但统一在所有人的心里,包括在秦王政的心里,都是一个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这个理想在他们看来距离成功还非常遥远,然而,武烈侯有天纵之才,有鬼斧神工之能,在他进入中原短短数个月之后便拿下了韩魏两国,就此奠定了统一中土的牢固基础。

统一对大秦来说,已经不是梦想,但大秦没有为统一做好准备,国策、律法、官员等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

第一卷 崛起 第243章 得人心者得天下

韩国国土小,颍川之地人口有限,吞并之后容易整合,但魏国国土较大,人口也多,又处在中原腹地,赵楚齐三个大国环伺四周,吞并难度大,整合难度更大。现在秦国以雷霆之势吞下了魏国,接着便面临整合难题。

稳固中原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适当的政策,还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秦魏两国仇恨较深,若想让魏人接受亡国的事实并遵从秦国的律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否则魏人一旦叛乱,赵齐楚三国乘势攻击,中原可能得而复失。

咸阳拿出来的对策简单而粗暴。

在中原郡县强行实施秦国所有制度,违抗者,以武力镇压。

韩魏两国的宗室、公卿大臣、巨商富豪全部迁徙到关中、蜀和南阳三地,其财富除维持生存的以外,余者全部充公。

中原郡县的学府以法家学术为学习内容。韩魏两国的西河学术和鬼谷学术由官学转为私学,但为了防止韩魏两国的叛逆利用私学进行串联谋反,咸阳严格限制中原私学。

中原郡县重新编制户籍,同时以严厉的连坐法阻止人口的逃亡,以便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钱币统一。该统一的事务全部统一,以便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拆除韩魏两国境内的所有长城和大部分关隘,大肆搜捕和打击韩魏两国的叛逆,严厉打击自由流动的任侠,以便迅速稳定中原。



熊炽和冯劫把咸阳关于稳定中原的诸多政策详加阐述。

宝鼎沉默不语,神色越来越凝重。咸阳拿出的策略对他而言很熟悉,历史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实施的就是这些策略,尤其统一之后,甚至把中土的铁器全部收缴起来炼铸了十二个巨型铜人。事实证明,秦国征服了东方六国的土地和人口,但没有征服东方六国的人心,帝国最终在十五年后轰然倾覆。

“武烈侯,我和昌文君飞速赶到大梁,就是奉大王之令,听取你对这些策略的意见。”冯劫看到宝鼎脸色冷峻,知道他肯定有不同看法,于是笑着说道,“武烈侯以雷霆之势拿下中原,灭韩吞魏,咸阳始料不及,相关策略拟制匆忙,难免有不周之处,请武烈侯不吝赐教,畅所欲言。”

宝鼎踌躇良久,缓缓说道,“我曾对大王说过,吞并六国统一四海并不难,难在征服中土民心。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就今日中土来说,得士人之心者得天下。”

熊炽和冯劫互相看看,两人心有所感,凝神细听。

“中原是中土诸子百家兴盛之地,鬼谷学术和西河学术曾帮助魏国称霸天下。其后才有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遭到六国合纵攻击,差点亡国,稷下学宫由盛转衰,于是邯郸代替临淄,成为天下士人集中之地。邯郸大战之后,赵国凋落,天下士人复奔东方,稷下学宫再次兴盛,而荀子的出现,更是把稷下学宫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我曾献策大王,试图利用韩非子的影响力打造咸阳学宫,但之前吕不韦的罢黜,导致数千士子随其东去,《吕氏春秋》更是束之高阁,咸阳的学术地位因此遭到重创,仅靠一个法家泰斗韩非子根本无力担此重任。”

“今日我们拿下中原,完全可以以西河学派为主力,以法家、墨家和鬼谷等诸子学派为辅助,在中原之地重建中土学术之圣地。”

“如果中土士子云集于洛阳和大梁,诸子百家再度昌盛,不但可以为大秦收士人之心,更能为大秦培育出大量的人才。天下士人有了出路,必然归心,如此中原稳定,大秦稳定,统一更是势如破竹,而统一后的大秦也必将迎来长治久安。”

武烈侯直指要害,熊炽和冯劫从维护咸阳中枢的决策出发,不得不反驳。

反驳的理由很牵强,无非就是韩魏士卿纠结两国的贵族富豪图谋造反。

宝鼎嗤之以鼻,“韩魏两国的宗室权贵被禁闭于咸阳,巨商富豪则被禁锢于蜀郡,留在中原的这些士人地位低下,无权无势,也没有富可敌国的钱财,他们拿什么纠结?又如何谋反?又有什么理由谋反?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天下士人莫不如是,否则孙武、吴起、李悝、苏秦、公孙鞅这些人如何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今日我中土大秦最强,只要大秦坚持以贤取士,不拘一格降人才,何愁天下士人不归心?”

宝鼎的反对引起了熊炽和冯劫的警觉。

打击西河和鬼谷学派,遏制中原私学,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影响深远,直接关系到了大秦未来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

对贵族来说,此策可以断绝寒门士人与豪门贵族争夺权力和财富,而对法家来说,此策则可以断绝其它学派的士人与法家士人争夺权力和财富。

宝鼎在中原重建中土学术圣地,大量起用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