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272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272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国看到了秦国财赋上的窘迫。这几年秦国连连打仗,每年都要动用几十万军队,损耗之大可想而知。此次武烈侯击败合纵军,形势大好,正是乘势攻略中原的最佳机会,错过这个机会秦军再想攻占中原又要大费周折了。

宝鼎和公子腾等人商议之后,觉得李园没有价值了,不如放回去,或许还能让寿春乱一乱。民夫也可以放回去,老的老小的小,留着价值也不大。唯独这个青壮值得商榷,放五万正规军回去,太不划算了。

景缨对青壮士伍志在必得,果断提高了赎买价格。价格高了,需要支付的粮食布帛武器也就多了,基本上掏空了楚国的储备。

宝鼎和公子腾等人觉得差不多了,只要楚军一到两年内无法发动攻击,那秦国基本上可以牢牢控制中原。




第一卷 崛起 第237章 攻魏

自拿下新郑后,宝鼎便与咸阳保持密切往来,基本三日一奏,与秦王政也是书信不断。

韩国国土不大,人口也少,但因为处在富庶的颍川,其财富甚至超过了南阳和南郡。咸阳对颍川垂涎已久,只是没想到韩国的灭亡速度如此之快,大大超过了咸阳的预料,搞得咸阳措手不及。

宝鼎有心在中原拓展自己的势力,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秦国一般在新占土地设置郡县,这次也不会例外,宝鼎便打算在新郡的地域划分和人事安排上获得利益。

宝鼎短短时间内便在中原打开了局面,功勋很大,但他已经是秦国的一等封君,整个南阳郡都是他的封邑,这次灭韩所缴获战利品的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现在秦王政对他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秦王政不封不赏,不代表宝鼎就不能要,尤其在财富上的侵占更要明显。

宝鼎知道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赢得秦王政的支持,若要赢得秦王政的支持,最起码要赢得秦王政的基本信任,退一步说,最起码不能让秦王政怀疑他要造反,否则事情就没办法干了。这个尺度的把握很难,好在宝鼎从后世穿越而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赢得君王信任或者缓解与君王矛盾的办法。

仗打赢了固然好,但赢得太多,功高震主,麻烦也就来了。宝鼎这个特殊身份的一等封君屡建战功,秦王政当然会感到无形的威胁。宝鼎为了维持与秦王政的关系,不得不想一些办法,比如对财富的侵占。后世有一种说法,越是贪图享受的人,胸无大志的人,越是能赢得君王的信任。宝鼎决意效仿,不论效果如何,对他而言都是有利,毕竟财富还是越多越好。

宝鼎奏请咸阳,把叶城、舞阳和昆阳划入南阳郡。叶城和舞阳一带的铁山关系到南阳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宝鼎志在必得。

在颍川郡的郡守人选上,宝鼎举荐了隗藏。这个位置对宝鼎实现自己的中原策略非常重要。宝鼎不想看到咸阳派一个其它派系的人来钳制自己,而不出意外的话,咸阳肯定要派一个持法治理念的关东人比如本为韩人的冯氏出任新郡郡守。

宝鼎率先举荐,就是迫使咸阳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想法。我不要关东人,我也不举荐老秦人,楚系外戚我也排除在外,那么就剩下巴蜀人了。武烈侯和巴蜀琴氏的关系路人皆知,武烈侯的未婚夫人就是来自巴蜀琴氏,这时候宝鼎举荐隗藏,摆明了就是任人唯亲,但偏偏他提出来的这个人选各方势力都能接受。

在宝鼎与楚国上柱国景缨的谈判进行到尾声的时侯,咸阳关于新郡的地域划分和新郡官员的任命终于下来了。

新郡叫颍川郡,治府新郑,原韩国之地,但叶城、舞阳和昆阳划给了南阳郡。颍川郡郡守隗藏,郡尉来自蒙氏,监御史则来自楚系。

宝鼎大为满意,第一次切身体验到了强大实力所带来的好处。只要有实力,即便是秦王政和咸阳中枢,在宝鼎没有触及到他们底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尽量满足宝鼎的要求。

宝鼎再奏,而这份奏章的内容就让秦王政和咸阳中枢不得不慎重了。

用战俘换取与楚国的连横,并乘机从楚国获取大量的粮食布帛和武器,这个计策对秦国非常有利,没有拒绝的理由,但宝鼎之所以实施此策,却是为了即刻攻打魏国。

现在中原形势变了,原有的历史轨迹在宝鼎的努力下也改变了,而这种改变因为方城大捷和韩国整整提前一年时间灭亡,导致秦军在中原战场上确立了巨大优势,这是宝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他也没有想到方城一把大火竟然烧出了一个提前占据中原的大好形势。

如果秦国能提前占据中原,那么中土的统一也极有可能提前,而中土统一进程的加快,明显有利于宝鼎把本利益集团更牢固地捆在一起,继而对咸阳朝政施加影响甚至直接控制朝政的走向。

宝鼎因此信心百倍,决意要利用眼前的大好时机拿下魏国,横扫中原。

然而,这里面有个变数,那就是齐国。历史上秦国先灭韩,再灭赵,然后在攻魏的同时重兵南下攻打楚国。这期间齐国一直没有动静。直到楚国灭亡,天下大局已定,齐国再想逆转乾坤已经来不及了,最终一箭未发,投降了。

今天呢?今天中原战局的变化与原有的历史轨迹差不多,不过提前一年灭韩,另外就是重创了楚国,而重创楚国是导致中原局势对秦国非常有利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秦国在灭韩之后再次调头去对付赵国,显然与齐楚两国对魏国的支援有直接关系。灭赵之后,秦军以主力南下攻楚,以偏师攻打魏国,这个策略明显就是断绝魏国的援军。至于齐国为什么一直隐忍不发,坚决不出兵救援赵魏两国,其原因当真无法估猜。宝鼎现在所能想到的也就是齐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可能太激烈了,以至于齐国的君王公卿都无暇关注中原战场,而最后的束手就缚、献国投降之举可能是内讧耗尽了他们的力量,除了投降已经别无他路了。

宝鼎现在打魏国,不需要担心楚国了,但必须防备齐国。齐国君王后刚刚病逝,临淄的权力争斗如火如荼,但距离一发不可收拾的内讧肯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旦齐国出兵救援,秦国在中原战场上的优势也就不多了,所以宝鼎在奏章中恳请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抓紧时间,果断攻击。

秦王政和咸阳中枢当然想打,但他们同样担心齐国出兵。齐国休养生息四十年,五都大军加在一起有四五十万,可谓兵强马壮,假如齐国在秦军与魏军打得两败俱伤之际突然杀出来,秦国这一仗肯定无功而返,严重一点可能被齐国杀得大败而走。

如其冒着葬送中原大好局面的危险,不如维持现有局面,与齐楚两国连横,稳住齐国,阻止齐国出兵,然后一步步蚕食魏国,待时机成熟,先拿赵国,后取魏国。之所以先打赵国,就是因为魏国是齐国的屏障,秦国要打齐国正面的屏障,齐国怎能无动于衷?

秦王政和咸阳中枢日夜讨论,反复权衡其中的利弊,迟迟拿不出决策,而宝鼎没有耐心一直等下去,再等下去时机就错过了,所以他召集中原诸军的将率们,开始商议和部署攻击之策。

方城一战,确立了武烈侯中原统率的地位,现在的护军府事实上总揆中原军政,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对他都不敢忤逆。

宝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忙得团团转,中护军曝布逐渐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帮他分担了很多。今天的军议就是由曝布主持,在这之前也是由他负责协助公子腾拟制攻打魏国的计策。

中原诸军统率公子腾,蓝田大军的桓齮、司马锌,南部军的杨端和和王贲,河西军的蒙武,汉中军的冯毋择,南阳和南郡太守章邯、魏起等军政大员全部到了。

南部军统率杨端和由宝鼎邀请而来。此前宝鼎已经向秦王政表明了自己攻打魏国的决心,并恳请秦王政让南部军加入攻魏大战。秦王政虽然没有下定决心攻打魏国,但同意南部军加入中原战场。

杨端和是南阳宛人,其祖上为楚将,镇戍宛城。武安君攻占南阳后,杨氏降楚,并与穰侯魏冉联姻。说起来他和南郡郡守魏起还是表兄弟。杨端和年近四十,文武双全,一度出任南阳太守、河东太守。前几年在桓齮帐下效力,是桓齮的裨将军。现为南部军统率兼领河内郡守,是楚系外戚在军中唯一的领军人物了。

一帮军政大员在帐内寒暄一番后纷纷坐定。宝鼎高踞上座,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件事,“齐国使者已经过了函谷关,马上就要抵达咸阳了。”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齐国与秦国连横结盟几十年了,两国使者跑得很勤快,但此刻齐国使者赶赴咸阳,其动机就复杂了。中原形势对关东诸国来说都不好,齐国显然也不想和西秦直接对峙,它还是需要魏国这个屏障做为东西方的缓冲。

“临淄可能要阻止我们攻魏。”曝布接着宝鼎的话说道,“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齐国也想插手中原,与我们共分魏国。目前楚国被我们打得不敢动弹,赵国自顾不暇,能够救援魏国的只有齐国。现在齐国是想保住魏国与我们对峙,还是想趁火打劫与我们平分魏国?”曝布看看帐内众人,笑着说道,“护军府认为,齐国还是想保住魏国。齐国有了魏国这个屏障,向北可以支援赵国,向南可以与楚连横,它还可以合纵东方诸国的力量与我们抗衡。”

曝布转身面对高悬一侧的地图,“诸位请看,如果魏国灭亡,中土就是秦赵齐楚四国鼎立,但赵国在我们的连续攻击下摇摇欲坠,就算燕国与其结盟全力相助,也未必可以抵御我们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我们拿下中原后,对河北的夹击更具优势,假以时日我们攻克了邯郸,灭亡了赵国,那中土就是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我大秦的实力远远超过齐楚两国,一家独大,那时候齐国的形势就异常困难了。”

“我们可以预测到未来的中土大势,齐国也是一样。假设我们是齐国,此刻该采取何种对策?无疑,保住魏国这道屏障,给赵楚以强有力支持,是它最佳对策。”曝布说道,“由此推测,齐国随时会出兵支援魏国,留给我们攻打魏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曝布详细分析了中土和中原局势,反复强调当前是最佳攻击时机,极力鼓动将率们下定决心拿下魏国。

“协调”是护军府的主要职责,而协调的关键就是把中原的全部力量合理使用以实现最大利益。曝布这番话的目的就在如此。

公子腾紧接曝布之后,详细解说统帅部拟制的攻击之策。目的明确了,实现目的的手段明确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目前可以投到中原战场上的兵力有十万蓝田大军,有七万南部军,有三万河西军,另外南阳、南郡、汉中郡和护军府的兵力加在一起有六万,再加上我们接收的三万韩军,总兵力是二十八万。”

“根据我们对魏国太子假、太傅范磐和魏国几位统军将率的审讯,可以确定魏国目前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万。”公子腾说道,“另据斥候探查,魏国最近大量征召士伍,扩充军队,全力备战。这样看起来魏国的总兵力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测,但其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绝对没有十万,所以我们在兵力上有一定的优势。”

“魏国势弱,必定死守城池。”公子腾手指地图上的大梁,“大梁城的坚固天下闻名,如果魏国以十万大军死守城池,我们攻克大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帐内的气氛稍稍有些凝重。几位老将军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年的邯郸大战。邯郸大战前后打了两年多,秦军倾力而战,赵人则老幼妇孺齐上阵,拼死坚守,最终他们等来了合纵军,击败了秦军。大梁的坚固比肩于邯郸,魏人的强悍和顽强同样可以与赵人一比高下。秦军曾一次次攻打魏国,但一次次无功而返,包括战无不克的武安君都没能打到大梁城下。

今日秦军是否有信心拿下魏国?没有。韩国和魏国没有可比性,打韩国可以说轻而易举,但打魏国就完全没有底气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赵齐楚等国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救援魏国,更重要的是魏国自身的实力不容小觑。从实力上来说,魏国的确没有鼎盛时期强大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现在魏国没有实力与秦国在野外决战,不过以魏国现在的实力据城死守,秦国还真是一筹莫展。

一旦秦军陷在大梁城下,极有可能重蹈邯郸大战的覆辙。长久的攻城大战必然耗尽秦军武力,但两败俱伤之局变为现实之时,合纵军只要轻轻一击,秦军便轰然倒塌。

秦军假若不想陷入攻城大战,那就必须把魏军消灭在大梁城外。

“我们的计策是,三路攻击,想方设法在大梁城外歼灭魏军。”公子腾说道,“在北路,我们先以偏师佯攻河北,上将军将指挥北部军越过太行山,逼近井陉,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