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风云录 >

第157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157章

小说: 大秦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紧紧拥抱着,仿佛亘古以来就是一体,那种血脉相连永不可分的感觉在两人的心头流淌,汇聚,荡漾……

“跟我一起去大漠。”

“嗯。”赵仪的泪珠忽然就掉了下来。

良久,宝鼎收拾情怀,把刻骨的伤痛深深埋到心底,发誓再不去触摸它,不去那片记忆里徘徊,忘记她。

宝鼎抱着赵仪钻进温暖的被窝,把自己的整个想法详细述说了一遍。现在蓼园的事,宝鼎从不隐瞒赵仪,他需要赵仪的绝对信任,需要赵仪对他绝对忠诚,而忠诚是相互的,只有给予才有回报。

“你听得懂吗?”宝鼎拍拍蜷伏在自己怀里的赵仪,笑着问道。

“不知道。”赵仪抬起头,甜甜的笑道,“但我可以给你写出来。”她不知一次听宝鼎说到“大一统”的事,现在她也慢慢接受了“大一统”的观念,但她永远也无法接受西秦统一天下,她希望统一天下的是赵国,虽然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辛苦你了。”宝鼎笑道,“大王太厉害,上次把我臭骂了一顿,说什么堂堂公子竟然连奏章都写不好,屡屡请人代笔,丢了他的脸,还说什么下次如果再请人代笔,就把我赶出咸阳。岂有此理?有没有天理?我要是自己能写,我用得着请人代笔?”

“野蛮公子。”赵仪笑着揶揄道。

宝鼎伸手捏捏她娇俏可人的小鼻子,“我觉得屠夫公子更好听。”

赵仪掩嘴娇笑。爬起来穿衣服。

“琴家姐姐说,今天要带我进宫觐见老太后。”

“事情顺利吗?”宝鼎问道。

“母亲也进宫。”

“这么快?”宝鼎惊讶地问道,“老太后同意了?”

“琴家姐姐说,老太后对我不满意,上次还在母亲面前埋怨了几句。”赵仪眼里露出幽怨之色。

“老太后无非嫌弃你是个蛮女,不愿意让你做我的正妻。”宝鼎不屑地撇撇嘴,“我要是娶妾,还用得着征询她的同意?你好歹也是夜郎国的公主,怎么没有资格做我的正妻?”

“母亲有些害怕,担心出意外,打算先把亲事定下来,但琴家姐姐不同意,说定就定正妻,否则肯定出意外。”

“什么意思?”宝鼎看到赵仪黛眉紧蹙,泫然欲泪的样子,心里顿觉不妙,翻身跳起来,把赵仪搂进怀里,柔声追问道,“琴家姐姐听到了什么消息?”

“好像……好像老太后要亲自为煤,给你定一门亲事。”

啥?宝鼎头皮顿时一麻,急切问道:“母亲是否知道?”

“母亲不知道。”

宝鼎略略思索了片刻,又问道:“琴家姐姐可曾透漏消息从何而来?”

赵仪摇摇头,挣脱宝鼎的搂抱,一边继续穿衣服,一边低声说道,“琴家姐姐很生气,说老太后看不起巴蜀人,如果老太后一定要从中作梗,她就带我一起离开咸阳,再也不回来了。”

啊?宝鼎愣住了。这是什么话?琴家姐姐这是向谁撒娇啊?大王?宝鼎越想越觉得像,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一丝诡秘的笑容。

“你笑得好坏。”赵仪偶一回头,看到宝鼎那张诡秘的笑脸,马上便知道宝鼎又有了坏主意,“天亮了,你要先送我去兰房吗?”

“不。”宝鼎摇摇头,再次把赵仪抱进怀里,凑在她耳边低声说了两句。

赵仪骇然心惊,檀口微张,樱唇轻颤,一副匪夷所思的惊恐表情。



宝鼎大清早就到跑到咸阳宫外,要求觐见大王。

一般宗室和公卿大臣当然不能随便觐见大王,但公子宝鼎是个例外,因为秦王特别下过指令,允许公子宝鼎随时进宫觐见。

候了大约一个时辰,才传来秦王召见的命令。跟着内侍走了一段路,宝鼎看到了内府给事中。这位给事中还是那副要死不得断气的面孔,他与宝鼎互致问候,然后带着宝鼎走进了秦王政处理国事的大书房。

大书房非常冷,连个火盆都没有,但竹简木牍却堆得像小山一般,让人感觉非常压抑。

宝鼎在书房里看到了国尉尉缭、郎中令隗状、卫尉卿冯劫、国尉丞蒙嘉。秦王政和这四人显然一夜未睡,一个个面色灰暗,精神疲惫。

宝鼎献策。给事中捧着一卷帛书恭恭敬敬地递给秦王。秦王冷眼看着帛书,既没有伸手接,也没有示意给事中放到案几上,而是怒目瞪着宝鼎,脸色十分难看。

宝鼎心里发怵,不知道哪里又出错了。他给秦王政三天两头训斥,现在看到秦王政就心寒,唯恐又要被他劈头盖脸地骂一顿。

宝鼎强作笑容,扶扶冠,正正衣,然后佯装一副心虚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问道,“大王是不是先用膳?”

尉缭等人没想到公子宝鼎突然来这么一句,一个个忍俊不禁,当场就笑了出来。蒙嘉更是夸张,两手掩面,双肩颤抖,似乎忍得好辛苦。

秦王政本想继续绷着一张脸,但四位大臣忍不住都笑了,他作戏也作不下去了,嘴角牵扯了好几下,终于还是扯出了几许笑意,“武烈侯发财了?”

“没有啊。”宝鼎却是一脸严肃,“下臣负债累累,正打算向大王赊借千金救救急。”

“鸟!”秦王政手指帛书,口出粗言,“写封奏议,用得着绢帛?你炫耀甚?有钱了?”

多大的事?宝鼎暗自鄙视秦王政,但脸上不敢表露丝毫,嘴里更是振振有辞,“下臣向大王敬献一座宝库,请大王笑纳。”

秦王政和四位大臣顿时来了兴趣,齐齐望向那份帛书。

“念!”秦王政冷声说道。

给事中急忙站直身躯,正准备展开帛书,却见秦王政手指宝鼎,“你来念。”

宝鼎闻言大喜,急忙接过帛书。这时候没有标点符号,读错文章会错意的事常常发生。宝鼎正担心这个长着一张死人脸的给事中把自己一番心血糟蹋了,所以听到秦王政这句话当即心花怒放,展开帛书就高声朗读。读完一段,马上停下来讲解,力求把自己的意图完整地阐述出来。

宝鼎以“大一统”为基础,提出了一揽子强国之策。

首先就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王权的集中,而王权集中的核心则是加强内廷职权。此策的重点就是筹建内廷尚书台。另外就是削弱相权。削弱相权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改相国为左右丞相,二是军政进一步分离,改国尉为太尉。今国尉和九卿位置相同,改制后,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三公。

其次就是官学变革。官学变革正在拟制具体措施,宝鼎简要概述,重点讲述了选拔官吏的一些新思路,“任人唯能”要改为“任人唯贤”,官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必须提高到一个全新高度来对待。

再次就是外交政策。两个策略。在南北方向上,联月氏,扼匈奴。在东西方向上,先灭韩,再攻赵。

最后就是回易之策。这才是藏在这份一揽子计策中的重点,墨家的复兴由此打下伏笔,将来秦王政根本没办法借助此事打击宝鼎。

宝鼎建议,由少府出面,联合大秦巨商,打造一个联合商社,从而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在未来大秦统一的过程中,为王国供应足够的粮食、武器和其它各种物资,确保大秦军队在前方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加快统一进程。

“粮食如何增产?”秦王政问到要害之处。

“一个是大力修缮水利,一个是大力改进农具。”宝鼎说道,“还有一个就是利用回易之策,以金银玉器珠宝等奢侈物换购各国的粮食布帛。一个王国国力的大小不是看它有多少金银珠宝,而是看它有多少粮食布帛。我大秦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布帛,不但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军队,还能同时应对各种灾祸。反之,关东诸国却因为缺少粮食和布帛,一旦遇到战争和灾祸,粮价就会飞涨,布帛就会短缺,国力骤减,根本不堪一击。”

“中!”秦王政赞道,“你到鼓角楼转一圈,就给寡人搬来了一座宝山,高明。”

“大王谬赞。”宝鼎嘴里谦逊,心里却是打了个冷战。




第一卷 崛起 第143章 谋事在人

尉缭等人告辞离去。凡奏议都需要反复讨论。朝议通过,然后才能下令实施,尤其像这种关系到王国存亡的大计,更需慎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过宝鼎的这份奏议让尉缭等人对他的天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少年公子非同凡响,前途不可限量。

秦王政把宝鼎留下,详细询问细节,尤其尚书台一事更是问得仔细。

这个时代,王权和相权还是泾渭分明,君王做君王的事,相国有相国的职责,君臣各司其职。相国的职权非常大,有时候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这是时代的需要,各国的首要政治目标就是强国,强国的前提是富国,富国就需要一个称职的相国来做具体的事,军政财大权一把抓,君王要充分放权。君王也是普通人,即使有天纵之才也不可能无所不能、面面俱到,他还得依靠相国等一帮公卿大臣帮他治理王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时代中土诸王国的疆域最大的也不过方圆数千里而已,基本上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相对来说,这时代的君王对王国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种士卿篡国的事还是非常罕见。

到了大一统时代,疆域万里,不管是君王还是士卿,也不管是地方大豪还是普通庶民,都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大一统不是简单地把国土整合,把律法文字统一就行了,它首先要让天下人接受大一统这个理念,然后在大一统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这个变化包括思想、制度、社会风俗,甚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它需要人们去接受它,认同它,直到最后服从它。

就权力中枢来说,大一统时代的到来与中央集权是相辅相成的。大秦统一之后,的确是集权了,但做得不够好,原因就是旧贵族旧官僚没有被消灭,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对抗君王的高度集权。

韩非之死,可能就是咸阳这种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因为就是他提出来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实现大一统。君王高度集权了,其他人怎么办?其中的利益损失谁来补偿?不杀他杀谁?

秦灭,项羽大封诸侯。连他自己十九个王。这是彻底否定了始皇帝的“大一统”,但结果证明项羽大错特错了,“兼并”战争随后爆发。五年时间的后战国时代,史上统称为楚汉相争,死亡上千万无辜,中土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唯一的好处就是把从战国遗留下来的旧贵族旧官僚彻底消灭了。

刘邦再一次“大一统”,这是一次由闾左贫贱完成的大一统,新贵族新官僚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坐在一起,一边聊天打屁一边瓜分利益。

这帮“革命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实施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后果是中央没有形成大集权,结果就有了“七国”之乱。然后汉武帝出来了,在先辈打下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央集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外削藩,对内加强内廷权力,以内廷的尚书台来削弱和钳制外廷的相权,直至逐渐架空丞相,架空三公重臣,形成皇帝指挥尚书台,尚书台指挥外廷府署的高度集权的权力架构。

在宝鼎看来。大秦统一后,因为旧权贵旧官僚的存在,即使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央真正集权的难度还是非常大。

始皇帝和法家大臣们显然选择了一条非常激进的路,强制推行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就像乱世用重典,沉疴用狠刀一样,试图以一往无前的气势直接实现法家“大一统”的终极目标。

失败了,帝国灭亡了。不管秦始皇是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巡游,也不管他最后是死在沙丘还是死在咸阳,甚至就让他再活个十年二十年,帝国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因为帝国这架马车一直在高速奔向深渊,因为当时的“叛乱者”已经蓄势待发,就等着某个“先驱”点燃“革命”火种了。陈胜吴广大旗一举,一夜之间,“革命者”席卷中土。这种情况下,帝国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就算大秦扑灭了这次“革命”的大火,前赴后继者依旧源源不断。

宝鼎牢记荀子说过的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下苍生的人心向背直接决定了帝国的命运,帝国若要延续,就要厚待苍生,让天下苍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所以国策至关重要。帝国的国策要以民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为此中央集权又至关重要。中央集权了,权力中枢的利益纷争少了,君王说一不二了,这时候如果君王念及天下苍生,实施偃武修文、与民休养之国策,当可保帝国长治久安。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拯救帝国的方式,宝鼎自己都不相信它能成功,但他实在找不到其它的拯救办法,他只能先试试再说了。随着宝鼎对这个时代了解得越多,融入得越多,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