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士子风流 >

第207章

士子风流-第207章

小说: 士子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乘之国征伐草寇海贼的道理。陛下,杀鸡焉用牛刀,疥癣之患,何须陛下劳心,只需一道圣旨,勒令各省巡抚追剿即可。”

嘉靖抚案,他的目光在群臣中扫过,显然陈望所言,正合了这朝中衮衮诸公的心意,嘉靖嘴角微扬,冷笑一声,道:“若是一道旨意即可,为何倭寇肆虐十数年,各省屡屡进剿,不得力尽全功,反而倭患愈演愈烈?”

陈望愕然了一下,正待发言。

同是户部主管仓储的主事刘彦却是朗声道:“陛下此言差矣,倭患愈演愈烈,非战之罪,而在钱粮而已,各省总官兵虽辖制军马巨万,可是钱粮不足,每每不能用尽全力,微臣以为,朝廷只需拨发钱粮若干,及至各省,各省官员武将,必定奋发而起,克日灭贼,可是陛下声称要裁撤整肃卫所,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裁撤了官军,就要另行招募,招募之后有需假以时日操练,不但费时耗力,更靡费钱粮,眼下国库已是不足为用,陛下这般大动干戈,实在不妥。”

显然这些人早就有了对付嘉靖的手段,嘉靖要平倭,可问题在于,不能大张旗鼓的去,为了平倭,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不说,连江南数省的卫所还要裁撤,再加上招募军马,加上各种的消耗,这哪里是剿匪,简直就是折腾。

既然如此,大家可以退一步,让各省去剿就好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江南各卫的官军,当真可用吗?王某以为,怕是不尽然吧,我是福建人,就在我入京之前,福建成平卫数百官军,被数十倭寇奇袭,结果如何?数百官军溃不成军,而倭寇居然丝毫无损,这样的官军,要了有什么用?”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众人一看,却是新任的翰林王琦,这王琦是徐谦的同年,刚刚点入翰林,性子也是出奇火爆,虽然面对的都是他的前辈,语气却没有太多的客气。

嘉靖听了,精神不由一振,他怕就怕大臣一面倒的反对,只要有人站出来支持,他的脸上才好看一些。

朝中的争议终于开始了,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人极力反对,却也有人站出来反驳,反驳的官员,多是浙江、福建一带的官员,这些人之所以鼓起勇气出来支持平倭,无非是一方面碍于家乡遭受倭害,另一方面,也是江南那儿,平倭的事已经引起了士绅的注意,人嘛,都好个名声,若是这时候默不作声,只怕要被人痛骂了。

不过这些支持平倭的大臣,毕竟都还是少数,班中的毛纪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他的目光朝其中一个大臣使了使,这大臣会意,随即朗声道:“微臣极力反对,说一千道一万道,无非就是希望在江南大动干戈而已,可是诸公有没有想过,一旦大动干戈,对江南未必是好事,战火一起,会造成多少流民,裁撤了卫所,又有多少人失了饭碗?”

站出来说话的乃是吏部清吏司主事杨辰。

杨辰一出,议论声顿时消了下去。

要知道,这位杨大人可不太一般,人家手里捏着的,可是大家的乌纱帽,你若是反对他,他若是伺机报复,这前程怕是要黯然无光。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正常的人遇到这种可能牵涉到自己前途的事,不免要掂量掂量。

而毛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微微一笑,鼓励的看了杨辰一眼。

杨辰精神一震,继续道:“再者说了,有人夸大倭寇之害,这是什么缘故,无非就是有人抱有私心而已,疥癣之患,大动干戈,得益的是什么人?都说倭寇肆虐,可是江南照样歌舞升平,哪里来的肆虐?”

他这话有点儿过份了,不过有时候,话说的越是过份,威慑力反而十足,这就好像路人之间遇到了矛盾,嗓门高的人往往能占上风一样,先声夺人,直接一个下马威下去,谁敢争锋?

第三百二十二章:谁的底气足?

杨辰的一席话让满殿的大臣一时鸦雀无声,敢怒不敢言,说到底,还是那一句官大一级压死人、县官不如现管的话起了作用。

现在站出来争议的大臣,大多都是官职并不高的各部主事以及、给事中和御使,这些人官职不高,可是嗓门却是大,每次廷议吵得不可开交的往往就是这些人。

真正的大佬是不会轻易表态的,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都会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要说的话自然会有他们的门生故吏们去说,他们要争取的东西也自然有这些人为他去争取,他们开了口,就意味着是撕破了最后一层的脸皮,除非想和别人不死不休,不然断不会如此鲁莽。

而这些冲刺在前的言官、给事中们或许凛然无惧于皇权,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怕吏部,尤其是这吏部清吏司主事杨辰,几乎掌握了他们的命运,每年的京察,清吏司总要找几个冤大头出来开刀,得罪了他,等于是和自己过不去。

就这么一句话,所有的争议都压了下去,杨辰显得有些得意,虽然他这主事只能算是提线木偶,真正裁决官员去留的问题根本轮不到他来拍板,可是只要这官还在身上,权威却还是体现了出来。

嘉靖见状,心里已是勃然大怒,只是这时候,他又不能发火,只得将目光转移到了徐谦的身上,意思不言自明,老兄,你快出马吧,你再不出马,朕只能偃旗息鼓了。

徐谦感受到了嘉靖的目光,心知这个时候不站出来火上添油是不成了。

他沉吟片刻,才站出班来道:“杨大人的话,下官有些听不明白。”

这个开场白很是稀松平常,一点新意都没有,况且徐谦出来说话也早就在杨辰等人的意料之中,杨辰看了毛纪一眼,毛纪潮他暗暗点头,意思自然明白,这是鼓励杨辰和徐谦打擂台。

杨辰精神一震,旋即道:“徐编撰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请赐告。”

双方交谈的口吻和用词都还算融洽,仿佛老友对谈。

徐谦客客气气地道:“大人方才说倭寇只是疥癣之患,不足挂齿,朝廷平倭只是大动干戈,得不偿失,是有人别有用心是吗?”

杨辰点头,正气凛然地道:“正是如此。”

徐谦冷笑道:“那么是谁别有用心,大人不妨直言。”

杨辰道:“但凡是支持平倭之人都是别有用心。”

徐谦步步紧逼道:“好一个但凡是支持平倭之人,那么下官敢问,假若是倡议平倭之人呢?倡议平倭之人也是别有用心吗?”

杨辰呆了一下,厉声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徐谦中气十足道:“倡议平倭的乃是当今天子,杨大人说来说去不就是想说天子别有用心,下官敢问大人,陛下别有什么用心,还请赐告!”

杨辰怒了,徐谦分明在和他玩文字游戏,他毫不犹豫地道:“强词夺理!”

虽然可以当面反驳皇帝,可是当面骂皇帝又另外一回事,便是杨辰,也绝不敢承认。

徐谦笑了,道:“杨大人说强词夺理,如此说来,可是因为大人方才说的有人别有用心是强词夺理吗?说起来,这确实是强词夺理,江南数省饱受倭患之苦,现在天子要平倭,有志之士尽皆极力赞成,现在却有人奢谈什么别有用心,这话儿不是强词夺理又是什么?敢问大人家乡在哪里,又是什么籍贯?”

杨辰一时无语,冷笑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与人争辩,大忌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徐谦深谙此道,话锋一转,叹口气道:“大人既然不说,那么下官说说也是无妨,下官乃是浙江钱塘人口,浙江乃是大邑,倭寇虽然猖獗,倒是没有大规模的倭寇袭击,还算安定,可是下官在钱塘,对倭寇的暴行多有耳闻,他们以外岛为基地,隔三差五便在沿海各处登陆,所过之处烧杀劫掠,大人听说过倭寇怎样杀人的吗?”

杨辰无语,他自然不知道,其实也不太想知道。

偏偏徐谦非要他知道不可,徐谦道:“下官听说这些倭人沿途烧杀,所过之处,将男子聚集一处,尽皆处死,女子则绑缚起来,被其带出海外,为奴为婢,日夜奸淫,三岁稚童亦是不肯放过,官军闻讯,竟是不敢追击,往往只是尾衔倭寇,虚张声势,待其夺船入海,再向朝廷报功,口称是天兵闻讯追击,倭寇莫不敢当,风闻鼠窜。今年才过去一半,浙江、福建一带入袭的倭寇就有大小七十余次,杀死掠夺人口四千余人,劫掠钱财无数,大人口称倭患只是疥癣之患,下官想问,对那些妻离子散的子民,大人口称倭患无足挂齿,不知是什么意思?”

杨辰呆了一下,恼羞成怒道:“是不是无足挂齿还不是你自己说的?老夫这里倒是有一本福建科道御使的奏疏,你自己也可以看看,他自己声称倭寇登岸者多不过数百,少则数十人,不过数十数百人,不是疥癣之患又是什么?”

徐谦道:“既然只有数十数百人,为何官府不能制止它的暴行,反而让他们空手而来,四处杀人掳掠,却又满载而归?这不正是说各地卫所已经糜烂不堪,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若是朝廷再不进行整肃,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各地卫所,所占军屯百十万亩,养出来的却是一群乌合之众,正是因为如此,天子才下旨意,欲先治倭,首先就要治军,整肃各省卫所官军,乃是当务之急!”

杨辰冷冷一笑,道:“说来说去还不都是你自己说的?你说黑是黑,说白是白,全凭你的一口之词,依老夫看来,你既把倭患说得这般严重,朝廷当然不能尽信,老夫倒是有个办法,可以点选巡按数十前往江南各省专门调查倭患,待巡按们巡视四方,掌握了倭人的危害之后再请朝廷定夺,如何?”

这话说得倒是漂亮,想来是杨辰和毛纪事先已经商量好了的,若是对方咄咄逼人,那就拖延嘛,等到巡按们到了各省,四处寻访下来,一年也差不多过去了,就算是巡按们的调查出来,大家仍旧可以继续争议,如此反复争议反复调查,转眼就能过去数年,到了那时,早就物是人非,平不平倭对眼下当朝的人来说已经没什么打紧了。

徐谦道:“如此说来,诸公还是不信倭患的危害是吗?”

杨辰正气凛然地道:“自然不能听你的一面之词。”

徐谦反问道:“那要谁说了才算?”

杨辰道:“自然是要钦差巡按,巡查四方之后再说。”

徐谦道:“下官恩师久居浙江,他的话可信吗?”

杨辰呆了一下,徐谦所说的恩师自然是谢迁,谢迁乃是闻名天下的贤相,虽然致仕已久,可是影响却是不小,以杨辰的身份自然不敢说谢迁的话不可信,他踟蹰一下,道:“谢公之言自然不敢不信,可是他久居杭州,未免会有些偏颇。”

徐谦朝他冷笑道:“那么南京一百零四名官员呢,他们的话也是有失偏颇?”

杨辰愕然,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徐谦道:“不只是如此,还有浙江士绅人等,三千余人,有商贾、僧尼、士子无数,这些人难道都是偏颇吗?下官这里,新近得了一份陈情,诸位请看!”

徐谦从袖子里抽出了一份报纸,道:“这是江南官员、士绅、僧俗人等,听闻天子欲平倭之后,无不欢欣鼓舞,具言天子圣明,他们在杭州和南京纷纷签署名状,明报特此刊出,想必再过几日,这些名状就要陈上京师,诸位若是肯花费些时日,就看看这明报中的文章,其中有下官恩师主笔,也有南京官员撰文,具言倭寇之患,下官恩师更是说:倭寇之害,不下鞑靼之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若朝廷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则江南必乱,江南乃钱粮赋税重地,一旦生变,必然会引发天下动荡。尔等看倭寇,认为不过是一群海贼盗匪,侵扰各地罢了,可是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些倭寇登岸如入无人之境,杀人越货,所获极丰,长此以往,必定会吸引更多海上贼寇垂涎,纷纷加入,今日是数十数百的倭寇,明日就是数百数千,后日就是成千上万,再者,他们袭扰各方,使得江南各省不敢轻易生产,沿岸百姓惶恐不安,举家内迁者不计其数,使得沿岸的良田尽皆荒芜,大量人口流入内地,又滋生无数流民,流民无所事事,又无固定钱粮活口,最后难免被倭寇裹挟,成为海贼,难道这些危害还不够大吗?”

第三百二十三章:请战血书

徐谦长篇大论,最后做出总结:“或许倭寇之患不足挂齿,可是倭寇之害却是动摇国本,就如鞑靼之患,或许不过是侵扰各边,难以深入腹地,可是朝廷为了建防,从山海关到宣府,多少良田被舍弃,又徒耗了多少钱粮进去修筑城墙。鞑靼、瓦刺南下侵扰是为了利,倭寇袭扰江南也是为了利,当大明朝不能给予他们足够威慑,使他们付出足够的成本,让他们可以如入无人,可以放肆烧杀劫掠,抢掠财富,长以此往,将来袭扰江南的倭寇只会越来越多,贼势日盛之时,我大明到时再去进剿,可就没有这么轻易了,今日招募三万青壮,花费十万钱粮就可以解决的事,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