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476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76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五条都是不错的,包括备河北,虽说契丹没有敌意,但也要防备,有备则无敌意,无备难免会生觊觎之心。但从第六条便出现误差,收民心,祖宗置内藏库,乃备水旱兵革之用,非私蓄财充己欲,用兵以来,财用匮竭,宜稍出金帛以佐边用,民力可宽而众心安。自此起,韩琦与范仲淹的裂隙已经隐然产生。

国库空了,虽国库归三使司统管,东府也知道一些。他上书时未与范仲淹通气,所以才有了第六条。那来的财帛大佐边用?

第七条失误更大,营洛邑,这是为范仲淹声张的,帝都无城隍之固以备非常,议举葺则张皇劳民,不如阴葺洛都为游幸之所,岁运太仓羡余之杰,以实其廪,则皇居壮矣。万一开封被攻破了呢?

可开封失守,还指望洛阳能守得住?

奇怪来哉,吕夷简就早为此事做过辨论,不知道为什么韩琦又将它翻出来。

接着又陈八事,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抑侥幸,进能吏,退不才,去冗食,谨官路,又说,然数事之举,谤必随之。愿委信辅臣,听其措置,虽有怨谤,断在不疑。则纲纪渐振而太平可期,二敌岂足为国之患哉!

已经更接近于庆历新政的种种变法。

有的想法还是不错的,但不当说类似的则纲纪渐振而太平可期,或者一年不到,国家大治便会来临。想要一个国家好,那有那么快?就是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十几年的时间,开元盛世时间更长,直到天宝初年,唐朝政治武功才达到巅峰。全部信口开河地说一年,马上,可期,赵祯也就相信了。好,给你们治治看,可是半年过去,一年过去,什么也没有动,反而朝野上下吵成一锅粥,赵祯会不会失望?

但韩琦没有再说与西夏议和的事,一有欧阳修等小弟在弹劾,二郑朗也回来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大计划(三)

郑朗将悍远军带到军营,骑马回到家中。

崔娴说了一件事:“大娘又生病了。”

天气又干又热,老人家听到许多百姓因为旱情吃不上饭,跑到京城,看望两个孙女,又到相国寺进香,回郑州后人便倒了下去。

郑朗一呆,不知如何是好。

这两三个月是最关健的时间,自己计划是否能落实,全在这两三个月内。落实了,那怕回家休息,任由两党争执,都无所谓,因为只要将这计划落实,整个宋朝财政以及军队,会向一个健康的彼岸进发。马上不会起作用,五年十年后,效果就能看出。

喃喃说道:“再过几个月吧,天冷了,我回郑州去。”

“去郑州?”

“为臣之道,要懂得进退之道,不然功劳越大,下场越不好。”郑朗淡淡说了一句,前去东府交接。刚进中书省,便被小黄门召进内宫。

赵祯欣喜地说:“郑卿,如何这么快?”

因为是骑兵,速度是很快,来回仅用了二十一天,还在天长等了几天,否则更快。郑朗说道:“陛下,很正常,王伦本来就是一支流寇,之所以一直无法剿灭,是有原因的。”

“是什么原因?”

“具体的臣现在还是不能说,陛下,能否请三衙与开封府诸臣配合臣调查。”

宋朝兵制,枢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诸路帅臣主兵柄,生生将军队一剥为三,以防武将独大。宋朝枢密院与秦汉太尉之职相当,但秦汉太尉多用武将,而枢密院几乎多用文人,宋朝也有尚书省兵部,但兵部不能行用正常权利,也不是兵部,其他各部皆是,行用权利的是差遣官,兵部名存实亡,武官铨选是吏部,发兵之权是枢密院。三衙全名是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本来三衙有很多的军权,由于扶持赵匡胤登基,三衙立下赫赫功劳,于是宋朝对三衙的权利再三削减,两司三衙合十二员(真宗时起减至九员),分天下兵领之,但没有发兵之权。

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改进,再没有那一个大臣掌握着真正的军权,使武将篡国的可能性下降到零比例。不过造成一个恶劣的后果,平时无论枢密院,或者三衙、兵部,都不敢真正询问军队,以免遭人弹劾。

军队成了三不管地带,于是腐败最快的便从军队开始。后来东京保卫战,号称八十万禁军,京城有三十万禁军,真正参战的禁军只三万人,其他人根本就没有,被各个将校吃了空饷。可因为这种分治,居然无人察觉。

简单一个比喻,某处一个下水道管盖被小偷偷去,老百姓打电话问各个领导,一个个皆说不是我管的范围,其实都可以管,也可以不管,于是这个电话打不通。直到出事,或者人掉进去摔伤,不然一直放在哪里成为黑窟窿。这也是分权与冗政的表现。

原来郑朗做了一些准备,可想获得具体的证据,他做为东府宰相,没有权利直接过问,必须请旨书,让三衙与开封府配合,这才能真正调查,获得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说服赵祯与群臣。

赵祯也没有急切地问,想了一下,说道:“准旨。”

“谢过陛下。”

“郑卿,西夏已派使者来到京师,可是群臣有许多意见,不能相合,争执纷纷……”

“陛下,臣也听说了,但臣刚回到京城,许多情况不了解,能否让臣询问一番,明天都堂臣再向陛下提议。”

“准,朕还要谢过郑卿,不是提前派出六百万缗筹粮,旱情延续,北方危矣。”赵祯说道。许元第一批粮食已经运到京城,京城粮价闻声大跌,于是遂安。不仅是京城,还有其他地方,山东与陕西、河南都出现严重的旱情,但由于准备六百万贯,收购了大批粮食,陆续向各地运送,君臣心始安。所以赵祯十分感谢郑朗。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是臣的本职。陛下,也勿用担心,今年秋后也许会很艰难,明年情况便会好起来,一旦诸仓成立,旱情缓解,北方多仓,陕西又有三白渠,天下可安也。”

出了皇宫,到了中书。

中书省同样愕然,速度太快了。

交接完毕,处理公务。直到下值后,才问了一下议和的情况。果然说法很多,但总体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国家困弊如此,和为上,某些人不识大体,在枝节上一味纠缠,导致和议不成,若是西北再爆发战争,国家危矣。这种说法占了主流。还有一种说法便是冒着风险和可以,但不能这样和,太屈辱,失了国家颜面。

郑朗只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其实这时他步子再跨大一点,能拢络一批官员围绕在他身边的,可他不喜结党,连结朋都不想,所以在朝堂上还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第二天郑朗来到都堂。

赵祯与诸相陆续到来,赵祯看着郑朗说道:“郑卿,西夏来使快十天时间,郑卿如何看?”

这样拖着不是办法。

郑朗说道:“请陛下先将西夏使者吕尼如定聿舍、寮黎罔聿环、张延寿、杨守素以及我朝派往西夏的使者邵良佐传来。”

“准,诸卿,去紫宸殿。”

不能在都堂谒见外国使者,因此众人要挪一个窝儿。这也是礼制,虽繁琐,可正是这种繁琐的礼制成为封建统治的一种核心,一种大义。

转到紫宸殿,诸人再次坐下,一会儿四名西夏使者与邵良佐被带到紫宸殿。

郑朗看着杨守素,说道:“杨守素,没有想到你我又见面了。”

杨守素看到郑朗,头很痛,拱手客气地说:“见过郑相公。”

“你们代表西夏来和,我不反对,只是有三件事没有弄清楚,所以代陛下问一下。”

“请问那三件事。”

“在你们西夏谋反之初,称呼你们国主为兀祖。”发音很相同,郑朗不得不要来一枝笔一边说一边将这几个词写下来,同时说道:“我朝君臣耻之,改成吾珠,吾卒,兀主等等,定川寨你们西夏人大败而归,我曾几乎率兵差点攻破你们灵州城,惧怕我朝再度发兵,你们西夏主动将这个兀祖改成兀卒,然而我们陛下挂念亿兆苍生,不以战胜者自居,诚心派出使者与你们西夏议和。于是你们西夏认为我主软弱可欺,改成吾祖。没有关系,但以后这个国书怎么写?难道让我主写大宋皇帝至西夏吾祖元昊书?”

韩琦低下头窃笑。

那成了什么,元昊是名义上赵祯的儿子,实际成了赵祯的爷爷。

郑朗又说道:“你是汉人,应当知道汉家制度,君是父,臣民是子,你们元昊成了我主的祖,那么我们整个大宋亿兆子民,包括我与诸位相公在内,岂不是凭空多出一个太祖父?敢情我在西北浴血奋战,原来是以上犯上,与太祖父打了近两年时间。”

晏殊说道:“这是音译,可着元昊改之。”

“晏相公,我也正准备说,琢玉需要玉匠,打制家俱需要木匠,修建墙壁需要泥匠,少年时我曾用竹筒做笔筒,以求雅致可观,但不敢用玉,因为竹筒价贱,刻坏无妨大雅,若用玉,一坏,损失惨重。一玉如此,况且国家。我虽不才,但敢问晏相公、章相公、贾相公、杜相公、王相公、任相公,行军作战,与元昊斗智斗勇,诸位相公可及我否?”

郑朗很想骂一句尸位素餐。

忍住。

想做事便不能吵,吵来吵去图增烦恼,反而什么事做不起来。

无人敢答。

“再说经济,使国家开源节流,诸位相公可及我否?”

又是无人能答。

“国家之所以议和,一是军事,二是财政,我还没有问完呢,晏相公就不要阻拦我,行么?”

你什么都不懂,请不要插手插脚,好不好?

晏殊刚要说话,赵祯挥手说道:“晏卿,让郑卿问完。”

但晏殊的话给了杨守素灵感,机灵地说道:“郑相公,此乃音译,稍做修改即可。”

“改成什么,请你读。”郑朗将纸拿起来,说道。无论怎么读,还是吾祖。

“我在西北始久,也会一些党项语。你们对契丹称国主,老老实实地用上国主这一称号。但对我大宋不然,吾祖是音译,但不是党项语中的国主,而是青天子。你们国主是天子,我朝陛下是天子,何来归诚一说?再说,你们西夏人崇白,即便称天子,也是白天子,何来的青天子。崇青是塞北极北少数鞑靼人才喜欢的颜色,与你们党项人有什么关系?不过侥幸我抓捕了吴昊,从他口中得到一些消息,之所以选择兀祖这一称号,一是恶心我们陛下,二是耻笑我朝陛下,以及太宗皇帝、真宗皇帝无能,而要做我朝的太祖皇帝,横扫八荒,一统六合,称霸中原。以前为敌,那怕你们元昊想扫灭契丹也没有关系,但既然议和,为什么还要保留这一称号。不但是兀祖、兀卒,还成了吾祖。”

郑朗难得地胡说八道一回。反正吴昊已死,死无对证。

晏殊老脸终于挂不住,这件事若传开,可想言臣的弹劾,又问道:“为什么你没有写奏折禀报?”

“称号是小事,当时战后一片惨然,不但将士,近两万我朝百姓惨遭元昊杀害,你说我是安抚百姓,还是要为这个称号纠缠?晏相公,民乃国家根本也。”

晏殊很想说一句,既然知道民为本,为什么要将这件事翻出来,大家装聋作哑,蒙混过去,和议搭成,没有战争危胁,开始内治,不是正事吗?

但揭开,已经不能蒙混过关。

“那是吴昊的诬陷。”杨守素说道。

“就算诬陷,请问吾祖在你们党项语中是国主的意思,还是青天子的意思?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是我侥幸从某些人口中得到一条消息,就在你们出使我朝时,你们国主派使前去契丹,请求契丹出师伐宋。这就是你们西夏人想要的和平?”

“竟然有此事?”赵祯愤怒地从龙椅上站起来。

“有,一会儿臣自将证据呈于陛下过目。”郑朗说道,又看着几位使者,但这次转向邵良佐,问道:“邵良佐,当初贺从勖来使时,曾说西夏一定让使者坐于诸蕃宰相之上,乌珠见使者,离云床问圣躬万福。你与邵良佐、张士元、王正也使西夏,有没有受此待遇?”

邵良佐惭愧地的垂下脑袋答道:“惭愧,我出使西夏,仅免受屈辱,连在驿站都有悍卒看守,一步不得让我们外出,哪里敢坐于西夏诸宰相之上?”

就更不能指望让元昊起云床躬问圣安了。

郑朗这才看着几位西夏使者,问道:“我问的便是这三件事,请诸君回答。”

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计划(四)

能让元昊推出来做使者,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吕尼如定聿舍站起来从容说道:“郑相公,你说的三件事,兀卒可以重新议定。”

郑朗哑笑。

这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判断,但说恶心是假的,胡闹时也起一些作用的,若是元昊真做了赵祯的祖宗,那怕他名义上做了赵祯的儿子,士气与民心也没有失去,因为算来算去,长了一辈。

于是如定又改成兀卒。

但想西夏人放弃这一称号,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