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临天下 >

第742章

三国之兵临天下-第742章

小说: 三国之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璟却起身向外走去,片刻,端进来一碗浓浓的药汤,他将药碗放在桌上,眉头一皱问道:“阿莲,你生病了吗?”

“这就得问你了。”

刘璟一怔,“这话是什么意思?”

大乔拉过刘璟,伏身在他怀中,两颈相交,只听她低声道:“我腹中有了你的骨肉,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璟大喜,一把抱住她,“你真的真的怀上我的孩儿了。”

大乔有些娇嗔地推开他,“什么叫怀上你的孩儿,难道我还和别的男人有染?”

刘璟兴奋得直搓手,“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有喜了?”

大乔脸上也露出了欢喜之色,低下头小声道:“这几天我感觉身体不适,昨天请了医士来看病,最后诊断我是喜脉,给我开了安胎的方子,哎!我心中又是欢喜,可又担忧。”

“你担忧什么?”

“你说担忧什么!”

大乔没好气道:“我现在是守寡之身,却有了身孕,你让我的脸往哪里搁?”

“那你就进我府门,我封你良娣。”

大乔轻轻摇头,“或许有一天我会进你的家门,但不是现在,现在若进你的门,我无法面对江东父老,璟郎,帮我一个忙好吗?”

“你想让我做什么,尽管说,不要提‘帮忙’二字。”

“也是,你这个冤家害我怀了身孕,还没找你算账,居然还要你帮忙,我是糊涂了。”

大乔便嫣然笑道:“我要离开长安,你找个地方安置我。”

“一定要离开长安吗?”

“一定要离开,否则我没脸见人。”

刘璟沉思片刻道:“这样吧!我安排你住在咸阳,我来探望你也方便。”

大乔咬了一下嘴唇道:“我想去成都,璟郎,可以吗?”

刘璟知道大乔其实是极有主见之人,她既然提出去成都,必然是她已想好,不过是成都也可以让刘璟放心,他可以安排女护卫保护大乔,刘璟终于点头答应了,“好吧!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再休养五天,我六月二十五号出。”

刘璟心中对大乔充满了歉疚和怜惜,他抱住大乔道:“让你一人去成都受苦,我心里很难受。”

大乔将脸贴在他胸前,低声道:“我其实也不想离开你,但我真的很想有个孩儿,有个孩儿,我就不孤独了,璟郎,我心里很欢喜。”

刘璟也低声对她道:“可你不能让孩儿没有父亲,没有名分。”

大乔低低叹了口气,“所以我说,有一天我会进你的门。”

停一下,她又道:“我会给王妃和小乔她们留信,你就不用多管了,你只要安排好我的行程就行了。”

这时,刘璟却暗暗下定决心,无论于公于私,他都要尽快准备对江东的战役了。

……

第1012章 汉国科举

时间渐渐到了八月,酷暑已去,天气也凉爽下来,但长安城内人们的热情却异常高涨,万众瞩目的科举即将到来。

此时来自天下各地近五万士子涌入长安,虽然人数比数年前的襄阳科举要少了很多,但质量却更高,经历了襄阳科举,一大半学识不够的士子便不再耗费钱米来凑热闹,相反,每一个来长安的士子都信心十足,坚信自己能上榜。

尽管人数只有五万,但依然将长安的旅舍和酒馆挤得火爆,每一家旅舍中都住满了士子,甚至很多旅舍在院中也搭上棚子,棚子里摆满床榻,不少士子只有一丈长,五尺宽的地方,但依然挡不住他们对功名的渴望。

姜维今年十七岁,他是作为陇西郡的士子来参加今年的科举,但事实上,姜维一直跟随赵云身边,是赵云的爱徒,他不仅武艺群,同时也有极高的学识,堪称文武双全,虽然还很年轻,却不妨碍他谋求功名的决心。

姜维并不是住在赵云府中,而是住在距离赵云府不远的王氏旅舍,在半年前,河西官员李文被黑衣人追杀,就是生在这里。

不过半年前生的血案早已被人淡忘,王氏旅舍内客人爆满,原本只能住六十名客人的旅舍,竟硬生生塞进了两百人,全部都是前来参加科举的各地士子。

大家住在一起,大家自然成了学友,姜维的客房内住了四人,除了他以后,还有一名来自常山郡的士子,名叫卢琮,据说是河北名士卢植之孙,另外两人皆来自吴郡,一个名叫顾翰,一个名叫张庭,两人是结伴而来,尽管他们不肯明言,但姜维还是猜到了他们的家族,吴郡三大世家中的顾氏和张氏。

正所谓‘贵族传承权力,士族传承文化’,无论在汉朝还是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中,文化都被掌握在士族手中,他们通过底蕴深厚的家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才子弟,使家族能够延绵千年不断。

而官府虽然也举办官学,但财力人力有限,远远不能和底蕴深厚的家学比拟,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管在学识还是官场人脉都远比不上世家子弟,使他们在竞争中败北。

尽管刘璟提出了公开科举,公平竞争,寒庶平等的原则,但程序虽然平等,可他们本身的素质却不平等,在公平的竞争中,寒门子弟还是争不过名门子弟。

这也没有办法,世间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平等,很多所谓的平等也只是做个姿态罢了,哄一些不更世事的人相信。

姜维和三名学友很快便熟悉起来,他更是和卢琮成为挚友,顾、张两人自成一个圈子,虽然平时交情不错,但掏心窝子的话却绝对不会对姜维说。

这天晚上,顾、张两人出门饮酒未归,房间里只有姜维和卢琮两人在刻苦攻读,但卢琮现姜维似乎有点心事重重,便低声问道:“贤弟好像有心事?”

卢琮今年二十二岁,长姜维五岁,也比他更懂得人情世故,他知道姜维是赵云的徒弟,也得到汉王的特别资助,身份非同寻常,但卢琮却从不提及此事,他颇为关心姜维,见他今晚心神不安,便忍不住问他。

姜维和卢琮成为了挚友,很多心事都不隐瞒对方,他低低叹息一声说:“估计这次科举结束后,汉军就要动对江东的战役了。”

“这么快,不是说明年春天吗?”

天下人都知道汉军迟早要对江东作战,卢琮也不例外,不过他听说是明天春天,却不料从姜维这里得到了最新消息,他知道姜维身份非同寻常,一定有内幕消息,卢琮精神一振,也顾不得看书,满眼惊讶地注视着姜维。

“我是听一个世叔所言,今年夏粮丰收,汉军提前备战,已经备战结束了,就等汉王下令出征,而我又听说汉王在这次科举结束后要启程去荆州视察,应该就是开战了。”

卢琮点了点头,汉军攻打江东和他没有什么利益关系,但和顾、张二人就不同了,他又提醒姜维,“这可是机密军情,千万不要张扬,尤其不要让那两人知道。”

姜维知道卢琮是指哪两人,他摇摇头道:“这话我只对你说,别人我绝不会乱说。”

卢琮笑了笑又道:“其实呢!告诉他们也无妨,这两人的家族早就与孙权离心,他们是想在汉国谋取前途,所以才让子弟来长安参加科举,据我所知,不仅是吴郡和会稽郡的世家,就连建业也有不少大家族暗自派子弟前来长安参考,就连张昭”

卢琮停了一下,意味深长地望着姜维,姜维果然惊得跳了起来,“不会吧!连张昭也派子侄来了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以为张昭会死守江东吗?”

“可是他对汉军向来不满,就算另谋出路,他的子侄也应该去曹魏才对,怎么会来汉国?”

“张昭虽然对汉国一向苛刻,但那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连我们卢家都知道让我来长安谋取仕途,难道他张昭还不懂吗?”

姜维沉吟一下道:“可我没听顾、张两人说起过此事,他们也应该知道才对。”

“他们两个知道屁!”

卢琮不屑地撇撇嘴道:“那两人死抱着地域之别,不肯和外界接触,他们会有什么消息,你要注意一个叫王志的人,彭城郡士子,这个人就是张昭之侄,原名叫张志,特意改为王姓。”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两人连忙不再说话,各自看书,这时,门被推开了,和他们同住的顾翰和张庭二人走进了屋。

顾翰笑道:“卢兄和姜贤弟吃晚饭没有?”

姜维连忙笑着回道:“我们就在旅舍里吃了晚饭,没有出去。”

“你们两个太认真了,整天看书,不了解外面的信息怎么行。”

卢琮接口笑道:“莫非两位贤弟得到了什么消息,不妨说来听听!”

顾、张两人坐下喝了口茶,张庭对他们道:“主考官已经定下来了,是尚书蒋琬。”

卢琮和姜维都笑了起来,卢琮道:“如果是蒋尚书,那就要恭喜顾老弟了。”

顾翰刚住进来时便对他们说过,尚书蒋琬是他们顾家家主的弟子,当年蒋琬曾经拜顾雍为师,顾翰当然是有点炫耀之意,没想到蒋琬居然当了主考官,他心中也忐忑不安起来,他若去找蒋琬,蒋琬会帮这个忙吗?他着实没有一点把握,况且现在去找也晚了。

顾翰叹了口气道:“我出门时,家主吩咐不准我麻烦蒋尚书,所以我就没去,没想到居然是蒋尚书当主考,现在离考试只有十天,他们应该被隔离了吧!”

姜维笑道:“确实有点可惜了,现在就算不隔离,他也不会见外人了。”

“就是可惜了,而且还是糊名考试,他也不知道我姓顾,我后悔啊!否则蒋尚书一定会给家主这个面子。”

卢琮摇摇头,“就算他知道也没有办法,这次和襄阳考不同,取消了面试,直接一考定前途。”

顾张二人对望一眼,吃惊道:“卢兄此言当真,取消了面试?”

“我也只是听人说起,应该明天就会公布。”

顾张二人暗暗叫苦,他们还指望在面试之时,汉王看在他们家族的份上,录取他们二人,若早知道取消了面试,他们还出去喝什么酒?

两人手忙脚乱,取出书卷,开始攻读起来,卢琮瞟了他们两人一眼,撇了撇嘴,又翻过身,自己看起书来十天后,汉国的科举在长安国子学和未央宫两地正式举行,来自天下各地的五万余名士子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考试,考试将考三天,试题分为贴经、做赋和策论三门,最终录取一百名士子,补充各地官员不足。

事实上,五万参考的士子中,至少有一万人是国子学的学生,其余四万人才是来自天下各地的才俊。

汉国对新官员的录用也并不仅仅是科举一途,另外还有国子考,也就是国子学生徒通过考核和考试后,也能入仕为吏,所谓考核也就是有没有曾经帮助官府安置难民等等诸如此类。

通过国子考相对科举要容易得多,这种入仕方式叫做国子道,前提必须要从地方小吏做起,一步步熬资历升迁,但最高也只能做到从事或者郡丞,太守一级就没有资格了,必须要通过科举才能做到太守甚至相国。

所以很多国子学的学生都不愿意参加国子考,而是参加科举,但对于天下士子而言,进国子学是他们的后路,就算考不上科举,但前三千名士子还可以选择进国子学,由官府提供食宿,不用他们花一文钱,进行为期四年的深造,中途还可以随时参加科举,何乐而不为?

另外还有一条途径是从军,通过考核可以成为文职军官,也是一步步做上去,但可以不受等级的限制,最高可以当上军师,转而为相国,像司马懿、庞统、法正三名相国就是从军师转任而来。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成为军师基本不可能,最多也只能做到参军或者主薄一级,然后转为地方太守。

像董允、刘敏、秦宓、周不疑等等,都是从军职转为文职,这是一条捷径,虽是捷径,却没有多少士子选择,因为一旦通不过文职考核,就得扛着长矛上前线打仗,对于读书人而言风险太大。

更多人都愿意挤科举这座独木桥,五百人才能录取一人,千军万马在这座独木桥上血拼较量。

半个月后,万众瞩目的汉国科举终于放榜了。

……

第1013章 再次东行

汉国的中榜名单,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大部分中榜者都是各地的名门子弟,这也是名门子弟的优势所在。

尽管有人怀疑科举有舞弊嫌疑,但主流的声音却认可这次榜单,这是所有人心知肚明之事,寒门子弟不可能和名门子弟竞争。

对于大多数寒门子弟,他们也渴望中榜,但他们更愿意接受现实,进入国子学读书。

而放榜的第一名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是来自荆州或者益州世家,也不是陇西或者关中名门,而是来自河北常山郡,一个叫做卢琮的士子,据说此人是卢植的孙子。

一时间,关于卢琮的各种猜测铺天盖地而来,有人怀疑他是因为同乡赵云的缘故而得以高中,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汉国要笼络河北世家,还有人神秘地四下传言,这次卢琮带了一万两黄金来长安。

总而言之,自古文人相轻,谁拿到第一,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