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寒门天下 >

第114章

三国之寒门天下-第114章

小说: 三国之寒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内太守张杨是第二个接纳吕布的人,对吕布极好,可吕布有点儿瞧不起张杨,认为张杨势孤力薄,所以吕布又去投奔了袁绍。

在袁绍帐下待了一段时间,吕布老毛病又犯了,袁绍和袁术一样打发吕布离去,可袁绍多此一举想要杀吕布,好在名为护送实为杀手的数千士兵没有头脑,被吕布金蝉脱壳逃了。

吕布东奔西走,发现还是张杨对他不错,于是又返回了张杨那里,这南来北往的一段旅程,吕布在途径兖州时又结识了张邈,张邈敬重吕布,称兄道弟。

袁绍对张邈早生怨恨,原因就是会盟酸枣时,张邈曾对按兵不动的袁绍出言不逊,这一回,袁绍暗中派人去让张邈杀吕布,可张邈不从,袁绍又让曹操杀张邈。

曹操断然不会听从袁绍,他又想卖个人情给张邈,于是把袁绍让他杀张邈的事情透露给了张邈,目的就是彰显他为了张邈不惜与袁绍结怨。

曹操这一手是玩砸了,张邈得知消息,不但没有对曹操感激,反而觉得自己有性命之忧,因为张邈自认,他和曹操的关系,比不上曹操和袁绍自小相识的情谊。

一直到曹操率军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势如破竹,并且连屠五城后,陈宫见到曹操如此嗜杀,决定反曹。

陈宫,张邈联合兖州士族豪族迎吕布入兖州,一举偷袭得手,兖州几乎全境沦陷,曹操不得不挥师反攻,但兖州,只剩下程昱,荀彧,枣祗把守的三个县了。

第九十一章 特殊来客

曹操举着“为父报仇”的旗号兴兵攻打徐州,屠杀徐州军民数十万,凶名赫赫,天下震惊。

没能攻下徐州不是因为徐州城坚固,而是因为吕布偷袭兖州,曹操不得不挥师去救。

按照郭嘉出颍川时想要投效曹操的思路,徐州志在必得,因为打下徐州不但是壮大曹操的机会,也是遏制另一个枭雄崛起的途径,有郭嘉在,断不会给吕布任何机会,阴差阳错,历史仍旧重演,曹操还是要经历一次这前期最艰难的困境。

兖州几乎全境沦陷,曹操只剩下三个县,但与吕布相抗衡,哪怕吕布有谋士陈宫,可曹操麾下不但有曹氏夏侯氏宗族兄弟猛将,还有荀彧,程昱等谋士,吕布永远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先锋骁将,而不是统领全局的帅才,天下人都认为曹操这次必死无疑,甚至曹操自己都有点儿悲观,可在程昱,荀彧力挺之下,曹操重整旗鼓,满怀信心地要收复兖州。

兖州,徐州的战火令天下聚焦,兖州有吕布做主角,徐州也来了一位名声骤起的角色登台亮相。

在曹操兴兵来攻的时候,陶谦派人去向公孙瓒求援,在政治立场上,陶谦能够求助的诸侯并不多,公孙瓒是其中最强的,尽管公孙瓒与袁绍在河北的对抗已经走向劣势。

在青州刺史田楷麾下听命的刘备不期而至,带着可怜的兵马救援徐州,或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刘备是不自量力,贻笑大方,但刘备这份气魄足以让天下人敬佩惭愧。

机缘巧合,刘备援救徐州是杯水车薪,但曹操后院起火,刘备鬼使神差地自己小命没丢,还收获了一份救徐州有成的功劳。

陶谦看上了刘备麾下关张熊虎将,于是用四千丹阳兵为条件留下刘备在徐州。

刘备从前是在田楷的手下听命,田楷又是公孙瓒的手下,刘备从地位上是诸侯手下的手下,现在陶谦用四千丹阳兵拉拢他,他何乐不为?不但手下兵马实力增长,刘备也上升到了诸侯手下的地位,两家一拍即合。

当兖州,徐州的战况情报传到益州时,益州府的官员们大多都有些对曹操感到怜悯。

父仇不共戴天,曹操举着这个旗号去打徐州,谁也不能指责他,张辏У娜肥翘涨氖粝拢僭趺赐菩对鹑危涨救耸亲镌鹉烟印

郭嘉却莫名一叹。

刘备,终究还是登上了天下这个舞台

或许天下人眼中刘备实力不济,但他绝对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刘备在幽州时就素以仁义著称,乐善好施,他做过的官都很小,可他以民为重,但凡百姓有难,他都会尽其所能地施以援手,这在郭嘉眼中是小恩小惠,能改变为数不多百姓的命运,但无法从根源上令百姓的处境改善。刘备的举动为他积累了民望,甚至不少百姓对刘备至死相随,其中还夹带着一些杂胡外族人,可见刘备聚揽人心的能力多么强大。

让刘备真正声名鹊起,拥有登上天下舞台这个资格的,是三件事。

黄巾兵逼洛阳,刘备参与了救援。

北海孔融遭黄巾围城,刘备去救。

曹操大军压境眼看徐州沦陷,刘备来援。

第一件事中刘备并不起眼,因为力挽狂澜的不是刘备,但是救孔融和救陶谦,就是刘备展露枭雄潜质的事迹。

刘备有强将,但无雄兵,救孔融和救陶谦,他都是送死一般前去,换了别人敢吗?刘备不计成败,不顾生死,在别的诸侯坐观上壁时,秉持大义公道毅然赴死般驰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刘备的作为,称得上英雄

汉室后裔多如过江之鲫,落魄皇族并非屈指可数,刘备从前是一个小人物,但他一步一步爬上来,用他的行为诠释仁义之道,怎能不让天下有志投效明主的才士刮目相看?日后坐实了皇叔身份的刘备更是有了强大的政治号召力,一个枭雄的崛起,不可能仅靠武力

盛夏酷暑难当,烈日炎炎,郭嘉饶有兴致地在府中后院凉亭款待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在亭中对坐的二人,一人是英姿勃发的郭嘉,另一人样貌平凡,年近四旬,气质谦和,面色淡然。

拿出府中储量很少的醉仙酒来待客,郭嘉亲自斟酒,将倒了八分满酒水的酒杯推到对面之人眼前。

“文和先生,请。”

这位特殊的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从长安辞官离去的贾诩,贾文和。

贾诩端起酒杯闻闻酒香,浅尝一口,露出淡淡笑意,说:“莫非使君待客都是用醉仙吗?”

曾经醉仙酒千金难求,现在更是有价无市。

郭嘉端起酒杯也小饮一口,微笑道:“先生说笑了,醉仙虽是好酒,却也只有与先生这样的大才共饮,才有味道。”

他从来都不会对有才华的人吝啬溢美之词。

贾诩有才华吗?这个问题无须争辩。

听到郭嘉如此赞他,贾诩却露出一丝愧色,望着酒杯中澄净的液体,淡淡道:“使君应知,李傕郭汜之所以祸乱长安,是因在下。”

对于贾诩为李傕郭汜出主意攻打长安控制朝廷,历史评价对贾诩是非常贬低的。

杯中酒还有一半,但郭嘉再次给贾诩倒满八分,轻声道:“可我也知道,若没有先生,羌胡首领们会秽乱宫廷,甚至比董卓更加恶劣。先生劝李傕郭汜打入长安,实为自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先生的处境,将心比心,我能理解。”

王允不赦免李傕郭汜,贾诩也是董卓旧部,王允会不会赦免他?难说,所以贾诩是为了自保而劝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换了郭嘉,在同样处境中,八成也就这么做了。

而贾诩在长安中不知多少次拦着李傕郭汜大开杀戒,又因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时邀羌胡部曲的首领们做助力,承诺给他们皇宫中的美女,贾诩眼看那些首领们要进宫抢掠后宫嫔妃侍女,于是用计劝退了羌胡首领们。

贾诩离开长安的原因很简单,不是李傕郭汜对他不好,而是长安的局势,让他感到了危机。

从前长安是李傕郭汜樊稠三人相互牵制,三人鼎足,局面是平衡的,因为二人相斗,第三人就起了关键的制衡作用,相互忌惮,反成微妙和平局面,可李傕杀了樊稠之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二虎相争,那就是不死不休了,形势一发不可收拾,贾诩为求自保,辞官遁走。

选择来益州,是因为郭嘉如今已经是益州牧,天下人无论谁投效郭嘉,不存在大是大非的挣扎,只有郭嘉值不值得投靠,才士之辈能不能一展所长这样的考量。

最关键的是益州太平,在益州可安枕无忧,贾诩出身卑微,他也可以去刘表那里避难,但刘表未必会用他,相较而言,他更相信同样出身寒微的郭嘉,因为郭嘉在益州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他的用人是能者居其任。

“使君为在下开脱罪责,诩感激不尽。”

贾诩苦笑连连,长安朝廷的文武百官背地里如何议论抨击他,他不用猜也都知道,却很少有人能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乱世求得自保,也有错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郭嘉不为贾诩辩解,功过是非他没有资格来品评,他说的话都是在开解贾诩罢了。

“先生,自黄巾之乱起,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枭雄并起,依你之见,汉室,还有希望吗?”

换个话题,让贾诩不要沉浸在长安旧事。

贾诩这回拿起酒杯一饮而下,爽快地吐出口酒气,胸中郁结散去大半,道:“能为汉室拨乱反治的人,从先帝殡天到今日,只有三人,却都自误而亡。第一人,何进,第二人,董卓,第三人,王允。”

郭嘉再次为贾诩满上酒,笑意淡淡道:“汉室分崩之兆早已显露,州牧权重总领军政,已如往昔周天子分封诸侯,黄巾之乱,各地豪杰公然募兵,以公利私,养兵自重。先帝殡天,何进身为执掌天下兵马的大将军,却只顾朝堂争权夺利,他却看不到,若他能一心为公,在诸侯割据初期时号令诸侯一同平叛剿匪,不但可扫平黄巾,还能趁机削弱各地诸侯,廓清四海后,他何进想要的功名利禄,唾手可得,甚至流芳百世。”

贾诩端起酒杯朝郭嘉一敬后满饮下去,在郭嘉想要给他倒酒时抢先给郭嘉先倒满酒杯。

“使君所言不虚,何进自误是因私心,董卓自误是因野心。董卓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可他的确有机会做大汉人人敬仰的忠臣英雄,他秽乱宫闱,擅自废帝,枉杀朝臣,又无视百姓死活,这是自寻死路,众叛亲离啊。”

贾诩的话让郭嘉情不自禁点头赞同,董卓败亡,究其根本原因,是董卓把所有阶级都得罪光了,他擅杀权贵,得罪了士族,他无视百姓死活,又得罪了平民。

譬如高祖刘邦夺天下,立足关中要与民约法三章,遍收民心。后来进一步摧毁奴隶制,解放奴婢,以及轻徭薄赋,得到了百姓拥戴,天下,不是光靠打仗打出来的。

第九十二章 贪生怕死

郭嘉与贾诩在凉亭对饮,推杯换盏,畅所欲言中伴随着豪放大笑声。

酒逢知己千杯少,郭嘉与贾诩一见如故,畅谈之中彼此能跟上对方的思维,各抒己见,乃人生乐事。

他们都没有再品谈王允自误,因为彼此都明白,王允落得被灭门的下场,不是因为王允有私心,有野心,王允是忠臣,但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三公又如何?平天下治乱世,所需非常之人。

“使君在益州休养生息,是在静待天时吧?”

贾诩摸清了郭嘉的脾性,言谈并不避讳与保留。

指着贾诩摇头轻笑,郭嘉敬他一杯,饮罢之后点头道:“的确如此,先生应该明白,当年我入益州既是逼不得已,又是形势所迫,如今嘛,形同困兽,天时不现,寸步难进。”

贾诩抚须微笑,说:“只要使君雄心不减,十年之内,必出益州。”

轻轻摇晃着酒杯,郭嘉没有接话,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良机出现,只要不被风花雪月磨平了斗志,他就不会满足屈居益州一隅。

“先生日后有何打算?若有志为官,益州府随时恭候先生。”

郭嘉目光温和地望着贾诩。

贾诩面不改色,心中却在苦笑:与这年轻的人主谈天论地,有时也暗藏机锋啊。

如果郭嘉真的有心要贾诩出仕为官,那就不会出口问,直接任命就是,贾诩接受还是拒绝,那是贾诩的选择。

可是郭嘉偏偏把这句话说出来了,贾诩要是应承下来,不免落了下乘。

贾诩可以理解郭嘉,因为郭嘉选才用人是通过科举,假如直接任命贾诩进入益州府为官,会落人口实。

一句从郭嘉口中说出来带着招揽之意的话,实则拒人千里,贾诩怎会品不出这个意思?

沉默中,贾诩表情如常,心中却已打算转道去别的诸侯帐下了,他纵然惜命,却也不是安贫乐道的人,满腹才华也想有施展的机会。

难道等到明年益州科举吗?贾诩已年近四旬,不想浪费一分一秒。

“先生,若无意仕途,我倒是有个不情之请。”

就在贾诩沉默时,郭嘉却又微笑着说了一句话。

心思一转,贾诩有些明白郭嘉的用意了。

郭嘉想要他的投效,但也要名正言顺。

“哦?使君请讲。”

贾诩想看看郭嘉有什么折中的法子。

郭嘉转头命下人去将郭烨带来,不多时,满头大汗的郭烨昂首挺胸,步履稳健地来到凉亭外,瞧他喘着大气的样子,先前应该是在练武。

“先生,这是我的长子,名叫郭烨,我想请你做他的先生,我平日公事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