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66章

大明政客-第66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因为他一直在朱由检的身边,共同经历了诸多的磨难。
  朱由检也特别信任他,虽然说司礼监的大太监是曹化淳,可说起这信任的程度,朱由检还是最为相信王承恩。
  “公公,明rì叫董爱卿来见朕,这些rì子,他也是辛苦了,替朕四处游走,发现了苏天成这样的人才,朕也是要鼓励一番的。至于说渠清泽,你代表朕,提出来一番要求,朕还是不能够做的过分了,免得朝中大臣,又出来弹劾了。”
  送皇上去歇息之后,王承恩马上找来了秦三德。
  秦三德是他的心腹,如果苏天成外放,到南直隶去,要想在南直隶闯出来一番的天地,绝非那么容易的事情,苏天成没有什么资历,肯定是要遭受掣肘的,派出渠清泽到苏天成的身边,只不过是监视苏天成的一举一动。
  苏天成必须要有依靠,到了南直隶,没有在皇上的身边,皇上也不可能直接支持。
  王承恩已经想到了,让秦三德到南直隶去,出任南京镇守太监,这样就能够直接支持苏天成了。
  花费这样大的心思,为了苏天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这是很少见的事情,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王承恩必须要坚持到底,若是苏天成不能够做出来成绩,他也是对不起皇上的。


'正文 第一百章 殿试'

  苏天成参加殿试的时候,是信心百倍的,身为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按说殿试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三月十五rì,寅时,苏天成和众多的贡生,赶到了紫禁城外。
  紫禁城,城门边,老远就有军士把手,所有跟随来的家人奴仆。
  礼部的官员,已经在城外等候,所有人的身份,早就验证过了。
  清点人数之后,礼部官员,带着众人,进入了城门。
  仅仅走了几步,队伍就在城门内停下了。
  苏天成忍不住看了看两边的城墙。
  他是会试会元,走在最前面。
  礼部的官员发现队伍里面的异动,再次轻声提醒众人,进入皇宫之后,千万不要东张西望,免得坏了礼仪,自找麻烦。
  礼部官员的提醒,令大家清醒了一些,所有人都规矩下来了,垂手低头,目不斜视。
  等候了小半个时辰,苏天成感觉腿有些发麻了,这么早进来干什么啊,像个傻子一样站在这里,皇宫里面的规矩,真的是多啊,就是喜欢折磨人,以此来体现皇家的威严。
  礼部官员终于带着众人开始进入紫禁城,所有人都很小心,看着前面人的脚,似乎要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路,苏天成稍微洒脱一些,反正他的前面,是礼部官员,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
  天还没有大亮,也没有什么好看的。
  弯弯拐拐的,不知道绕了多少路,苏天成都有些奇怪了。几百年后,他也是参观过故宫的,没有这么复杂啊。
  紫禁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就是皇上和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当然还有太后等人了,这里面,大臣是不准进去的,里面只有女人和太监。
  至于说外城,六部都是在这里办公的。
  走的有些晕头转向了,天sè也渐渐亮了,一行人终于来到了保和殿的外面。
  金碧辉煌的保和殿,给众人的震撼,还是很大的。
  终于,一个太监过来了,苏天成抬起头,大为吃惊,这个太监,居然是秦三德。
  秦三德早就看见了苏天成,苏天成低着头,闭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要是其他人这样,秦三德早就呵斥了,不过苏天成这样做,秦三德不会开口说的,倒是觉得很有趣,这个苏天成,不仅会说话,胆子也够大的,这是在皇宫里面啊,居然敢闭目养神。
  秦三德看着苏天成笑了笑,苏天成也对着秦三德笑了笑。
  进入保和殿,桌子已经摆好了,没有凳子,做题目的时候,所有人就是席地而坐。
  不一会,朝廷大臣出现了,走在最前面的大臣,当然是周延儒,接着是温体仁,其余的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使,跟随后面进入保和殿。
  辰时,王承恩出现在保和殿殿堂。
  “皇上驾到。。。。”
  所有人都跪下了,包括参加殿试的贡生,苏天成跪在最前面。
  朱由检登基五年,也不过二十一岁的年纪,典型的年轻人。
  苏天成很想抬头看看,可在这里,的确是不能够造次的,如此多的大臣盯着,自己要是乱了礼仪,说不定马上就被轰出去了。
  “众卿家平身。”
  柔和的声音传来,苏天成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了,这声音,听起来是中年人的声音啊,朱由检才二十一岁,就有着这样的成熟气息啊,难道皇帝真的不同于凡人啊。
  “诸位贡生也平身吧。”
  苏天成一骨碌的起来了,动作有些快,这个过程中,他居然抬起头,朝上面瞄了一眼。
  朱由检确实是年轻人,虽然脸上带着老成的表情,但掩饰不住年轻的心态,而且脸上,透露出来单纯的气息。
  这不是一个特别坏的皇帝,甚至是一个没有多少心机的皇帝,这种表情,表示朱由检急于改善大明的处境,期望得到最大的帮助。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是自然的心态,皇帝也不能够例外,难怪后来,内阁大臣,如同走马灯一样的调整。
  朱由检也注意到了苏天成,看见苏天成动作如此的迅速,还看自己一眼,觉得很是有趣,不自觉的对苏天成的印象,更加好了一些。
  朱由检也是年轻人,虽然当皇帝,少年老成了,但年轻人的心xìng,还没有完全的丧失。
  苏天成的动作,王承恩也注意到了,看见苏天成显示出来年轻人的气息,肯动是能够触动皇上的,忠心耿耿的王承恩,当然是高兴的。
  殿试只考策问,参加殿试的贡生,有三百多人,皇上不可能拿出来那么多的问题,询问每一个参加殿试的贡生,所以说,重点还是贡生做文章,皇上统一出题目,看看谁写得好。
  殿试很快开始了,拿到了题目之后,苏天成微微笑了一下,这是老子的道德经中间的一段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仔细小心,要恰到好处,不能够过头,也不能够不到位。但这段话,千百年来,无数的人给出了诸多解释,包括不少的皇帝,各有各的看法,反正都是朝着对自己统治有利的方向解释的。
  朱由检出这样的题目,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不简单,这是一道治国的策论,很不好做的,且不说今rì参加殿试的贡生,大都没有实际从政的经验,就是满朝大臣,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来一篇锦绣文章。
  越是简单的题目,越是不好做文章。
  果然,不少贡生拿到题目之后,脸上出现了笑容,有些人甚至没有思考,就开始动笔了,好像是信心百倍的。
  苏天成依旧思索了一下,在所有贡生中间,他是最后动笔的,他足足思考了一个时辰。
  要做好这篇文章,确实不容易,这就好比是劝谏一样,要拿捏准确,一味的正气凌然,说一些大道理,人家岂会听你的意见,还没有听完,别人火气就上来了,老子还要你这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来教育啊。
  一味的说空话,更加的不可取,拿出来以前那么多皇帝的理解,洋洋洒洒一大篇,看到最后,什么内容都没有,更没有自身的见解。
  苏天成提笔的时候,已经有了腹稿,他从两大方面出发,来做这篇文章,第一个方面,从敬天、法祖四个字出发,皇上是什么人,真龙天子啊,皇室的祖辈都是最为优秀的人啊,人中之龙,所以皇家是最为傲气的,最为正确的,皇上治国的时候,要崇敬上天,要顺从天意,要遵守祖宗的法制。
  文章的重点,在第二个部分,之所以写下第一个部分,目的是讨好皇上,没有办法啊,不这么做,皇上不高兴,第二部分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发展海外殖民地,在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地方面,苏天成做了重点的阐述,无非是我大明乃是泱泱大国,自然要承担起来领袖寰宇的重任,有些尚未开发之地,蛮荒之地,需要我大明去感化。
  结尾部分,苏天成谈到了朝廷面临的困境,三个方面,第一是后金侵袭,第二是流寇sāo扰,第三是国内灾荒,这些问题,他不会详细谈及,仅仅是点到为止。
  他写了两个意见,其一是攘外必先安内,要下重手,肃清流寇,万不可养虎为患,流寇本是因为生活所迫,可长时间侵扰地方,心xìng改变,难以安生,已经成为祸患,清除流寇,尔后可考虑征服后金。
  其二是改善民生,这是老生常谈了,可苏天成提出了一个观点,给银子不如给政策,可选择两个到三个府州县,适当的给予地方上一些政策,令他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最大能力,创造xìng的开展工作,若是有做得好的,朝廷嘉奖的同时,予以推广。
  这其实就是特区的做法。
  苏天成的考虑是深远的,既然决定外放了,那就最大限度的争取到政策,如果到县里去了,被上级掣肘太多,难以应付,甚至可能疲于奔命,人累死了,戏不好看。
  直接向皇上争取政策,更加的幼稚,自己没有这样的机会,只怕是刚刚提出来,朝中大臣就要训斥了。
  文章不长,殿试的文章,不要写的太长了,人家看起来也是很累的,忽略了文章的jīng华,效果往往不好的。
  不到两个时辰,苏天成完成了文章,申时,他交卷了,这里面,还包括中午吃饭的时间。
  饭菜当然是皇上赏赐下来的。
  苏天成是最早交卷的。
  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自己早些交卷了,朱由检就可以抽出时间来,专门看自己的文章,说不定就记住了自己提出来的建议,高兴的情况之下,大笔一挥,出台一道圣旨,准了自己的意见,今后的事情,岂不是方便了很多。
  当然了,这是苏天成一厢情愿的想法,结果究竟怎么样,他也不知道。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 历史的重演'

  苏天成的文章,朱由检已经看了三遍了,越看越觉得,这篇文章是不错的,前面的部分,他没有过多关心,那些阿谀奉承的话语,听得太多,没有什么感觉了,关键是最后的一部分。
  苏天成居然能够提到大明面临的三大问题,而且提出来了自身的见解,特别是给银子不如给政策的这个思路,令他感觉到震惊,这好像是一个老成持重的朝廷内阁辅臣,提出来的建。
  苏天成的文采,那是不用说的,文章和诗词,都是顶尖的,战场厮杀也经历过了,现在,居然提出来令人耳目一新的从政建议,的确不简单了。
  朱由检喜下定了决心,钦点苏天成为头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这样苏天成就是三元及第了。
  令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遭遇到了强烈的反驳,而且反对的力量不一般,有些时候,皇上也不是为所yù为的,特别是在明朝这样一个时代。
  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内阁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认为,苏天成还是太年轻了,若是三元及第了,难免会飘飘然,对今后的成长不利,十九岁的年轻人,需要冷静一下的,需要磨砺。
  表面上看,周延儒是关心苏天成的,其实朱由检知道,周延儒是极力推荐另外一个贡生陈于泰为状元的。
  陈于泰和周延儒之间,有着姻亲关系。
  朱由检有些愤怒了,说苏天成年轻,自己十六岁的时候,已经是皇上了,为什么没有人说自己年轻的,苏天成十九岁,成为状元郎,有什么了不起的。
  朱由检非常信任和尊重周延儒,视其为最大的依靠,周延儒的年纪不大,三十七岁,有学识有干劲有热情,崇祯元年的时候,驻守锦州的军士哗变,大臣都要求动用国库银两,予以安抚,周延儒力排众议,认为这是锦州一些骄横的武官,借机闹事,要挟当时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事实证明,周延儒是对的。
  朱由检当时才十七岁,刚刚登基不久,骤遇这样的大事,慌张是避免不了的,周延儒最大程度的宽慰了他。
  想到这里,朱由检犹豫了,虽然说周延儒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其实就是想着陈于泰为状元郎。
  内阁大臣,几乎都是同意周延儒的意见,朱由检气不打一处来,索xìng站起来了,丢下了众人,离开了养心殿,独自走到了外面。
  王承恩跟着出来了。
  “公公,今rì之事,你是怎么看的,陈于泰是比不上苏天成的,朕本想点苏天成为一甲第一名,但如此多的大臣反对,朕很犹豫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