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习禅录影 >

第13章

习禅录影-第13章

小说: 习禅录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那个灵知之性,能知一切的那个东西不认到、不定住,你想入胎不迷,做得到啊?譬如我前几天所说的那位杭州老和尚老朋友,后来在四川死了,等我去看他,已经死了。我就在他的坟前说,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去。结果,这句话讲了,等到抗战胜利,我没有把他带回去,结果就跟我来了。来了呢?迷掉了!他再也没有那个功夫。注意哦!修定如此重要。所以,人生各有前缘,不简单的,就是我们这一堂人能够摸上来,有的莫名其妙地摸上来开玩笑,各种目的的都有。不过,也算不错的啦!能够到山上来观光一下,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不要上了山,打了一个七,结果光光地来,又光光地去,那就惨了!话说回来,你如果真能够光光地去,就成功了。就怕你光不掉!
现在话说回来,五祖说过了,五祖也要传下去,就传到了六祖──惠能大师。这个故事你们都知道的,不过,还是要说一下,有些居士们还不一定知道。你们已经知道的,我讲的时候,你听听看,看我讲的重点在哪里?这就是参公案。不要认为你都知道。六祖是生在唐代武则天的时代,六祖的俗家姓卢,祖籍是河南,父亲在广州做官,后来就死在广州。于是,六祖的母亲带着六祖这个孤儿流落在广州,不能回家,为什么不能回家?他父亲是个清官,没有钱。父亲是清官,家里穷,没有钱读书。六祖并不是不肯读书,他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天天上山砍柴,卖柴买米养母亲,一切圣贤豪杰都是从艰苦中来。那个时候,种树的老头子五祖在黄梅牛头山(湖北)大弘禅宗。当时,讲经讲学问的和尚都在北方,讲法相唯识的都在长江以北,讲实证功夫的都向南方走。这个时候,也是中国文化鼎盛的时候,一些士大夫之流学问好得很,研究佛学的风气也很盛。唐太宗本身就是个好例子,学问文章好得很,还三番五次请玄奘法师还俗,请他当行政院长──宰相,不过,玄奘法师拒绝了。有一天,六祖到广州市上卖柴,听到旅馆门口有个外地人念《金刚经》。六祖就站在那里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若有所悟,懂了。拿禅宗来讲,是理论上懂了,是解悟。他已经有那个境界了。心也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等于我们一香板打下来,他已经懂了。《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妄念)若住在某一点上都是不对的,应该无所住,无所住不就是空了?空了,这个心不能不知道;而生其心,生出来用了以后便休。
以前在昆明我有个朋友,也是个杀生之徒,后来发了心学佛,人家说他怎么搞起这个玩意儿?他说他悟了,人家问他道是什么?他拿出打火机,咔嚓一点,这就是道。人家不懂!他说:“要用就有,不用就空。”妙吧!他是个军人呢!他就懂!他的说法很简单,拿起打火机一点,就是这个!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这是什么道理?用之则有,不用就无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现在有个屁事?红豆汤(大家正吃过点心)过去了,大便还没有来。现在,现在坐在这儿,这不是很简单?你以为我在说笑,真的唷!你想想看对不对?那么简单,偏要前找后找,找个什么?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六祖现在好奇了,就问这位外乡人,你读的是什么书?这个外乡人就告诉他:“这是佛经《金刚经》。”“那么,你在哪里学的?”“哦!现在禅宗的五祖在黄梅大弘道场,他叫我们念《金刚经》的!你要不要去学?”(达摩当初以《楞伽经》印心。到了四祖改用《金刚经》,因为适合中国人的文学境界。)好!六祖一听说:“可惜,我没有钱去。”这个外乡的居士也很了不起,就说:“你也想学啊!我帮你出路费,你去学!”“可是,我家里还有个母亲。”“没关系,我给你安家费。”你看!这个居士了不起吧!晓得人家要学道,给人家出路费出安家费,这是无名英雄。于是,六祖就到湖北黄梅去见五祖,五祖一看,就问:“你是哪里人?”“岭南人。”“岭南人没有佛性。”(当时的岭南算是文化没有开化的地方)这个六祖就讲:“人地固分南北,佛性岂有东西?”五祖一听,好傢伙!把眼睛一瞪,香板一拍,不准罗唆!你要在这里可以,到碓坊舂米去!
编者附志:此次禅七记录,后半部录音带毁损,无法弥补。娑婆界中,事难求全。编者与读者同感遗憾,殊为谦然。此行,师曾在山中题诗两首,录之以志留念:

()免费TXT小说下载
寻僧偶尔入山行,青磬红鱼未了情,
绿竹还随人意思,吟风来伴读经声。
已了娑婆未了缘,深情只欠祖师禅,
大悲殿里千尊佛,空向人间泛渡船。
拾遗记要………习禅录影
公元一九五五年
附:基隆七堵龙潭山法严寺禅七法会拾遗记要
禅门正法,寥落久矣,况当此浩劫,人心向背,端赖知见邪正为系。同参五六人,乃发心向道,求觅大匠锻炼,办此一片心身,投于炉鞴大冶,期以火里莲生,摸着自家巴鼻。去秋追随善知识怀公居士,入观音山凌云寺,结集禅七一次,方欲坐断孤峰绝顶,向万丈软红中拖泥带水去也。不意根钝德薄,略认门头户口,未返归桡。爰于今春,与张,鲁二居士,又复发起,再事结集禅七一次。众闻欢喜,踊跃参加,共得十八人。于三月十二日(即夏历二月十九日)至三月十九日,入七堵龙潭山法严寺行道。借宝殿为选佛场,期心空及第而归。奈何金针暗度,枉费郢匠之钳锤;顽石无灵,空负维摩之妙手。去是本人,归仍故我。事过如镜花水月,而欲留其空花踪迹,除编印同道名录外,乃摄影两帧,以资纪念。虽撮空捉影,而妄亦同真耳。禅七期中,同参偶有所发,或唱而为言,或缄口默契。爰于有偈者,抄集附志(遗失--编者),以征他日打破漆桶时,哑然失笑,方知自家话柄,落在窠臼,事为同中说异,原不足为高明道也。至若开示法要,容俟后补。此志。
乙未孟春下浣         谈而群 谨志
怀师复函示要(三月二十七日)
来书之言,足见治心较有进步,心平气和,为工用上之基,长养平和之气,儒者谓之中和,理学家之造论诣,大抵止于是矣。观来书所言,以此旷观佛法之极,实似是而非也。心平气和,犹限于形器,形器之内,安止本位,动静有方,归藏至善,小儒所宗。若外此形器,会万物于己,动随万变,定外乾坤,心空无念,气自宁寂,无念无空,动静若一,一亦不着,不着无物。终非形器所囿,自拨于三界之外,不离人位之中,则佛法之所宗。居士稍得心平气和,即谓道之极则,仍是差不多先生,且仍是得少为足,安得已免此过哉。如云:学问深时意气平,能至于此,亦可嘉矣。意即心也,然则止能认得意识,尚有赖耶根本,如何拨楔?参!参!古人云: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与居士别三日,当以本色钳锤相待,不然,狂心终无歇时也。
附:某居士返台中三日后来书摘要(三月二十五日)
心平气和即是道,内无一法要得,外无一法可见,心平则国土静,佛国庄严,佛与众生,同一毗庐性海,亦名和光同尘,心性一如,心者自性毗庐遮那佛,性者众生相是,百界千如,各如其如,如者平等心是,心平则虚空为座,有情无情,皆演如来无上妙法。学佛勿向希奇高深中求佛法,但能于二六时中,心平则佛法现前,故诸佛菩萨示现众生相,而不异于众生,而得自在身。众生着意求佛法,不了自性,阅尽三藏十二部经,为知见缠缚,如蚕作茧,缠缚转深,但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亦尧舜,尧舜亦我,了无差别,是以如来婆心,大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心不平则随万境转,心平则佛魔一如,百界一如,远离颠倒妄想。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修罗六道众生,同一性海,一时具足,故云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有一众生起嗔障贪爱,即是自性众生未度,故外见诸非,心有染净,若了自性,不起善恶;善恶了了分明,即是无差别中,了知差别意,于差别中,了知无差别意。众生与我性海一如,是以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是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片段残记》………习禅录影
时间:一九七二年一月一日至七日
农历岁次辛亥十一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
地点:台北市莲云禅苑四楼
记录:古记
(啪!)
你的禅就是这一板子。不要放过这一板子。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这只给你漏了一点消息,还没有讲完。由这个地方体会进去,你就可以了解“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也可以了解“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何以叫作“几度卖来还自买”?何以叫做“为怜松竹引清风”?嘿!不要起妄想。要返照自心,在心地上去体会。我们现在站在大殿里,尽管是晚上,外面的境界还没有下午那么清静,你看多乱啊!你返照自己内心看乱不乱,内心跟外境一样的乱。哼!“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才可以说是“打七”、“参禅”。
参禅究不究竟呢?古人说参禅参不通,还是按部就班慢慢来吧!这一生没有了生死,还有来生,来生再不了,永远没有来生,就如日子一样,永远有明天。禅宗讲“顿悟”,只有现在,没有明天,没有未来。现在就要了。如金刚王宝剑,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佛、魔一概放下。这才是真正佛法的精要。
刹那之间,马上又妄念纷飞,又跑掉了。野鸭子飞过去了。跑掉了吗?没有,依然在此。
谁是我?我是谁?越找越糊涂啊!本来无我分明在。注意哦!有个字要注意,本来无我分明“在”。无我之中更有谁?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无我,乃至我们的孔夫子也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无我,你问他看看,你无我,何以能够说法?若说有我,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也不是空,那不是玩弄自己?年轻人讲得很对,非常简单,这是我呀!我就是我嘛!说起来好像蛮简单,我就是我。你哪里有我?处处无我。
我告诉你,变化的不是我,你经常变吧!每秒每时每天每月都在变,从小变到老,这个色身当然不是我,这个是臭骨头、臭肉,不是我。那么,你说“我思故我在”,这个思想、思维、感觉马上就跑掉了,而且,很可怜,我应该是主人,但是,却做不了主,外界的环境一变,思想就变了。一切感觉,思想在变化中,没有“真我”,真的我何在?能感觉、能知觉、能思想的,那个上面即不男也不女,即不老也不少,那个本来要找到。所以,叫你不要散乱,莫妄想,把这些不能做主的思念、感情、思想一概都丢掉,丢完了,干干净净,赤裸裸的,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有一个灵明自性,这个自性就是百丈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洞山悟本怎么开悟呢?临水照影,要走过溪水,把鞋子一脱,太阳一照,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溪水里,他悟了,作了一首偈子:“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个他是谁?就是你的妄想,若从思想上去找这个东西,你完了。思想,感觉等等是我们真我的影子,所以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们的什么思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的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但是这些思想、境界等等,却都是“我”的作用所变现的,也就是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的道理。庄子说,我梦见变成蝴蝶的时候,就不知道我是庄子了。当我梦醒的时候,我不晓得到底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我。到底我是梦?还是梦是我?到底梦中是真的?还是现在是真的?人生一大梦,天地一大梦,事事皆在梦中。你若说梦中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没有智慧。我以前有一个朋友蛮有意思,我说你不要糊涂,“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易醒。”他说,你这样讲不算高,我给你改一个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愿醒”。哦!有道理!有道理!假如世间的人都是好梦由来不愿醒,那又有什么办法?香板打一万次也打不出半个来。
这个大有道理哟!必须要把这个真我找出来,才不辜负打七,找到了没有?究竟是有我?无我?空?有?真?假?
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外没有放开,身心没有放下,不容易找到“真我”。而且,你们心里嘀咕着,已经三天啦,怎么还不悟?这样的话怎么悟得了?赶紧放下,管他悟不悟!管他懂不懂!就是那么放下用功。香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