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张辽新传 >

第735章

张辽新传-第735章

小说: 张辽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织了哥萨克同乡会,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顿河等地组建了30多个哥萨克联盟的分支。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的印有镰刀斧头的红旗缓缓落下,白蓝红三色旗徐徐升起,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从而为哥萨克的全面复兴铺平了道路。重建后的哥萨克是一个集政治、军事和宗教为一体的准军事组织,它的指导思想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恢复和发扬哥萨克的光荣传统;它的口号是:“沿着父辈的路,为国家效力。”它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协助地方政权维持治安和为机关单位提供保安服务等。

目前,该组织面临的三大任务是:一、宗教复兴。宗教历来是哥萨克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弘扬东正教被认为是信仰回归和哥萨克复兴的前提;二、军事复兴。重建军事组织并定期开展活动,恢复少年军团、军校和军事俱乐部等;三、文化复兴。建立哥萨克学校、召开哥萨克青年代表大会、恢复哥萨克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等。

2002年秋,哥萨克组织利用全俄人口普查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重新登记,以纯洁组织、扩充实力。不过加入哥萨克组织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那些祖上是哥萨克的人才被允许入会。但是哥萨克已被取缔了七、八十年,经过了几代人,其间还经历了战争和各种政治运动,许多证明材料恐怕早已荡然无存。尽管如此,不少人家还是保存下来一些有关哥萨克的证据或遗物,同时在当地的户籍档案和国家档案中也能找到大量的证明材料。总之,只要能拿出任何表明自己是哥萨克后代的证据就可以加入该组织。

在短短十余年间,哥萨克便发展成为遍布俄罗斯许多地区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准军事组织,并迅速蔓延到独联体国家,目前仅在俄境内登记的人数就达500万人之多。此外,它们还与侨居国外的哥萨克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一个泛世界的哥萨克联盟正在形成。同时,随着哥萨克的复兴,由哥萨克组织、哥萨克聚集城镇的政府机构和个人创办的报刊、杂志和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苏联时期曾一度中断的哥萨克史学研究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掀起了一股哥萨克研究热,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团组织在今日俄罗斯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强。

哥萨克组织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名为“XX哥萨克军事联盟”和“大XX军”,其最高首长仍称作阿达曼,并授予将军衔。各军事联盟下设若干区,各区军事首脑被授予校级军衔。如全俄最大的分支机构顿河哥萨克军事联盟和大顿河军共设有七个区,哥萨克军事联盟的骨干人员被列入国家编制,穿军服,戴军衔,享受公职待遇,有固定工资,但数额略少于警察。

苏联解体后,不仅恢复了哥萨克组织,而且在俄联邦军队中出现了整建制的哥萨克部队。哥萨克军复兴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多次派员参加了北奥塞第(俄联邦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格鲁吉亚境内)和南斯拉夫等境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1995和2000年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太平洋舰队哥萨克陆战团等一些哥萨克部队再次打出了军威。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由哥萨克组成的第58集团军第694独立摩步营,因作战勇敢有98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第104空降团第2营的90名哥萨克空降兵陷入2500多名车臣匪徒的重围之中,他们与敌人顽强激战3天3夜,直到弹尽粮绝,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场战斗仅有6人生还,其余84人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有21名烈士被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63人荣获勇敢奖章。

视战争如游戏,视流血如流汗,重出江湖的哥萨克豪气不减,雄风犹在。

2005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国家义务》议案,以法律形式保护了哥萨克人的使命与光荣。

六、哥萨克向何处去?

哥萨克这种特殊的社团组织具有两面性:放任自流,有可能成为破坏性力量;引导得好,则可成为一股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俄联邦政府对哥萨克复兴运动采取了组织自治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的积极政策。1992年7月16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为哥萨克彻底平凡,恢复名誉。1994年5月13日,俄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对哥萨克构想的基本条例》,明确哥萨克是保障俄国家安全的因素之一。1997年俄政府决定恢复哥萨克为国家服役的制度,允许哥萨克组建准军事部队,由国家向其提供财政、物质等方面的保障,为其重建给予必要的扶持。2000年在哥萨克复兴运动十周年之际,官方在新切尔克这个昔日顿河哥萨克的首府举办了大型纪念展览。

显然,政府在承认哥萨克组织合法化的同时,力求将其纳入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和为国家服务的轨道,使其在复兴俄国、稳定社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俄罗斯人对于哥萨克的复兴反应不一,有的说,这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有的认为,哥萨克是以军事组织而存在、以战争为职业的,现在时过境迁,哥萨克已没有存在的时代基础。赞成也好,否定也罢,哥萨克复兴运动必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了。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民族背景,它反映了曾经有着骄人历史的俄国衰落之后,广大民众渴望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的普遍心理。

在复兴狂潮中也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顿河哥萨克地区最大的城市罗斯托克市中心的一座高大建筑物上,赫然挂着一幅标语:“全世界罗斯托克人联合起来!”在白俄罗斯的哥萨克网站上也写有的“全世界白俄罗斯人联合起来!”的口号,类似的标语口号屡见不鲜。还一些人主张全面恢复哥萨克的自治地位,要求在哥萨克地区实行传统的土地所有制;有的甚至提出恢复君主政体,认为只有君主政体才能使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得以全面复兴。

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5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开始民族崛起之际,正是哥萨克兴起之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复兴又一次与哥萨克的复兴不期而遇。几个世纪以来,哥萨克始终是沙俄帝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马前卒和急先锋,在21世纪俄国的复兴进程中哥萨克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哥萨克志略——下部:张扬与宿命的文化

题记——文化是一把梳子,能从千头万绪中理清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梳出它的精彩与神韵。

一、反叛,与生俱来的性格

哥萨克这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族群,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潮中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跌入深渊,命运多舛、历经沧桑,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那热情豪爽、好勇斗狠和放荡不羁的性格。

哥萨克人从不堪忍受封建农奴制压迫而逃往之日起,就注定了他们是俄罗斯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群。无论在沙俄时代,还是在苏联时期都发生过哥萨克的反抗行为。在中世纪的俄国,哥萨克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随着自身的发展,内部的两极分化日趋明显:一方是拥有大量土地、享有种种特权的上层首领阶层;另一方是下层贫苦的哥萨克农民。连年征战和繁重的军役使他们苦不堪言,哥萨克农民曾多次举行暴力反抗并成为俄国历次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如1670——1671年拉辛领导的农民战争和1707——1709年的布拉文起义等,其中1773——1775年普加乔夫领导的武装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席卷俄国东南60余万平方公里、有10万人参加的武装起义极大地震撼了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起义虽然失败了,却对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哺育了俄国革命的先行者——十二月党人。

(此处备注:普加乔夫暴动参看兰州大学历史系李玉君教授译著《普加乔夫暴动始末》)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对哥萨克组织的取缔和镇压,特别是30年代初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过火行为,引起了一些地区哥萨克的激烈反抗。

哥萨克的这种鲜明的性格特点是由其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四、宗教,哥萨克的灵魂

东正教和天主教同属基督教,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东西两大教派。公元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将东正教正式定为国教,从此东正教扎根于俄罗斯大地绵延千年而香火不断。

以俄罗斯人为主体的哥萨克早就皈依了东正教。1354年在顿河上游地区建立了新梁赞教区和萨拉依斯克教区,这是哥萨克地区最早的东正教区。但是由于早期的哥萨克流动性很大,每一代人在同一地方居住的时间平均没有超过25年,因此在16世纪末之前哥萨克没有自己的教堂。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哥萨克居住的相对稳定,才渐渐有了规模较小的简易教堂。

俄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宗教来加强对哥萨克的控制。1652年在顿河哥萨克首府老切尔克建成的耶稣礼拜堂,就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赐建的,这是顿河流域第一座正规教堂。到18——19世纪,东正教堂已遍布哥萨克大大小小的村镇。

早期的教堂均为木质结构,既不结实又易起火,耶稣礼拜堂就曾两次因失火而焚毁,直到1706年在老切尔克新建的耶稣礼拜军事教堂才改为石头结构,这是彼得大帝拨专款敕建的。建筑材料专程从莫斯科运来,并由当时最著名的建筑师按照乌克兰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设计建造的。教堂内部用金银珠宝和钻石镶嵌,神像和器具均为彼得大帝所赠,整个教堂雍容华贵、金碧辉煌。教堂建成后,彼得大帝曾亲临拜祭,此后历朝历代有不少沙皇和王公显贵来此做过礼拜。

哥萨克地区的教会通常直属于莫斯科罗斯大牧首,由其直接向哥萨克教区下指令。为了便于哥萨克在行军打仗时做礼拜,在军中设有神职人员——神父。但是在18、19世纪以前,无论教堂或军队都没有专职神职人员,而是从普通哥萨克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神学教育。直到19世纪下半叶上述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宗教是哥萨克的精神支柱与灵魂。它对于哥萨克来说,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世界观。哥萨克把宗教视为精神积极性的源泉,斯拉夫人固有的灵魂和东正教的灵魂这两种灵魂的融合构成了哥萨克人的世界观,从而决定了其本质上的特征;

第二、哥萨克地处欧亚两大洲,来自东西南北的多种教派汇聚在这里,因此东正教对于抵御外来宗教文化,尤其是西欧天主教的侵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哥萨克长期处于征战厮杀的环境当中,生活艰苦、生死未卜,面临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宗教对于其团结内部、鼓舞士气、战胜困难就显得尤为重要。

弘扬东正教、效忠沙皇和保卫祖国是沙俄时代哥萨克的三大任务。把弘扬东正教放在三大任务之首,可见它在哥萨克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当时信奉东正教的哥萨克占其人口的97%,只要到哥萨克最集中的罗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走一走,你就会看到,在顿河沿岸星罗棋布的哥萨克村镇,无论其大小贫富,每个村镇最高大、最气派、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教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顿河哥萨克首府新切尔克的军事升天大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805年,1905年建成,历时整整100年,其间三次重建。军事升天大教堂高74。6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做礼拜,是仅次于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和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的全俄第三大教堂。这不仅显示出哥萨克在当时俄国社会的显赫地位,而且表明了宗教在其精神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哥萨克的出征、庆典和生老病死等众多仪式都要在教堂举行。

在上世纪20——30年代宗教曾一度遭到封杀。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东正教的上层人物与沙皇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月革命后,他们中的大多数或公开或暗中支持白卫军反对苏维埃政权,结果导致许多教堂被毁,财产被没收,贵重物品被拍卖。在30年代,随着苏共党内极左思潮的泛滥,一场灭神运动使宗教面临着更大的厄运。前面提到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被毁的。现在的大教堂是在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全民捐款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的。哥萨克地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