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71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171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这么多了。而百姓们则早早的被趋赶着上山了,一个个‘挂’在那里,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相当的费劲。但没办法,只能如此将就着了。
    战线一点点的失守,净军们且战且退到了如此境地已经是危在旦夕,此时也顾不上什么仁政爱民、军民鱼水情了,保住xìng命就不错了,受点罪又算的了什么。
    外围攻击的蒙古人已经杀红眼了,一处处阵地的攻陷,虽然没杀死一个净军,但自己却死了这么多的人,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相对的更是越来越疯狂。
    因为收缩了防线,使净军变成了一个浑身是刺的刺猬,让蒙古军根本无法下口,甚至有几次,蒙古军的战马已经冲撞了净军的竖盾,但因为紧密收缩,竖盾都紧紧的卡在了一起,最终还是无功而‘翻’。
    净军们心里也紧张到了极点,但朱由校平时教导的战至一人的思想深深的扎在他们的心里,豁出去了一切,除了机械的shè击外别的都抛之脑外。
    终于,在不知shè杀了多少蒙古军时,蒙古军突然在后面一阵大乱,孙承宗带着净军主力回来了。蒙古军相当的不甘心的后撤了,在他们看来,只要再有最后一波的攻击,就能有成效了。但就是这最后一波迟迟的不能到来而已。后退的蒙古军并没有什么都没做,而是顺手点燃了一辆辆横亘的装着赈灾物质的车辆。
    是役,消灭了近二万蒙古军,净军里也累休科了二百多位。而百姓死了四千多人,更是收缩防守后,被蒙古军shè杀的,蒙古军没法shè穿竖盾,但对于没有竖盾防护的百姓,用抛shè的方法shè杀还是相当轻松的。而赈灾物质损失了一半多。
    看着满目狼迹的营盘,孙承宗一个心直往下沉,百姓们大多都带着伤,在这样连睡的地方都没有的地方,还谈什么救治。而如此营盘的防守力也基本上没有了。
    蒙古人不是傻子,对于铁丝网他们现在已经想出了抛绳子拖拽的方法进行破坏,竖盾的坚固xìng则用投石机来对付。
    孙承宗一脸无奈的看着两位辛苦的监军,这一趟累是的确累、险也是的确险,但速度太快了。透过望远镜,孙承宗清晰的看到了大战的情形。大火还没燃烧多大会,就开始后撤,而且离水源也近,很快就被蒙古军扑灭了。投石机的损失是有,但框架还在,估计半天或者一天的修理时间就可以使用了。这一天半天的时间,就是这次出击的成果。当然锻炼了队伍也应该算是成果,不过这支队伍没有半天的休息,估计也是没法使用了。
    正当孙承宗思索对策,想着是留是走的时候,蒙古人又出手了,这次没有什么新鲜的,不知蒙古人又从哪里赶来了二三万百姓,缓缓的向着阵地压了过来。
    “准备迎战,”没想到,蒙古军如此的爱折腾,这还刚刚的休战不足半个时辰,又上来了。
    但这次孙承宗失望了,在距离战线百丈的距离之上,百姓们停了下来,开始拿着铁锄头来,一个个的干起了‘农活’。
    “孙阁老,这是不是锄禾rì当午,汗滴和下土啊?”张高全开着玩笑说。
    但这句话却碰上了孙承宗紧皱的眉头,好象是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孙承宗久在辽东,对于挖壕沟困敌这样的事,当然清楚的很,多少次满清都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围点打援。
    现在蒙古军就是在挖壕沟,明显是打着阻击净军出击,把净军困死在这个方寸之间的营盘之内,然后利用投石机,直接把净军用石头砸死,这一招太损了。
    “孙阁老,怎么了?”张高全一看,孙承宗这样子不太对头啊,不由的好奇心起。
    “张监军,看来我们有的忙了,”孙承宗指着前而的百姓们说:“那些人不是干别的,而是在进行土木作业——挖壕沟,就是象护城河一样的东西,有了那东西,净军就会被他们死死的困在这里,再也不能象今天一样,可以随意出击,甚至是远走了。”
    “孙阁老,您不是说只要拖住了蒙古军,多一天就多给何将军他们提供一天的时间吗?他们愿意挖,让他们挖就是了。”张高全奇怪的问。
    “张监军,你忘记了今rì出击的目标了吗?”
    “投石机?”
    “对,正是投石机,有了这个壕沟,净军过不去,但他们却可以用投古机源源不断的朝我方攻击,蒙古军的智商也不弱啊!”孙承宗不由的感叹道。
    各位衣食父母,感谢您们的支持,让梦难成走到了今天,写这七十万字的小说,一路走来,阻力太大了,有家庭的事业的,种种不一,但支撑我走下来的,是您们的支持,这点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写出来凭空捏造的东西,有人看,就是最大的成功。我曾经一再的说,但凡有一个人欣赏,我也在把书写下去,我相信我能坚持。
    但我也得吃饭,今天开始就vip了,定时的这二章先奉送各位,晚上22时40分还有一章就收费了。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没有肯花钱的,写书的那只能饿死,这点请各位衣食父母能够体谅一二,能够得您的赏接着看这本书。不图能够发家致富,管个基本生活,够了网费、电费,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了。这里肯请您的慷慨解囊,订阅一下,当然有月票的您要是还能看中本书,也赏个一张二张的。
    而不愿意花钱看书的,可以去外边的网站,那里也有盗版的,那里您喜欢,也是对我的支持,当然您要是能过来点点,我也是感激不尽的。
    好了,朋友们,这里祝您事业爱情双丰收,活的越来越快活。

第244章蒙古大盾
        “孙阁老,如此岂不是要我们坐以待毙,”一听之下,张高全也是大惊。
    孙承宗想了想,回头看看疲惫不堪的净军,知道现在出击,肯定是不现实的,看来只能休息半天之后,再做打算了。于是对张高全说:“张监军,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突袭,不但要让蒙古军的壕沟挖不成,而且还有投石机,也是相当大的威胁,有这些的存在,我们就不能再这样守着营盘了。”
    “那孙阁老的意思是要离开这里?”
    “离开是肯定的,否则只有死路一条,蒙军此次是被净军打的一个措手不及,下次不一定有这样的好机会。而且竖盾行走不便,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劣势,本来行军速度就不如对方,再加上这个竖盾,那就更加麻烦了。你带着净军走这一遭,应该最明白了。”
    “是啊,差一点就放弃了,实在是太累了。行军打仗可不是单纯的扛着上百斤走个二三里地那样简单。”
    “这次的情况要通报给皇上和何可纲,让他们知道这里的弊病。”孙承宗深有感触的说。
    到了下午时分,孙承宗看净军也休息的差不多了,赶快的让净军准备,对面的壕沟已经挖了半人多深了。二万多人,一共就那么三里路长的壕沟,还是被人拿刀子逼着挖,速度是还是相当快的,加上前段时间那yīn雨连绵的天气,所以这个速度也是孙承宗的预料当中。
    孙承宗带着三千净军,再次准备出击,虽然这样有可能舍弃了物质。而百姓和宦官杂役们则可以随之而来,但不冲出去,谁都要死,更别说那些物质了。而冲出去之后,凭借着乌龟速度以及超强的攻击力,还是可以向大同转移的。东西再重要,也没有净军重要,那可是皇上的命根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有失,否则真的太对不起自己的皇上学生了。
    三千净军找准了一个突击点,那里百姓民工们,正在挥汗如雨卖力的干着活,突然看到净军如狼似虎的冲了过来,当然知道自己现在的角sè是做什么的,无论是不是被迫的,那都是净军的仇人。不等蒙古人趋赶,摞了工具,转身就跑。
    而蒙古军也迅速的做出了反应,他们的马快,比起净军来,当然提前到达了净军兵锋所指方位。并迅速的集结待命。
    孙承宗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异常,但此时也没什么可回避的了,有了这条半成熟的壕沟,其实对净军的武力输出是相当有利的。
    但当净军在壕沟上铺上架板准备强行通过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对面的蒙古军从地上,突然抬起了一大块木板,三人架一块,林场的里面也有把手之类的东西,方便蒙古军抬着,净军们见此情景,当然按着平时训练的,将瞄准镜对准了木板的下面。但他们失望了,蒙古军此次是有备而来,木板离地只有一二寸左右,根本没有任何视角可以shè击。
    刚刚踩着架板想要通过的净军停住了,因为他们的前面正是那三人一面的大木板。净军们不信邪的照着木板shè了几下,但效果真是差到了极点,虽然弩箭透着木板而入,但却对蒙古军没有任何的伤害,净军的角度当然看不到,蒙古军所持的木板上却另有玄机。说穿了倒没什么新奇的,只不过是把把手钉的过厚了而已,弩箭虽然穿透了木板,但并不能穿过,所以在一尺长的把手上,根本讨不到半点的好处。
    好在抬木板的蒙古军只是阻击,并没有与净军厮杀的打算。孙承宗傻眼了,这时候才想起了刚才不妙的预感,那就是现在的蒙古军不再象上午一样,眼里有恐怖感了。
    依蒙古人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智商,也真想不出如此的战略战术,这是我们大明的东厂刑官,想出来的对策,首先他想到了壕沟,这个长期围困、防止地道的不二法门;有了壕沟在前,净军想通过,要么爬、要么用架板,别无他路。而净军的竖盾能挡蒙古的弓箭,为什么不能再造一个大盾来挡净军的弩箭呢?
    就这样,壕沟加大盾的构想,交到了蒙古统帅的面前,没想到,净军如此犀利的武器,竟然可以用如此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破解。温布楚琥尔相当的高兴,看来最了解宦官的还是宦官。这不眼前的这个宦官很简单的把事情解决了。
    蒙古人拼的够惨了,温布楚琥尔不想再硬拼了,一方面把这种战略策略送回草原,那里有和这里一样的三千净军正在草原上肆虐。一方面,暂时困一下净军,无须与其硬拼,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以最小代价,将其全部拿下。
    正是这种思想,孙承宗的这种突袭只能无功而返了。大营里,以孙承宗为首的人,都是一片愁云惨雾,净军战斗只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凭的就是手中的这把神弩,但现在神弩就这样被轻易的给破了,如何不让人失落感顿生呢?
    其实早在宫变之时,孙承宗就提出了神弩的这个缺点,只是被当时的皇上三下五除二的就给说服了,事实证明,皇上当时的战策也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那是因为持弩的净军,占据了一个机动的优势,而现在机动的优势却在蒙古人那边。现在人家更占据了地利,这可如何是好呢?一时之间,孙承宗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
    (虽然一些史书中,把孙承宗的智慧无限的扩大了,但说实话,他的战略思想也就是平淡无奇的可以。按着他那辽土养辽人的屯田政策,倒不如彻底的放弃辽东,专守山海关一线呢,最起码那样不会把大明的财政彻底拖跨了,落一个与满清僵持。所以这里把孙承宗如此设定,还请一些评论高手见谅。)
    而出征一天的朱由校却得到了两个消息,一个是何可纲传来的。草原上的部落失去了踪影,赶到两个部落之前,都是‘人走茶凉,’毛都没留下,而自己在按着蛛丝马迹追下去后,除了得到一些牛羊之外,根本抓不到一个人,显然那些部落总是先自己一步,提前迁走了。而自己的速度也根本追不上人家,哪怕人只是普通的牧民。
    朱由校看了也是一个劲的皱眉头,这个速度问题对于净军来说的确是个硬伤,虽然可以用马车甚至是骑马来代步,但那技术仍然被蒙古人扔出几条街去。
    对于军队的机动xìng,是一个相当相当重要的问题,这一点朱由校当然是心知肚明的,在自己的前世,老美连坦克都放弃了,理由就是坦克的机动xìng太差了。如此陆战神器一般的存在,都能因速度慢而放弃,可见机动xìng对于战略的重要xìng。
    现在的朱由校可不敢拿自己这样低的无限接近原始的水平和老美比。此次,草原功略,本来就是兵锋直接归化的前提才有的,而一路上的部落,也是给何可纲以战养战之用。草原上的补给,全靠这些部落了。但朱由校忽略了一点,这些部落不是永久xìng建筑物住宅,而是可以随时拆了带走的蒙古包。现在蒙古族的斥候依净军的行动轨迹,甚至于可以提前一天的时间,通知部落,魔鬼来了。让其速度搬迁,虽然麻烦,但的确可以躲过净军的屠戮。朱由校当然想到了去找蒙古的情报员,让他们再次提供蒙古人的聚住点,但蒙古斥候还是会提前通知部落让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