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骨 >

第1611章

铁骨-第1611章

小说: 铁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中一贫如洗的雇农杨茂成,吃过由几粒打碎的玉米籽混着野菜和草根做成的不见一滴油腥的烩饭,就和妻子杨杜氏一起,把三个女儿杨小兰、杨小竹、杨小梅带到本村保长地主周世贵家。

上月下旬,周世贵在叶县县城发现了一个商机,只需向江南集团驻叶县的办事处申请,由公司考察获得招生资质后,每替公司招收一名六岁至二十二周岁的男孩女孩,就可以获得两块大洋的酬劳。

两块银元是什么概念?由于法币急速贬值,现在两块银元可以购买三十斤面粉或者五十斤大米,又或者两百斤红薯,而且这还是稳稳当当挂着做善事名号所做的合法买卖。

周世贵急急忙忙地向江南集团叶县办事处申请,三天后大红鎏金的匾额“南华招生处”的牌子就送到了周世贵的家里。办事人员给出了期限,一周后的下午,会派出卡车到杨庄接人,届时孩子的家长必须在场,亲自证明其亲属关系,并且登记具体的家庭住址,然后将把人带走。

今年风调雨顺,夏粮的玉米、高粱和红薯均获得丰收,农民的生活应该得到极大改善才是,但河南是战区,驻军以拥军和抗战大业为名,三天两天到乡村派饷和征集粮草,搞得农民和地主皆苦不堪言,尤其是没有田地的雇农,原本交租后尚有维系到次年春节后的粮食,但现在才十月,驻军就来光顾了三四次,把微薄的口粮抢了个精光,眼瞅着快活不下去了。

周世贵打的好主意,招一人只需付给每个家庭十斤面粉或二十斤大米,又或者八十斤红薯即可,有了这样的诱惑,不需花费多大气力,就可以吸引到足够多的家庭报名,从中大赚一笔。

至于能否招到人,周世贵从未怀疑过,现在家里揭不开锅的人家太多了。

就像雇农杨茂成家,养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大女儿杨小菊十三岁,已经可以替家里做活,二女儿杨小兰九岁,三女儿杨小竹八岁,四女儿杨小梅七岁,都是出不了工却很能吃的年龄,完全就是家庭的累赘。至于十一岁的独子杨小虎,那可是传宗接代的宝贝疙瘩,自然舍不得送出去吃苦。现在有这么好的可以拿女儿换粮食的机会,周世贵就不信这些穷哈哈不主动找上门来。

周世贵派人到村里村外大肆传播南华招收学生的事情,表示自己已经得到授权,每招收一人,就会向那些送出儿女求学的家庭发给相应的粮食补助。孩子到了南华,不仅可以吃住无忧,未来还会有一个大好的前途,做着每个月领十多块银元的工作,真可谓鲤鱼跳龙门。至于信用,没听说过抗日名将安毅的大名吗?那可是当代岳武穆,如今川南、滇南的工人,哪一个不是领这么高的工资?而且对方还会当场画押,以示公正,这么好的机会,一次错过终身后悔。

于是乡间很快闹腾起来,家中儿女多的,都琢磨着这或许是一个改变家庭命运的良机,不管未来孩子的前途是否真的有那么好,但到底能够为家庭换来些粮食,解了燃眉之急。于是,远近的村子,纷纷前来打听,看到江南集团派送的鎏金匾额后,都生出一丝敬畏,对事情信了个八九成。

果然不出周世贵所料,同村的杨茂成心动了,他和妻子盘算了下,送走三个光吃饭不干活的女儿,可以得到一百六十斤红薯和十斤面粉。面粉当然是留着过年擀面条、蒸馍馍,而红薯节约点,多搭配野菜和草根,可以吃到春节了,等开了春,万物复苏,就不怕会饿死人。不然,所有的孩子都留在家里,眼瞅着一个月都熬不下去,大家都得活活饿死。

杨茂成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也听说过安家军的大名,现在只要到县城里,报童的叫卖声,茶馆里收音机播报的新闻,又或者是电影院门口那些张贴的大幅海报,都有关于安家军的消息。这么伟大的人物,不会骗自己家的孩子吧?要是三个丫头真的能够读书识字,然后进入大工厂做工,倒是一桩美事。

杨茂成和妻子带着三个女儿来到周世贵家,发现这里已经聚集了两百多个小孩,加上家长足足有五六百人。周世贵已经把提前向江南集团预支银元购买的粮食堆砌在了场坝上,让家丁看好,只等江南集团来带人走,即按人头发放。

杨茂成心里原本七上八下,现在看到这么多家庭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男孩,又看到那么多的粮食,心里突然轻松许多。

下午三点,五辆四吨军用迷彩遮篷卡车由破烂不堪的土路驶入场坝。第一辆军车的驾驶室门打开,一名工作人员率先跳了下来。

周世贵一看,正是上周向自己送匾额来的江南集团工作人员,连忙迎了上去。

“周乡绅,人都来齐了吗?”江南集团叶县公司的工作人员文浩看了看四周怯生生一大片人群,笑着向保长周世贵问道。

“来齐了,来齐了!”周世贵谦卑地笑着,手随便在人群中划过,示意这些孩子都是。

在文浩与周世贵谈话的时候,从五辆军车的驾驶室和后面的车厢里跳下一个个人,基本上每辆车配备一名驾驶员,一名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两名负责警卫和保护的士兵,一名老师。不过不管是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还是老师、驾驶员和士兵,这会儿都没有忙着报名登记,而是忙碌着从车厢里向下搬东西,周世贵看了一下,发现车队又运来大量土豆和大米,有些不解地挠了挠头。

文浩笑着解释:“为了让这些孩子走得安心,我们公司决定,每一个孩子,均再发送十斤大米,二十斤土豆,让他们的家人过一个好年。以后孩子到南华学会写字后,我们会教他们写信,并且开通邮政专线,向他们的家人报平安。到时候,我们想在周乡绅家开一个邮政点,每一个月会有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还望周乡绅帮忙啊!”

周世贵一听有合作的机会,乐得合不拢嘴:

“一定的,一定的!安家军不愧是仁义之师,世贵一定竭尽所能。”说完,他转过头,对一旁看着的家丁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帮忙下货,早点儿忙完,文先生他们也好早点儿登记。”

过了大约半小时,从五辆卡车里卸下的物资,堆成了一座小山,招生报名随即正式开始。

周世贵搬出五根长凳,然后将家里准备宴客用的大方桌足足搬出五张,方便江南集团的工作人员登记注册。十名安家军士兵,一脸严肃,让手足无措带着儿女的一个个纯朴农民分别在五张桌子前排成长队,一一报名。

杨茂成和妻子看到这么多粮食,眼睛早就瞪大了,一直拥挤在最前面,幸运地抢到了第一个报名的位置。

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笑着看向杨茂成夫妇俩带着的三个怯生生的丫头,用官话问道:“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啊?”

三个丫头看到陌生人,胆怯地抓住了父母的衣服,杨茂成赶紧代为回答:“小孩子怕生,她们分别叫杨小兰、杨小竹、杨小梅,分别是九岁、八岁、七岁,她们的生日是……”杨茂成详细地解说了一遍,生害怕自己的孩子选不上。

工作人员微笑着登记完,又问道:“你们俩和她们是什么关系,能够为他们做主吗?你们的关系谁能证明?”

杨茂成道:“我是孩子他爹,这是孩子他娘,自然能为她们做主。我就是这杨村的人,周保长就可以为我们做证。”

周世贵连忙凑了过来:“是的,是的,我可以证明。”

“好!”

工作人员点了点头,写完家庭住址后,指着三份登记表,道:“来,签字画个押吧!签字画押后就算是完事了,我给你们开个票据,凭借票据,可以得到你们的粮食和酬劳。”

周世贵一听乐了,连忙分别在三分登记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杨茂成不识字,就用放在桌子上的红色印泥按手印代替。

杨茂成领到的是领粮凭证,周世贵领到的是结算清单,一人一单,不过周世贵的结算单,得最后才能兑现。

看到士兵把标示身份的三张不干胶铭牌贴在了三个女孩的衣襟上,工作人员笑着道:“杨家长,你现在把孩子带到车边,和老师一起把孩子抱上车,然后就可以去领粮了。杨家长,我不知道周乡绅是怎么和你说的,我们的粮食是额外奉送的,你们该得的东西不要忘记领了……好了,你们有什么话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一别可能就是四五年见不到面。”

三个女孩紧紧地抓住父母的手,委屈得直掉泪。

杨茂成和妻子一起,把孩子带到第一辆卡车旁,摸着三个孩子的头,泪眼汪汪地道:

“闺女,不是爹娘狠心,留在家里,过不了冬大家都得活活饿死,现在你们出去上学,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还可以给家里减少负担,给姐姐和弟弟带来急需的粮食,爹娘谢谢你们了……”

“爹——”

“娘——”

三个女孩大声哭泣着,抓住父母的手不放。

站在车上的老师是一个穿着蓝衣黑裙的二十出头的女青年,她拿出三颗水果糖,在手里扬了扬: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好吃的糖果哦,含在嘴里,甜在心里……以后你们到了学校,表现好的话,老师会经常奖励你们吃糖果哦。还有啊,到了南华,你们就会有新衣服、新鞋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几乎每一天都有香喷喷的米饭和猪肉吃,逢年过节还可以吃到饺子。等你们有本事了,把爸爸妈妈一起带过去享福,怎么样啊?”

三个女孩看到周世贵家的孩子炫耀吃过的糖果,都一下子愣住了,情不自禁地舔了舔舌头。

女老师跳下车,蹲在地上,剥开糖衣,把三粒糖果分别送进三个孩子的嘴里,三个女孩儿眼睛发亮,啧啧地吮吸着,哭声不知不觉停了下来。

杨茂成夫妇松了口气,连忙和妻子一起,把三个小孩送上卡车,哄了一会儿,就赶忙去领粮食。很快,集合三个孩子的三十斤大米、六十斤土豆,又从周世贵那里领来一百六十斤红薯和十斤面粉,看到一大堆粮食,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一天,仅仅在杨村,就招了二百一十八名孩童,其中男孩四十九人,其余的都为女孩,十岁以上的孩子占了一半,正好可以照顾比他们小的弟弟妹妹。

而周世贵,也凭借着这次招生,足足赚取了三百银元的利润,心里开始期待下一次与安毅集团的合作。

……

皖南,芜湖。

这个位于长江南岸的城市,号称“楼台森列,烟火万家”,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一派繁华的景象。

一条深幽的巷子里,九名十三四岁的少年聚集在一起,小声商议着。

“怎么样!你们和家里说好了吗?明天上午咱们就去九华路口的江南集团分公司集合,然后坐火车去南华了。”

“哎,怎么说啊?到几千里外去上学,家里人怎么可能放心。”一个少年苦恼地摇头。

张寒云深有同感,捂住脸道:“是啊,一看到娘,我原本想好的词就全忘了。为什么芜湖不是安家军管辖之地啊,要是的话,芜湖一定会设立许许多多免费的小学、中学,咱们就能在家门口上学了……这一走,我娘一个人留在芜湖,我……”

张寒云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拉扯大,还供他上了小学,可是中学名额有限,九月初原本该读初中了,却由于免费的公立学校只招收一百名中一学生,对于拥有数千适龄人的芜湖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可是,偏偏现在除了南华能够提供免费的中学教育,并对所有学员实行免食宿费用之外,再无上学的机会,这让张寒云心里一阵烦躁。

“不管怎么说,今天回家后,你们都得和家里人说一声,如果不告而别,他们非急死不可。明天吃过早饭,咱们就在巷口集合,一起出发。大家回家去吧,一定要告诉家人,明白吗?”

看着身边这些从小玩到大的好友,年纪最大、性格最为稳重的孙裴怀开口说道。

当初就是十四岁的孙裴怀在茶馆当洗碗工时,听到叙府广播电台播报的南华提供免费入读中学、技校的招生启示,让他动心的是,如果成绩够好,可以一直读到大学,成就他小时候就立下的成为一名发明家的美梦。

于是,孙裴怀就邀约伙伴们一起,去参加江南集团在芜湖分公司进行的中学考试,现在包括他在内,所有伙伴考试都通过了,到南华后可以直接进入中学读书,可是临到要走了,如何向家里解释却成为了头等难题。

“难啊——”

破旧的四合院里,看着家里窗户上透出的昏暗的灯光,张寒云叹息着,在门口来回踱步。真不知道该如何启齿,张寒云明白,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艰难才把自己拉扯大的,自己一走,留下母亲一个人该怎么过啊?

最后,张寒云终于打定主意,还是得把话挑明,若是母亲赞成,就去,若是母亲反对,哪怕留在芜湖继续打零工,就此泯灭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