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587章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587章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赵柽知道那边地下有石油、煤炭和各种矿产,可这个时代也无法开采,也无法有效的利用,谁也抢不走。所以可以暂且可以先放下这些地方,优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把世界上的好东西都弄到自己手里来。而是把统一世界的野心收敛一下,要打好基础,修根固本,把到手的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同时有选择的抢占战略要地,为以后的突破打下基础,而不是一味的进攻,占领新的地盘,背上更多的包袱。
  赵柽想得是不错,可民声也不能不顾,如何给他们发热的脑袋降降温,暂时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建立不世武功上引开,利用这股热情成就自己的想法呢…(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 廷议

  正月二十日,赵柽终于将所有奏章赶在开工前批阅完毕,次日李纲等一干宰执请求进攻觐见,他知道这是上班前的碰头会,大家通通气,以便在朝会上一问三不知,也是探听官家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意见,好早作准备。赵柽准了,请他们到文德殿议事。
  “陛下,昨年皇后诞下龙子,贵妃添了公主,又收复幽燕大败金军,今岁还是陛下登基五载大庆之年,应是普天同庆,臣以为应开恩科,让天下士子同沐皇恩!”众人施礼完毕,赵柽赐了坐,李纲首先起身奏道。
  “嗯,我朝以多年未开科举了吧?”赵柽明知故问道,他为了消耗历年积存下来的候补官员,也是为了给那些总是喜欢对自己评头论足、鸡蛋里挑骨头的士人们一个教训,登基后就没开过一次科举,年年有人提他次次驳回。
  “是的,陛下!”李纲说道,“自靖康三年后金军犯境,道路不通,京城危机便停了科举已有六年了!”
  “陛下,国子监三舍学子也有结业多年的,却无法授官,只能务闲在野或是流连于京城学堂,长此以往即浪费了其所学,也让国家失去贤才,日久生怨反而不美啊!”国子监祭酒胡安国也说道。
  “那就是了,只是现下吏部还有多少候补官员,若是尚多可迟些再开科,免得又出现冗官之害!”赵柽点头说道,这个理由他用了多年,百试不爽。谁让你们大家都认为冗官是大宋顽疾难以清理,那我就耗。非得将历年积沉通过自然减员消耗完毕,旧的不走。新的不上。
  “陛下,这几年经过清理整顿,官员致仕、罢职、免官者甚众,臣等自中举而为授官及待补官员中择优任用补充空缺,但是数年未开科举,朝中官员已有青黄不交之势,以致新收的燕京路、大定路无法及时派遣官员治理!”吏部尚书陈公辅听官家问起,赶忙答道。
  “好,冗官之弊能得以疏解全赖诸位之功啊。朕定会重赏各位臣工的!”赵柽笑着说道,这几个人真该赏,把成千上万的官员都给下了岗的省下多少钱,把零头赏给他们都是一笔巨款。
  “臣等不敢当!”大家齐齐施礼道,心中都是苦涩,大主意是皇帝拿的,他们都成了挡枪的,连续多年不肯开科,天下士子们不敢骂皇帝。将气都撒到他们身上,说他们蛊惑皇帝打压士人,停止科举耽误了天下读书人,可不论从哪里说他们也是读书人。成功的士人,天地良心怎么去戕害自己的‘同学’们。
  “诸位臣工过谦了,既然大家都以为可以开科。那朕就准了,着礼部和吏部办理!”赵柽沉吟片刻说道。他也知道久不开科对那些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们不公,也会造成政府中的人才断代。那时谁替自己干活儿。再有堵死了他们晋身的渠道,逼急了不知道要惹出什么事情了。后世无论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还是改革者康有为与孙中山,都是在传统的晋升之路堵死后才会寻求新的方向,这都是‘前车’之鉴啊!
  “陛下,科考定于何时为好?”殿上的人原想还得费一番口舌,没想到皇帝这么轻易的就准了,当然是十分高兴,李纲又急忙问道,他担心皇帝反悔,还是先初步拟出个章程来的好。
  “现在一月将尽,日子紧了,边远地方的士子怕难以得知消息,便于四月举行乡试,七月省试,八月殿试如何?”赵柽想了下说道,按照现在的交通状况和驿站覆盖的范围应该能传到国内的每个角落,也足够士子们路途所需时间。
  “也好,我们即可拟出章程,派员分赴地方督促,再请陛下定夺!”礼部尚书杨时说道,皇帝定的时间与过去秋季省试,春季殿试的惯例有违,但是如今已经顾不得那么许多,时间紧点就紧点吧,总好过没有。接下来君臣一番讨论后拿出了初步意见,确定了科考的范围和取士人数等事项。
  议定了开科的事情,工部尚书司马朴奏请清理汴河淤积的泥沙,以保证漕运和防止水患。赵柽详细问了,提出不仅要治理汴河,还有组织力量疏浚黄河,修整堤防,以备水患。他了解汴梁这地方因水而生,又因水而灭,后世的考古发现开封城摞城竟有六层之多,皆是被水淹没后重建的。
  黄河一直威胁着中原的广大地区,宋朝是几次改道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终改变了入海口。而宋朝开国后,为了防范契丹骑兵南下,在河北沿边利用淀泊并挖河渠,曲曲折折形成一条长约千里,各地宽窄不一的水田交错地带,达到“利在蓄水,以限戎马”,因而农业生产效果不大。
  王安石变法时又设置“淤田司”,专门从事引浊放淤,涉及河流有黄河、汴河、汾河、滹沱河等,地区广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对肥田和改良盐碱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没有全面规划,单纯追求统治阶级的利益,任意决河放水,有时反而造成水害。现在收复燕云,防御态势大为改观,也到了重新整治的时候。
  甚至赵柽想想后世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缺水的情况,不得不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搞南水北调,若是自己将黄河治理好,让黄河扎根河北,岂不也造福于后世了,这比起征战天下可有意义的多了,因此力主将治黄也提上了日程。随后,赵柽又要求工部主持修筑开封至河北、燕京、直到大定府的大路,因为他深知将来大宋必以金国还有决战,一条畅通的大路对于传递消息,调兵遣将,运输物资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陛下,原和议副使秦桧被缉拿回京已经数月,如何处置还请陛下示下!”御史中丞陈过廷又请示道,这秦桧叛国一案是皇帝钦定的,他们不敢擅自处置,一直拖到了现在。
  “其所涉及叛国之事御史台是否已经查清?”赵柽皱了下眉问道,似乎十分厌恶,连名字也不愿提到。
  “禀陛下,臣会合刑部和大理寺三堂会审,查明秦桧是受金国国相宗翰之命归宋,意阻止陛下北伐,以三镇赎回辽王,并向金提供我大宋情报。其对在河北与金和议中和金使多次接触,向他们泄露了涉及和谈机密的所为供认不讳!”陈过廷禀告道。
  “即已认定,何需再议!”赵柽面带愠色地说道,似乎十分不耐烦。
  “陛下,秦桧乃是前朝御史中丞,位居宰执,若明正典刑,恐有违祖制,臣等不敢擅断!”陈过廷也算官家身边的老人了,知道皇帝内心恼火,虽不明原因,但还是说了实话。
  “那诸位有何高见?”赵柽扫了眼殿中的众人问道。
  “陛下,臣以为秦桧曾在女真犯境之时曾仗义执言力主抗金,可见其德,至于被虏后丧节,也许是迫于形势,所以臣以其虽罪该处死,但情有可谅,将其罢官驱逐出京以示惩处,亦显陛下宽大为怀!”胡安国先说道。
  “臣以为胡大人所言极是,秦桧虽失节,可其在朝野甚有影响,而大宋随辽王北行官员未归者甚重,如施之刀斧,恐北行者知晓惊惧不敢南归!”杨时也附议道。
  “是啊,秦桧在庭审时也知自己罪恶,臣观其良知未泯,尚有悔过之心,而其在狱中也多次上书悔罪,臣以为可留其性命!”刑部上书张孝纯道。
  “臣以为应严惩秦桧,其行涉及叛国,乃是十恶不赦之罪,如不明正典刑,岂不让天下忠义之士寒心!”侍御史陈东站出来说道。
  “若不是陛下识破秦桧面目,其所为必会祸及北伐,不杀不足以赎其罪!”兵部尚书张叔夜说道,他是靖康之难亲历者,朝中不乏有背主变节之徒陷国家于危难之中,杀了正好免除后患。
  “李相,你如何看?”殿中诸人围绕着杀与不杀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赵柽看李纲一直沉默不语,便问道。
  “臣以为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定夺!”李纲因为当年力主处死张邦昌曾遭到群臣围攻,指责其开了斩杀朝臣的恶例,所以他学乖了,将皮球踢给了皇帝。
  “背君叛国,罪不容赦!”赵柽见李纲不肯表态也不再追问冷冷地言道,其实秦桧在他心里早就是个死人了,他深知像其这种小人生存能力极强,只要不死就会想方设法的复出,若是哪天一不留神让他翻了天必遗祸无穷,不如杀了永绝后患!
  虽有人觉得秦桧还算是个人才,留下还有用,但是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众人也不再议,只能暗叹秦桧命运不济,碰上了眼里不揉沙子的皇帝,也怪他愚笨看不清形势,现在金国连番战败,必会再次求和,北行之人南归有望,再坚持一下就能等到风光归国,何苦当贼…(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七章 资源危机

  议定了处置秦桧的事情,户部尚书陈遘汇报了去年的财政收入支出的情况,开海通商给大宋带来的好处已经显现,以此相关的税收便有四百万两白银入账,合计五千万贯的收入,与两税和盐、酒、铁等专卖的税收相当,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收入朝廷财政收入已与本朝最好的年景相差不大,国库已有剩余,今年形势更好有望继续增长,他这个户部尚书也好当了许多。
  这都拜大宋有个算盘打得精的皇帝,去年仅军费一项就花掉了近一半收入,不过皇帝还算厚道,将缴获的财物三分之二拨入国库,三分之一进入内藏库,两下相抵朝廷没花多少钱。但是皇帝又布置了修路和兴修水利的任务,这两项也都是烧钱的活儿。陈遘算计了下,这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活儿,只要分解到几年完成,财政还能支撑,不用再跟皇帝借钱了。
  “陈大人,如今燕京和大定两路已入我手,但是那边地广人稀,虽有千里沃野但无人耕种,而东南、江浙、川蜀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田价飞涨,可招募无田佃户和流民迁往两地以充边防!”听完了介绍,赵柽说道,他对具体的数字不知道,但心里有数,起码从自己各堂柜坊发行的交子账目上可以看出个大概,所以并不意外,怕朝廷钱花不完,便又给他们找了个道儿。
  “陛下所说不错,但江南富庶,招募恐怕无人愿往,不若从人口密集之地州县整体迁移北方!”陈遘心下又是一哆嗦。招募前往那是有代价的,不但提供路费、还得无偿提供房屋、耕牛、农具。花销很大,而整体移民却不管贫富连锅端。能省下不少。
  “强制移民虽花费较小,但是容易引起民乱,迁到北方也是人心不稳,常常逃离结果得不偿失,不要舍不得那些钱。北方只要人口增加,土地得到开发,用不了几年就会成为新的财赋之地,眼光要看得远一些!”赵柽知道管钱的没有几个不小气的,都把自己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笑着说道,“不愿前往,是因为条件没有满足,去了人人能当上地主,我就不信没人愿意应募,要好好跟百姓解说会有人愿往的!”
  “臣明白,即刻下令命江南各州县招募!”陈遘被皇帝戳破心事脸一红说道。
  “陈大人,招募移民的事情你可以向陛下多多请教,当年河东、河中战乱不止。人口损失严重,陛下平定西北后,数年间便增加了数十万的人口,开垦了百万顷良田。如今丰饶可比江南!”许景衡扭头对陈遘说道,他可是当年的亲历者,对皇帝的手段佩服不已。
  “臣也有所耳闻陛下经略西北之伟绩。还得请陛下不吝赐教!”陈遘这才想起皇帝也曾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十余年,没有点手段能在西北振臂一呼应者如云。数日间便能聚起十万大军吗,因此这话说的倒是出自真心…
  众人说笑了几句后。兵部尚书张叔夜又对组建克虏军和忠勇军及扩编沙漠旅、猎骑旅、炮兵旅做了专题汇报。现在各部编制已经制定完毕,所需资金下拨,人员正在招募、选拔。武器的配发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一个难题,尤其火炮和弹药供应不上,因为大宋缺少铜。
  赵柽听罢将目光转向了户部尚书陈遘想听听他的解释,因为他知道大宋金银产量很低,相反铜的产量却达到很高水平,他为此下诏要优先保证军器监用铜,逐步减少铸造铜币,以纸质的交子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