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202章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202章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把旧的完全抛弃,结果弄得条例四分五裂,驴唇不对马嘴,八方不对头。如果就这么发下去,最后都难以执行,所以只有苦了赵柽,需要他一字一句的斟酌,一遍一遍的修改。 
  “二爷,擦擦脸,喝碗参汤!”现在已是子时,赵柽还在审阅批复公文,没办法谁让他是一把手呢,有些事情虽然不用他操心,但是也得他签字盖章才能执行上报,自己也需要了解内容,可这些公文奏章都是文言文写的,让他看起来十分费劲,只能斟字酌句的慢慢审阅。
  “好,你们先休息吧,我还得看一会儿!”赵柽接过赵信递过来的毛巾擦擦脸,“见喜,你小子是不是把买蜡烛的钱都给贪了,这蜡烛怎么这么大烟?”他看看毛巾上漆黑一片,连鼻子眼、耳朵眼里都是黑的,他皱着眉问道。
  “二爷,我至于吗?”见喜现在也是身价十几万贯的家财,不像早先几文钱也是好的,“我看二爷每日批阅公文要到很晚,怕您熬坏眼睛,特意买来的石烛,烟是大点,但是耐烧而且亮,如果二爷不喜欢,明天我换过就是!”见喜嘟着脸一副好心当了驴肝肺的模样委屈地说道。
  “石烛,是什么做的?”赵柽听完仔细看看案前的蜡烛,他知道现在这个时候,蜡烛都是蜂蜡制作的,价格也很高,不是平常家庭能用的起的。
  “二爷,我只听说这是用‘石油’制作的,前鄜延路经略使沈括曾亲自用这烟试制成墨,名之为‘延川石液’据说松墨也不如这个好!”见喜说道。
  “石油,这个时候就有石油了...”赵柽噌的站了起来,激动地围着屋子拉开了磨,石油的作用他可是比现在每个人都清楚,后世的人们为了它不惜发动战争抢夺,这是工业的血液啊,自己怎么就把这好东西忘了呢!
  此时让赵柽倍感压力的不止是军队的训练,还有日益加大的经济压力,一万多人的吃喝有国家包了,但是手里的家伙还得自己解决,这么多年攒的那点钱儿不够折腾几年的,现在庄子中生产的奢侈品,除了酒效益都在萎缩,现在急需开发新产品补充。
  “见喜,你马上吩咐孙二钱派人收集石油,最好找到一口油井,越多越好!”赵柽走了几圈,猛然转身对见喜说道。
  “二爷,现在是半夜了,您以为谁都像您一样,半夜不睡觉啊,先把参汤喝了吧,明天再说不迟!”赵信摇摇头,王爷真是想起一出是一出,看今天这个兴奋劲肯定又不睡觉了。
  “嗯,那就明天通知他,找到了立刻告诉我!”赵柽端起碗一口喝干了参汤,就好像喝了杯白水,“还有,把我的图囊拿来!”
  赵柽有点等不及了,可他也知道要想利用起来,还需要对石油深加工,这个却不是他的本行,对此也只是懂得点皮毛,可他知道在油价飞涨的年代,除了‘三巨头’,祖国大地上还活跃着一群人们在进行土法炼油,一个油罐,几根铁管,加上一口大灶,就能根据需要生产出汽油,柴油,煤油等粗制品。他就不相信自己搞不出来,起码弄出点煤油来还可以擦枪,省得每天用菜油,搞得枪上油腻腻的粘土,吃到肚子里多好。
  ......
  到了九月末,西北已经进入了冬季,新兵营的住房已经基本建设完毕,现在正抓紧修筑围墙,但是生活设施已经全部齐备,调运的粮草全部入库,所需服装被褥也已经调拨到营,为了准备好这些东西,把赵智累的不轻。粮草还好说,从府库倒腾到营中即可。那些服装却要先变换成银子,然后通过基地生产,可基地没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加上库存也暂时无法满足需要,万幸太原这地方商业,手工业发达,皮货和羊毛这些东西从来不缺,通过商会总算凑够了数。
  另外赵柽还在营中建了两座庙,主角都是河东本地人,一座是大家熟知的武圣关羽,另一座是豫让祠,这个人说名字可能大家不知道,但他说过的一句话却尽人皆知――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三家分晋’之后,智伯身死,他的家臣豫让未给他报仇,毁形易容,三次刺杀赵毋恤,虽然最终也未能成功,但其临终却留下了这句千年之下,依然碎金裂石,凛凛有生气的名言。
  西北地区一向是良好的兵源地,河东路处于太行山区,包括今天陕西、山西、内蒙、河北的部分地区,居民朴实忠厚,安分守己,不大惹事生非,但是别惹急了他,惹恼了他敢跟你拼命,而北方人的忠义也常为宋人称道,神宗皇帝曾经在批示中称赞河东‘其民风俗,素号忠厚’。
  由于河东地区自古紧邻西北边境,宋时又长期与辽、夏为敌国,居民深受外患侵略的危害,所以敌我观念、是非观念强,爱憎分明,在国家危亡之际,常出忠义之士。而屡经战火洗礼的北方人,不仅身材魁伟健硕,且大都好斗敢战,河东人尤劲悍好武,崇尚武力,任侠仗义,为情绪所驱而舍生忘死,不畏后果,尤其是普遍有抱团死战的气魄,真是既有阳刚之美,又具粗犷之气,可谓天生的战士。
  西北之地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就是由于地处西部边境,其内聚居着不少骁勇善战的羌、契丹、回鹘、吐蕃等游牧民族,这些人组成的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兵’,他们在战斗中的骑术以及凶悍与残忍是汉族士兵无法比拟的。守着这么好的地界,赵柽当然不愿错过,圣旨一下,他就派出了以申松岳为首的招兵队伍,兵额蕃汉各居一半的比例在沿边诸州军百姓和蕃族熟户中招募新兵。
  月底招募的新兵已经陆续到达,屋子中的墙上还未干,也只能让他们先住进去了。新兵进了营,赵柽没有按惯例以地域分营,而是将他们全部打散,分配到了各指挥的驻地,然后由各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新兵基础训练,但完成后再按照训练结果和各自的特长重新编入各将,接受专业训练,基本上是按照现代的新兵训练模式进行。而那些招募来的医生,兽医,工匠,征辟的文士等专业人才,同样入营接受新兵基础训练,对他们也不会搞特殊化。
  让赵柽高兴的是,野利对募兵工作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从自己所属的部族中精选了二千子弟送到了营中,而作为自己‘家奴’的屈汝更是将自己的长子送到了他的麾下,另外还给赵柽送来了份大礼,两匹哈萨克名马和两只据说是‘天狗’的苍猊。就当一切安置妥当,准备开训时,又一支队伍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他们是从襄邑府中赶到的,不但带来了急需的武器弹药,同行的还有五百新兵。
  !@#
  


 第一百四十四章 钱不能少

       第一百四十四章  钱不能少
  “敬礼!”当赵柽走进襄邑来客的临时驻地时,以襄邑北府兵马留守赵廉为首的一众人列成两队,在口令声中抬手敬礼。
  “诸位辛苦了!”赵柽回礼道,看着眼前的一个个略显疲惫,却精神矍铄的小伙子们,他的眼睛湿润了。
  “愿与王爷同生共死!”众人脸上带着决绝齐声答道。
  “王爷,战死的子弟送回襄邑后,已经安葬,家属妥善安置。乡亲们请我转告王爷:襄邑子弟为王爷亲军奋战而亡,是他们的荣耀,请王爷不必为此疚恨。各个庄子的里正、耄老一致决定:再从各个庄子中精选五百人补入王爷的亲军,此后但有伤亡,不论损伤多少,就为王爷补充多少子弟!”赵廉朗声说道。
  “乡老的厚谊,赵柽受之有愧,远隔千山万水,无法面谢,赵柽在此遥谢了!”赵柽说罢,面向东南深施大礼,抬起头时已是泪流满面。
  “王爷保重!”所有人单膝跪倒齐声吼道,眼中也是泪光闪闪...
  赵柽随后安排酒宴为大家接风,家乡来人的消息传的飞快,各营的襄邑籍老兵们纷纷前来探望,打听家人的情况,而新来的也纷纷将他们家中捎来的家信和物品转交,自然又是一番热闹!
  赵廉带来郑寿、逢喜等人的书信,并详细介绍了近一年中府里的情况,今年因为各个工坊全力生产军需产品,导致盈利下滑,但是酒类的热销和设在各个州府的酒楼、邸店全面盈利,勉强做到了略有盈余,所以今年的收入比起往年要差很多。
  这些情况已在赵柽的意料之中,现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将军工产品的生产重心逐步调整到西北,这里煤铁资源丰富,紧邻辽夏,皮革供应充足,人力便宜,可以大幅度降低枪炮生产的成本,而掳掠来的西夏工匠已经成了现成的技术力量,这样可大大减轻襄邑的经济压力。
  ......
  当晚赵仁聚将议事,对于新到的五百襄邑新军大家都是眼馋的紧,这些人经过了多年的训练,虽说没上过战场,但是却已然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只有稍加调教,便可成军,所以成了众人争抢的目标。 
  “我有个方案,大家看看如何!”赵仁轻咳了两声说道,“现在我军人数已达近二万人,原本的襄邑老兵也只有二千多人,虽然都是各部骨干,但是再叫做襄邑军已经不合适。再者王爷的近卫队只有一百余人,一直没有扩编,我的意见是将这五百人尽数补入王爷的近卫队,然后在整训完毕后,再从襄邑籍老兵中选出五百人组成近卫营,继承襄邑军的旗号,我们全军统称‘忠勇军’,大家看可好?”
  赵仁话音一落,刚才还吵闹不休的众人都卡了壳,谁也不吱声了,襄邑军本来就是王爷的近卫亲军,保护王爷的安全才是本职工作,现在大家都掌兵数千,却把王爷给忘了,而且新招的人都是西北诸军州的,自然不如‘家乡人’贴心、放心、安心!
  “我同意,王爷近卫只有一百多人,虽然我们可以轮番派兵护卫,但是这些人来路多数未明,而王爷的安全是我们的重中之重,绝不能马虎,我建议,立刻从原襄邑军各营抽调人员组成新军护卫王爷!”赵勇马上表态同意,王爷是整个军队的核心,也是灵魂人物,如果王爷有失,有再多的人也免不了崩溃离析的结局。
  “我也同意,哪怕有一天我们全军覆没,有王爷在,有近卫们在,我们襄邑军大旗就不会倒,几年内又可以建立一支强军!”赵忠也说道,只要留住了骨头,肉就能长上,他们深信王爷能做到。
  “其他人还有意见吗?”赵仁问道,众人都摇头表示没有了,在座的谁都明白王爷的重要性,而枝强干弱,头重脚轻根底浅早晚会倒,“既然大家都没意见,就照此执行,明天抽调完毕即可编组独立成营!”没等赵柽表态,赵仁就把事儿定下来了,他想反对也晚了。
  接下来各营又汇报了各自对新训的安排,各营副指挥使任新训指挥,抽调各营都、队、伙副职及刚刚结束培训的三百学员担任各级职务,严格按照下发的训练大纲组织训练。同时要加强巡查,防止新兵出现逃跑、私自出营、打架斗殴等恶**故的发生,全军的工作重点全部转到新训之上。
  可就在会议快要结束时,龙骑二营指挥使萧瑀却提出了辞职的要求。他是襄邑富家子弟,弓马娴熟,喜欢舞枪弄棒,当过社丁的教头,扩军时让他留任。但是到了襄邑军后,他没有经过正规军培训的弱点便显现出来,上阵冲锋杀敌却是好手,可对兵法战策了解太少,当个指挥使还能勉强凑合,现在做一将之首便不能胜任了,他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真心请辞,调换个工作,这事赵仁也不敢做主,只能等王爷定夺。
  开完会,赵仁悄悄离开去找王爷,现在王爷大撒把,将兵交给自己带,他这才知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兵现在到了,但是钱不多了,按照襄邑军的伙食标准,顿顿要有肉,每天都要放翻几头牛,杀二十多只羊,可兵部下发的那点粮饷吃饱够了,吃好不够,再吃上一个月,他就得当裤子了,只能上王爷那化点缘。而另一件事是装备严重缺乏,尤其是缺武器,加上新运来的三千支枪,近两万人还不到七千支枪,缺口太大...
  九月初一,赵柽主持了‘忠勇军’授旗暨成立仪式,营地正式命名为‘九宫寨’,邀请了驻太原城的各级官员观礼,让他们看了一场军事表演,参观了营区。仪式后也没有大吃大喝,而是招待他们吃了一顿大锅饭,连桌子都没摆,更别提酒了,跟当兵的一样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中间一大盆子牛肉炖萝卜,一盆羊杂汤,还有一大筐炊饼。
  在王爷盛情的劝诱下,每位宾客每人都吃下了三个炊饼、喝了一大碗羊杂汤,外加一碗牛肉炖萝卜。不过吃完了王爷就诉苦,说什么士兵疾苦,马上入冬,取暖的劈柴烧炭还没有,马料都不够过冬、吃的太差军士们要开小差、现在人都到了兵器还没着落...反正就是穷,没有钱,你们看着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