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逐鹿 >

第426章

逐鹿-第426章

小说: 逐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信虽然名义上是汉王臣子。可现在到底是实至名归的齐王,力量对比有是如此的悬殊,何况现在还是用人之际,刘邦到底是怎么想的?何至于犯下这样严重的错误,张良也不劝谏阻止?

蒯彻劝慰道:“齐王莫要生气,确实是刘邦有些过分了。”

韩信冷冷道:“确实过分,他的江山都是寡人给他打下的,他有什么资格对寡人指手画脚?看看他都无能到了什么地步?巴蜀丢了,连关中这样的要地都守不住,他还能做什么?”此时此刻,在韩信眼中刘邦就是一无是处的代名词。

蒯彻知道韩信正在气头上,也不多说什么。这个时候盛怒之下,劝谏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触霉头,没有那个必要。

韩信说完之后也没了多少底气,当初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谋名扬天下,可实际上乃是出自人家尹旭之后。虽然再说刘邦无能,韩信也在想,若是换了自己在镇守关中,能否抵挡住的住神出鬼没的越国大军?

子午谷的道路他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尹旭对他是留了一手。即便是他亲自在关中,也会着了对方出其不意的招数,顶多是作战过程致中小规模胜负的转变,对大局还是束手无策。

这正是越王尹旭的可怕之处,一想起来韩信心理面还是有些感触的。尹旭已经拥有了半数以上的天下,下一步将会以雷霆之势对付汉国,将来他会不会将矛头对准自己呢?

韩信心中隐约有这样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蒯彻心中更是有些忐忑。

只听齐国丞相说道:“齐王,刘邦言语不假,这些终究只是小事情,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刘邦何以要找我们联合?以及此事与齐国的关联,以及我们做出不同选择之后,对我们齐国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韩信点头道:“先生所言正是寡人所想,先生如何看待?”

“唇亡齿寒!”蒯彻很精辟地回答了四个字。

韩信心头一动,说道:“先生说的是刘邦?”

蒯彻轻轻摇头道:“刘邦、彭越尤其如此,我们齐国也会受到牵连。刘邦之所以找我们联合,就是因为他很清楚,单单是依靠汉国的力量根本不是尹旭的对手,所以他才会邀请我齐国给他帮助。想必信使来临淄之前,已经先去过了大梁。”

韩信说道:“刘邦从来都是如此,靠他一个人能成什么大事,他总是习惯了靠别人。”

蒯彻点头道:“靠别人也是要能依靠才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能够请动齐王和彭越。是因为淮水以北的土地。这一次刘邦没有任何的利益许诺,他是认为我们三国完全处在相同的处境之下,有合作的可能。”

韩信轻轻摇头道:“彭越或许和他情况相同,寡人应该不在此列吧?”

所谓的唇亡齿寒。韩信并不这么看,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齐国实力强大,汉国和梁国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甚至有些不屑与之为伍的感觉。韩信心中隐隐觉得,齐国现在有着与越国不相上下的实力,完全可以与之一战。或许是心中的另外一种莫名地情节在作祟,他潜意识地有种想法,想要和尹旭一较高下。

孤傲或者说高傲。随着实力的壮大和身份的变化,不知不觉间韩信多了这么一个习惯。

蒯彻见状,心中不禁暗自担忧。为君王者最忌讳的是目空一切,骄傲自大。韩信现在的举动无疑就有些过分了。完全不将很多人放在眼里。可以说韩信对现实的看法过于乐观,对自身的实力过于自信。这是一个有些危险的趋势。

蒯彻说道:“齐王,唇亡齿寒啊,这是不可不防啊!要是汉国和梁国就此灭亡,我们齐国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了。虽然我们现在的兵力和越国不想上下。可是梁国作战,是多方面的对抗,我们未必强于越国。

而且越国现如今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实力也在不断增长。这本身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长此以往下去,越国会越发的强大。等到尹旭灭掉刘邦和彭越时,天下就只剩下大王和尹旭对峙了。到那个时候。越国将会具有天下七成以上土地,实力也将强大到一定地步,我们未必能够阻止啊!”

蒯彻一点都没有危言耸听,他是真的担心现在形势继续恶化下去。说实在的齐国和越国之间真的开战,他还有些不大看好齐国。

兵力多少并不是关键,军事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齐国的兵力虽然和越国不相上下,但是战斗力呢?越国大军可是久经沙场,战斗力和经验可能更高一些。而且越国在其他很多方面都要高出一筹,尤其是越王尹旭在战略布局上的一些安排,往往是神乎其神。

安排是相当的周密,有些事情可能提前好几年就开始准备了。之前那次,在打败楚军,项羽自刎的时候,按理说三国联军趁势越过淮水,进攻淮南本来是个不错的好计策。

没想到越王尹旭只用了很简单的一招就办到了,只用了两个女人就解决了问题。

蒯彻是在那个时候才知道韩信心爱的女人和恩人是被尹旭接走的,而这是在好几年前就发生的事情,足可见尹旭为这一天准备了多长时间。

而且尹旭也完全摸清楚了韩信的心思,算准了香凝在韩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号准了韩信的脉搏,打蛇打七寸,做得恰到好处。

谁知道尹旭手中会不会还有别的什么底牌,若是拿出来会不会起到什么非同寻常的结果?单单是靠齐国一个国家,根本不是越国的对手。

现在最合理的办法就是三国联合对付越国,就如同当年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关系,连横乃是上上之策。

可是现在看韩信的意思,似乎不这样认为……蒯彻不禁有些担忧。

“齐王,此事还需要谨慎处置……”蒯彻再次劝慰。

“这……”韩信心里还是有些不大舒坦。

蒯彻说道:“大王,此战并非是大王吃亏,此战是我们齐国的安全……”

费了很大功夫,蒯彻总算是说服了韩信,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意外情况的发生,顿时让蒯彻先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一个从前的楚军将领王路来到临淄,声称有重要东西要献给齐王。

初时韩信并没有在意,可是当得知所要献上的东西时,韩信终于有些心动了。

包裹打开,一个精致的楠木盒子出现的眼前,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韩信很是好奇。

当盒子逐渐打开时,一道淡淡的碧绿色映照出来不,随即一抹翠绿入眼,一个方形的碧绿色玉器出现在眼前。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诧,当王路拿下那块玉器,将底面超想韩信那边。

朱砂痕迹犹在,上面八个大字清晰可见: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没错,眼前的东西正是那传说之中又和氏璧雕琢而成,号称天下传承信物的传国玉玺。

韩信不由自主地吞咽口水,疑惑地看着王路,问道:“此为何物?”

“秦皇嬴政传国玉玺!”明知故问也得到了意料之中的答案。

“怎么会在你手上?”

王路淡淡道:“齐王当知道的此物之前的主人是谁?”

传国玉玺乃是当时天下权力的象征,齐国灭亡之后,此物落入了西楚霸王项羽之手。

淮水之畔,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后,遗留之物全都落入了越王尹旭之手。故而天下人都以为传国玉玺也在越国。

可是这个时候突然被人带来临淄,确确实实透着许多的古怪。

蒯彻问道:“此物怎么会在你手上?”

王路说道:“在下乃是霸王亲兵,当日霸王逃亡路上,在下便是临时的符宝郎。霸王被尹旭所堵截,在下见势头不对,便带着玉玺偷偷逃走了。

此等神物不是在下一个俗人可以拥有的,特意带来献给齐王。”

韩信和蒯彻全都将信将疑,关于传国玉玺,确实是自从项羽死后就没有消息了。越国那边也没有传出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此事确实有些不同寻常。

传国玉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想当初刘邦就是将此物献给项羽,在鸿门宴上才多级几分逃命的机会。某种程度上这传国玉玺象征的就是权力和天命,尹旭若是得到此物定然会多加宣扬的。可是越国那边毫无动静,莫非真是因为尹旭没有得到?

可是蒯彻心里又有几分奇怪,这个王路要是打算以献上传国玉玺谋求一官半职,完全可以早些前来。为何偏偏在这个当口,这个紧要关头前来献宝呢?难免让人有些生意,献上宝物自然是好,只是这宝物似乎会在无形之中起到一些作用。

似乎有些太过巧合了!其中会不会有别的什么缘故呢?蒯彻一双眼睛提溜提溜地转个不停,合计着前因后果……

第六一二章北地战略

传国玉玺的突然出现,让韩信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只是八个大字,更是一种象征。有此物在手,天下我有。

韩信本来就有种自满之心,自命不凡,不将刘邦看在眼里。这也就罢了,现在的汉国实在让人重视不起来。但是此刻的,因为传国玉玺在手,韩信的自我感觉愈发的良好。

这种心理状态作祟之下,蒯彻好言相劝,好不容易取得的那一点成效彻底化为乌有。刘邦的居高临下和命令口吻彻底激怒了齐王,韩信深以为辱。

传国玉玺在手,国力数倍于汉国,还要向刘邦称臣的话岂不是笑话?尤其是刘邦这样不自重,嚣张倨傲的情况下。在韩信看来,三国联合对付越国并非不可,但是这个主持大局的人必须是自己,汉梁两国必须是齐国马首是瞻,继而向齐国称臣。

这是韩信的期望和意愿,蒯彻得知之后,大为着急。他有种感觉的,这个传国玉玺出现的太过巧合,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影响到了韩信的心态。

或许这是有人有意安排的事情也说不定,这个王路多半有问题,最有可能的幕后人物自然是越国了。

“齐王,您不觉得这传国玉玺出现的有些蹊跷吗?”蒯彻稍微犹豫之后,小心向韩信劝谏。

韩信道:“怎么?先生以为有问题?”

蒯彻点头道:“不早不晚。偏偏在三国联合对抗越国的当口。看起来有些像是有人安排的似的。”

韩信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疑惑,说道:“你的意思是这尹旭所为?”蒯彻话中的意思他听的明白。

蒯彻轻轻点头:“不无可能!”

“可是这传国玉玺确是真品,当年有人跟随刘邦,曾经见过此物。尹旭要是真得到此物,会舍得拿出来?他将此物送到齐国来,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韩信的反问振振有词。

作用不是已经起到了吗?韩信的心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他自己不觉的罢了。蒯彻不好知直接点明,只是说道:“齐王可闻假道伐虢之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两国关系不错。唇齿相依。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

荀息道: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

蒯彻大概你讲出了典故之后,说道:“齐王,现在传国玉玺不久等同于良马和玉璧吗?昔年晋献公灭掉两国之后,宝马美玉回到手中。待越国汉梁之后。兵临城下,我国可否抵挡?玉玺不是又回到他尹旭手里了吗?”

蒯彻说的是实情,并不危言耸听。也是出自于一个谋主对君王的责任和劝谏。

可是蒯彻有些忽略了韩信的心态,蒯彻这样的潜台词是建立在齐越之战,齐国必败的基础上。

结果一定会是这样吗?韩信并不这样悲观,或者说他骨子里的傲气不接受这样的推测。他内心之中隐隐有个念头,想要和尹旭一较高下。韩信本就是个高傲之人,现在有事身份特别的齐王,表现可想而知。

因此蒯彻这样说,韩信并不是很开心。也不是很接受。

只听齐王说道:“丞相怕是多虑了,寡人已经派人查过王路的底细,并无不妥。传国玉玺没有这么多问题,寡人可以得到此物,或许是天命所归!”

蒯彻很是无奈。自从玉玺送到临淄的那一刻开始,齐国国内这样的阿谀奉承之言就不断。总而言之。就刘邦目前的口吻和态势,韩信并不愿意“奉诏出兵”。韩信则提出一个条件,要齐国出兵可以,那么此战就要以齐国为主导,三国大军听从他齐王韩信调动。

梁国弱小,彭越随多有怨言,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唯有将这个难题交给刘邦,让他去决断。

刘邦是脸色铁青,本身他就大不愿意和韩信联合,也是出于众臣的劝谏和无可奈何才这么办的。现在韩信提出了这么过分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