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844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844章

小说: 大汉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术看完袁绍的亲笔书信后,气得一头栽倒在地。袁术一病不起。

蕲城大战的胜利对袁术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袁绍为了自己的霸业,毫不留情地抛弃了袁术,致使袁术陷入了败亡的绝境。

九江郡上下人心惶惶,愁云惨淡。文武大吏们无心军政,一个个上跳下窜,急于寻找出路。

袁术没有任何抱怨。此刻自己已经陷入四面包围,败亡只是旦夕之间的事。他对前来看望自己的部下们说,我快要死了,你们好自为之,赶快去找出路吧。无论你们做出何种选择,我都不会怨怪你们。

李业、杨弘、阎象、荀正等人聚在一起,仔细分析了局势后,向袁术建议,立即向河北李弘求援,请求李弘出兵中原,击碎袁绍、曹操、刘备这些人的美梦。

“只要李弘出兵中原,我们就还有一线生机。”李亚急切地说道,“让袁耀、刘晔立即乘船出海,北上冀州。”

“北疆之乱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北南下中原的步伐,李弘未必敢在这个时候出兵中原。”袁术心灰意冷,无奈摇头,“算了。自我举兵讨伐董卓以来,屡战屡败,无一胜绩。诸位大人追随我多年,应该知道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天不助我,徒呼奈何啊!”

“大人,八年来,你赌了无数次,逢赌必输。如今你已赌无可赌,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再赌一把,向李弘求援。”阎象苦声哀求道,“只要我们坚持到明年五月,中原形势必定会有惊天变化。”

袁术诧异地看了阎象一眼,“你怎么知道?天象有预兆?”

“对。”阎象顺口胡诌了一个,信誓旦旦地说道,“大人,你听我们的,绝对没错。只要李弘出兵中原,大人就可以血洗今日之辱。将来李弘平定了天下,以大人之功,至少可以做个中兴名臣。”

袁术苦笑,挥手示意把袁耀喊来。

“你立即去河北,把你弟弟妹妹们全部带走。另外,城中还有我很多老部下,你把他们的家眷也全部带走。”

袁耀不愿意,坚持要留下来。

“我活不了几天了。”袁术指着自己半身不遂的身躯,凄然长叹,“我一死,这里转眼就会成为废墟。”

袁耀泪流满面。

“虽然我会尽一切力量拖住曹操,消耗曹操的兵力,但我无法阻止袁绍攻占中原。”袁术缓缓说道,“不管李弘明年会不会出兵中原,都不会影响他平定天下的脚步。当今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袁术拉住袁耀的手,郑重地嘱咐道:“到了河北后,好好跟着他,给我们袁家保留一丝元气。”

****

十二月下,晋阳。

大将军李弘回到晋阳后,立即进宫拜见天子和长公主。

随后,丞相蔡邕等大臣奉诏进宫,赶到凤凰池议事。

两府长史贾诩仔细解说了大将军一年多来的行程和相关事宜,然向朝廷禀奏了两府所拟定的中原大战具体计策。

兵事上的决策,长公主和朝中大臣没有过多干涉,议事主题随即转到为大战所准备的钱粮军械等事上。

大司农钟繇奉命解说中原大战的财赋支撑问题。

“等到五月冬小麦收割之后,粮食就能支撑到十月。”钟繇最后说道,“如果朝廷还能得到青州的粮食支持,那么中原大战就能持续到明年的冬天。”钟繇看看李弘,拱手说道,“大将军,中原大战的时间越短越好,这有利于朝廷迅速恢复元气,有利于大军在未来两三年内夺取关中和洛阳。”

李弘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道:“只要今年大漠不受灾,春天的时候我们就能拿到大漠诸族征缴的牲畜,这样一来,胡族铁骑将会如期南下,十月之前结束中原大战应该不成问题。”

接着他抬头看看徐荣,笑着问道:“河东诸将到了吗?”

“杨凤、华雄、张白骑、孙亲、何风、梁百武已经赶到晋阳。”徐荣问道,“大将军何时召见他们?”

第二十五节

大汉国建兴二年(公元199年)。

正月,晋阳。

今年的新年是在欢乐而紧张的气氛中度过的。长公主殿下和朝中大臣们为了准备中原大战殚精竭虑。同时间,整个河北都在盛传朝廷将于年初再次出兵征伐大漠的消息,而各个州郡也在新年后开始大肆征召民夫。

正月十五后,杨凤等将领奉命返回河东。

大将军李弘和太尉徐荣在十里长亭送别杨凤等人时,一再嘱咐他们,不论中原战局如何发展,务必要齐心协力守住河东。

去年西疆马超叛乱后,韩遂有后顾之忧,为了稳住关中形势,他和袁绍的关系一度很密切。韩遂此人老谋深算,马超肯定不是他的对手。在目前庞德已经北上大漠,关中威胁大减的情况下,韩遂极有可能在击败马超后,突然和袁绍联手出兵入侵河东。

“大将军、徐大人,你们回去吧。”杨凤拱手说道,“河东五万大军已经养兵数年,兵强马壮,即使面对数倍于我的兵力,我们也能从容应对。河东不会有失,定能固若金汤。”

“我们担心的不是你们守不住河东。”徐荣淡淡地笑道,“我们担心河东大军的军心啊。”

“这两年,晋阳的南北两军,冀州七大营,还有塞外各路铁骑,在冀州、中原等地频繁交战,立功受赏者很多。相反,河东大军自兵制修改以来,至今还没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将士们因此情绪很大,个个立功心切。如果大军在牵制过程中出现不听指挥的情况,打乱了中原大战的部署,后果就严重了。”

徐荣指着何风、梁百武说道:“我最担心你们两人。上次翼州大战的时候,你们两个就吵着要去翼州,还上书长公主,要请辞大营统帅一职,说什么宁愿去翼州做个军司马,也不在河东待着看热闹。大营主帅尚且如此,其他将领可想而知。更不用说那些下级军官了。”

何风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站在一边的李弘,他把到嘴的话又咽了回去。

梁百武颇为不服,轻轻地哼了一声。显然,他对不能参加中原大战一事,至今仍在耿耿于怀。

“将士们盼着打仗,盼着立功受赏,这是好事,但因为想立功而影响了军心,甚至影响了士气,这就是坏事了。”徐荣继续说道,“朝廷这次千里迢迢把你们几位请到晋阳来,主要就是想和你们说请楚。此次中原大战关系到社稷中兴,只能胜不能败,东西两个战场必须要紧密配合,切切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坏了中兴大业。”

何风神情冷淡地看了徐荣一眼,嘴里小声说道:“既然太尉大人对我不放心,何不把我调到中原战场上去?”

“哼……”李弘冷笑一声,“在晋阳待了这么多天,还是没有想通?”

“我要求很低,不过是去中原打仗而已,为什么不行?”何风一咬牙,把心中的怨言说了出来,“别人在中原打仗立功,我在河东看热闹,换作是你,你心里舒服吗?”

“我把你调走了,梁百武还有心思待在河东?你手下那些大大小小的将领还能安心打仗?”李弘摇摇头,十分气恼地说道,“你都是统军将军了,怎么还不知道轻重?这几年河东战事较少,我去信叫你研习经文,你学了吗?”

何风脑袋一低,不做声了。

“学那玩意有啥用?难道能拿来打仗?”粱百武不屑地说道。

“看样子,你们两个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根本没学了?”李弘脸色一变,怒声问道。

两人脸显惧色,不敢回话。

“你们呢?”李弘指着杨凤、华雄、张白骑、孙亲等人问道。

“自从大将军来信后,我们就开始研读经书了。”孙亲指着杨凤说道,“栖之兄底子好,最近一年常在学堂和河东的名士、诸生们辩议时政,很受儒士们的欢迎。”

李弘脸色稍稍好转,目光随即转向何风和梁百武。

“我问你们,将来天下平定了,你们还有仗打吗?大汉还需要几十万军队吗?到时边疆有边军,州郡有营兵,京畿有南、北军,你们这些将军怎么办?”

“我回家种地去。”何风一甩手,赌气地说道,“我回家养老还不行吗?”

“回家?”李弘冷笑,“你回得了家吗?”

“立即给我回去读《汉书》,看看光武皇帝中兴后,昔日战场上的那些中兴名将都去干什么了。”李弘指着两人的脑袋,极为不满地说道,“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研习经文后,马上给我写信。否则,你们也不要去河东了,到晋阳大学堂读史念经去。”

何风、梁百武看到李弘生气了,急忙连连点头。

“中原的战你们虽然不能参加正面的攻击,功劳不够大,但中原大战后,就是你们打关中、关西和洛阳了,将来,西疆、益州的战也是你们的。这些功劳难道还不够吗?把目光放远一点,功劳多得是,不要这样意气用事,知道不知道?”

何风,梁百武喏喏连声,再不敢胡乱说话了。

在十里长亭送走了河东诸将后,李弘和徐荣的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大战越来越多,将士们的功劳也越来越多,但封赏却越来越少。为了得到为数不多的封赏,将士们之间争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大战的不断延续,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将来可能影响到大军的士气,甚至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大战的胜负。

“祢衡的奏章你看了吗?”李弘问道。

徐荣点点头,“大臣们对祢大人的奏议持赞成意见的多,但长公主持反对意见,而且态度很坚决。她认为祢大人的谏言根本就是祸国之论。听荀攸大人说,长公主有意要罢免祢大人,以告诫那些持赞同意见的大臣们。”

“这完全没有必要嘛。”李弘叹了口气,“大臣们上奏劝谏,乃是保证社稷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怎么能稍不如意就处罚上谏大臣?这不是堵塞劝谏之路吗?”

“长公主还是善于纳谏的。”徐荣苦笑道,“只是这位祢衡大人一向狂傲,得罪了朝中很多人,长公主早就不想用他了,此次不过是找个借口而已。其实,他的奏谏还是不错的,只是上谏时机不好,而且所献方法也不妥。不推行节俭之风,就是允许奢华,奢华之风一起,吏治的败坏也是早晚之间的事。”

李弘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找个机会,我好好劝劝长公主。这位祢衡大人不但不能撤,还应该得到重用。他的目光很锐利很独特,是个中兴能臣啊。”接着他看看徐荣,笑着问道,“子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有人上奏长公主,提议重新实施五等爵位制。”徐荣说道,“目前很多大臣的官爵已经拜升到了极限,没有再升的余地。朝廷若想褒赏,只能赏赐更多的食邑,土地和钱财,但这样一来,又和朝廷实施的新田制有冲突。朝廷因此很被动很尴尬。有功者得不到封赏,对朝廷来说是刻薄,对立功者本人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所以重新恢复五等爵位制成了目前唯一的救急办法。”

“五等爵位制在给享有者带来荣耀和财富的同时,也给社稷带来了很多不稳定的东西,正是这些不稳定的东西促使大秦国以二十等爵制代替了五等爵位制。”李弘诧异地说道,“前年长公主和朝廷不是否决了这个奏议吗?怎么还有人提?”

“你不知道?”徐荣惊讶地望着李弘说道,“这不是新任尚书左丞相董昭的奏议吗?”

李弘哑然失笑,连连摇头,“这个仲渊,大概忙糊涂了,这么大的事都不告诉我一声。”

“你回到晋阳后,还是不管尚书台的事?”徐荣吃惊地问道。

“我哪有时间管那些事?”李弘摇了摇手,“尚书台属于中朝,本该由长公主督领,我不过挂个名而已。再说,我不在晋阳的这段时间里,仲渊把尚书台的事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也没必要插手,随他去办吧。”

徐荣脸显忧色,欲言又止。

李弘假作不见,笑着说道:“这位董昭大人很有才华,跟着我北上大漠,跑了几千里路,帮我解决了很多棘手的事,所以我回到晋阳后,马上把他举荐给了长公主。他那个奏议长公主有什么意见?”

“长公主正在和我们商议,口气已有所松动。”徐荣说道,“这个五等爵位制经董昭改动后,不过是个荣耀而已,和过去的列侯没什么区别,只是食邑稍多一点而已。目前朝中文武大臣中,位列关内侯,列侯爵位的人很多,如果再在列侯上加上五个爵位,倒是可以缓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接着他郑重地望着李弘说道:“大将军,你马上就要离开晋阳了,有些事,我觉得还是对你说一下为好。”

李弘微微一笑,“子烈兄,如果是中原大战的事,我洗耳恭听。如果是朝堂上的事,你就不要说了,现在我没有精力管这些事,一切依着长公主吧。不管怎么说,现在朝廷上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中原大战,而为了让这场大战取得胜利,我们迫切需要长公主主掌大局。”

徐荣凝神看着李弘,轻轻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