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定国 >

第337章

定国-第337章

小说: 定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张合掀倒,便是试探苏三的态度。

但好像所有人都猜错了苏三与张合的关系,张合受到的弹劾,苏三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可要说苏三与张合的关系并不亲密,那张合降职之后第一时间便被苏三给要到了定**中,这又让人有些不解。

不解归不解,苏三越来越强势的地位,让他们渐渐有些无法忍受。终于,太子党人空前团结了起来,历数苏三八大罪状,由老御史朱之国领头,把弹劾的奏折递到了御前。

一时之间,金陵城中风云剧变,一切不利于苏三的言论都凭空而起,大有不把苏三彻底掀翻,誓不罢休的意思。

苏三在中兴城中听到朱之国在朝堂上,数了自己的八大罪状之后,也不过是笑了笑,并不去理会这些。

而是加紧整顿军治。

受定**攻破溪下国的鼓舞,刘云已经在西五路里拉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而杜兴的两万川兵已经移防到了香阳。张合已经在定**的协助下,开始全面整编溪下国的军队。

安得海的翔庆军,在溪下国主的‘命令’下,尽数投降。

苏三已经着手把这支翔庆军,全部并入定**的大集团军中。

为此,苏三新设了翔字军与庆字军,每军编制为五千人,其余翔庆军部众,都分散到其他五军之中。而其他五军之中,也多有中层军官进入新翔庆军中,这些也不用细数。

定**在新一轮的整编之后,达到每军五千人的标准,加后勤部队,总人数上超过三万五千人。

成都府军两万,西五路乡军两万,定**本部三万五,溪下归附军三万,苏三在打下溪下之后,手中可战之兵已经达到十万之众。

可以说大势已成!

若是这个时候,金陵的那帮朝臣说三道四,苏三完全可以说不。

有香阳至中兴一线在手,往西控制了西五路,往西南还有一个成都府在手里。他本人又坐镇溪下国正中心,这个时候,谁想动他,都要考虑一下把自己逼急了的后果。

金陵城的大老爷们唯一可以做的文章,便是在军粮上卡卡自己。但是,他有西五路粮草基地的供应,还有成都府的后备粮库,再加上整个溪下国的财富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根本不需要惧怕这些。

他倒是希望太子党把火越烧越旺,逼着赵普给自己摆脸子,那样自己反倒可以找借口,摆明车马与封朝对着干。

可是苏三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太子党人一旦发现,自己根本不吃他们那一套,也根本连皇上也不放在眼里,那个时候急的人,是他们。

只靠前护卫军那剩下的四万人,守守城,接收接收失地,还马马虎虎。想调过来给自己脸色看,只怕是不够他看。

所以,他们想要闹,就让他们闹去!闹完了,老老实实按他的要求把粮草,军需送来就罢了。否则真要惹火了自己,可不会有那么好的事情。

到了次年二月以后,金陵城里对苏三在外不遵号令的行径已经愤怒到了顶点。

可是,绝大多数的太子党发现,就算苏三不遵朝廷旨意,皇上也没有把苏三看成一个逆臣。甚至苏三连辩一辩自己的罪状的折子,都懒得写。

所有该给定**的钱粮,仍然源源不断地从国库中流出去。就地征粮,选官的权利,只要苏三递上折子,满朝文武根本没有阻拦的气力。苏三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把手里能用上的权势都用上了。

从香阳到西五路,再到整个溪下国,苏三一言而决!

而从溪下国的中兴城被破,到二月的整整四个月中,朝廷里也只收到了几件溪下国的国器,诸如印玺,国宝之类的物件。除此之外,好像整个溪下国并没有被封朝的军队攻破一样。

朝廷派出的官员,都被苏三集中到中兴城里,好吃好喝地给养着,根本不让他们赴任。各地的官员,都是苏三亲自挑选,朝廷想伸手都难。

俨然就是朝廷之外的另一个朝廷。可偏偏没有人能拿苏三有任何的办法。

徐江锦私下召集心腹商议的时候,也是一脸的苦恼,对眼前的现状没有丝毫办法。梅进也早在定**没有与朝廷通气,突然打下了溪下国的事情开始,便明白苏三在外的权势,已经到了一个不可控制的地步。

那个时候,梅进便建议徐江锦请皇命把苏三召回金陵!可是当时朝廷正与京人和议,需要苏三留在军中以威摄京人。所以,这件事情便拖了下来。

等到所有人都认为,苏三再不能留在军中的时候,金陵城中早已传出苏三功高震主,裂土封疆的话了。

还想诱骗苏三回金陵,显然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而事实上,苏三借口军中正在整顿不能回金陵,再一次抗旨的事情,也足以证明苏三是不可能在这个风口上回金陵的。

随后,朱之国的弹劾折子一出,所有的风头便都明显起来。再诱骗苏三回来,谁也没有这个把握。

原本以为在这样的大势之下,苏三又是极年轻的性子,朝堂上多设激变之语,激怒苏三回金陵辩解未必没有可能。

可是谁料得到,苏三根本不理睬什么弹劾,甚至连皇上下旨让他上‘辩折’,苏三也只是草草地写了‘此心可表天地,再无可辩!’几个字,附在朱之国的折子后面就送了回来。

苏三也不管朝廷对他这几个字的态度,可偏偏皇帝还就吃他这一套。于是苏三该伸手要钱要粮的时候,还伸手要钱要粮。

梅进倒是建议徐江锦,让枢密院那边出头,尽量把苏三的军队分开,或者回防金陵,以便就地筹集钱粮。总之要么分解,要么调回。

可是苏三更不吃枢密院的那一套,回复中更是语带讥讽,说朝廷中尽是对军务不熟的无用之人,军队如何安置,要在哪里驻防并不需要不懂之人过问。

言下之意,便是把枢密院对军队的控制权也给抹平了。这自然是激起了枢密院的不满,拿定了主意要断苏三军队的军粮。

结果苏三直接一道请奏折上到皇帝面前声称军中无粮乃是大忌。若是断粮是皇帝的决定,那他就是天大的本事,恐怕也节制不了军队,到时候军队乱了起来,他可不负责任。

这就有点耍赖的意味了,当然,苏三折子中的原话并没有说得这么直接,但归根到底便是这么个意思。

于是,皇帝便问枢密院这是怎么回事!

枢密院此时也已想到,再逼下去恐怕会让苏三走上极端,也只好借口误了几天搪塞了过去,随后赶紧把军粮送了上去。

一帮人在朝廷里对苏三大打出手,而苏三只不过稍稍动了手指头,便让一场非议不了了之。

皇帝既被朝臣左一句右一句说得不知所措,又在心里觉得苏三不可能会成为逆臣。说不定是朝廷中的人眼红苏三的功劳,所以才一齐针对苏三。

不遵照旨意回金陵,而是留在军中,只怕也真是像苏三所说的,军前事务繁重,不能擅离。

这也是合情理的,毕竟一整个溪下国吃下来,其中的政务军务财务都要梳理,没有时间可不行。赵普身为皇帝,自然知道这些事情是很烦杂的,所以苏三抗旨不回金陵,他其实并不为忤。

皇帝的态度,当然也与秦公公,郭德的帮腔有关系。

再加上苏三的功劳又是实打实的在那里。皇帝本人也觉得苏三在前头,他心里就安稳了许多,所以对朝臣们这些事后诸葛的行为,感到有些恼火。

到了二月之后,朝臣们自己先把势头给弱了下来,也不来逼皇上下什么怪罪苏三的旨意。

赵普见了这种情形,心里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心道:看来还是苏三有理多一些,否则这些朝臣再不会这么轻易松口。

他却不知,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就松了口,其实是迫不得已。总不能苏三不反,他们反倒要上去把苏三逼反了吧。

因此在明面上对苏三的非议,也早在不知不觉之中,转到了暗处。

第85章,密议

“这么下去,终归不是个法子!”梅进如今已经进了东府议政,算是东府里的稍有权势的朝官。!加上他是徐江锦的门生乡熟,是徐江锦的心腹,因此仕途一片明朗,在徐派人物中算是中坚的力量,否则今天这场合便没有他开口说话的份儿。

现在他侃侃而谈地道:“苏三如今势头越来越大,朝廷中如胜老头,李中丞等人皆在为他说话。姓冯的,更是他的走狗。这一帮人,隐地里的势头,估计都要盖过了太子爷!盖过了皇上!大家久在朝中,没有出去走动,可能还不知道,外头已经有话传进来。说,只要是过了平台关,苏三一句话,那地面上就要震三震,往西五路一直到溪下国,事事都要经过苏三,太子爷的话都不管用。这不是第二个朝廷,又是什么?偏偏皇上仍然对苏三报有幻想。”

徐江锦眯着眼,一边听着梅进的话,一边看着厅堂里坐着的这些人。

这些人,都是太子党的中坚。虽然各人都想在太子面前示好,想占到核心的位置,但在苏三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如今的苏三,等同于另一个‘二皇子’,虽然苏三没有继承大统的资格,但是他手握重兵,随时都有反的可能。

表面上,苏三现在仍然听命于皇上!但从屡次抗旨的过程来看,苏三其实是对皇上并不上心的。对皇上都不上心,那对太子自然就更不上心了。对太子不上心,那就是在削弱他们的权势,这是他们无法容忍的。

“是啊,皇上还信任苏三!八大罪状,加显而易见的事实,皇上都只听信了苏三的鬼话,反倒把朱之国给革了职。这还只是苏三一人之力,若是加上那些朝廷里帮他说话的力量,不知道今天的结果是怎么样。我们这些人,还能安坐在这里?”

“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明眼人都知道,再要逼下去,弄不好他是真会反的。”

“反不反的,却不好说!不过苏三年纪轻轻就身临如此高位,大异于常情是肯定的。谁也不知道这人的脑子里想些什么!虽然他没有请示朝廷,突然攻打了溪下国;但他能打下来,便是天大的功劳,何况他打溪下的理由是相当的充分,否则京人会不会议和,谁能知道。抗旨的理由也是充分,那么多新军,那么大的地面,那么多的事务,没有他坐镇恐怕谁也办不下来。他哪里不知道,回了金陵只怕就回不去了?正是因为他知道这些,所以他才宁肯抗旨,也要留在军中把局势处理妥当。出发点,都暗合了一个‘忠’字!因此,依我看,我们并不需要再逼,只要前头的形势平稳下来后,就是没有旨意,苏三只怕也要请旨回来的。”

许文臣如今已经彻底归在了太子门下,许家势大,借着吴台铭骤死的时机,很快就出了头。如今算是太子门下的另一股势力,与徐江锦在此前明里暗里也没少交过手。

现在,太子党人一致对外,而许文臣与苏三早有旧怨,所以其间出力不少。只是苏三似乎一早就明白金陵城里的人,对他没有丝毫办法,这才弄成今天这样,中不中,下不下的位置。

按照许文臣的意思,直接哄动皇上下诏处置苏三,苏三要真是敢反,那就正好名正言顺地把苏三给剿灭了,是最省事的事情。

毕竟定**是朝廷的军队,而苏三练的那些新军也都是朝廷在供应。苏三想要起事,哪里那么容易?

他就不怕手底下的将领反了他?再说,前护卫军四万人,就在左近,苏三只要失去了皇上的宠信,这朝里朝外一起用力,苏三底下的将领大家再一齐用力去游说,说不定就把苏三给制下了。

可是其他各派系,却不听他的意见。

这次密议,居然还有人说出让苏三就呆在前头逍遥,等他呆够了自己就会回来的言论,这让许文臣越来越觉得与这些软弱无能的人,永远做不出什么大事。

不由冷哼一声道:“这种事情只好出在梦中,你恐怕永远也等不到他主动请旨回金陵了。”

徐江锦知道许文臣的主意更为激进,其实他也有些动心,想把苏三逼上一逼,不见得苏三就真敢反的。只是,太子不敢,皇上那里也不肯下抓拿苏三的旨意。因此,就是想逼,也没有办法。

“只要皇上一天还信任苏三,那我们想从上而下把苏三拔起来,只怕并不容易。一个不好,弄出天大的局面,收拾起来确实很不好处置。原本想着从下而上,多派官员分离苏三的权力,随后把任官权收回,再往军中多派将领,分化苏三在军中的影响力。但苏三在这上头控制的很严,大家也都知道这人当初把九门都收拾的妥妥当当,是很有能力的。往这上头用力,其实也不容易。”徐江锦慢慢地说着。

许文臣又冷冷地说道:“从上而下,你们又拦着;从下而上,你们又觉无力。那徐相今天召我们密议,是何道理?”

徐江锦让众人不要急,只是不紧不慢地道:“我这里自然是有了主意,只是这个主意,要大家一齐用力,所以才召集大家一起商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